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論》閱讀答案_文質論
發(fā)布時間:2018-12-06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
文質論
①在古代文論中,我們常常見到“文”和“質”這一對詞語。它們被用來評論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時代的文學風貌,還被用來說明文學的發(fā)展等,因此準確理解它們的含義十分重要!拔摹弊值谋玖x是指線條交錯或者色彩錯雜,由此引申出華麗、有文采的意思。而“質”字,凡事物未經雕飾便叫做“質”,猶如器物的毛坯、繪畫的底子,因此含有質樸、樸素的意思。這一對詞語最初不是用于評論文學,而是用來評論人物的。《論語·雍也》記載,孔子曾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話。這段話中的“文”、“質”,人們一般解釋為:“質”是指“誠”一類內在的道德,“文”則是指文化知識一類外在的東西,“文”和“質”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其實按孔子原意,這里的“文”、“質”是指文華和質樸,都是就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言談舉止、禮儀節(jié)操而言的。一個人若是缺少文化修養(yǎng),言辭拙樸,不講禮儀,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過分地文飾言辭,講究繁文縟禮,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辭禮儀的史官了。這里不存在本末內外的關系。
②以“文”、“質”二字論文學、論社會政治生活,與用它們來論人物有著密切關系!俄n非子·難言》論述向國君進諫之難:“繁于文采,則見以為史!再|信言,則見以為鄙。”這句話可能就是本諸《論語》。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質信言”即“質”,分別指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再后來,東漢班彪說《史記》“辯而不華,質而不俚,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從《論語》的話而來!百|而不俚”是說文風質樸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拔馁|相稱”是說文飾潤色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之弊。魏晉以后文論中用“文”、“質”二字,多數情況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風貌而言;只有少數場合可理解為近似于今日所謂的形式和內容。
③總之,古代文論中經常出現(xiàn)的“文”、“質”這對詞語,大致上具有一以貫之的含義。古代批評家要求文學作品能夠呈現(xiàn)出一種文質彬彬的動人風貌。當他們不滿于文壇風氣過于靡麗時,便強調“質”的方面;而當文風過于質樸時,又有人出來強調“文”的方面!拔摹、“質”這對概念,體現(xiàn)了古人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要求和他們對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
(摘編自王運熙《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文質論》)
8.根據原文,下列有關“文”和“質”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項是 ( )
A.中國古代,“文”和“質”從一開始就是用來評論人物的,其中“文”是華麗有文采之意,“質”
含有質樸、樸素之意。
B.“文”和“質”這一對概念在評論作家作品、概括時代文學風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
必須準確理解它們的含義。
C.孔子認為,“文”有文華之意,“質”是質樸之意,“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華與質樸
相配得當才能成為君子。
D.人們一般認為,“文質彬彬”就是形式和內容互相協(xié)調,其中“質”是指內在的道德,“文”
是指外在的表現(xiàn)。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魏晉以后文論中“文”、“質”二字的含義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數場合可以大
體理解為形式和內容。
B.韓非子說“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其中“以質信言”是指以質樸的語言進諫,“鄙”則與
孔子話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說《史記》“文質相稱”,這可能是借用了《論語》的意思,從文學角度對《史記》
外部風貌作出了高度評價。
D.“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這里“文”和“質”都是就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等而言的,“野”
和“史”也沒有本末內外的關系。
相關熱詞搜索:《文質論》閱讀答案 高手文質彬彬閱讀答案 文質周末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