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校園遇險路徑圖】校園路徑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0-02-22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校園暴力是社會消極因素在青少年身上的一種反映。近年來之所以呈上升趨勢,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與不當。      中國從未有過如此重視校園安全,但是,校園血案并沒有因南平校園血案兇手鄭民生被槍決而停止。50余天6起校園血案震驚全國,使校園安全成為上至國務院總理下到普通民眾高度重視每每提及的問題,甚至“軍警把門,出入必查”。一向被認為最安全寧靜的校園,正在成為警力重點部署的地方。
          現實是,校園安全存在潛在的隱患。
          
           情境預防滯后
          
          3月23日,福建南平一小學發(fā)生兇殺案。被殘忍殺害的8名小學生尸骨未寒,而后又連續(xù)在廣東、江蘇等地發(fā)生校園兇殺案。4月29日,《南方都市報》記者兵分三路,對深圳福田、南山、龍崗部分幼兒園安全狀況進行了摸底調查。下午3時,深圳南山華萃雙語幼兒園鐵門緊閉,原以為鎖上了,記者撥通門楣上的電話,卻聽見老師說:“門關著并沒鎖,進來吧!”果真,上樓一看,通往教室的兩道門都沒鎖,距離大門最近的教室不足10米。
          校園安全隱患令人驚心。有的學校門禁形同虛設,陌生人可以自由出入;有的學校周邊環(huán)境十分復雜,樓下是快餐店,側邊是網吧,對面是洗浴城,再往前走還有家麻將館。海南三亞市民建議有關部門展開專項整治,對學校周邊的網吧、游戲廳、發(fā)廊、KTV、桑拿房等容易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的場所進行清理。讓這些場所遠離校園,從源頭上解決校園內學生“學壞”的可能,也防止一些社會閑雜人員經常聚集在學校周圍,對校園安全造成威脅。
          很多學校的安全設施嚴重不足,像國外學校校園內常見的報警柱在國內學校還非常少見。更多學校的保安是兩手空空,如果遇到歹徒,保安只能赤手空拳與之搏斗,值夜班的保安裝備也只有手電筒。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校園保安承擔的職責和風險與所得報酬不符。不少學校招用的保安不是老弱,就是“擺設”。有的校方招保安的出發(fā)點不完全是建立在安保上,還建立在內部人員就業(yè)吃飯上。這就難免產生“刷鍋把子戴上帽就是保安”的悲哀。2008年4月,海南萬寧中學高二年級一陳姓學生因上晚自習遲到遭到校警毆打,后老師和同學不得將陳某送往萬寧市人民醫(yī)院急救。某些濫竽充數的保安竟成為校園的不安全因素。
          
           家庭教育缺位
          
          “不能一出事就把板子打到學校、公安等部門,家長也應當反思。要把安全預案放到學生腦子里。”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偉呼吁。
          今日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開會、忙于應酬……每日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只有寥寥數分鐘而已。他們大多仍沿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重智育輕德育,很少、甚至不愿傾聽孩子的心聲。不少孩子將視線投向了網吧,希望在那里找到傾訴的對象,尋求解決青春期困惑的途徑。
          海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心理醫(yī)生岳攸雯認為,網絡在提供信息的同時,也使孩子們接觸到相當多的打斗和槍戰(zhàn)等暴力血腥的場面。而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園暴力最直接的誘因。但家庭暴力并非“棍棒式的強制”,還有“溫柔的強制”。如果孩子們再遭遇父母離異、家庭不睦、極度貧困等負面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種攻擊性人格。
          2005年,海南接二連三地上演少年校園暴力。在?诎鍢蚵方鸹ú耸袌龈浇,有一伙十多歲的少年長期在此收學生保護費。據海師附中工作人員介紹,這一伙少年大部分是瓊山某中學的學生。當年9月,文昌市二中一女生被四名女生輪番抽打了200多個耳光,耳膜破裂住院。在長達一小時的暴行里,她的室友躲在寢室里,不敢相救。
          ?谑忻捞m區(qū)法院紀永明法官認為,校園暴力是社會消極因素在青少年身上的一種反映。近年來之所以呈上升趨勢,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與不當。
          一些家長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或欺負后,不是積極地去找學;蚶蠋熯M行溝通,而是給孩子灌輸以暴制暴的思想。一位家長告訴孩子:“人家罵你你就打他,人家打你你就踢他,要是打不過了還有爸爸!”還有一些家長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甚至被打時,只是告訴孩子要離那伙人遠遠的,看見他們就跑,而不是告訴孩子要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社會叢林法則
          
          小說《蒼蠅王》中講,小孩如果沒有經過一個充分的教化的話,他可以很殘忍。而他那個殘忍通常表現在去虐待比他更小、更弱、更沒有反抗能力的東西上,比如說昆蟲。
          在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觀念中,社會是一個比較冷漠的概念,至少在現在人們的觀念里面,社會幾乎相當于“江湖”。
          鄭民生、陳康炳、徐玉元……是游走江湖不太成功又不安于現實的“殺手”。在感覺自己無論怎樣掙扎都是麥草垛最底下那根稻草時,他們便揮刀向比他們更弱小的群體。
          如同美國總統(tǒng)談起制造校園槍擊案的兇手時稱其為懦夫一樣,這些校園血案制造者的行為也是一種懦夫行為,他們沒有勇氣面對自己存在的問題,不敢面對比自己強硬、沒有把握戰(zhàn)勝的對手,就把更弱者作為自己的泄憤對象。
          江蘇泰興鎮(zhèn)中心幼兒園血案發(fā)生后,4月30日有民眾游行,他們高喊:“我們要真相,我們要寶寶”。
          殺害學童,有人也將其定位為“報復社會”。對于殺害校園學童事件,輿論絕大部分持嚴厲的譴責態(tài)度,因為兇手與被害人之間并沒有“冤有頭,債有主”的關系。被害學童是純粹的無辜受害者,而且他們之所以成為受害者,是因為他們是最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弱者。
          在恃強凌弱、傷害無辜的叢林世界里,暴力行為純粹以無辜的弱者為對象,冷血殘害變成了無目的的復仇。校園慘案不過成為叢林法則下散發(fā)出血腥味的特例而已。
          
           媒體的雙刃劍
          
          4月28日9時,制造南平校園慘案的兇手鄭民生,被依法執(zhí)行槍決。就在鄭民生被槍決不到6小時后,廣東省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學發(fā)生兇殺案。陳康炳沖進校園,持刀砍傷18名學生和1名教師。
          網上熱議媒體正在成為校園暴力幫兇。
          “這種犯罪是帶有恐怖主義特點的犯罪,是個人恐怖主義行為,他不圖別的了,只希望讓社會感到恐懼!遍L期研究犯罪心理學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認為,在案件報道當中,不要把特別殘忍的細節(jié)全部報道得非常清楚,包括鄭民生怎么用刀。“那種刀法全報道出來,我覺得真是很惡劣的!
          犯罪心理學研究表明,大部分潛在的犯罪人同時存在病態(tài)性心理疾病。一種信息發(fā)出傳播后,會有兩種以上不同的接收方式,正常人是知道信息、了解信息;對犯罪人群而言,接收信息就是“方法的告訴”和“犯罪方式的啟迪”。
          近期頻發(fā)的校園慘案中,媒體的報道被視為對潛在的殺人者有示范作用。
          福建南平實驗小學發(fā)生八死五重傷血案后,南平市委書記雷春美到醫(yī)院探望受傷小學生時,當地農婦方玲闖到她面前下跪喊冤,要求政府承擔其8歲女兒在學校被強奸的責任。方玲被官員架走時高叫:“如果我女兒的問題不處理好,我也要去殺人!”
          社會變革時期,許多人都處于一種“聞善則疑,聞惡則信”的狀態(tài)。犯罪如同疾病傳染一樣,一種犯罪發(fā)生后,這種犯罪有可能被仿效形成復制效應。那么干脆不報,省得麻煩?顯然,輿論的開放、媒體的監(jiān)督,本質上是人民監(jiān)督自身權利運行過程的更為直接簡便的形式,是老百姓訴求與情緒的宣泄渠道。如果不告知真相,就有可能被人歪曲事實,以此為導火線引爆蘊藏的社會矛盾,F實中,由此引發(fā)的群體事件并非鮮見。
          
          林毓銘暨南大學應急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
          “止血”和“治病”
          幼兒、小學生在遭遇襲擊時反抗力量最小,在無法做到有備無患之時,“應急”雖是被動的,但也能起到很好的臨時遏制作用。
          對于校園安全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怎么樣在技術的層面,在資金的投入,在綜合的配套,以及各級領導負責的角度,先把我們的損失減到最小。比如有傷口流血了,首先要做的是止血,只有血止了,傷口消毒了,才能更深一步地去了解病因,對癥下藥。
          防范校外暴力對學校、學生的襲擊,主要是公安部門的職責,而對非外力因素的災害,特別是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警用鋼叉和防切割手套就無能為力了,教育部門責無旁貸。
          可以說,目前學校中,特別是中小學、幼兒園中,開展這種突發(fā)事件自救的必修課太少了,平時沒接觸沒好好練習,緊要關頭只能是束手無策。很多孩子至今還沒有學會如何逃離火場、溺水自救,更不用說遇到歹徒襲擊時能抵抗甚至救人了。
          此外,校園冷暴力,如自殺、自殘等,都是學生心理不健全造成的不理性行為。除幼兒園以外,包括小學、中學、大學都有機會促成校園冷暴力的爆發(fā),學校的防衛(wèi)措施要跟得上。
          
          吳飛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
          還需重塑“中國秩序”
          “社會”在傳統(tǒng)中國人的生活圈子里,是沒有這種觀念的,F在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在比較精英的話語里面,它代表著一種正義,一種集體的力量。但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里,社會總是被理解成一種比較殘酷的,比較冷漠的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個人慢慢被解放,尤其是進入城市社會后,人被原子化,傳統(tǒng)社會倫理失序。此時,整個社會并沒有相應形成一套新的倫理體系,結果慢慢地形成一個很糟糕的惡性循環(huán)。
          像鄭民生這些校園慘案的制造者,實際上并不都是因為有精神問題,而是出于一股怨氣,這些怨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秩序的失衡。比如,說以經濟改革為中心,越到最后越變成了完全的實用主義,甚至拜金主義。而各種政策的實施方式也是越來越趨于技術化、官僚化,而不注重文化倫理。于是形成了這樣一個認知:社會就是比較冷漠,比較殘酷的弱肉強食空間。當鄭民生們要把這個怨氣發(fā)泄出來時,就成了沒有對象地盲目發(fā)泄,變成了危害社會的行為。
          所以,美好的生活要建立在一個健全秩序的基礎上,秩序不光是說人,說社會,還包括精神上的秩序。我覺得從西方學來的一些現代的觀念,必須以一種中國方式來理解,必須在中國的家庭、國家、社會這樣一個體系里面,給這些現代的觀念放一個合適的位置。

        相關熱詞搜索:遇險 中國 路徑 中國校園遇險路徑圖 中國臺風路徑圖 中國臺風實時路徑圖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