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儒教浮出水面之后
發(fā)布時間:2020-05-25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無論是從前的康有為,還是今天的康曉光,提倡儒教的動機卻似乎是為了對外部世界做出有力反應,儒教也就被他們順理成章地當成了實現(xiàn)別的價值的工具。
近代以來,人們普遍相信,歷史是直線進步的,但經(jīng)驗一再證明,事情并非如此。歷史總是在重復。
19世紀最后幾年,南?涤袨殚_始大聲疾呼建立“孔教”,并請求朝廷將儒教立為國教。他說,孔子其實不是一位學者,而是中國的教主,而孔子所傳經(jīng)典就是宗教經(jīng)文。民國成立之后,康有為又曾呼吁民國立孔教為國教。正是為了這一事業(yè),他積極參與袁世凱與張勛的復辟活動,兩者的失敗也令他的孔教事業(yè)不疾而終。
一百年后,儒教(大體相當于孔教)再次現(xiàn)身于公共論壇。2005年6月14日,官方的一個研究機構設立了一個儒教研究中心,政府也派員參加了揭牌儀式。
實際上,在這之前,康曉光、蔣慶等人已多次呼吁復興儒教。聽到這樣的呼吁,圈外的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覺得過于滑稽而不屑一顧,而少數(shù)堅持啟蒙精神的知識分子則如臨大敵,對此嚴詞批駁。
仔細分析,這兩種反應或許都有點輕率。人們痛切地看到,近些年來,假冒偽劣橫行,缺乏交易誠信,民眾公德低下,官員缺失職業(yè)倫理。受到經(jīng)濟學和法學訓練的評論家喜歡將這歸咎于制度、法律不夠健全。這當然沒錯,但恐怕也不能否認,社會整體的道德滑落,對此也要承擔重大責任。在這樣的時代,提倡儒教,恐怕并非無的放矢。當?shù)赖聠适е,人們要再度找回它,就只能返回到傳統(tǒng)中,比如,返回古老的宗教中。復興儒學、儒教,確實可以起到收拾人心的作用。
一個正常的社會,人們的心靈應有所歸宿,人們也當有所敬畏,自我約束激情、貪婪與殘忍,知道在自己的利益之外也關愛一下鄰人。否則,沒有心靈的秩序與社會的自我約束,社會轉(zhuǎn)型必將十分危險。因此,儒教的復興,假如處理得當,是有益于社會轉(zhuǎn)型的。
不過,提倡儒教者卻更進一步,呼吁將儒教定為國教。然而,法律上的國教跟事實上的國教并不是一回事。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一條即明確禁止國會設立國教,但并不意味著一個國家就沒有事實上的國教。比如,基督教可以被為視為美國事實上的國教,但此處說國教,不是因它是國家設立的,而只是說它是人民普遍信奉的。而人民之所以能夠普遍信奉,恐怕恰恰是因為憲法上禁止國家設立國教。這里面隱藏著憲政治理的奧秘,值得提倡國教者深思。
因此,提倡儒教者如果是真誠的,就該始終將目光投注于社會。當今中國種種社會問題為儒者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比如,儒者們能否像古典時代的士紳那樣領導社會自治,為社區(qū)提供某些公共品?深入人的心靈、實現(xiàn)社會自治,可能是儒教復興的入手之處。
不過,當今儒教的倡導者卻似乎不屑于這些,而更關注于廟堂中的事業(yè)。也因此,儒教就始終面臨著被工具化的危險。比較溫和者提出,通過儒教,強化國人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已經(jīng)透露出一些以儒教為工具的自覺。至于激進者,自己說得就很明白。當年康有為提倡儒教,有一句著名的口號:“保國所以保教,保教所以保種”。他的終極關懷既非儒家,亦非宗教,而是國家,儒教不過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工具。
康曉光與康有為一脈相承。康曉光的主要理論框架是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康氏斷言,這是一個全面競爭的時代,一國的文化競爭力依托于它的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實力。反過來,強大的文化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國家在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全球競爭力。要實現(xiàn)民族復興,必須復興儒學。但光是學說復興還遠遠不夠,只有成為一種深入大多數(shù)華人日常生活的宗教,儒學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復興。因此,復興民族文化的根本是復興儒教。這是很嚴密的邏輯。但在這樣的邏輯里,儒教卻成了工具。本來,宗教關心的是人心之最深處,如果人本身就是目的,那么,宗教對于人的價值就是自足的,而無待于其他目的之支持。
然而,在前后兩位康氏那里,提倡儒教的動機似乎卻是為了對外部世界做出有力反應,儒教也就被他們順理成章地當成了實現(xiàn)別的價值的手段。
歷史上確實不乏宗教、傳統(tǒng)衰落而又復興的故事,但儒教能否復興,要看當代儒者們是否足夠明智審慎,洞察人心,貼近社會。(中國新聞周刊)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