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傳播機制研究】謠言傳播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要】謠言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其傳播范圍非常廣。本文以2011年3月份出現(xiàn)的“鹽慌”事件為例,通過問卷調查法,來研究謠言傳播的社會機制和心理機制。   【關鍵詞】謠言 “鹽慌” 社會機制 心理機制
          
          一、文獻綜述
          1、“謠言”的定義
          一般來說,“謠言”被認為是“一些未經證實卻被廣為傳播的信息,其內容具有不確定性同時暗示環(huán)境中可能存在潛在威脅,能夠提高人們對環(huán)境的警覺!雹1951年,美國學者彼德遜(Peterson W.)和蓋斯特(Gist N.)在《謠言與輿論》(《Ru-
          mor and Public Opinion》)一文中給“謠言”作如下定義:“謠言是一種在人們之間私下流傳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②
          2、謠言的傳播機制
          很多學者都將謠言的傳播機制分為心理機制和社會機制兩個方面。如奧爾波特等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謠言,在《謠言心理學》一書中,他們指出謠言的傳播有其基本的法則,并且對謠言傳播的心理動機進行了歸納,指出謠言歪曲的基本模式,即簡化作用、強化作用和同化作用。夏明釗在其所著的《謠言這東西》中對謠言產生的社會機制進行了分析,指出謠言的產生與其所在的社會傳統(tǒng)與社會制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二、謠言傳播的社會機制
          1、謠言的傳播途徑
          由圖1的數(shù)據可以看出,人際傳播成為謠言傳播最主要的途徑。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形式,其在謠言的產生和傳播過程中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媒體作為一種相對嚴謹?shù)拿浇樾问剑鋮⑴c謠言傳播的力度較小,更多的是進行一些事實性的報道。
          第一、謠言的產生與傳播有其深刻的情感因素,謠言信息一般暗示環(huán)境中可能存在潛在威脅,希望人們能夠提高對環(huán)境的警覺。因此人們更傾向于將與謠言有關的信息告知他們情感維度內的人,即通過人際傳播的形式告知身邊的朋友,無論是出于提醒的目的還是出于維系情感的手段。在“鹽慌”事件中可以看出,與以往傳播方式不同,起關鍵作用的不是互聯(lián)網上陌生人之間的轉發(fā),而是親朋好友的“善意提醒”:食鹽不貴,買多了問題不大,買少了問題卻不少。人際傳播作為鞏固情感紐帶的一種方式,加速了謠言的傳播。另一方面,由于語言比文字更具靈活性、可轉換性和掩飾性,因此,口頭形式更適合謠言的傳播與擴散,F(xiàn)實中的謠言傳遞鏈條嚴重依賴人際傳播。法國讓?諾埃爾?卡普費雷在他的《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一書中說“謠言并不是從陌生人那兒得來的,恰恰相反,是從我們熟悉的人那里來的”。這一現(xiàn)象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也得到了呈現(xiàn):朋友因素占據謠言傳播途徑的主要部分。
          第二、互聯(lián)網為謠言提供了新的傳播平臺和渠道,構成了謠言傳播新的生存環(huán)境。從傳播路徑的角度,可以將網絡謠言劃分為現(xiàn)實參與型網絡謠言和原發(fā)性網絡謠言。前者是指網絡謠言從現(xiàn)實中發(fā)端,有一定程度的擴散后再進入互聯(lián)網,呈現(xiàn)口頭傳播、手機傳播和互聯(lián)網傳播并行發(fā)展的狀態(tài)。原發(fā)性網絡謠言是指網絡謠言由某個或若干網民發(fā)帖等行為而引起,經過眾多網民相應的回復行為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后才開始的現(xiàn)實傳播。后者相對來說更為理性。即便如此,網絡的瞬時無限量傳播為謠言的滋生和擴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條件。一條消息一經發(fā)布就有可能傳遍網絡,這種裂變式的傳播速度使人們在試圖驗證信息真實與否之前就被動地卷入到信息彌漫的浩瀚洪流之中,在無形之中成為謠言的附和者和傳播者。網絡謠言主要通過文字進行傳播,這一介質特性決定網絡謠言傳播要比傳播的口頭謠言更具理性,其一是文字傳播的可保持性好,二是文字表達相較口頭表達更有邏輯性。此外,網絡謠言傳播的接受人群更多元化,在謠言的傳播過程中容易產生討論和爭議。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統(tǒng)謠言的接受者更容易趨同和走向極端,而網絡謠言的接受者中由于存在更多的不同意見,意見趨同和極端化的可能性就要低很多。網絡的匿名性,使用戶無須提供自身真實身份信息,也不用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容易造成謠言傳播。
          第三、傳統(tǒng)媒體仍然是網民心中的權威消息來源。傳統(tǒng)媒體由于其相對專業(yè)性和嚴謹性,一般不會成為謠言的產生源和直接傳播源。但當傳統(tǒng)媒體的報道不夠準確,或者是細節(jié)做得不到位的時候,也會成為滋生謠言的源頭。同時傳統(tǒng)媒體所作的關于謠言情況的一些事實性報道往往會強化人們的恐慌意識。如在此次“鹽慌”過程中,很多人就是在收看到電視上關于人們搶鹽的報道后,參與到購鹽大軍中去的。
          三、謠言傳播的心理機制
          1、散布謠言的動機
          在問及調查者告知別人“鹽慌”這一消息時,他們所持的目的,27%的人是為了勸說他人買鹽,19%的人是為了勸說他人不要買鹽,46%的人僅將其作為娛樂話題與他人分享,8%的人是持有這三個目的以外的其他目的。我們將這這四種目的或動機分別歸納為:促進、反對、無關、其他。
          促進:即希望事態(tài)沿著既有的趨勢繼續(xù)往下發(fā)展。
          反對:出于制止或阻撓的目的勸說他人放棄行為而使事態(tài)得到制止。
          無關:沒有很強的目的傾向性,只是將信息作為娛樂話題在人際交流中供人分享。
          其他:以上三種目的之外的其他目的。
          從以上的數(shù)據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其目的性并不是很強,而正是這種無關的傳播方式所起到的效果卻更為明顯。因為目的的無關性而使信息內容顯得客觀,受眾傾向于接受這樣的信息。以促進或反對為目的的信息傳播,特別是謠言信息的傳播,類似于“訴諸感情”或“訴諸理性”的勸服方式,其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并且它還受到信息接受者自身的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性格、經歷、文化水平等。而且這種方式更容易讓人產生恐慌感。因此,人們更傾向于受到“無關”信息的影響。
          2、接受謠言的心理機制
         。1)信息控制和寧信心理。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面對發(fā)生的事件,人們首先考慮的是采取行動,改變環(huán)境,而當遇到困難,無法采取行動時,他們會試圖去理解和解釋事件。心理學研究還表明,獲取信息是一種控制形式,此稱為“信息控制”。所謂“信息控制”,是指當個體獲得關于有害事件本身的信息時所產生的控制意識。這些信息包括:該事件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它將在什么時候發(fā)生,引發(fā)它的原因是什么,它涉及到什么程序,它會持續(xù)多久,等等。
          在“鹽慌”事件中,38.5%的人將“鹽的價格會上漲”作為他們勸說別人買鹽的理由,23%的人在勸說他人買鹽是所使用的理由是“中國的海鹽會受到日本輻射的影響”。這兩個方面成為人們勸說他人買鹽最主要的兩個原因。這類謠言旨在提供有關人們生活最基本的信息,因此被稱為信息類謠言。信息類謠言表現(xiàn)出的正是人們試圖了解事件以確定自己的應對方式和緩解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這是恐慌事件后,信息類謠言極易產生的心理機制。
          同時,警示類的信息可以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外界形勢的信息能讓人們對事件有清楚的認識,進一步指導今后的生活。對這類信息,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就是“萬一它是真的怎么辦,其后果肯定非常嚴重。所以,我就必須告知家人和朋友!边@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狀態(tài)被稱為“寧信心理”,是突發(fā)事件后信息類謠言得以傳播的一種心理機制。
         。2)歸因心理和次級控制。根據baum等提出的次級控制理論的解釋,當人們面對不能影響或控制的環(huán)境(即他們失去了初級控制)時,他們會試圖解釋和理解當前的情況,使焦慮得到解釋和正當化,從而獲得次級控制。
          次級控制中解釋的環(huán)節(jié)便是歸因。歸因理論考察的是行為可察覺的原因,而不是真正作用于人或影響一種結果的決定因素。這涉及到人們對事實進行合理的想象與闡釋。
          在此次事件中,由日本的核泄露導致的中國的“鹽慌”,正是這種想象和闡釋的結果。即由日本核泄露聯(lián)想到核能會污染海水,而海水是海鹽的主要來源,這樣一來,鹽的供應肯定會受到影響,于是大家紛紛買鹽。另一方面,鹽能防輻射也為大家爭相買鹽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3、人們的既有態(tài)度與他們對謠言的反應之間的關系
          在88個調查對象中,有5人相信“鹽慌”,72人不相信,11人不清楚。在相信“鹽慌”的五人中,有4人參與買鹽;在不相信“鹽慌”的72人中只有3人參與買鹽,其他69人都未參與;在不清楚會不會有“鹽慌”的11人中有6人參與買鹽,其比例分別如下:80%,93.8%和54.5%。
          這表明,人們的既有傾向性會影響他們對謠言的態(tài)度。原本持有堅定立場的人在謠言發(fā)生時,會保持相對謹慎的態(tài)度。而態(tài)度不明確的人在謠言發(fā)生時,則很容易受到影響。
          4、最接近需求至上原則
          在問及人們買鹽的目的時,有69.2%的人是擔心其他人將市場上的鹽買完了,因此買一些備用;15.4%的人是為了實際生活的需要,而只有7.7%的人是為了防輻射。
          在整個“鹽慌”的傳播過程中,雖然謠言的最初形式是“食鹽可以防輻射”,但在人們的實際購買行為中,其購買目的卻不完全表現(xiàn)于此,而更多的是擔心食鹽被其他聽信謠言的人買完,自己無鹽可用。這一擔心自己利益受損的心理導致了人們的實際購買行為。這表明,參與到一些非理性的行為當中,人們首先考慮的是其最實際的利益,即最接近的需求。謠言傳播的重要動力即是對利益的關注。利益的驅動導致了人們去關注“鹽慌”,又因此對謠言進行了傳播,也因為擔心自身利益的損害,才會進行實際的購買行為。在一個謠言從產生到最終消失的整個過程中,人們自身的實際利益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賹O嘉卿、金盛華、曹慎慎,《災難后謠言傳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5?12汶川地震謠言為例》,《心理科學進展》,2009
         、赱法]卡普費雷:《謠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ㄗ髡撸焊=◣煼洞髮W傳播學院2010級傳播學專業(yè)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相關熱詞搜索:謠言 機制 傳播 謠言傳播機制研究 傳播機制的三個階段 謠言的定義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