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流言的辦法就是走得更快:對付流言最好的辦法
發(fā)布時間:2020-04-08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網絡民意與政府和傳統(tǒng)媒體的表達,客觀上形成了相互刺激和競爭的關系,從而形成一種對正義和真相的追逐。 7月1日晚,貴州省就甕安打砸搶燒突發(fā)性事件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幾分鐘后,“做俯臥撐”一語即開始流行于網絡,其后在各大網站呈井噴式爆發(fā):“給我做三下俯臥撐,我也能推動地球!薄叭绻以浛吹眠h一點,是因為我比別人多做了三下俯臥撐。”“我有一個夢想,有這么一天,每一個黑人都可以自由地做俯臥撐,而沒有人去問他們?yōu)槭裁!”…?
事隔一天,上海襲警案的主角楊佳成為網絡傳播的關鍵詞。在主流語境中,這個以極端方式結束別人生命的年輕人可用“喪失人性”來形容,但在網絡江湖上,“刀客”楊佳竟然有了不同版本的“列傳”,“殺人犯”變成了“楊大俠”。
無論是“俯臥撐”還是“楊大俠”,這兩個網上流行的關鍵詞有個共同特點――都來自對現實世界的關注,都包含了某種觀點、立場乃至批評的力量。處于輿論被引導的時代,這些關鍵詞身后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切口”與“暗號”?針對這個問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洪兵副教授接受了《新民周刊》的采訪。洪兵說:
當類似于“我是來做俯臥撐的” 變成某種意味深長的符號開始流行時,至少說明潛藏其內的社會矛盾或者公共事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與之相關的事物暫時得到了被強化。我的一個學生告訴我,當他看到別人MSN簽名檔變成“三個俯臥撐”后,特地追根溯源,在網上看了甕安事件的新聞發(fā)布會――人們或許只在不經意間傳播一些“俏皮話”,但是這些話有時恰似一種暗度陳倉的面具,內嵌著一種隨時可被引渡或者激活的情緒。
在發(fā)布會后幾分鐘,“俯臥撐”就成了流行詞,其實是一種略帶狡黠的嘲諷和追問,背后涌動的是一股暗中爭奪話語權的潛流。網民帶著“俯臥撐”的面具在觀察公共事件,表面沉默的背后是對公共事務的某種程度的認知和看法,也反映了公民權利面對強大公權力時微妙的心理變化,換句話說,一些網民在尋找心理宣泄的出口。對于并不具備強勢話語權的普通民眾來說,這可能還意味著“公民在場”――雖然他們沒機會開口發(fā)言,但他們可以表示正在關注此事。
不過,我比較擔心的是,“俯臥撐” 使用者用這個流行詞來表示自己在信息潮流中并未落伍,并用一種娛樂態(tài)度掩蓋或判斷現實,這樣導致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被放大的,往往并不是最需要被關注。網絡關鍵詞通過流行的力量獲得了某種程度的關注,但注意的間歇很短,過度娛樂化的傾向反而會喪失了這個事件自身的深層意義。
對甕安事件的調查結果,我并不意外,法醫(yī)的再次尸檢結果是“溺水死亡”。但我也完全理解了它如何螺旋式上升為群體性沖突事件。但我們要認識到,當一些人津津樂道于“俯臥撐”,視線卻忘了更深的層面:第一,政府有責任公開這些相關信息,而公民也有權利和有渠道了解全面的相關信息;第二,政府的治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跟報紙相比,中國的互聯網承載了巨大的民意和情緒。這當然有積極意義,它給民眾提供了一個無窮大的“電子廣場”,在這里匯聚起不同于政府和主流媒體的“草根”民意,以其獨立的民間視角和立場,不知疲倦地對所有重大事件做出快速反應,盡管其中夾雜著失真、情緒,卻改變了以往的話語權力格局和利益博弈方式,改善了極度失衡的強勢和弱勢力量對比格局。
作為一種非官方的表達方式,網絡民意與政府和傳統(tǒng)媒體的表達,客觀上形成了相互刺激和競爭的關系,從而形成一種對正義和真相的追逐,比如說 “周老虎案”。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對真相的隱瞞、對是非的遮蔽,在今天的中國越來越難,政府部門和主流媒體也在加快轉變,與時俱進。
目前大家這么依賴互聯網,覺得互聯網能給人帶來真正情緒的宣泄,這往往導致非理性占據了主導地位。比如說,這次在網上散發(fā)“警察打傷楊佳生殖器”信息的郟嘯寅,如今已確定他發(fā)布的是謠言。之前,謠言經過人們想象力的發(fā)酵下,按照公眾的傳播興趣幾乎發(fā)展成了流言。
這都促使人們認識到,越是影響重大的公共事件,越是要信息公開;對付流言的一個辦法,就是要比它走得更快。
相關熱詞搜索:更快 流言 走得 對付流言的辦法就是走得更快 對付趕不走野貓的辦法 野貓最怕什么怎樣驅趕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