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力秋: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
發(fā)布時間:2020-05-23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在北京大學剛剛出版的《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一書中,作者丁學良教授將自己界定為“在中國土地上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傳教士”。作為1992年便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以及“對美國當代社會影響最大的十大知識分子”之首的丹尼斯。貝爾的關門弟子,丁學良可謂是走遍天下名校的大學者。但在這本書里,丁學良放下身段,娓娓道來那些關于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的ABC,讓社會各方人士讀后有極大的震撼之感。個中的原因,或是我們過去就這樣的問題所知甚少極微,或是我們在這本書里讀到了過去似乎了解但沒有悟透的理蘊。在我看來,主要是后者。
在《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一書中,丁學良告訴我們,大學的興衰和大國的興衰密切相關。從公元十一世紀到現在,哪里有一流大學的興起,哪里就有一個國家的崛起和一個民族的興旺;
大學興起帶來國家昌盛,這不僅是西方現象,也是世界現象。日本最著名的東京大學是明治維新的產物。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是維新變法的產物,北大的創(chuàng)辦標志著中國邁入現代社會的門檻。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闡述了兩個最基本的道理:一是大學的精神,一是大學的制度,前者為靈魂,后者為體魄,丁學良告訴我們,兩者決不可或缺;仡欉^去數十年,我們的一些大學在靈魂和體魄的鍛造方面,缺少一種穩(wěn)定而一貫的努力方向,把一些不相關的職能附著于大學;
而近年,一些民辦大學則更以金錢開道揚言要在若干年內辦成世界一流大學。讀了丁學良所言,才知道那都是貽笑大方的事情。以丁的理解,大學的精神氣質就是普遍主義,從教員到學生到課程設置,統(tǒng)統(tǒng)來自世界各個地方。這種氣質的實質就是廣泛吸納的勇氣和廣泛包容的能力。我們數一數國內辦得比較像世界一流大學的那幾所學校,大凡也是這種精神氣質的擁有者,只不過是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不多,而丁教授在大作里系統(tǒng)地把普遍主義的緣由、沿革、表現方式和意義這些基本的東西展示了出來,這確實有啟蒙價值。
在很多人看來,大學是專業(yè)知識傳授和創(chuàng)造的社會專業(yè)性組織,何以要有那樣的普遍主義?還有些人則認為,每個大學各有傳統(tǒng)和風格,何以統(tǒng)一在一種氣質之下?在《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這本書里,丁教授給出了很明確的回答,大學的精神氣質根植于不斷創(chuàng)新知識的沖動,而這種創(chuàng)新不在一個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指導下,是難以實現的。各種價值、立場、理念和觀點的匯聚,使得一流大學成為思想的聚寶盆。一流大學的工夫就是要有能力、有勇氣建好這個聚寶盆,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員、學生、教材課程聚在一起,自然就催生了各種價值、立場、理念和觀點的相互沖突、交流。大學校長大可不必去如何考慮促進各種價值、立場、理念和觀點的交流,只要下工夫把它們聚在一起就可以了,因為思想本身就有天然的相互碰撞的力量,正是這種碰撞才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觸媒。一流大學才得以成為整個社會的知識創(chuàng)新的中樞。
在《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一書中,丁學良還就精神氣質轉化為實實在在的一流大學的過程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和分析,這就是大學的制度,從教授制度、論文評審制度、考試制度、校務管理制度等。作者在自己所處的香港科技大學工作多年,也直截了當地指出在制度設計和運行過程中取得的業(yè)績和存在的問題。更為可貴的是,作者結合他對國內大學制度的系統(tǒng)把握,非常透徹地以一流大學的“理想模式”為參照系,作出了很中肯的分析和建議。其中有很多建議發(fā)人深思,包括他對北京大學改革進程的建設性評價,在當初就引起知識界的熱烈反響。丁教授的這本書,當是許多大學校長、教授、教育系統(tǒng)官員、相關研究人員、學生乃至所有關心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其前景、關心中國發(fā)展進程中的知識創(chuàng)新和社會進步的各界人士值得認真閱聽和細細思量的。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