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幼兒園課程的本質
發(fā)布時間:2019-08-07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 要:學前教育屬于基礎教育的開端,但是卻又不同于小學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巨大的變化,家長和社會過于急功近利導致幼兒園教學出現(xiàn)“小學化”傾向,自2010年《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頒布以來,小學化傾向稍有減弱,但卻逐漸走向了“去小學化”,導致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割裂的問題。這兩種傾向給一線教育工作者帶來極大的困惑,教師對幼兒園課程的實質和教學的開展把握不明確。本文試圖通過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文獻綜述,來找到現(xiàn)實中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正確方向。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理論取向,幼兒園課程教學
1 關于幼兒園課程理論來源的研究
1.1 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
孫艷(2009)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中的推崇對話,強調世界的不確定性和差異性,倡導多元化的方法論;反對中心主義,反對理性主義,提倡多元化和復雜化的思維風格等特征對當今我國幼兒園課程有重要的啟發(fā)與借鑒意義。王春燕(2003)則從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對包括教師、兒童、教材、環(huán)境、教學評價等在內的課程要素的影響作用來看當今幼兒園課程的變革方向。
1.2 建構主義理論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
楊曉萍(2002)從我國幼兒園課程模式改革出發(fā),認為建構主義所引起的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的轉變,會引來幼兒課程設計的革命;诮嬛髁x理論的指導,楊曉萍認為幼兒園課程模式應從傳統(tǒng)觀念下的學科課程轉為生成課程和項目活動課程。此同時劉迎杰(2007)認為建構主義對幼兒園課程研究啟示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學習觀,知識觀和教學觀上,他認為建構主義中提出的人們對于世界的了解和意義是由學習者以自身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和解釋客觀世界的。
1.3 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對當前幼兒教育的影響
陳鶴琴“活教育”的目的論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課程論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教學論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陳鶴琴認為幼兒園應該包括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語文活動這五個領域,五個領域共同促進幼兒整體的有機的發(fā)展。
張春霞(2002)針對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課程論和整個教學法提出兩個當今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應著重改革的方面:一方面她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只有源自于幼兒的生活才可能真正的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她從陳鶴琴的整個教育法思想提出幼兒園課程必須是綜合的,她針對幼兒園教學中出現(xiàn)的“形式上的綜合”問題提出,當今的綜合課程不是局部的綜合,而是從目標、內容、手段和形式等的全方位綜合,這是一種對課程內容的高度整合。
2 關于課程實踐的研究
2.1 關于課程內容的研究
2.1.1 后現(xiàn)代主義下的課程內容
孫燕(2009)基于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啟發(fā),她認為課程內容要通過兒童主動的分析、理解、解釋才能形成概念,強調兒童學習的過程,和過程中運用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想象力的開發(fā)。張小永(2006)則從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的多元化的視角思考了當前我國幼兒園課程內容存在的三種取向:內容即教材、內容即活動、內容即學習經驗。他覺得這三種內容的取向盡管關注點有所不同,但不能產生沖突,要以寬容的態(tài)度和寬泛的角度去讓學科知識、學習活動、學習經驗之間達成一種平衡。
2.1.2 建構主義下的課程內容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楊曉萍(2002)認為建構主義下的方案教學和生成課程沒有預訂的教學活動方案,幼兒園課程內容來自于兒童的生活,來自兒童周圍的環(huán)境中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來自兒童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現(xiàn)象和問題。劉迎杰(2007)認為建構主義對現(xiàn)在幼兒園實施的主題課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主題課程的內容來自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中,來自幼兒生活周圍的環(huán)境,來自兒童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課程內容要全面整合。
2.1.3 陳鶴琴幼兒園課程內容
陳鶴琴先生的幼兒園課程內容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讓幼兒直接向大自然和大社會去學習。郭倩汝(2008)一方面認同肯定陳鶴琴的幼兒園課程內容生活化的觀點,另一方面她從幼兒園園本課程出發(fā),認為園本課程是對陳鶴琴課程內容生活化理論的進一步
落實。
2.2 關于課程組織實施的研究
2.2.1 后現(xiàn)代主義下的課程組織
張小永(2006)認為課程組織和實施應該更多的重視幼兒人文背景差異、園所實際情況差異、教師和幼兒個體間的差異及實際實施過程的差異,而不是堅持現(xiàn)代主義的“忠實課程取向”。孫燕(2009)同時也認為在課程實施德國沉重,教師和幼兒應該是一個“共同體”,強調實施中的對話性,主張教師和幼兒共同發(fā)展。
2.2.2 建構主義下的課程組織
建構主義下的生成課程的組織實施是以方案教學(項目活動)開展的,楊曉萍(2002)認為課程實施始于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和某一特定的問題情境,起點是幼兒的自發(fā)性和興趣;強調教師和幼兒的主體間地位和雙主體;最好的教學形式是“檔案記錄”,教師通過各種法師記錄下幼兒的表現(xiàn),便于后續(xù)活動和實施評價。劉英杰(2007)同時也認為在活動中更多的是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交流和對話,教師和幼兒是互動合作的伙伴關系。
2.2.3 陳鶴琴幼兒園課程組織
在陳鶴琴“活教育”的指導下,虞永平(2014)教授認為陳鶴琴“活教育”中提出的“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對現(xiàn)在課程實施有重要的意義,他認為在強調兒童動手操作的基礎之上,教師更多的應該“以學定教”,從宏觀上來說,教師要關注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微觀來說,“以學定教”意味著關注自己面對的特定班級兒童的需要、興趣和學習特點,結合幼兒生活的現(xiàn)實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實施教學過程,確保教學的有效性,以學定教還解決了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
2.3 關于課程評價的研究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