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大歐鳥籠】 大歐鳥籠
發(fā)布時間:2020-03-11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青春時尚的青島,也有著許多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這些著名的和不著名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有一樣格外引人矚目,它的身上刻畫著歷史,帶著濃濃的民間氣息,卻能與現(xiàn)代商業(yè)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幾百年來,大歐鳥籠從未淡出人們的視線,這也許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從大歐村說起
“從南京到北京,大歐的籠子進京城”。在即墨七級鎮(zhèn),有一個叫大歐的普通村莊,大名鼎鼎的大歐鳥籠就出自這里。因為盛產(chǎn)手工鳥籠,大歐也算是遠近聞名的村莊,從這里運出去的鳥籠銷往全國各地。在這個人口近500戶的普通農(nóng)莊,幾乎家家會做鳥籠,戶戶都在從事手工鳥籠的制作和銷售。
人們都知道,竹子產(chǎn)自南方特別是云南,以竹子為原材料的制品也是南方比較興盛,北方從事竹制品手工藝的很少,然而大歐村這個北方的村落里卻幾乎是家家戶戶制作鳥籠,這在山東甚至北方都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地方。這其中到底有什么淵源?竹制鳥籠的技藝又為何會在此流傳幾百年?這些都要從大歐村說起。
大歐村里的第一大姓是吳姓,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其次是牟姓和李姓。這里由清朝年間的100多戶發(fā)展到現(xiàn)在近500多戶。在走訪過程中,許多吳姓的村民都講起過有關祖先的傳說。據(jù)說,村子里吳姓人的祖先是從云南移民過來的,當年有吳氏三兄弟來到一個叫吳籍(家)口的地方,后來其中的一人輾轉到了這里,再后來就慢慢有了大歐村。直到現(xiàn)在,大歐村的村民年年都要集體拜祖,每到大年初一,全村上下每家每戶都會派一個人當代表到指定的地點集合,然后大家一起出發(fā)前往吳籍(家)口祭祖。
至于制作鳥籠的手藝到底在此地流傳了多少代,沒有人能夠說清楚。村民們只是零零星星地從已故去的長輩那里聽說,早在清朝,大歐的鳥籠子就已經(jīng)相當出名了。“從南京到北京,大歐的籠子進京城”就是從那時候流傳的一句順口溜。清朝乾隆年間,大歐鳥籠被“識貨”的京城王公子弟們爭相搶購,那時候大歐村里已經(jīng)有人前往京城開鋪面專門做鳥籠子生意。然而,那時候就沒有人能弄清楚大歐鳥籠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鳥籠揭秘
鳥籠最主要的材料就是竹子。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專門的貨車從南方把竹子運來,全村每年用料三四萬根。送竹子的貨車一進村,便會沿村頭向村尾的方向在每一戶人家的門前停留,各家各戶的壯年都會出來挑選竹子,越是年長者挑到的竹子品質(zhì)越高――由于竹子完全按粗細論價,所以眼光相當重要。從底部一米以上的位置,周長達到一尺三的便是不錯的竹子,這樣的竹子每棵的價格在50元以上,至少可以用來制作10個大鳥籠;而從底部一米以上的位置,周長達到一尺的竹子,每棵的價格在40元,至少可以制作10個小鳥籠。
大歐村村民制作的鳥籠都是各家制作各家銷售,沒有合作。鳥籠也并非一氣呵成,他們每天只專注于一兩道工序,批量制作零部件,也許今天劈竹子,明天就箍圈,或者到后天才刻痕鉆眼兒。所以沒有辦法精確計算制作一只鳥籠要多少時間,只能估摸出平均每天可以制作一到兩只鳥籠。制作鳥籠全靠手工,但有許多輔助的工具,這些簡單的工具和工序體現(xiàn)了創(chuàng)造者的智慧。
鳥籠的框圈制作很講究,也就是“大歐人”所說的“蒸竹”。把竹子劈成粗細均勻的竹條后要放到鍋臺上蒙著厚厚的被子蒸上一段時間,經(jīng)過“桑拿”,剛直不阿的竹子開始變軟,“出鍋”也要講究時機:迅速揭開棉被抽出兩根竹條,再迅速把被蓋上。分別把竹條的兩頭放在一種鐵器上用巧勁使勁一夾,這樣竹條的兩頭就有了自然的彎度,再把竹條迅速遞給負責箍框圈的人。
箍圈的工具是用三指寬的鋼材打制成直徑30厘米左右的鋼圈,蒸過的竹條被用力地圈進去。由外至內(nèi)圈成一個滿滿實實螺旋圓,回頭又在這個螺旋圓的上面再圈一個……直到變成一個沉甸甸的密實的“墩子”。一個鋼圈可以圈很多竹條。
“刻”痕就是將箍好的竹圈,打磨粘合,按相應的大小擺進一塊有著一圈圈凸痕的木板上,再將木板一側一張有著一道道淺淺的放射狀凸痕的膠皮的表面涂上墨水,后者緊實地扣到前者上,箍好的竹圈上就有了一個個小小的墨點,而墨點的位置正是竹圈鉆眼處。
誰是下一代傳人
上個世紀70年代,大集體生產(chǎn)讓制作鳥籠這門傳統(tǒng)手工藝再次復興,因此,村里40歲以上的人都能嫻熟地掌握這門手藝,然而,年輕人學得卻很少。
作為家族第20代傳人,50多歲的吳大叔談起大歐鳥籠來自豪卻又無奈:“現(xiàn)在,全國各大城市的鳥籠都來自我們村,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我們大歐村這樣家家戶戶生產(chǎn)鳥籠。可是村里會這門手藝的人都有些年紀了,現(xiàn)在這門手藝快找不到年輕的傳人了!眳谴笫褰榻B,由于大歐鳥籠是純手工制作,為了不讓嫁到外村的女人把這手藝帶出去,祖宗定下過“傳男不傳女”的規(guī)矩,這也是為什么到現(xiàn)在只有大歐人能做出好鳥籠的一個原因。然而,現(xiàn)在的年輕人要么出去上大學,要么外出打工,他們喜歡追尋新事物,沒有多少人愿意學習這門賺錢慢的手藝,他們更愿意去闖外面的花花世界。
如今,大歐鳥籠已經(jīng)申報成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企盼這份“遺產(chǎn)”會有人來繼承并發(fā)揚光大。
In the fashionable city of Qingdao, there are also many ancient folk arts. Among the non-material heritages, whether famous or not, Da"ou cages are very remarkable. Da"ou is a village in Qiji Town, Jimo City, Qingdao. Among the 500 households in the village, almost every family is involved in making birdcages, which are sold all over the country. Due to this, Da"ou Village is well-known. Featuring strong folk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Da"ou birdcages have been connected with commerce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Even now, the village is still attracting attention from people nationwide.
相關熱詞搜索:鳥籠 探訪 探訪大歐鳥籠 大歐鳥籠 青島大歐鳥籠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