豫讓論閱讀答案:豫讓論
發(fā)布時間:2019-01-27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豫讓論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茍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于既敗之后;釣名沽譽,眩世駭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蓋嘗因而論之:豫讓臣事智伯,及趙襄子殺智伯,讓為之報仇。聲名烈烈,雖愚夫愚婦莫不知其為忠臣義士也。嗚呼!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觀其漆身吞炭,謂其友曰:“凡吾所為者極難,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謂非忠可乎?及觀其斬衣三躍,襄子責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獨死于智伯。讓應曰:“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奔创硕,讓馀徐憾矣。
段規(guī)之事韓康,任章之事魏獻,未聞以國士待之也;而規(guī)也章也,力勸其主從智伯之請,與之地以驕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嘗以國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韓、魏之情以諫智伯。雖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疵之智謀忠告,已無愧于心也。
讓既自謂智伯待以國士矣,國士——濟國之上也。當伯請地無厭之日,縱欲荒暴之時,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諄諄然而告之日:“諸侯大夫各安分地,無相侵奪,古之制也。今無故而取地于人,人不與,而吾之忿心必生;與之,則吾之驕心以起。忿必爭,爭必;驕必傲,傲必亡”。諄切懇至,諫不從,再諫之,再諫不從,三諫之。三諫不從,移其伏劍之死,死于是日。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悟。和韓、魏,釋趙圍,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于斬衣而死乎?讓于此時,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觀,坐待成敗,國士之報,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氣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雖然,以國士而論,豫讓固不足以當矣;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讓之罪人也。噫!
注:豫讓,戰(zhàn)國晉人,生卒年不詳;為晉智瑤(即智伯)的家臣,趙、韓、魏共滅智氏后,曾入趙襄子宮中刺殺襄子,被俘獲。后豫讓改名換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變啞,改變形象,謀刺趙襄子,又被捕,伏誅前,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三躍呼天擊之,遂自殺。事見《戰(zhàn)國策·趙策一》。
小題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4分)
①忠告善道道:②垂光百世垂:
③以眾人待我眾人:④庶幾復悟庶幾:
小題2:請從正反兩個方面概述方孝孺對豫讓以死報智伯的行為的評價。(2分)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豫讓本來是中行氏的部下,中行氏敗后又投身為智伯的臣子。方孝孺和豫讓都沒有認為這是不忠的表現(xiàn)。B.方孝孺認為,豫讓之不忠,表現(xiàn)在在其位不謀其政。聽任智伯因貪欲而亡,卻袖手旁觀,沒有作為。C.方孝孺認為豫讓沒能為智伯報仇,殺死趙襄子,只能斬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稱為國士。D.豫讓之所以不惜以死來為智伯報仇,除了要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為了以其忠義來教育后人。小題4: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⑴而規(guī)也章也,力勸其主從智伯之請,與之地以驕其志,而速其亡也 。(4分)
⑵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氣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3分)
⑶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讓之罪人也。(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道:引導。垂:流傳。眾人:常人,一般人。庶幾:或許,差不多。
小題2:方孝孺肯定豫讓為智伯而死的行為是忠的表現(xiàn);但是否定豫讓為智伯死后報仇是正確的盡忠之道。
小題3:C
小題4:
⑴可是段規(guī)、任章卻盡力勸說他們的主人順從智伯的無理要求,割給智伯土地,使他志氣驕盛。從而致使他更快地滅亡。
⑵直到智伯已死,豫讓才壓抑不住憤怒的血氣,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
⑶那些早晨還是仇敵,晚上就變成了君臣,厚著臉皮自以為得意的人,他們又都是豫讓的罪人了。
小題1: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一定要在答題時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進行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
小題2:
試題分析:可以根據(jù)題干要求,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和評價。
小題3:
試題分析:方孝孺認為豫讓不配稱國士,是因為不能諫主,而非不能報仇。
小題4: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后再整體翻譯,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
相關熱詞搜索:豫讓論閱讀答案 豫讓者晉人也閱讀答案 豫讓者閱讀答案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