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中的濟南身影】濟南軍區(qū)汶川抗震救災紀念證書

        發(fā)布時間:2020-03-10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有來自濟南的官兵、醫(yī)務工作者、志愿者、記者……記錄下這一個個讓我們感動的身影,那一句句樸實的話語和那一雙雙焦灼的眼神,危難關頭,濟南人民與災區(qū)人民心手相牽,共度難關。
          
          國難面前,大愛無言。危難關頭,600萬泉城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這句讓每個華夏兒女為之動容的話語。
          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有來自濟南的官兵,醫(yī)務工作者、志愿者、記者……他們不畏艱險,甘于奉獻;在抗震救災大后方,熱情豪爽的濟南人民踴躍捐款捐物,將600萬泉城人民的濃濃情意送往災區(qū)。
          記錄下這一個個讓我們感動的身影,那句句樸實的話語和那一雙雙焦灼的眼神,危難關頭,濟南人民與災區(qū)人民心手相牽,共度難關。
          
          唐國驥:大愛無私,有愛就有一切
          
          在去往機場的路上,唐國驥匆匆給妻子打了個電話,說自己即將奔赴四川地震災區(qū)。來不及多說別的,他上了去成都的飛機。
          唐國驥是濟南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務處處長。5月12日汶川地震發(fā)生過后僅兩個小時,濟南市中心醫(yī)院院長劉子棟以一個大型醫(yī)院管理者特有的敏銳,召開緊急會議部署成立緊急救援醫(yī)療隊并在第一時間內準備好了救援所需的醫(yī)療物資。有著1998年抗洪醫(yī)療帶隊經驗的唐國驥主動向領導要求帶隊奔赴災區(qū),整個準備活動一直持續(xù)到13日凌晨1點。那一晚,唐國驥沒來得及回家。而再一次與妻子見面,已經是兩個星期之后。
          13日上午7:50,中心醫(yī)院接到山東省衛(wèi)生廳緊急通知,要求醫(yī)療隊立即出發(fā)到機場會合,乘飛機飛往四川參加抗震救災。20分鐘后,唐國驥和隊員們趕往機場。
          當天下午,醫(yī)療隊到達了都江堰市。下車之后隊員們立即拿出自己帶來的軍用帳篷,冒著大雨搭起了用于緊急醫(yī)療救護的帳篷。第一時間內一支精神抖擻的醫(yī)療應急隊伍出現在救治現場。一面為現場傷員進行醫(yī)療救助的同時,唐國驥也冒著余震參與到了對被埋人員的救助中。
          山路崎嶇,不時有巨石墜落或是山體滑坡。黑夜讓路變得更加難走同時還要躲避滾落的石塊和路面能深坑。這是醫(yī)療隊奉命開往重災區(qū)平武途中所經歷的。而事后,他們才知道當晚當地的余震達到20多次,最高58級。經過13個小時的艱難行進,凌晨兩點醫(yī)療隊到達了平武縣城。隊員們顧不上更多的休息,立即投入到對傷員的緊急搶救中。醫(yī)療隊帶著藥品器械開始為災民診治。醫(yī)療隊經常需要去村寨為災民診治。由于平武地處地震帶,當時大部分的余震震中都在甲武每一次在到各村寨的醫(yī)療救助前出發(fā)隊員和留守隊員都眼含熱淚地互相擁抱祝福,其實他們心里都知道,每一次的出診,都有可能永遠回不來。當問及唐國驥在這種危險的情況下,為什么每一次都要親自帶隊時,唐國驥很平靜地說,他是一名黨員又是領隊,他把大家?guī)С鰜恚胸熑螌⒋蠹移桨矌Щ厝?在地震災區(qū)的兩個星期,中心醫(yī)院醫(yī)療隊7人一共診治了2000多位病人。
          在地震災區(qū),為了讓家里人放心,唐國驥和隊員們專門找來一些米飯就著菜拍照傳回家里。而實際上,他們更多的時候是吃方便面。很多次他們更是將自己的食品分給災民。唐國驥告訴記者,因為在災區(qū)經歷了太多次余震,回家之后每晚妻子睡覺翻身的時候,他都會下意識地拍醒妻子喊道:“地震了……”由于濟南市中心醫(yī)院收治了從災區(qū)轉來的多例病人,剛從災區(qū)回來的唐國驥還沒顧得上休息,又匆匆趕往了醫(yī)院。
          
          王珈寧:驚險,擋不住援川腳步
          
          王珈寧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汶川地震發(fā)生之后,看著電視中對地震的報道,王珈寧坐不住了,他當即買了飛往四川的機票。同時他還買了1000支抗生素,他說他知道災區(qū)一定需要這些藥品。
          到達成都之后,王珈寧和他的四川車友購買了藥品、食物、衣物等價值將近10萬元的物資運往災區(qū)。之后,他又和他的濟南車友自行購買了第二批物資運往災區(qū)。
          每次運送物資幾乎都是凌晨啟程,大部分時間都在路上。因為地震之后的道路不好走,需要花上比平時多一倍或者兩倍的時間才能夠到達。車隊都是私家車,每臺車兩個人輪流開。有一次,王珈寧的車剛開過去,只聽轟的一聲,重約幾十噸的巨石落了下來,前后相差不過三四秒。車隊都是越野車,很多時候遇到路不好走,只能拉開距離往上沖。為了給災民運送更多的物資和藥品,王珈寧和車友們每人每天只帶兩包方便面,這就是他們一天的食物。細心的他甚至買了兒童衣物、奶粉、衛(wèi)生巾、而這些都是災區(qū)急需的物資。在災區(qū)的很多次這位山東硬漢忍不住落淚。
          從災區(qū)回來之后,王珈寧才告訴母親自己去了地震災區(qū)。之前為了怕母親擔心,他謊稱自己要去上海出差一周。76歲高齡的母親退休前是醫(yī)生,她并沒責備他,只是對他說:“孩子你要是事先告訴我,我也能教給你些地震中自救的常識。”
          王珈寧說自己很久以來就想去這個“天府之國”。只是沒有想到,第一次來這里竟然是這樣一種方式。在離開的路上,他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我知道我還會再來這里,在若干年后我還會踏上這片土地。我相信那時四川的天會很藍,山又會變得翠綠,幸福祥和會蕩漾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周青先:穿越生死線,報道第一線
          
          在這次抗震救災行動中,我們每天都可以從電視、廣播、報刊等各路媒體上了解到災區(qū)最及時,最準確的新聞和信息。而為我們傳遞這些信息的人,正是戰(zhàn)斗在抗震救災前方的新聞工作者們。他們的努力工作讓全國都可以了解災區(qū)最新的情況,讓人們能夠更快地伸出援手支援災區(qū),讓真相跑在了謠言前面。
          《齊魯晚報》的前線記者周青先便是戰(zhàn)斗在前線的一員。一個在第一時間奔赴四川,穿越生死一瞬間的進川之路,不負使命為后方及時傳回新聞信息的優(yōu)秀新葡人。5月13日至22日,周青先作為齊魯晚報特派汶川地震災區(qū)記者,親身體驗了大地震的殘酷和危險,目睹了面臨災難人們所表現出的中國人特有的堅韌,無私,奉獻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早在網站上最先播報四川地震消息的時候,周青先便立即給上級領導電話報告,并主動請纓奔赴災區(qū)。在真正到達四川重災區(qū)的時候,他被眼前的人間慘狀所震撼和重擊。他握緊手中的相機,不斷地拍攝,為后方傳回了大量珍貴的資料。
          當時從成都到達震中汶川的高速路已經被阻斷,電力與通訊設施被摧毀殆盡,汶川與外界失去聯系。為了獲得第一手的信息,周青先和同事跟隨濟南鐵軍深入川地,硬性打入汶川地帶。翻越鷓鴣山隧道,山體滑坡已經十分明顯,公路不時出現巨石,一些損壞的車輛被棄在路上。車輛在指揮下幾乎是跳躍著向前沖,一秒鐘也不敢停留。越野車吼叫著飛奔,車底碎石的碰撞聲,山坡上土石的滾落聲碎石敲打車頂的乒乓聲響成一片。   在繞行迂回進軍汶川的路途中,周青先和車里的同事分工合作。他要一邊拍沿途照片,一邊負責觀看右前方山上山石滾落情況,隨時報告險情,司機負責勘查路面和沿江情況,聽警報加速或者停車;后邊兩人看后面山坡的情況。就這樣,周青先和同事在死神的翅膀下穿越了317國道生死線,成為從西線陸路第一批到達汶川的記者,開始了在汶川的采訪。
          由于通訊不暢,災區(qū)發(fā)稿難一直困擾著周青先和同事們。他們一度被迫用手機短信寫稿發(fā)稿,周青先曾經深夜淋著小雨在一處破橋的臺階上坐著發(fā)稿,因為那里信號最好。圖片經常是傳送十幾分鐘還是失敗。就這樣,周青先和同事們用簡陋的設備在余震中艱難地把一條條信息,一篇篇稿子一張張照片發(fā)回后方總部。
          從四川回來后,周青先的心依舊留在四川地震災區(qū),留在汶川縣城那群可敬的漢羌藏居民和濟南軍區(qū)勇士們身邊,還有依舊奮斗在一線的十幾名同事身上,他們此時依舊在和余震塌方死神搏斗。
          
          楊廣厚:一頂帳篷,可以撐起一片希望
          
          “大熱的天,你們跑一趟不值當,我沒做什么,國家遇到大災大難,我認為是應該的!痹谟浾卟稍L楊廣厚老人的時候,他重復了幾遍這樣的話。
          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位時刻關注著災區(qū)情況的熱血濟南人,今年84歲的楊廣厚老人就這樣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老楊是《濟南日報》的退休職工,此次汶川地震發(fā)生之后,老人時刻關注著報紙上關于地震的新聞他的心早已飛到四川,飛到汶川 與地震災區(qū)的人們在一起……當他看到報紙上的新聞報道說市民可以認捐帳篷的時候,自己轉了兩次公交車來到濟南市民政局,拿出了1500元認捐了一頂帳篷。
          一頂帳篷,在受災嚴重的地方可以讓一家人免受風吹雨打,獲得片刻的安寧與溫馨。老楊希望自己的這頂帳篷可以盡快到達震災區(qū)第一線。在采訪中,提到地震,老人幾次忍不住落淚!拔倚耐窗 崩洗鬆斈ㄖ蹨I說道。他看到新聞說四川在下雨覺得有個帳篷可以避雨,于是老人同老伴商量去認捐頂帳篷。老兩口一拍即合,決定拿出自己的養(yǎng)老金去認捐帳篷支援災區(qū)。
          老楊聽力不太好,老伴今年81歲了 腿腳也不太利索,在談到捐助時,老楊對記者說:“和災區(qū)的人民比起來,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在天堂。我認捐帳篷之前捐過一點錢,但是太少了!
          
          王姓老人:再捐一千,老黨員的一片愛心
          
          5月27日下午,濟南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接到一個電話。電話是一位姓王的老人打來的,她是濟南市紅十字會的榮譽會員。老人急切地想為地震災區(qū)捐款,但是由于身體多病,不便出門,老人請求工作人員到她家里接收捐款。由于老人執(zhí)意要求捐款,工作人員與老人約定第二天到她家里接收捐款。
          第二天上午,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來到老人家里。房間里放著兩張簡易單人床,一個小柜子和一張圓桌子,墻上掛了十幾個小錦旗。在招呼工作人員坐下之后,老人顫顫巍巍抱出一大摞榮譽證書,既有她革命時期的各種榮譽,也有近些年來為抗洪,抗非典、雪災、震災等捐款的收據和榮譽證書等,還有她為奧運、為這次抗震救災寫的詩句。這些,是這位老太太老黨員最大的財富和自豪。
          老人今年已經80歲了,身體狀況不太好,由于常年眼疾和大小不斷的生病,平時醫(yī)藥費的支出很大,生活拮據。但令人感動的是,在四川地震發(fā)生后第一時間,老太太已經捐出了1000元,1000元對很多人已經是不小的數額,見到遠方的四川親人們有難,老人二話沒說便把這筆浸透老人濃濃愛心的千元捐獻過去。隨著抗震救災工作的持續(xù)進行,每天關注新聞的老人感覺到自己之前的捐款太少,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幫助的地方和親人們。她緊緊拉著工作人員的手,急切地說道:“我一定要再捐1000元!否則,我心里不踏實,會睡不好覺,吃不好飯的!
          在工作人員要辭別的時候,老人反復向工作人員表達出這樣一個意思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國家干部,在國家有難的時候,必須伸出手來為災區(qū)捐款。在老人的再三堅持和請求下,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收下了老人為災區(qū)捐的第二筆1000元錢。
          
          范曉君:孩子,讓我陪在你身邊
          
          眼前的王希一臉笑意地依偎在她的班主任老師范曉君懷里,我問她你喜歡新學校和新老師嗎?她笑著告訴我說,我喜歡。
          王希來自四川都江堰,她的家和她所在的學校在這次地震中遭受到了嚴重的毀壞,所幸家人都還平安。王希在濟南的叔叔將她從老家接過來,王希被安排在了姚家小學一年級三班。
          范曉君是濟南市姚家小學一年級三班的班主任。5月22日下午,學校領導領來一名學生,告訴她這是從四川地震災區(qū)轉來的學生,并囑咐她要好好照顧這個學生。
          “不知道為什么看著眼前瘦巴巴的孩子,我有一種想要保護她的沖動。她沒有書包沒有文具沒有書,她需要我照顧的地方還有許多。我,決心幫她走出地震的陰影,讓她愛上這個新學校愛上我這個新老師!”范老師在自己的博客上這樣寫道。
          回到家里,范曉君還在思考怎樣來照顧這個特殊的孩子。她帶著兒子給王希買了一個粉紅色的新書包。很快到了王希正式來上學的日子,范老師和一年級三班的同學為王希舉行了一個簡單的歡迎儀式。在這個歡迎儀式上,王希收到了很多禮物,新書包小黃帽、新字典、彩筆、甚至是已經削好的鉛筆……
          三班的同學都很關心這個災區(qū)來的小朋友,一下課便圍著王希。但是過分的關心讓王希很不適應,于是范老師告訴孩子們,王希需要自由,請同學們不要總圍著她,有許多問題是她不想回答的,請同學們尊重她。細心的范曉君在上課提問的時候發(fā)現,王希聽不太懂普通話。于是她告訴班級里的同學,回答問題,跟王希說話的時候盡量放慢語速,這樣她才能夠聽懂。王希在四川用的教材和在濟南的教材不一樣,課程進度也都不同范曉君已經準備開始在每天的中午給王希單獨補課,給她輔導落下的課程。
          采訪中,王希一直拉著范曉君的手,很顯然,她十分喜歡和信賴她的新老師。而范曉君也格外關心這個特殊的孩子,她說她想讓這個孩子盡快地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快樂地生活和學習。

        相關熱詞搜索:抗震 濟南 救災 抗震救災中的濟南身影 濟南抗震支架 濟南抗震加固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