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源白石山玻璃棧道 就《淶源白石山》淺談電視風光片的拍攝
發(fā)布時間:2020-03-18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拍攝和展現(xiàn)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不僅是電視傳媒的一大優(yōu)勢,一大看點,也是電視攝像記者展示其拍攝技巧與創(chuàng)作思維的絕好機會,現(xiàn)簡談自己在電視風光片《淶源白石山》拍攝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一、拍攝前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
在拍攝《淶源白石山》時,因為幾年內(nèi),不同的記者已經(jīng)從山勢的險峻、白石山的奇觀等不同的角度對白石山進行了拍攝,為了不使自己拍攝的作品與前幾位記者有雷同之處,獨有新意,我注重于前期的準備工作,收集歷史、人文資料,先后五次深入到白石山中,體驗每次進入大山給自己帶來的不同感受,找出每一次的新發(fā)現(xiàn),并先期采訪了大量的游客,將他們的所見所感與自己的切身感受相融合,找出拍攝白石山的新處。在反復的推敲、否定中,得出最后拍攝的切入點。正是因為前期的準備工作做的較好,準備的較為充分,所以,我在實地拍攝中,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在取景、畫面的處理、技術的運用等方面可以說是胸有成竹,保證了拍攝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二、要有較強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
在《淶源白石山》這部風光片中,需要大量山峰的拍攝,要清除地顯現(xiàn)出白石山山巒起伏的規(guī)模,石奇、木秀、谷幽的整體風格,用一般的鏡頭是達不到理想效果的,因此,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是必不可少的選擇。但是,無論運用多么廣角的鏡頭,拍攝的多么逼真、細膩,一部風光專題片只能反映大干世界的一個側面,那么怎樣讓這一側面靈動起來,活起來呢?這就要求攝像記者面對風光拍攝時,要透過鏡頭,運用自身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拍出風光專題的靈性,拍出神韻來。我在拍攝《淶源白石山》谷幽鏡頭時,要突出的就是一個“幽”字,所以“霧中的峽谷”、“透徹的溪水”、“空靈的鳥鳴”……,表現(xiàn)的都是白石山峽谷的幽深;而峽谷中的樹、透過樹影灑下的絲絲屢屢的陽光以及形只影單的小木橋,也都顯示出白石山的寧靜深遠。片子在鏡頭運用上,我突出的是舒緩、悠然的韻味,利用景物、色彩、動作以及不同的鏡頭彼此間存在著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采用慢節(jié)奏、沒有跳躍和拉伸的畫面,并依據(jù)人們的視覺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將這些鏡頭組合在一起,來反映谷幽的悠遠、寧靜、淡定。
在拍攝白石山石頭畫面時,我也是經(jīng)過反復的考慮,決定突出它的“奇”。因為華山、黃山、泰山等都是中國乃至世界諸聞名的名山,白石山和它們比起來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但是,白石山也有著其它名山不可比擬的魅力:白石山雄踞八百里太行山最北端,山體高大,有“三頂、六臺、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線長7000余米,最高峰海拔2096米,是華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龍首……,所以,在拍攝的過程中,我追求的是視覺印象的“奇”“特”美感。石頭本身是靜物,如果采用平鋪直敘的拍攝手法,勢必使畫面顯得呆板、僵硬。因此我設計了大量的運動鏡頭,通過鏡頭的推、拉、搖、移的變化使靜止的石頭活起來,取得靜中有動、多角度、多景別的視覺效果,讓人在感官上感受到白石山的石之多、石之特。
三、運用一定的攝像技巧
大家都知道,林區(qū)的光線變化特別明顯,它會隨著山峰的高度、林木的茂密程度等原因或明或暗,在拍攝時,我將監(jiān)看設備直接接到了攝像機上,隨時手動調(diào)整攝像機光圈大小,使最后完成的片子至始至終部色彩鮮明,光線柔和明快。
在拍攝風光專題中,很多人部覺得,時常會遇到一些拍攝距離不可能延長的地方,這時廣角鏡頭就成為我們最佳的選擇。我在拍攝白石山山峰時,就運用了廣角鏡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個一座山峰顯得更加的高聳入云,近距離的景物被更多地收進畫面中,完全不比世界名山遜色多少。而采用大變焦鏡頭、多棱鏡頭做為特寫拍攝,則再顯白石山與眾不同的局部和細節(jié)。
四、要講究節(jié)奏韻律的和諧
一般來講,快節(jié)奏的畫面疊加在一起,會達到視覺的沖擊效果,傳遞出速度感,活越感和現(xiàn)代感;而慢節(jié)奏的畫面疊加在一起,會給人一種安靜、平和的印象,傳遞出沉靜、幽遠、莊重的氣息。但是節(jié)奏過快,會讓觀眾在目不暇接的情況下,感到躁動不安:而節(jié)奏過慢,則會令人心生厭煩,索然寡味,一味的快,一味的慢,都是風光拍攝的忌諱,所以這還是要求攝像記者要有自己的見解,自己對美的理解,拍攝過程中快慢鏡頭運用恰當,講求節(jié)奏韻律的和諧,為后期制作打好前站。
相關熱詞搜索:淶源 風光片 淺談 就《淶源白石山》淺談電視風光片的拍攝 空中草原 十瀑峽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