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楓: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公民道德建設綱要》是個什么玩藝兒?我以為它是不拆不扣的政治需要的產(chǎn)物,它與其說是要維持和提升人們的道德,不如說是要維護政治上的壟斷權力。它與什么“五講四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及更早的清除精神污染(“清污”)等等一樣都是一種政治秀。它加深了人們對道德和政治的雙重厭惡,其結果是,人們更加不講道德,社會更加腐爛。

          

          道德是什么?它來自于何處?道德不是政治,它不來自于政治。政治是權力的角斗場,以暴力為后盾的國家管理活動,它能產(chǎn)生出道德來嗎?笑話,骯臟的政治能制造出清純的道德?道德一旦被政治沾污,道德就失去其本性,成為權力手中的玩物。這正是道德衰敗的原因,政治的臭氣傳給了道德,使道德變味了,人們拒絕了她。在政治專制控制下,人們沒有道德或者說精神信仰的選擇余地,人們只此一家,別無它店,于是,拒絕變味的道德就意味著拒絕所有人之為人的精神信仰,道德政治化的最終結果是精神空虛,信仰危機。

          

          但是,難道國家就不能承擔道德教化的責任嗎?《綱要》不是出于此責任嗎?這就涉及到國家是什么的討論。國家是道德共同體,承載著使公民完善、使社會美好的使命嗎?國家有權承擔道德純化的任務嗎?當代的人們有一個共識,這就是“善”意義上的道德是多元的,沒有統(tǒng)一性。那么,國家使其治下公民的完善會意味著什么?會意味著道德強加,意味著精神專制。道德是家庭的任務,宗教的本質(職),民族的使命,各種團體、協(xié)會、俱樂部的追求,這些國家之外的共同體是道德完善、理想追求的載體。它們之所以可以承載道德教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使命,是因為它們不是暴力機構,是因為它們沒有壟斷道德善性或道德善性的解釋權。只要政教分離,政治與善道德分離,這些國家之外共同體的道德純化追求就是合乎正義的。善道德必須以正當(正義)道德為基礎,不正當(正義)的善追求會侵犯人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人們有權選擇自己信仰的善理想,只要這種選擇不侵害他人的權利。

          

          有人會認為,由國家來純化道德不是更好嗎?它畢竟是要達致人們純潔、無私、完善的目標,以它具有的權威性、動員能力和傳統(tǒng)資源,它不是更輕易、更廣泛地達到道德純化的任務嗎。這種觀點我曾經(jīng)非常贊同,現(xiàn)在也極想贊同,任何善良的、有道德關懷的人也都情不自禁地想要贊同,畢竟我們國家人民的道德水準下降太厲害了,許多人幾乎墮落為行尸走肉、沒有精神性的軀殼。但是,完善的東西有時甚至常常是不正當?shù),自由主義之所以成為現(xiàn)代性主流,就在于自由主義時刻保持著對任何善性的警惕,而致力于建設正義道德。沒有哪種理論和實踐會比自由主義更看重善與正當(正義)的區(qū)別了。精神純化,無私利他,忠誠獻身等等若不以正義道德為基礎,為底線,那么它們會制造最黑暗、最野蠻、最狂熱的不道德現(xiàn)象。文化大革命是怎么發(fā)生的?是文化前十七年道德教化的產(chǎn)物。法西斯主義是如何得手的?是獻身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結果。日本二戰(zhàn)中戰(zhàn)士的無私、犧牲、忠誠精神是沒得說的,但卻是在不正義下的道德完美。這說明,任何善道德都是有傾向性的,它是對某種目標的追求,如果沒有正義道德對它的限制,它傾向于不擇手段,即侵害他人或其他共同體追求善目標的權利。善道德的內在趨力是獨占、是壟斷,善道德的心理基礎是信仰,是自信,是非理性,任何善道德都傾向于排斥其他善道德,因此,它必須接受正義對它的外在約束和規(guī)范。

          

          使現(xiàn)代社會需要正義道德的根源不僅是惡(利已主義)的存在,而且是善(利他主義)的存在。善追求有可能會導致不正義,所以必須有正義(權利)道德來規(guī)范人們對善的追求。與休謨強調正義的利已主義根源不同,羅爾斯等當代自由主義者強調正義的利他主義根源。在休謨看來,利他主義精神的實現(xiàn)會使正義道德不再必要,因為,他把正義的必要性歸結為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因此,一旦利益沖突的根源(利己主義)消失,正義也就消失。也就是說,善的實現(xiàn)會使正義失效?墒,當代自由主義者認為,正義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不同善觀念的沖突,也就是說,即使社會中人們的利益沖突不發(fā)生,精神上的沖突也會導致需要正義道德。即使人們善觀念的宗旨是促進他人利益,持有不同利他主義的善觀念的人們也會卷入尖銳而持久的沖突。托馬斯•內格爾認為:“在沒有其他因素介入的情況下,利他主義本身就會導致沖突,世界上有多少善觀念就會有多少相互沖突的角度。”關鍵不在于利己(惡)還是利他(善),而在于各種觀念是和諧還是沖突。在價值沖突的現(xiàn)代性社會,我們要時刻警惕并致力于作道德規(guī)范的不僅是惡(利已主義)而且是善(利他主義),因為,當利他主義者熱誠追求自己的善觀念時,他們完全可能做出不正義或破壞權利的行為。不要以為只有低級齷齪的利益沖突才存在道德規(guī)范問題,高尚理想的觀念沖突更存在道德規(guī)范問題。這是因為,正是因其高尚,它的信仰者才會肆無忌憚地踐踏他人的權利。我們要學會培養(yǎng)和建設這樣一種道德:尊重他人的那怕怪異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權利,只要他(們)不妨害他人,而無論你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多么高尚、多么崇高、多么光榮正確。不能僅僅因為厭惡而就要消滅;
        不能僅僅因為為了他好而就對他洗腦改造;
        不能僅僅因為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就要剝奪你發(fā)表觀點的權利;
        不能僅僅因為你的正當行為與國家利益相抵觸,我就在正常情況下剝奪你的權利。崇高不是侵犯人權的通行證,真理不是剝奪他人權利的特權。學會寬容、尊重權利是我們這個時代道德建設的當務之急,沒有此底線道德,一切高尚、理想的道德追求和建設只會導致更大的不道德。所謂“底線道德”,其意思是,它看似毫無理想、崇高之追求,卻是人們講道德的起點,是我們這個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無此正當、正義、權利之基礎,越是高尚、無私的善道德就越有可能導致最大的不道德。有此底線,不夠;
        無此底線,道德大廈越蓋起歪,以致最終必定轟然倒地。沒有哪個社會,能夠在不尊重人權的基礎上建設好道德的,道德的本質是對人的尊重,尤其對人的精神選擇能力的尊重,沒有這種尊重,到何處去談道德?

          

          《綱要》體現(xiàn)了這種對人的尊重了嗎?《綱要》20個字統(tǒng)統(tǒng)是對公民義務的規(guī)定,而沒有人的權利的規(guī)定。它把“愛國守法”作為第一條,這就注定了它根本排斥國與法之道德根基——人的權利。希特勒、斯大林、東條英機都會贊同此20字《綱要》,并成為此《綱要》的熱烈鼓吹者!皭蹏胤、明理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這每一條都有可能使一個人去為一個不正義的共同體貢獻力量,使這個共同體凝聚、團結得象一股繩,它們的功能也僅在于此。道德如果被政治綁架,成為政治的工具,其功能自然也就僅限于動員人們去實現(xiàn)政治的目標,它不可能反過來成為政治的約束,去實現(xiàn)每一個人的目標。道德要成為人們的道德而不是權客手中的道德,必須把尊重人權、守護良知、捍衛(wèi)正義、維護憲政作為其內容,這種道德可能不會自然走向完善,卻會必然保住正義,堵住現(xiàn)代社會頻繁發(fā)生的黑暗現(xiàn)象。人權、正義道德可能不會使人和社會更美好,卻會使人和社會避免返回野蠻時代。二十世紀發(fā)生的幾次重大返祖事件,包括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斯大林的共產(chǎn)主義、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都不乏對道德善性的追求,所缺乏的是一個底線道德,一個不應突破的道德底線。沒有這個底線,道德無從談起。

          

          這個底線道德,我們中國傳統(tǒng)道德資源中提供不出來,她是一種義務本位的道德,一種完善道德,她可能有尊重人的內容,但卻沒有現(xiàn)代權利道德中根本的尊重個人的內容。至于馬克思主義,它把正義道德奠基在利益沖突基礎上,認為一旦鏟除私有財產(chǎn)制度,就會根除利益沖突,正義道德就會成為階級時代的過時的東西而停止其功能,一個沒有沖突的自由意志王國將取而代之,那時的道德不是正義,而是人們的自由完善。在馬克思主義中,有著深刻的道德虛無主義,正如斯蒂芬•盧克斯所寫到:“馬克思主義以及其他形式的社會主義和共同體主義思想的一個災難性傾向是對‘正義’、‘權利’以及義務性的道德采取敵視態(tài)度,并期待這種道德在更具有共同體主義精神的社會中逐漸消失,因為在該社會中,物質缺乏和利已主義已經(jīng)徹底或基本上被克服,代之而起的是‘更崇高的品德和更宜人的福祉’,亦即一個超越了正義和權利的社會!边@種道德虛無主義深深地傳給了他的走了樣的追隨者們,他們對正義、人權不屑一顧,認為是資產(chǎn)階級的東西,我們決不引進。馬克思的錯誤就在于,他把自身作為正義的旁觀者、分析者、批評者,而沒有把自身帶入正義情境中。他不知道,他自身對一個烏托邦理想或善觀念的追求,本身就導致了正義的必須存在。在一個徹底公有化的社會里,在一個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的社會里,所發(fā)生的不是對正義、權利的超越,而是產(chǎn)生了最大的不義,對權利構成最肆意的踐踏。經(jīng)歷過共產(chǎn)主義洗禮的中國人,最應感受到正義、權利之必須。過時的不是正義,而是宣布正義死亡的人。一種觀念,越是堅信其真理性和崇高性,它就越會導出正義的非虛無主義,盡管在導出這一點之前,人們經(jīng)歷了災難、黑暗和野蠻的巨大付出。

          

          因此,我的結論是,真正的公民道德建設應是公民權利意識和正義良知的建設。

          

          寫于2002年5月

        相關熱詞搜索:實施綱要 公民道德建設 周楓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