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搖滾:刀子一樣的力量] 中國搖滾力量

        發(fā)布時間:2020-02-25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2011年1月,年屆五十的中國搖滾教父崔健和北京交響樂團合作,嘗試了搖滾和交響的跨界混搭!20年前我說過,搖滾樂像一把刀子,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生存的土壤已經(jīng)改變,但搖滾樂卻依然像一把刀子一樣有力量!
          反抗:青年文化的關(guān)鍵詞
          
          
          事實正是如此。半年前的北京,一場名為“怒放”的搖滾演唱會同樣引起巨大的轟動。中國搖滾黃金時代的歌手如崔健、汪峰、許巍、張楚、唐朝、黑豹等悉數(shù)登場,再加上有Beyond、齊秦這樣的知名港臺歌手捧場。
          究其由來,“怒放”一詞源自出版于1993年末的《傷花怒放》一書,這是一本從音樂社會學角度探討西方搖滾樂的學術(shù)專著。其嚴謹?shù)目疾熳藨B(tài)、翔實的資料和完整的內(nèi)部邏輯,使得它即使放在今天也頗具學術(shù)價值。顯然,面對彼時恰逢青春期“野蠻生長”的中國搖滾來說,其嚴肅的探討、頻頻閃現(xiàn)的學術(shù)詞語顯然過于深奧了,但僅憑“傷花”、“怒放”這樣石破天驚的命名和對“搖滾”極其正面的探討,在資訊匱乏、意識形態(tài)相對單一的年代,就足以代言了一大部分青年的心態(tài),影響和拓寬了無數(shù)搖滾音樂愛好者的視野,也恰如其分地走在90年代內(nèi)地搖滾樂繁榮的潮流前端。最近該書第三版的加印,似乎也再次證實了其強大的氣場和生命力。
          郝舫在這本書中概括羅列出九種搖滾精神:搖滾要求自由;搖滾參與革命;搖滾超越道德;搖滾躲避意識形態(tài);搖滾挺身反抗貝多芬;搖滾無視國界;搖滾崇尚激情;搖滾反抗上帝;搖滾質(zhì)疑理性――當然,這針對的是西方搖滾。1955年,當比爾?黑利的一首單曲《RockAroundTheclock》像貝多芬的命運之手一樣敲開搖滾樂的大門時,誰也沒想到這是世界現(xiàn)代音樂史的一場革命性變更的開始,誰也未曾想到搖滾會承載如此豐富而深遠的意義。
          西方的搖滾樂發(fā)展到現(xiàn)在,無論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剛剛起步時那種相對狹窄的界定范圍內(nèi)騰越而出,逐漸散漫成文化的光環(huán),廣泛地表達著這個時代的理念與感情。從廣義上講,它已成為一種書寫自我,表現(xiàn)某種觀念的極為普遍的手段。
          毫無疑問,中國搖滾雖然與西方的搖滾樂存在著一種血緣關(guān)系,但是卻顯然沒有西方搖滾樂如此繁復(fù)、龐雜的主題。因為儲藏在我們聽覺記憶中的,只是一個比較清晰、同時也比較抽象的聲音:反抗以及這種反抗的變體。這就造成了中國搖滾題材的相對狹窄。
          究其本質(zhì),這也毫不例外的是時代的產(chǎn)物。當青年的靈魂,通常也是敏感的靈魂,不斷經(jīng)受成長挫折、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經(jīng)受了外界的重壓,迷茫、徘徊時,他們對事物的最先反應(yīng)就是反抗,而很少達到超越。而另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于,搖滾樂在中國誕生的第一天起,報刊、廣播、媒體就競相把它描述成一種反傳統(tǒng)的工具,一種啟蒙的聲音,一個訴求的平臺。樂手們在“扒帶”、“翻唱”、“模仿”,而記者、非專業(yè)的樂評人、文人更多地是在傾聽之后描述,并且?guī)е鴱娏业闹饔^色彩把搖滾樂重新塑造成為一種反抗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商業(yè)建制的手段。
          變化:搖滾的自我尋找之路
           每一個中國人在近30年間所感受最多的一個字就是“變”,這種變化甚至連年輕人都會有落伍的感覺,它從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標準以及審美情趣上都在一天天地改變著,“變”才是這個時代最大的“不變”。這一切的改變源于社會的兩個動力:市場行為和青年人的期待。當這二者在社會的某一坐標點上結(jié)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一種推動生活方式改變的動力,從外在的言語、發(fā)型和行為到內(nèi)在的心理變化,每時每刻都在對我們這個悠久的傳統(tǒng)造成一次次的沖擊。年輕人在用各式各樣的具體事物來向人展示著他們的新一代標準:時髦打扮、早戀、轟趴、同居、網(wǎng)絡(luò)游戲、飆車…還有搖滾樂。
          在搖滾樂對青年的影響中,很多影響是來自西方搖滾樂而不是中國搖滾樂。幾十年前,當ROLLINGSTONES(滾石樂隊)、BEATLES(甲殼蟲樂隊)站出來的時候,是全世界都動蕩不安時,人們需要有一種聲音出來替大眾說話,替大眾宣泄情緒,于是,他們找到了他們的生命與音樂的意義。
          近十年后的中國,隨著1999年北京搖滾圈“北京新聲”“浪潮”和“無聊軍隊”的集體亮相,一大批諸如花兒、新褲子、地下嬰兒等“第三代”新晉樂隊獲得了大量的叫好聲。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來自“第一代獨生子女群”,對于社會、家庭、個人的所謂“前程”似乎沒有什么顧慮,他們更為徹底、坦率地關(guān)心自己今天的生活。在嘈雜的朋克樂中他們找到了答案,學會了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而在他們眼中,老一代的搖滾元老無非是些要供奉的標本,他們甚至用《誰是崔健》這樣一張暗藏著不屑的翻唱專輯來表達致敬。
          新世紀里,中國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抗性與顛覆性在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更濃厚的娛樂性。搖滾樂在一方面改善了它的外部生存環(huán)境,與社會達成了越來越多的一致,同時在另一方面,它被商業(yè)化的速度也在加快,對時尚潮流的影響也更大更迅速了。
          中國的搖滾樂,是就這樣在不斷的回顧的高潮中“絕唱”止步,還是應(yīng)當面對更豐廣富饒的生活歌唱,尋找當代青年生活的真諦?
          中國搖滾,路指何方
          搖滾精神說得哲學一點就是人類追求生存自由的一種精神;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通過音樂來反大眾化的東西,因為順從大眾的就是失去個性的、媚俗的和流行的。如果人們簡單地把搖滾精神理解為憤怒,理解為反傳統(tǒng),是難以符合中國實際的。在2001年秋天出版的《自由風格》一書中,周國平曾向崔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聽你說過,搖滾本來應(yīng)該來自街頭,而現(xiàn)在卻是來自都市夜生活,這就是問題。搖滾從街頭進入酒吧,意味著由反叛變成時尚,由先鋒藝術(shù)變成大眾消費,由憤怒的心聲變成茶余飯后的消遣,這種蛻變確實令人擔憂,F(xiàn)在的問題是,蛻變是否不可避免,能否逆轉(zhuǎn)?在消費主義的環(huán)境中,搖滾堅持自己原來的使命是否還可能?反叛是否屬于搖滾的本質(zhì),不再反叛的搖滾還是不是搖滾?”
          在今天的青年看來,也許這是毫不給力的愚蠢思辨,熟練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而擁有更廣闊視野的他們更懂得怎么找樂子。
          每逢假期,大城市和周邊的音樂節(jié)總是被年輕人填滿,而臺上的搖滾明星更多地像一個游戲引導者,各地政府現(xiàn)在已經(jīng)更多地把搖滾音樂節(jié)看成一次發(fā)展旅游產(chǎn)業(yè)或樹立城市名片的手段。對搖滾樂的理解不再像以往那般意味深長,它不過成為各類音樂消費品中的一個風格類型,成為數(shù)碼播放器里的一種預(yù)存模式。
          張培仁當年曾經(jīng)撰文稱“香港(紅?演唱會)演出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回顧歷史,讓人不免唏噓。中國搖滾的春天究竟在哪里?也許,樂評人孫孟晉的一句話最接近搖滾樂的精神實質(zhì),“當我們有一天消除所有的幻想與猜想,接近本質(zhì)就會茅塞頓開。搖滾樂最理想的境界是夢想,而不是神話!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刀子 中國 搖滾 中國搖滾:刀子一樣的力量 中國力量金屬搖滾樂隊 死亡重金屬搖滾樂隊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