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關,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八大關到啤酒博物館

        發(fā)布時間:2020-03-11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建筑,述說著這個城市的歷史、見證著這個城市的榮耀,青島的八大關無疑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作為青島近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的見證之一,八大關的成長歷史尚不過百年,然而,從它出現(xiàn)的第一天起,它的發(fā)展就與這座城市的命運息息相關。八大關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著青島人的心,因為它的存在,青島中西合璧的歷史文化特征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它的風雨歷程恰恰是青島回歸后近百年歷史的凝聚和縮影。往事已隨風,但每一次聆聽八大關,體味著歷史畫卷中的那份跌宕回旋,感受著八大關與生俱來而又愈加凝重的美麗,都不免感懷青島回歸以來的滄桑巨變,內(nèi)心都會被輕輕地觸動。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八大關“前傳”
          
          與中國其他幾個著名的別墅區(qū)不同,八大關的長成自有淵源:匯泉灣為八大關之前緣,這處半月形的海灣,在上世紀之初即一躍成為東亞的避暑勝地和休閑中心,東亞第一海水浴場、跑馬場、高爾夫球場、露天音樂臺、度假賓館、游艇碼頭等旅游設施一應俱全。按照“樣板城市”的第一個規(guī)劃,這里屬于別墅區(qū)。上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一批經(jīng)典德式別墅建筑出現(xiàn)在海灣西北海岸并快速形成規(guī)模。而此時,匯泉灣以東、太平山正南區(qū)域還是城市邊緣地帶,除了山下的依爾梯斯兵營和匯泉岬的炮臺外,鮮見別樣建筑,往南更處于滿目蒼翠的原生狀態(tài)。然而,以當時的城市發(fā)展趨勢,蟄伏的八大關區(qū)域似乎注定會被視為匯泉灣別墅區(qū)的天然延伸地帶,宛若處子,靜待新契機的降臨。上世紀20年代,日本人將青島的重心北移到大港周圍,直到臨近1930年,青島的管理者才再次將目光投向前海。
          1929年,青島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特別市”,漸漸成為“已不能不認為重要之區(qū)”。隨著高潮迭起的第二輪城市建設,八大關一帶作為“特別規(guī)定建筑地”而迅即成為眾人趨之若騖的焦點,寓華的外國僑民、商人、傳教士與外交官,中國新興權(quán)貴與社會名流無不熱衷于在此求田問舍,儼然是身份的一種象征。此一趨勢在上世紀3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直至40年代末,別墅區(qū)基本成型。八大關是時空交織的復合景觀,從上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匯泉灣別墅區(qū)的建設,到上世紀30年代在其東部一片空曠地帶上建起的新別墅區(qū),恰好象征著青島早期城市建設的兩輪高潮。
          上世紀30年代初,八大關區(qū)域開始建設道路體系,經(jīng)過先建一條再建六條最后建三條的過程,到了30年代中期,這里基本形成了三縱七橫的街區(qū)格局。耐人尋味的是,規(guī)劃之初,十條路除山海關路外,均非以關路命名,而是以山東省內(nèi)的臨沂、濤雒、青口、石島等地命名,此后才以海內(nèi)名關命名。三縱七橫連中國,路在神州無盡處。棄小魯而用天下名關命名顯然是別有深意,一部別墅文化史也因此具備了廣義地理景觀學上的寥廓景深。
          
          “八大關”三字最早見諸報端是在1948年9月的青島《民言報》刊載的征地廣告,文為:“……茲征求八大關路空地一段”。由此來看,當時市民已經(jīng)對八大關路作為一個區(qū)域概念有了較為明確的共識,八大關路這個叫法已經(jīng)得到相當?shù)纳鐣J同。那么,明明是十條關路,為何不叫“十大關”而叫“八大關”呢?文史專家孫保鋒考證認為,可能與八關山有一定關系。日本人同中國人一樣喜歡用“八”,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曾把海大校內(nèi)的山命名為八關山。投降后,日偽政府規(guī)定的路名地名絕大多數(shù)被改正,惟獨八關山保留下來沿用至今,一些老青島人很可能受到八關山的影響,將十條關路叫做八大關路,后來逐漸演化為現(xiàn)在的八大關。也有人認為,“八大關”名之緣起,是一種兼?zhèn)涞乩硖卣髋c人文感召力的說法,或有“四面八方、天地昭然”之寄托也未可知。不過,目前兩種說法都未找到直接的證據(jù)。
          
          八大關,為青島的榮譽而生
          
          當今天的人們傾慕于八大關的美麗時,或許不會想到,八大關最初引起當政者的重視并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與建設,更多源于一種渴望,一種中國人急于向世界證明自治能力的渴望。
          1891年青島建置后,先后被德國人和日本人所統(tǒng)治,這座城市雖已聲名遠播,但它所展示的卻只是德日殖民者的“治理能力”,而非中國人之功。1922年,經(jīng)過“五四”運動及其后中國人若干年的不懈努力,中國政府終于從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島。然而,從這個被異國統(tǒng)治了太久的城市回歸中國的第一天起,質(zhì)疑中國人能否治理好青島的聲音一直此起彼伏,甚囂塵上。中國人能否治理好青島?中國人從未如此迫切地想要給世界一個證明,“八大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翻閱八大關的檔案和資料,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對八大關所進行的規(guī)劃和建設是如此地苛求完美。正因為此,讓八大關在建設之初便承載著重要的使命――成為不可復制的完美的城市范本。
          這個充滿了異國情調(diào)的街區(qū),這個匯集了各種建筑風格的“萬國建筑博覽會”,從它問世的第一天起即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國烙印”。與廬山牯嶺別墅區(qū)尚未開工即失于中國人之手不同,八大關的命運從開發(fā)之始即被牢牢掌控在中國人的手中;同北戴河海濱和廈門鼓浪嶼別墅區(qū)的隨性設計不同,八大關的建筑設計與施工必須按照嚴格的規(guī)定。八大關為世人展示了一幅跨文化對話圖景,匯集了古希臘式、羅馬風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園風式、新藝術風格式、折衷主義式等建筑風格。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參與八大關建設的外國建筑師來自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國家,他們帶來了眾多國外的建筑思想和實踐,但八大關的建筑中并不乏中國人的杰作;ㄊ瘶、英國總領事官邸舊址、東海飯店等,皆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師在融合多元文化、展現(xiàn)現(xiàn)代主義藝術風范上的高深造詣。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建筑界正是中國建筑師的“自立”時期,八大關成為以劉耀宸、王云飛、張新齋、蘇復軒、劉銓法、王節(jié)堯等人為代表的中國建筑師的“試驗場”,他們不僅吸收了西方的古典主義,而且繼承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流行的新建筑風思潮。
          
          八大關完好地保存了320余棟別墅,它們風格多樣而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當時東西方建筑藝術史的流變軌跡,由此成為透視青島城市規(guī)劃史、建筑史、園林史與藝術史等多重內(nèi)涵的文化景觀,一個不可復制的歷史標本。它的成功得益于當時規(guī)劃先行的理念――在其規(guī)劃建設之初就確立的“尊重自然、契合地景”基本法則,既接續(xù)城市原有的歷史風貌,又契合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八大關盡量保留區(qū)域內(nèi)丘壑、水系,乃至一草一木,并把它們與灣、岬、礁有效地組織進城市空間。在規(guī)劃好街道體系的基礎上,合理劃分建筑用地,再進行土地有序拍賣,最后嚴格按照“特別規(guī)定區(qū)”的建筑要求興造與地景相協(xié)調(diào)的別墅,形成建筑與環(huán)境融合無間的“新地景”。于是,建筑也就成為這“新地景”的內(nèi)在一部分,合于卓犖的山海氣象。
          八大關不僅代表了青島的建筑風范,更走出了近代中國建設西洋別墅區(qū)的獨特之路。直到今天,八大關對青島城市的規(guī)劃和建設仍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所實現(xiàn)的建筑藝術與自然環(huán)境的深度融通,契合了千百年來人類的理想期待。
          
          Every city has its own unique buildings, which can tell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and once witnessed the glories of the city. Badaguan (Eight Passes) undoubtedly is such a kind of architectural complex. As one of the witnesses in the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of Qingdao, the growth history of Badaguan is less than 100 years. However, from the first day when it appeared, its development has been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fate of this city. Every bit of change of Badaguan is of concern to the Qingdao people. Due to its existenc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worlds of east and west in Qingdao is vividly showcased. The vicissitudes it has undergone are the epitome of Qingdao"s nearly 100 years of history.
          Quite unlike several other famous villa areas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Badaguan has its ow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e crescent-shaped Huiquan Bay lies in front of Badagua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20th century, it already had become a summer holiday resort and leisure center in Eastern Asia. In the 1930s, according the planning of "model city," Badaguan was listed as a villa area. So owning a house here was the symbol of one"s noble identification. From mid-1930s to the end of 1940s, the villa area took its original shape. In the early 1930s, the road system was constructed at Badaguan. In the mid-1930s, the pattern of three vertical and seven horizontal roads was formed.
          The 320 villas still extant in Badaguan are well maintained, creating a concentrated displ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art history and accordingly giving Qingdao a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相關熱詞搜索:圍墻 博物館 八大關 八大關,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沒有圍墻的文化博物館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