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民族民間鼓吹樂]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歌曲
發(fā)布時間:2020-03-18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鼓吹樂是我國吹打類的一種器樂演奏形式之一。這種樂隊組織很有地方特色,吹法上也有不同,在東北俗稱“鼓樂班”、“鼓樂房”。開始出現(xiàn)在農(nóng)村,而是半職業(yè)性的,后來轉(zhuǎn)入城市,由一家或幾家合辦了“鼓樂房”,成了職業(yè)性的演奏團體,他們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由班主負責派遣班內(nèi)成員。
鼓樂演奏有兩種形式:一是坐棚,即藝人坐著演奏。坐棚時,在棚正面兩支嗩吶,左邊靠鼓的為“上手”;右邊的稱為“副手”。二是走吹,也呼“行樂”,即在紅、白喜事中走路時吹奏,北方很少用鼓,只用小镲打節(jié)奏就可以了。但吹細樂時,有時就由鼓手將手鼓(書鼓)挎在肩上在進行中擊奏,一般只用一付镲打節(jié)奏。
鼓樂隊有兩種組合形式:一是大合樂,它是以管樂器為主,嗩吶領奏,其它樂器伴奏,打擊樂器隨旋律敲打,它起指揮樂隊的作用。二是細樂,大合樂和細樂是指對比而言,從音量上講,大合樂比較紅火、熱鬧、而細樂則比較典雅,細樂一般只用一支嗩吶一支管子和其它樂器相配合。
民間藝人習慣將鼓吹樂曲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
一、大曲類:
大牌子曲、從曲牌名稱上來看,都比較古老,如“回來”、“鷓鴣”、“哪吒令”等。大牌子曲的結構和節(jié)奏變化很復雜,它是許多樂段連接組成的。如“回來”一曲就是由“到春來”、“到夏來”、“到秋來”、“到冬來”四個可單獨存在的大樂段組成。
大牌子曲的基本結構形式如下:“頭”――“身子”――(打手或出鼓)“尾巴”――(打手或出鼓)――“工尺上”(或其它相同調(diào)式的小曲)。
所謂“打手”,即在樂曲的某個音上,以此音作主音由慢漸快再轉(zhuǎn)慢地進行,有規(guī)律地自由發(fā)展回旋,最后又回到這個“主音”上。
“出鼓”,即打擊樂器單獨演奏的樂句。一般多用在嗩吶曲甩腔或樂曲吹完一段,接下一樂段之前或再會以嗩吶進行問答式的對奏。
大牌子曲的“尾巴”有三種:
1、有些樂曲比較完整,有自己固定的尾巴,如“回來”一曲的尾巴是“冬來尾”,“雁兒落”的尾巴是“雁尾”。
2、有些樂曲的尾巴是從大、小名稱來區(qū)分的。如“四破”一曲的尾巴是“小四破”,“金錢鹿”一曲的尾巴是“小金錢鹿”;“哪吒令”的尾巴是“小哪吒令”。
3、有些樂曲沒有自己的尾巴,演奏時藝人們根據(jù)樂曲的感情,調(diào)式而借用其他樂曲的尾巴。如“將軍令”一曲可借用“得勝令”等。
“工尺上”一曲,它本身是一個獨立的曲子,亦可單獨演奏,但藝人們習慣將它作為一支通用的尾巴進行演奏,也就是說哪首曲子吹完都可接“工尺上”。
大牌子曲的基本節(jié)奏有四種:
1、散板:它雖然沒有拍節(jié)線,但有可逗。
2、一板三眼(4/4節(jié)拍)。
3、一板一眼(4/2節(jié)拍)。
4、流水板(有板無眼,4/1節(jié)拍)。
二、漢吹曲
漢吹曲的結構是比較嚴格的,一般是由“引子”(散板)――“身子”(慢板)――“尾巴”(中板、流水板或沒板)――“背頭”(小曲或同調(diào)性的民歌)。
三、小牌子曲
所以叫小牌子曲,因為它只有一個樂段,即沒有引子也沒有尾巴。一般都是用快速即拿拍子演奏,藝人稱之為“四鼓曲”。
鼓樂在丹東地區(qū)流傳至少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關于鼓樂各縣縣志均有所記載:《安東縣志•婚禮》載:“迎娶,城區(qū)皆用彩色抬轎二乘,男女各一;鄉(xiāng)區(qū)多以彩車代轎,鼓吹一部坐車奏樂前導。”《鳳城縣志•喪葬》也載:“來奠者率饅首、香燭、紙箔等物或以挽聯(lián)、幛額書哀詞為儀,鼓樂靈棚”。另外,《鳳城縣志•歲事》還載:“元宵節(jié)……城內(nèi)各商戶燈光如晝,花炮震耳,鼓樂喧鬧,前后共三日!薄傍P凰山的藥王廟會,前清時盛備儀仗……”等等。
由此可見,丹東鼓樂屬民間性的音樂活動,主要用于婚娶、喪葬、廟會、燈節(jié)以及農(nóng)閑時娛樂等活動中。它是一種帶有濃重地方色彩的風俗性活動,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最初的鼓吹樂所用的幾種樂器
主要使用鼓、鉦、簫(排簫)、笳、角在一起演奏,并常伴有歌唱。
笳,又稱胡笳。是一種頗有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樂器,最初用蘆葉卷起來吹奏,后來將蘆葉做成哨子裝在管子上,叫笳管。
角,一種古老的吹奏樂器,早在漢代北方游牧民族中就已流行角,當時是用天然的動物角吹奏,后來才逐漸使用竹、木、皮革或銅等材料制作,漢代用于鼓吹樂之中。
鉦,又名鐃,在《中國音樂詞典》“鉦”條中解釋說:古代銅制打擊樂器或響器,是漢族古代樂器。早在商代北方的一些地方音樂中就有了這種獨特的樂器。
排簫,是我國古老的編管樂器,據(jù)《尚書》載,早在原始社會時,當人們發(fā)現(xiàn)池水中折斷的蘆葦經(jīng)風吹動而發(fā)出聲響之后,便模擬這種自然現(xiàn)象,截蘆而吹之。排簫管數(shù)在后世不斷增加,有10、12、16、20、21、24管等。
鼓,打擊樂器的一種。是鼓吹、歌舞、戲曲等藝術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樂器,是我國樂器史上出現(xiàn)年代最早的樂器。鼓的用途極為廣泛,形制多樣,在古代,鼓不僅用于祭祀、樂舞,它還是打擊敵人、驅(qū)逐猛獸的號角和武器,并且還是報時、報警的工具。在漢代興起的鼓吹樂中,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從上述幾種鼓吹樂最初所使用的樂器來分析,即有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胡笳、角,又有中原漢族古代的鼓、簫、鉦等樂器。
四、鼓樂的基本特點
鼓樂在長期的演變中,特別是在嗩吶這件樂器被采用后,在演奏形式上形成了兩大類。一種是以吹管樂器(嗩吶類、管子類、笛類)領奏或主奏,其它樂器屬于伴奏地位的鼓樂,如“魯西鼓吹”、“河北吹歌”等;另一種是管樂與打擊樂并重的鼓樂,其中管樂與打擊樂除互相配合烘托外,都有各自獨立發(fā)揮的段落,如“十番鑼鼓”、“潮洲鑼鼓”等。
丹東鼓樂屬于前者,是以吹管樂器為主的鼓樂。它所使用的吹管樂器一般有:嗩吶、管子、笙、笛等;打擊樂則名目繁多,形制各異,一般有:鼓、鑼、鈸、木魚、梆子、碰鐘等。另外,也有的鼓樂班還加用了拉弦樂器和彈撥樂器,如:二胡、三弦等。
五、丹東鼓樂,依其使用樂器的特點可分為“嗩吶樂”和“笙管樂”這兩大類。
。ㄒ唬﹩顓葮
以嗩吶為主奏樂器的鼓樂演奏形式,稱為“嗩吶樂”,有以下幾種:
1.喇叭樂:一般由兩支一尺五寸左右的低音嗩吶主奏樂曲,或再加進一支中音嗩吶;配以笙和鼓、鑼、鈸等打擊樂器為伴奏。低音嗩吶的音色粗獷、沉厚,宜于表現(xiàn)悲愴、哀婉的情緒。所以,一般常用于“白事”(喪葬)。
2.小喳子樂:一般由一支七寸五分以下的高音嗩吶(藝人稱之為“小喳子”)主奏樂曲,或再加進一支中音嗩吶;配以笙和鼓、大鑼、小鈸、手鑼等打擊為伴奏。高音嗩吶的音色明亮、高亢,適宜表達快樂的心情,因此,常在“紅事”(婚娶)中使用。
3.三不擱:由一支低音嗩吶(一尺五寸左右)一支中音嗩吶(一尺二寸左右)和一支高音嗩吶(七寸五以下)主奏樂曲;配以笙和鑼、鼓、郄等打擊樂器為伴奏。高音嗩吶、中音嗩吶和低音嗩吶齊奏,既突出了小喇叭高亢、明亮的特點,又保持了大喇叭粗獷、沉厚的風格。幾種音色時而融為一體,時而分奏對比,齊中有變,變在齊中;層次豐富,韻味十足。這種演奏形式主要用于節(jié)日、婚娶等喜慶活動或農(nóng)閑時的娛樂活動,藝人稱此為“三不擱”。
4.咔戲:以一支嗩吶(或“咔碗”)吹(或“咔”)一些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如京劇、評劇、梆子、影調(diào)等)唱腔;常配以本應的特色打擊樂器為伴奏。一般用于娛樂活動,或在“對棚”中當“絕活”使用。這是極受農(nóng)民歡迎的一種表演形式,多為一些技術較高的鼓樂藝人演奏。
所謂“咔”。就是模擬。技藝較高的鼓樂藝人能夠逼真的模擬各種禽啼鳥鳴,能夠把唱腔的各種感情變化,不同人物的腔調(diào),哭、笑、哀、怒,描摹得惟妙惟肖,妙趣橫生。
當然,咔戲在鼓吹樂中是比較特殊的一種表演形式。由于咔戲的演奏過份依賴演奏者的嗓音,因此,演奏的效果如何,往往視其“唱”的如何而定。這就不能不影響嗩吶這件樂器本身發(fā)揮的作用,也就不能不降低卜戲音樂作為器樂曲的保留價值。
。ǘ瞎軜
以管子為主奏樂器的鼓樂演奏形式,稱為“笙管樂”,有以下幾種:
1、由單管主奏樂曲,配以笙(或不用笙)和鼓、小鈸、木魚等打擊樂器為伴奏。
2、由雙管主奏樂曲,配以笙(或不用笙)和鼓、小鈸、木魚等打擊樂器為伴奏。
管子樂的伴奏樂器除笙外,有時還用二胡、三弦、笛等。
鼓吹樂的運用,古今有很大差異,現(xiàn)在存在的諸如“遼南鼓吹”、“徽州鼓吹”、“冀中管樂”等樂種,均屬古代鼓吹樂的變體,這些樂種普遍應用于老百姓的婚禮、喪葬等活動中,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具有極強的渲染氣氛的效果。
相關熱詞搜索:鼓吹 淺析 民族民間 淺析民族民間鼓吹樂 淺析民族吹管樂器嗩吶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6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