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兆勇:鄧小平的貓論、摸論、富論
發(fā)布時間:2020-05-20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經(jīng)歷過鄧小平主政的時代,深深地感受到他給中國帶來的變化,給我等個人命運的變化,都令我心懷感激。鄧小平的思想是實踐的哲學,是實用的哲學,他的大眾的,通俗的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同時,就如先人所說“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一樣,不同的行為卻又從這些比喻中找到了理據(jù),往往又衍生出另外的社會景象。我們在充分肯定這些實用哲學在當時社會的積極作用的時候,也應該反思它的消極影響。
貓論
“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個表述事實上是四川老百姓的俗語,被劉伯承引用,鄧小平再引用劉伯承的話來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貓論最早見諸文獻是在1962年鄧小平談《怎樣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鄧小平談到“現(xiàn)在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要看情況,就是在方式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充分調(diào)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鄧小平的這些話帶有濃厚的生產(chǎn)力標準和鄧小平務實的價值取向,后來被批為“唯生產(chǎn)力論”。因為這種批判,卻讓它成為中國人最為熟知的政治哲學,貓論對改變中國人凡是以意識形態(tài)考量事物,凡事從政治著眼,凡事先問問教條的思維行為習慣有極大的作用,但是,貓論似乎只強調(diào)了手段與效果的目的性,并沒有涉及達到目的之手段的合法性、合理性、規(guī)范性,所以也就有這樣的情況:有的人用貓論為自己的貪贓枉法辯護,有的官僚用貓論為自己的好大喜功開脫,貓論使社會更彌漫實用主義的氛圍,有的人把貓論放在自己需要的語境里,任意曲解貓論,事實上已經(jīng)損害的貓論的本質(zhì),這樣的狀況是值得警惕的。
摸論
“摸著石頭過河”,實際只是一種工作方法的比喻,小平文選并無這樣的句子,但是小平思想的軌跡是有濃厚的“摸”痕,鄧小平提出的改革措施既倡導敢闖敢干,也要膽大心細,改革的措施要先試驗,后推廣。因為有摸論,中國的改革常常是走一步,看一步,遇到什么危機找出應急方案,這個方案不行,就換另一個方案,常常有“見子打子”的情況,因為有摸論,中國的改革就不同于蘇聯(lián),搞的是漸進改革,是“摸著石頭”的改革。近二十多年的改革,應該是穩(wěn)妥的務實的,也避免了社會的大起大落。但是,如果以更國際化的眼光來看,摸論也有其局限性。有的學者稱其為經(jīng)驗主義,有的學者認為其助長了國家機會主義,筆者并不茍同這樣的看法。筆者希望從另外的視角來分析這個問題。筆者觀察西方的一些政府在執(zhí)政方式與我們的不同:他們往往總是研究大趨勢,獲得理念,然后再制訂戰(zhàn)略,再制訂執(zhí)行運行的流程,從而達到一個宏偉的目標。而我們這二十多年,在某些問題上對世界的大趨勢研究得透徹的,舉政府之力推動社會之變,實現(xiàn)了很多目標,問題是我們的社會還不夠開放,對世界很多有跡可尋的大勢研究膚淺,而且還要時常面對意識形態(tài)的阻礙,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摸”,卻是貽誤了不少機會。針對這樣苦苦的探索,八十年代末就有學者指出“開放是改革的生命線”,改革是一種自我完善與發(fā)展,但是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卻是難以達到完善!伴_放是改革的生命線”,開放的社會使中國充滿生機與活力,開放是中國現(xiàn)代化必經(jīng)之途,二十多年來實踐證明了這一條。也許第三代領袖看到了這一點,用自己的個人魅力,權(quán)威推動社會進步的艱難,才一步步地把中國推入WTO的軌道,用國際的規(guī)則改變中國,把中國變成一個現(xiàn)代化國家。我認為這是江朱對中國的巨大貢獻,歷史應該為他們重重書上一筆。當然你可以說那是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延續(xù),但可以說進入世界軌道的循環(huán),是開放達到了頂點,必將為中國開啟輝煌的未來。中國進入這樣的國際循環(huán),正應了“開放是改革的生命線”之說法,可惜九十年代初一片反對“全盤西化”的聲討,使這樣有價值的議題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讓我們在“摸”中付出了不少學費,也延誤我們的現(xiàn)代化。事實上,即便根本制度不同,但很多國計民生問題,國家與社會的問題,中國與外國卻是有驚人的相似,而且解決方案在西方也是成熟的,我們宥于政治的理由,吸取得實在還是不夠,比如經(jīng)濟理論。在這一點上,我是希望新的政府更加大膽,更加有全球視野。一個善于接受新思維,新概念的國家才能欣欣向榮。
富論
“允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小平也指出“逐步達到共同富!薄J聦嵣,它是鄧小平實行的一個重要的改革政策。中國社會有“均不富”的傳統(tǒng),毛澤東的共同富裕觀是平均富裕,同步富裕。事實上這種共同富裕結(jié)果是共同貧窮。鄧小平富論是打破了平均主義,富論某種程度上講造就社會發(fā)展動力的作用。今天的毛澤東熱,民眾是否也有對貧富懸殊不滿,懷念那個共同貧困的時代,如果有一趟火車,可以回到八十年代以前,上車愿意回到那個短缺年代生活的人有多少?
但是富論的消極作用直到今天才顯現(xiàn)出來。有經(jīng)濟學家認為,適度的貧富懸殊可以刺激經(jīng)濟增長,但是二十多年果然應了2/8理論:20%的人擁有80%的社會財富。社會在劇烈的變動中,社會階層排序在流動之中,從而變成今天的社會結(jié)構(gòu)。富裕的一部分有的是雙軌制發(fā)財,有的是冒險發(fā)財,有的是頭腦發(fā)財,有的是錢權(quán)交易發(fā)財,一些人享受改革的成果,一些人為改革付出代價,成為社會的邊緣人┅┅但是公平的公正的感覺卻是與日下降導致社會心理失衡,但是政府也要小心不能挑起這樣社會情緒之弦,否則資本外逃,投資意欲下降也會影響經(jīng)濟的穩(wěn)定。同時,必須防止利益集團主導公共行政,政府小心翼翼地維護政策的公共性,追求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