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經濟報道如何體現人文關懷】 淺談醫(yī)學與人文關懷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要]當今時代,經濟與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經濟報道體現人文關懷,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人文關懷,筆者認為就要拓寬廣度,創(chuàng)新思路,突出民生情懷;挖掘深度,提高權威性,增強感染力;增強厚度,增強“三貼近”,提高服務性。
          [關鍵詞]經濟新聞 人文關懷 三貼近
          
          當今時代,經濟是社會發(fā)展的命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經濟與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經濟報道作為新聞報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體現經濟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新聞宣傳作為傳遞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宣傳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就是要強調人的價值、人的尊嚴,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社會權益,把對人性的關懷作為最終目的。這不僅是新聞宣傳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新時期做好黨報經濟報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筆者試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如何在經濟新聞報道中更好體現人文關懷。
          
          拓寬廣度創(chuàng)新思路突出民生情懷
          
          經濟新聞報道內容涵蓋廣泛,從國際、國內的經濟走向、政策變化,到市民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衛(wèi)生、養(yǎng)老就業(yè)……,可以說囊括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在報道角度、選材等方面加以提煉、分析,很容易落人傳統(tǒng)的經濟報道的巢臼。像以往反映半年、全年經濟工作成績,大多是通過數字的變化反映成果,在內容方面流露出慣性思維的痕跡,缺乏新意,多是表面現象的反映,而內在深層次分析薄弱;這種老生常談的“四季歌”令人味同嚼蠟,不能滿足廣大受眾的需要。
          觀念要新,立意要具有時代氣息,F如今,各類資格證書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然而今年7月24日刊登在《馬鞍山日報》上的一則消息《首批78人拿到新版國家職業(yè)資格證》引起了很多讀者的關注,因為這78人不是一般的求職者,而是該市首批拿到新版國家職業(yè)資格證書的農民工。原來今年6月,馬鞍山市職業(yè)技能鑒定中心組織當涂縣98名農民工參加木工、砌筑工、鋼筋工、混凝土工4個職業(yè)(工種)職業(yè)資格鑒定。經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考核,有78人成績合格取得中英文對照的新版國家職業(yè)資格證書。通過技能鑒定并取得證書的農民工被勞務派往利比亞、剛果(布)兩個非洲國家,參與當地的工程建設。他們高興地說,有了資格證,我們農民工外出就業(yè)底氣更足了!這種形式也進一步提升農民工職業(yè)技能,提升勞務層次,使勞務品牌逐步實現向“技能型”轉變。諸如此類經濟生活中新事物、新思想、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經濟報道中如果及時而敏銳地抓住這些東西,并以新視角加以分析報道,就會滿足觀眾對新聞求新、求快、求實的要求。
          選材拓寬,突出民生情懷。發(fā)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來,《馬鞍山日報》不斷加大民生新聞的報道力度,不僅及時將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統(tǒng)籌、安置房建設、種糧補貼、家電下鄉(xiāng)等方面的新聞及時報道出來,傳遞政府實實在在的民生理念,而且在民生工程報道上組織采編力量,保證重點版面,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報道,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多地享受改革發(fā)展成果。
          近年來,馬鞍山市民生工程的實施范圍和實施標準均居全省前列,民生工程成果惠及全市廣大城鄉(xiāng)居民,取得了顯著成效。2010年馬鞍山市再實施50項民生工程,把民生工程與發(fā)展服務業(yè)、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結合起來,與完善社保體系、發(fā)展社會事業(yè)結合起來,既關注覆蓋面,又關注困難點。預計總投入14.3億元左右,比2009年增長44%。數據是抽象枯燥的,但這些項目的“落地”必將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作為新聞工作者帶著為群眾服務的濃厚的百姓情懷,報社編輯部不僅通過一組《細說2010年我市50項民生工程》解讀,將50項工程內容詳細介紹,而且今年7月開始又抽調力量對其中10項民生工程實施進展情況進行深層次報道,陸續(xù)推出像《15和30分鐘就醫(yī)服務圈是怎樣打造的一我市城鄉(xiāng)衛(wèi)生服務體系建設紀略》《這里就是五保老人們的家》《政策性農保為農民撐起“保護傘”》《有了新農保晚年生活樂無憂》等一批內容生動的文章,記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無不體現濃濃的民生情結,文章見報后受到市民群眾的廣泛關注。
          
          挖掘深度提高權威性增強感染力
          
          在信息社會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媒體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如何從民生視角挖掘重大題材,抓住熱點進行深入調查分析,從而推出有特色的新聞作品,則成為衡量一個媒體競爭實力的有力體現。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把握以下幾個關鍵點。
          加強策劃。常言道:不打無準備之仗。新聞報道也是如此,一篇新聞作品要讓受眾閱讀后感到人情人理,產生強烈的共鳴,其背后必定是經過一番精心的策劃、組織,通過對選題方向、報道內容、采訪對象、組織形式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全面研究,從而形成優(yōu)秀的新聞產品。而穿插其中的是對各種經濟現象中的人的影響的關注,在這方面,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商道》系列可謂上乘之作!渡痰馈窓谀渴侵醒腚娨暸_經濟頻道精心打造的一檔經濟類節(jié)目,欄目以說故事為主要表現形式,主要反映在商海中拼搏沉浮的各類人員尋求致富之路而引發(fā)的中外人生故事,關注主人公追逐財富夢想過程中的命運轉折和心靈體驗,這樣的報道理念充滿人性化,更能打動成千上萬普通受眾的心。
          挖掘要深。當前,在黨和政府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執(zhí)政理念的指導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政策法規(guī)與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密切,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種經濟現象、經濟矛盾層出不窮,變化莫測;做好經濟報道就要觀察經濟現象,研究經濟運行,探索經濟規(guī)律,找準百姓關注度大的、有現實針對性的切人口,用通俗的語言把經濟現象講深講透,使可讀性大大增強,才能體現報道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近年來,我國汽車產業(yè)發(fā)展加快,汽車消費也成為百姓生活中關注的熱點、焦點,如何把有關汽車的相關政策、市場反映、消費走向等百姓群眾迫切想了解的資訊盡快傳遞給讀者受眾,則是新聞從業(yè)人員密切關注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從事財經領域報道的記者,筆者一直關注、研究、分析汽車消費方面稿件的報道,從去年7月以來,先后在《馬鞍山日報》上發(fā)表《汽車消費進入尋常百姓家》《一季度購車七人姓私》《汽車消費持續(xù)升溫》等稿件,不僅從數字變化上反映出市場消費之熱,而且對銀行信貸、國家稅收優(yōu)惠、汽車下鄉(xiāng)、提高以舊換新補貼、節(jié)能汽車補貼等方面進行全景式反映,如在《汽車消費持續(xù)升溫》一稿中,用“國家汽車政策頻 現,催熱汽車市場”、“小排量車消費勢頭火熱”、“建設工程車輛需求旺盛”等小標題,進行深度報道,極大地滿足了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
          
          增強厚度增強“三貼近”提高服務性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我們黨長期以來在宣傳思想戰(zhàn)線大力倡導的工作原則,也是新聞工作者身體力行的行為準則。在具體實踐中,新聞工作者要始終保留著對實際生活的熱愛之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通過對一些經濟新聞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剖析,
          以此體現“三貼近”的精神,不僅擴大了宣傳效果,也讓讀者覺得可親、可信、可學、有用。
          在新聞行業(yè)內人們常說:“新聞是易碎品”、“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尤其在當前生活節(jié)奏加快、信息日新月異的年代,這種現象日趨明顯,優(yōu)秀的經濟新聞報道要想在讀者中留下深刻印象、給人以重要啟示,唯有不斷創(chuàng)新,從內容和形式上把新聞做強做優(yōu),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精益求精,打造新聞精品。力爭使新聞報道經得起相對長時間的考驗,從新聞的深度和廣度人手,在采訪上深入實際,注意挖掘新聞事實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捕捉生動傳神的生活情境,豐富細節(jié),展現人性的真善美。在版面語言構成上匠心獨運,利用字符、圖像、線條、色彩等構成版面空間的實體,對版面空間、布局、結構等方面全方位考慮,從而增加了新聞的可讀性和感染力,也增強了新聞的傳播效果。
          服務讀者提升感染力。要牢固樹立讀者觀念,尋求增強報紙新聞可讀性的有效途徑,為廣大讀者提供喜聞樂見同時具有指導性、服務性的新聞作品。
          近年來,馬鞍山市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長,由此引發(fā)的交通違法行為,尤其是酒駕、醉駕等嚴重違法行為也呈上升之勢。在人民銀行馬鞍山市中心支行和交警部門的積極努力下,從今年6月18日零時起,酒駕、醉駕等交通違法行為被作為個人信用信息納入征信系統(tǒng),作為銀行發(fā)放個人貸款的信用參考。馬鞍山市也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實現交通違法信息加載全國征信系統(tǒng)的城市。記者在報道這一新舉措時,沒有僅僅停留在這一制度的建立,而是分析了制度出臺的前后經過、意義背景及帶來的反響,先后發(fā)表了《我市在全國率先將交通違法行為納入銀行征信系統(tǒng)》、《無“交通良民證”今后貸款要“差錢》等稿件,該舉措實施一個月后又進行了跟蹤采訪,撰寫了《首批共有44名駕駛人員因交通違法“榜上有名”》,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指導性和服務性,文章登出后在讀者中產生廣泛影響。
          
           責編:姚少寶

        相關熱詞搜索:淺談 關懷 人文 淺談經濟報道如何體現人文關懷 如何體現人文關懷 體現公司人文關懷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