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讀書筆記

        發(fā)布時間:2020-08-05 來源: 對照材料 點擊:

         幻想的價值

         ---- 讀《烏托邦》有感

         最早聽說烏托邦這個詞是在電視劇中,那時只模模糊糊地知道它用來指不切實際的幻想,形容理想中的世界。直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知道這個詞出自莫爾所著的《烏托邦》一書,才從學術的角度真正了解它。“烏托邦”一詞是拉丁文“Ubopia”的音譯,源出希臘文,由兩個希臘字拼成,“烏”(ou)的意思是沒有,“托邦”(topos)意思是“地方”,“烏托邦”意為“沒有的地方”(烏有之邦),現(xiàn)在逐漸成為“空想”的同義語。

         莫爾一生光明磊落,是一位具有淵博學識和正直激進的人文主義者,他一生寫了 200 多首詩,而為人們所記憶的主要是他寫的《烏托邦》。他所處時代“為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奠定基礎的變革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紀最后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紀最初幾十年演出的”,這正是這一歷史巨變的過渡時期。那個時期,工業(yè)生產(chǎn)主要以工場手工業(yè)生產(chǎn)為主,社會上還存在大量的小生產(chǎn)者,在小片土地上經(jīng)營的大部分農(nóng)民是個體勞動者,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還很緩慢,小生產(chǎn)者的階級意識還在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小生產(chǎn)者向往的社會安定、安居樂業(yè)的小康生活理想對莫爾有一定的影響。另外英國當時的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和階級狀況也是其思想產(chǎn)生的前提條件。莫爾生活的年代盡管已開始了“圈地運動”,但農(nóng)民卻認為依靠王權可以阻止大地主的掠奪,其斗爭僅局限于自己的工場之內,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階級聯(lián)合。階級意識尚在萌芽

         之中,而無產(chǎn)者當時數(shù)量少,反抗斗爭處于萌芽狀態(tài)。資產(chǎn)階級是剛剛從一部分封建主轉化過來。同王權既有矛盾,同時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國王對資產(chǎn)者也是采取利用政策。當時的英國都鋒王朝是最為專制的王朝。但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思想也在慢慢傳播并在英國立足,英國文藝復興的序幕已經(jīng)揭開,廣大人民群眾渴望美好生活與城市中產(chǎn)階級渴望自由的思想相結合、產(chǎn)生了“烏托邦”的思想,這可以說是莫爾“烏托邦”思想產(chǎn)生的豐厚的思想土壤。

         莫爾又是一位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者以古希臘作品為武器,反抗封建思想。莫爾早年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14499 年,莫爾和歐洲人文主義大師伊拉斯謨相識,并成摯友。他們經(jīng)常切磋鉆研,分別完成了名著《烏托邦》和《愚人頌》。莫爾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思想,是一位十分博學的人,他對當時的文學、哲學、法律、宗教等都很有研究。他十分喜愛古希臘的文學和哲學,柏拉圖的《理想國》對他影響尤深。他曾陶醉于柏拉圖的“共產(chǎn)主義”,非常贊賞柏拉圖關于國家起源的“互助說”和治理國家的“哲學王”觀點。柏拉圖的公有社會的設想對莫爾有很大的啟發(fā)。另外,莫爾還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對早期基督思想有深刻的研究。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對他的影響也很大;浇塘x中的一些對人類大同思想的描述也給莫爾諸多啟示。

          莫爾空想社會主義的產(chǎn)生還有另外一個外部條件,即是 15至 16 世紀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地理大發(fā)現(xiàn)開拓了歐洲人的視野,由此而帶來的介紹就發(fā)現(xiàn)地區(qū)風土人情的文章最為“熱潮”。莫爾采用了這一形式,借用了其中的材料以闡發(fā)自己的觀點。

         《烏托邦》一書通過作者和一個水手的對話的形式,詳細描寫了這個水手在一個奇鄉(xiāng)異國──烏托邦島的見聞。全書共分兩部分,在第一部里,莫爾借拉斐爾之口主要對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統(tǒng)治階級的專權殘暴、厚顏無恥,以及廣大下層群眾的悲慘處境予以辛辣的嘲諷和深刻的揭露。那些統(tǒng)治者們所關心的只有兩件事情:要么瘋狂地掠奪人民的財產(chǎn),為此他們可以耍盡各種手段,設下最陰險而卑鄙的圈套;要么挑起掠奪性戰(zhàn)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可以尋找種種借口,不惜犧牲人民的性命或致他們于傷殘。平時還要豢養(yǎng)一批雇傭軍,對社會治安造成嚴重危害。統(tǒng)治者們以嚴苛的刑罰對付下層群眾,根本沒有什么公正可言,"盜竊犯被處死的比比皆是,有時一下子就有二十個人被送上同一臺絞刑架。"莫爾認為,這樣一來,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本來只想去盜竊的人,便可能連人也殺掉。除非能保證被抓到后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否則為了能夠更安全就必須干掉知情者來掩蓋罪行。因此當我們用酷刑去恐嚇盜賊時,卻給無辜的平民帶來了滅頂之災。" 莫爾的這些大膽揭露,為當時的英國社會勾勒出一幅立體畫,也為第二部分描述烏托邦的社會制度作了陪襯。正是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比中,莫爾得出了若干空想社會主義的重要結論。

         在第二部里,莫爾將自己對人類美好國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烏托邦島上。在這部分里,莫爾用了八個不太引人注目的標題,系統(tǒng)地為我們規(guī)劃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政治方面,莫爾主要涉及了烏托邦人民實現(xiàn)民主的最高形式、烏托邦的官員、烏托邦的社會分層,以及烏托邦的法律制度。在經(jīng)濟方面,最主要的是農(nóng)業(yè),它在整個經(jīng)濟結構中處于基礎地位。除農(nóng)業(yè)之外,每個烏托邦人還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學習一門手藝,通常人們所選擇的也是一些必要的職業(yè),包括毛織、紡麻、瓦工、冶煉、木工等行當。在科學文化方面。首先,烏托邦人注重提高全體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并且他們還很注重學習外來文化,并有著驚人的消化、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

         在烏托邦的國度里,一切都是平均享有的。所以那兒達到了普遍的幸福。不用擔心公有的魚是無刺的,人們會毫無顧忌地揮霍這種情況。因為那兒的公民都是善良,淳樸,熱愛勞動的,他們享受收獲勞動果實的幸福滋味,他們只拿自己需要的那部分。這樣就達到了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完美搭配。

         烏托邦有很好的醫(yī)保制度醫(yī)生醫(yī)術精湛服務熱情,病人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如果救治不了烏托邦提倡安樂死,因為他們覺得病人放棄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對生人的召喚,恐懼和不舍違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悅納的,當然非本人同意他們是不會對病人實行安樂死的,而且會盡心盡力的照顧病人直至死亡,但他們并不提倡自殺,自殺如沒經(jīng)過議會和教士批準就得不到體面的安葬。烏托邦實行宗教

         信仰自由,超脫于當時的加爾文主義,另外他們認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個連神都無所畏懼的人還會畏懼道德嗎?烏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歡學習,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園。烏托邦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從嚴審核教材,絕不允許敗壞道德,扭曲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容出現(xiàn)在教材上像荷馬的史詩宣揚神的欺詐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們比較單純比較容易滿足,不像今天媒體到處充斥欺詐暴力墮落的內容。烏托邦人反對戰(zhàn)爭特別是為擴張領土而戰(zhàn),但為了自由正義他們不怕戰(zhàn)爭,一旦開戰(zhàn)他們會用金錢慫恿別國參戰(zhàn)或用重金懸賞敵國國王將領的人頭,再不行就花錢請雇傭軍,因為比起本國人的性命金錢是毫無意義的,大有《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在那里,人們感恩造物主的恩賜,他們格外注重保護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精心設計花園了美化環(huán)境。城市是雄偉壯麗的,鄉(xiāng)村是難以言語的純凈。他們高興地領受來自大自然的任何好處。按照大自然的旨意,去追求人類所獨有的耳、眼、鼻、耳之樂,在靜靜的夜晚體會星空的璀璨,聞?chuàng)浔堑幕ㄏ愫褪澄锏奈兜,聽美妙的音樂和鳥兒的歌唱。為了大自然對人類特殊的恩賜——矯健的身體,他們不過度的裝飾外表和節(jié)食。不因小快樂而妨礙大快樂,不因快樂而引起痛苦的后果,這就是烏托邦人對德行和快樂的看法。

         烏托邦社會烏托邦思想是對人類完美社會的理想設計,就其本質而言,烏托邦思想本就是超越現(xiàn)實的。后來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努力都燃燒著烏托邦理想的熊熊火焰。然而,理想的火焰燃燒的正是理想本

         身,但這些運動無一不以失敗告終。盡管烏托邦本身期許著和平﹑自由﹑平等﹑幸福的未來,卻沒有一種烏托邦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告自身達到了這種狀態(tài),而在一次又一次將烏托邦思想轉變?yōu)楝F(xiàn)實的實踐中,我們卻不幸地看到一次又一次失敗。它讓我們看到人類努力追求福國樂土的高尚,也看到追尋“空中樓閣”的徒勞無功,似乎烏托邦思想注定無法與政治現(xiàn)實相容,注定只能寄托在遠離現(xiàn)實的理想世界中。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困境就源于烏托邦構筑的基礎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把希望單純寄托在統(tǒng)治階級身上不免流于空想。二是建立在極度集體主義基礎上的烏托邦無法實現(xiàn)其制度目標。三是烏托邦思想首先立足于對人性善的基本預設,以先驗理念為起點去假設或推導出一種單線遞進的近乎完美的理想社會模式 。

         從語言文字上來說,《烏托邦》這本小說語言優(yōu)美流暢,小說的前后兩部分形成對比,現(xiàn)實與理想的對比讓人震撼。語言真實而有條理,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莫爾先生悲天憫人的情懷。《烏托邦》真實地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有別于現(xiàn)實生活的世界,使我在讀書的同時引起思考和想象,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從內容上說,《烏托邦》這本小說主要從六方面談烏托邦這個國家的:財產(chǎn)公有、生產(chǎn)勞動、務農(nóng)為本、城市規(guī)劃、衛(wèi)生健康和學術研究。每方面又從多個小的方面深入烏托邦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在當時,這是一個滿足小生產(chǎn)者的理想國度,猶如中國古代文學家陶淵明描寫的世外桃源。雖然很多行為是我們當前社會的人無法理解的(如:烏托邦是共產(chǎn)主義國家,沒有貨幣甚至連交易都沒有,需要東

         西直接到倉庫去拿,人們鄙視金銀只有奴隸罪犯才穿金戴銀,他們的鐐銬是金子做的,珠寶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寶就會遭到恥笑),但是卻不影響我對她產(chǎn)生向往,反而引起我的更多思考,現(xiàn)在的我們到底在追逐什么,答案不得而知,不平等的利益。所以,這篇小說不僅僅是一部政治學著作,更是一部啟發(fā)人性的哲學著作。

         烏托邦“表現(xiàn)了人的本質、人生存的深層目的;它顯示了人本質上所是的那種東西”。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動物,就在于人類不是完全順從于自然的安排,并且不安于既有的生存現(xiàn)狀,始終對未來懷著崇敬和希望,總是沒有停下追尋最終精神家園的腳步。它表達了人類能夠自我完善的信念,通過自身的努力來達到最終的解放,是人性最深處的本質訴求。對于整個人類來說,它彰顯了人類無限的想象潛能,是對現(xiàn)實政治生活的不滿和批判,是對正義、自由、美德等一系列政治價值的向往,是對優(yōu)良的政治秩序與和諧的公共生活的追求,將人類帶入一個更新、更高、更廣闊的思想狀態(tài)。烏托邦之為烏托邦,在于其根本精神度,乃是對人類政治生活的正義永無止境的追求。托馬斯·莫爾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烏托邦這個國家,但他寧愿相信烏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同樣,我也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烏托邦這樣的國度,但我相信烏托邦就是未來的世界!

        相關熱詞搜索:讀書筆記 政治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