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發(fā)布時間:2020-02-23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摘要】近年來,媒體在報道災難事件時人文關懷缺失的現(xiàn)象日益顯現(xiàn),忽視采訪對象及受眾心理感受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本文分析了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原因以及人文關懷的必要性,并提出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的微觀操作方法。
【關鍵詞】災難報道 人文關懷 受眾
災難事件由于具有突發(fā)性和不可預知性,一旦發(fā)生便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然而,在報道災難事件時,某些記者一味追求新聞價值,而忽視了采訪對象和受眾的心理感受,對他們造成一定的傷害,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缺失現(xiàn)象日益顯現(xiàn)。人文關懷的核心內涵就是要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這是當今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體現(xiàn)。所以,注重人文關懷,應該成為突發(fā)性事件報道特別是災難報道的主基調。
一、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缺失表現(xiàn)
近年來,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缺失現(xiàn)象日益顯現(xiàn)。某些媒體把災難事件看成“媒體盛宴”,災難事件一旦發(fā)生,眾多記者就一轟而上,圍追堵截遇難者家屬!吨袊嗄陥蟆返脑u論文章指出: “有些記者把攝影機、照相機的鏡頭對準哭哭啼啼的礦工家屬,讓失去丈夫的遇難礦工的家屬抱著襁褓中的嬰兒‘談一談’,讓失去兒子的古稀老人在鏡頭前‘說一說’。明知礦工的家屬十分難受,還‘追根究底’,采訪‘獨家新聞’――這種操作方式缺少起碼的人道和同情,很不厚道!
二、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原因
(一)將災難的新聞價值讓位于娛樂價值
災難事件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但是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去“娛樂災難”。比如2004年12月28日的某報在報道李連杰在海嘯中脫險時用了這樣一個標題《李連杰馬爾代夫遇海嘯 憑真功夫保障家人平安》,在那樣一場牽動億萬人情感的災難面前,在那樣一種舉世悲痛的環(huán)境下,這種娛樂化的手法,無疑是不合時宜的,這是對災難的漠視,對遇難者的漠視,也是對受眾的不尊重,這是記者在報道災難事件時發(fā)生的一種視角錯位。
(二)缺乏換位思考
災難發(fā)生后,災難親歷者及遇難者家屬在身體或精神上都會遭受到很大傷害,不愿被人打擾。而某些記者首先考慮報道任務能否完成,能否獲得更多煽情的細節(jié),而沒有以尊重他們的感情、保護他們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作為出發(fā)點。記者在對災難事件的報道中,力求最大限度的還原真實,以滿足受眾的需求,這種“受眾本位”的思想,不應該以傷害災難親歷者為代價。面對災難事件,媒體不應當不顧及災難親歷者的感受而進行追問,讓災難親歷者回想災難時刻甚至于為其進行思想上的場景再現(xiàn),這些,都無疑再一次增加了災難事件親歷者的心理痛苦,這種將新聞建立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上的做法,實屬不該。
(三)一味追求經(jīng)濟利益
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它只創(chuàng)造一種產(chǎn)品,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上進行雙重出售。其第一市場是媒介產(chǎn)品市場,第二市場則是廣告市場。媒體為了獲得廣告市場的經(jīng)濟效益,必須出售吸引受眾的新聞來達到高收視率或發(fā)行量,而由此獲得的高收視率或發(fā)行量,則進一步推動著廣告市場的收益。所以,新聞產(chǎn)品雙重銷售的屬性,決定著災難報道中某些媒體會盲目追求收視率,利用災難中個人的痛苦來吸引受眾的眼球,以獲得自身的利益。媒體為了獲得高收視率和經(jīng)濟利益,對災難事件中的恐怖信息大力渲染,強調恐怖訴求,將受害者痛苦作為吸引受眾的新聞資源的做法,是一種對人本身的褻瀆。
三、提倡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媒體在災難報道中不僅要對事實本身進行報道,還應該更多的去探求災難發(fā)生的原因和避免災難的方法以及災難帶給人們的思考。當然,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不是抽象的人道主義和空洞的泛愛精神,更不僅僅是眼淚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對災難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尊重與同情,所弘揚的是救災的人的互助與無私。
同時,新聞媒體由于具有經(jīng)濟、社會的雙重屬性,這就要求媒體在追求經(jīng)濟效益的同時不能忽視社會效益。社會效益是媒體生存的前提和先導,經(jīng)濟效益則是其生存的基礎和支撐。這就要求媒體在進行災難報道時,不能一味追求新聞的獵奇性和娛樂性,而忽視社會效益。強調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有助于媒體得到受眾認可,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正因為如此,強調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成為社會各界的呼喚,也是媒體實現(xiàn)社會效益和體現(xiàn)社會屬性的必然要求。
四、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的微觀操作
(一)對采訪對象的人文關懷
由于媒體獲得信息的時間不同,采訪時間和報道時間也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對遇難者家屬的重復采訪。每次災難事件發(fā)生后,眾多記者對遇難者家屬的“狂轟亂炸”必然會引起他們的不滿,甚至于激怒他們本已十分脆弱的感情。2002年大連“5•7”空難發(fā)生后,各地記者奔赴事件現(xiàn)場采訪。上海《新民周刊》的記者介紹,同行的攝影記者想到死者親屬房間拍照,剛舉起相機,就有死者家屬揮起拳頭吼道:“什么時候,還照,欠揍!”。這種教訓提醒著新聞記者,災難事件發(fā)生后,遇難者家屬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他們身心俱疲,需要一定的時間恢復。他們沉浸在痛苦之中,不希望別人打擾,更不希望被強制曝光,作為記者,我們應該理解、同情和幫助他們,而不是去有意或無意的刺激他們的感情,造成不必要的沖突。
在報道災難時,媒體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者,同時又是人文關懷的體現(xiàn)者。報道過程中,記者需要奠定同情、悲傷的感情基調,而不是僅僅敘述事實細節(jié)、冷眼旁觀,記者需要的是給人以心靈撫慰,喚起受眾對災難中受傷害者的同情,進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使災難中受傷害的人群得到實質的幫助。
(二)對受眾的人文關懷
1、尊重受眾的知情權
(1)及時進行災難預警,使受眾避免受到災難傷害
錢塘江大潮,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八的潮水被稱作天下第八大奇觀,吸引百萬中外游客,然而錢塘潮壯觀背后也有兇險,觀潮者可能要付出生命代價。錢塘潮水吞人最多的是1993年10月3日,有86人被瞬間沖出堤岸的潮水卷入江中,其中19人死亡,27人受傷,40人下落不明。2007年8月2日,突如其來的潮水卷走了30多個人,至少11人喪生。能夠精確地預報潮汐,錢塘潮卻仍年年奪命釀成慘劇,這不得不歸咎于媒體在災難預警方面的缺失。如果相關部門在新聞媒體上播放公益廣告,并且于觀潮時期在車載電臺、電視上播出警示觀潮者的宣傳片,并且在火車站、飛機場豎立大型公益警示廣告牌,或者在火車座位上放一份警示潮災的宣傳資料,或者當外地手機漫游進入杭州、嘉興境內,相關部門就發(fā)送一條關于潮水危害的短信提醒,也許就能避免潮水卷人的災難的發(fā)生。利用各種媒介進行災難預警,通過多方媒體去提醒每一個有可能接近災難的人,可以有效的從源頭上使人們遠離災難。
(2)及時進行災難告知
重視公眾的知情權,正視并客觀報道災難,這是災難報道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又一方面。特別是災難事件突然發(fā)生后,“人的好奇心表現(xiàn)為一種對不幸事件的傾向性。相對于好事情而言,災難總是更容易成為某個社區(qū)的談資”。災難事件的強輻射力和可能引起的社會不安定因素,要求媒體在傳播新聞信息時,對所報道的負面新聞信息進行一定的限制和調控。媒體有責任、有義務、有權利將事件的來龍去脈告知受眾。而如果媒體對災難事件持“沉默”態(tài)度,則是媒體對受眾主體的忽略,也是流言產(chǎn)生的溫床。災難事件剛發(fā)生時,總是流言與謠傳最多之時。同時,受眾不僅僅希望對于災難事件先睹為快,更重要的是滿足受眾尋求自身安全的心理。所以,把相關信息傳遞給受眾,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受眾就能衡量自己的環(huán)境與災難危險的距離,從而提高警惕或是避免損失,同時也能消除受眾的恐慌。
2、對災難的恐懼應訴求適度
記者不宜過渡渲染災難的恐怖,而應立足于適度訴求,并通過相關圖片和文字信息給人們以希望。媒體不僅是 “消極信息”的提供者,更是“變消極為積極”的主力軍,社會和諧的重任,落在了媒體的肩上。在災難報道時要強化受眾意識。災難報道不能僅限直面悲劇,更應該以人性角度審視災難,關注災難中的生命,給受眾以強烈震撼,引起他們的共鳴。
3、關注“人”本身
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要體現(xiàn)在對受災的人與救災、抗災的人的關注,從而表現(xiàn)災難無情人有情,人間處處有真情的真諦。《北京晚報》在2005年1月3日刊發(fā)了一篇題為《印度孕婦驚濤駭浪中產(chǎn)下一子 新生兒取名叫海嘯》的文章,并配有母親懷抱“小海嘯”的照片。文章通過對“小海嘯”誕生過程的描述,歌頌了人的生命的頑強。媒體對于災難中頑強的個體的關注,著力表現(xiàn)了“災難不可選擇,但是對于災難的態(tài)度可以選擇”的積極態(tài)度。
4、在后續(xù)報道上體現(xiàn)人文關懷
人們走近災難,是為了避免災難。無論是對采訪對象,還是對受眾的人文關懷,都應該是以人為本。每一次的災難報道,都是為了讓后人避免重蹈覆轍,力爭把損失降到最小。同時,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不僅僅是在災難預警、告知階段,也體現(xiàn)在對災難的后續(xù)報道上。災難報道如果不將災難原因分析、揭示出來,其警示、教育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自然也會降低報道的新聞價值。注重災難事件的后續(xù)報道,為后人敲響警鐘,防患于未然,是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終極體現(xiàn),達到對逝者以哀思,對生者以警示的目的!
參考文獻
、賱殤c,《媒體可否少采訪遇難礦工家屬》,《中國青年報》,2004-10-27(5)
、赱美]杰克•富勒:《信息時代的新聞價值觀》[M].新華出版社,1999:8
、坂嚵洲,《災難新聞的心理學思考》[J].《新聞愛好者》,2000,5
④孫麗萍,《人文關懷精神對大眾傳媒的影響和意義》[J].《新聞大學》,2001,夏季號
、蓐惿冁,《關于突發(fā)事件報道的幾點思考》[J].《新聞業(yè)務研究》,2001,9
、蘩钍刂,《重大事故報道的新主題》[J].《新聞與寫作》,2001,9
、吖∑,《災難新聞的審美觀照》[J].《新聞前哨》,2002,01:10-11
(作者: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8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
相關熱詞搜索:淺析 災難 道中 淺析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日本災害報道人文關懷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