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黛云:建構另一個全球化

        發(fā)布時間:2020-05-2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這個世界上,沒有陌生人……”。東方與西方的跨文化對話是21世紀的核心課題之一。在歐洲一體化日漸成熟之時,亞洲,特別是東南亞與東亞之間達成共識步入一體化進程,也已經(jīng)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全球化,越來越多地從經(jīng)濟層面滲入到文化與價值層面,于是,無論對話還是一體化,文化認同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日前,學術界不同領域對它不約而同的關注,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專家學者們深入的思考,也會帶給我們全新的啟示!幷

          

          全球化“帝國”——21世紀夢想的魔障

          

          人們曾經(jīng)夢想21世紀將是比20世紀更美好的和平與發(fā)展的新世紀,然而,卻突然面臨了一個戰(zhàn)爭和暴力威脅著全人類的嚴重局面。2000年出版了《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書(Antonio Negri,michael hardt),提出帝國不再以民族國家的國界為區(qū)分,統(tǒng)治人類的重任落到超國家的帝國體制的肩上。緊接著,一系列美國右派著作出籠,強調的都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尋求權力的最大化,因此,不可能有權利均衡的機制,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他們所追求的是一個“單極的21世紀”,因此必須“阻止新的大國競爭者出現(xiàn)”,“積極推動美國軍隊和戰(zhàn)爭的轉型”,“控制網(wǎng)絡空間和太空的主導權”等。他們認為“世界秩序必須建立在美國軍事力量的無可匹敵的超強地位的基礎上”,并在這個基礎上全面推行他們所謂的“自由民主”。他們的“新帝國大戰(zhàn)略”就是先發(fā)制人,提倡主權有限論,輕視和改寫國際準則,提倡所謂“后民族時代”的到來。

          世界由是分為兩個陣營:一方面是實行或擁護單極統(tǒng)治、或由于懾于美國的強大而屈從的人們;
        另一方面則是反對單極統(tǒng)治、維護多極均衡、爭取文化多元發(fā)展而形成另一個全球化的陣營。在這樣的形勢下,許多問題都需要進行重新思考。

          

          歐洲夢還是美國夢——重新發(fā)現(xiàn)西方和發(fā)現(xiàn)自己

          

          過去,我們習慣于籠統(tǒng)地把西方看作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其實并不如此。歐洲和美國就有很大的不同。仔細分析起來,歐洲幾個大國都經(jīng)歷過帝國權力的頂峰,英、法、德、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大國都曾是殖民大國,必然會從殖民制度瓦解、帝國滅亡的經(jīng)歷中有所領悟;
        歐洲許多國家親身經(jīng)歷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對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災難有較深體會;
        歐洲民眾更相信國家的組織能力和控制能力,而對市場的調節(jié)能力持有深刻的懷疑態(tài)度,對技術進步也不是那么盲目樂觀;
        歐洲人更傾向于從社會團結出發(fā)的制度規(guī)范,尊重個人人格的完整,并主張在控制與減少軍事暴力的基礎上加強聯(lián)合國的作用,建立一種有效的世界治理(governence)等。這些都和美國,特別是和美國極右派的想法很不相同,這種不同可能給歐洲政權一種保持反思距離的機會,正如哈伯馬斯與德里達聯(lián)合署名的文章《論歐洲的復興》所說的,以上客觀事實有利于拋棄歐洲中心論,承認全球化的多元文化,有可能加快實現(xiàn)康德對“世界治理”的美好期待。

          最近出版的《歐洲夢》(全稱是《歐洲夢——歐洲對未來的憧憬如何悄然侵蝕了美國夢》,吉利米·雷夫金著,楊治宜譯)一書對歐洲和美國的不同追求作了相當精彩的評析。作者認為“美國夢”強調的是:每一個人都擁有不受限制的機遇來追求成功(此詞在美國方言里基本與“經(jīng)濟成功”同義)。“美國夢”較多關注個人的物質獲取,而較少關注更廣闊的人類福祉,因此無法適應一個日益風險化、多樣化和互相依靠的世界!皻W洲夢”則注重群體關系而非只是個體自治,注重文化多樣性而非同化為一,注重生活質量而不只是財富積累,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而非無限制的物質增長,強調深度游戲(deep play)而非單調的持續(xù)勞作,提倡普遍人權及自然界的權利而非只突出財產(chǎn)權,主張全球合作而非單邊主義的霸權實踐。

          今天,很多美國人仍然相信歷史是穩(wěn)定的、不可逆轉的;
        他們相信物質無限進步的線性發(fā)展過程,強調在民主統(tǒng)治的社會里,個人不受束縛地積累財富就是最高夢想;
        歐洲人則更多強調生活的質量及其可持續(xù)性、珍惜安定與和諧。他們認為在一個基于生活質量而非個人無限財富積累的可持續(xù)性文明里,重要的并非個人的物質積累,而是自我修養(yǎng)。歐洲人注重的主要不是聚斂財富,而是提升人類精神!稓W洲夢》的作者滿懷激情地說:“歐洲夢尋求的是拓寬人類的同情(empathy,同時也是心理學術語,指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境遇、情感和動機的能力,是一種發(fā)現(xiàn)他人之“自我”的方法。為了兼顧此詞在心理學上的通常譯法,下文或譯“移情”!g者注)而非拓寬疆土。從18世紀早期開始,人性便被束縛在物質主義的囹圄中,而‘歐洲夢’將帶領人性走出囹圄,進入以理想主義為動力的嶄新未來之光輝中!薄稓W洲夢》的作者是美國人,他的論述也可能帶有他自己的偏見,但他對于歐美之間差異的分析卻是中肯的。

          在中國,很多人仍然沉醉于“在物質無限進步的線性發(fā)展”過程中,做著不受束縛地聚斂財富的美國夢。他們認為美國更年輕,更富裕,更有活力,更有高科技和經(jīng)濟管理的能力。因此,雖有很多阻力,計劃去美國留學的青年遠遠超過申請去歐洲留學的人數(shù)。還有一部分人甚至認為美國統(tǒng)一世界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且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秦始皇的統(tǒng)一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進步,說不定美國所宣稱的對全世界實行“仁慈霸權”,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20世紀一百多年的歷史證明,要完全統(tǒng)一對“西方”的認識是不大可能的,但今天,當西方人都在經(jīng)過反思,重新認識自己的時候,中國人顯然也應排除以往的迷霧與阻隔,重新去發(fā)現(xiàn)西方,發(fā)現(xiàn)自己。

          

          安定和諧持續(xù)發(fā)展的世界——反思和溝通基礎上的全球化

          

          西方對自己的考問和思索早在19世紀末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寫《西方的沒落——世界歷史的透視》時就已經(jīng)相當全面地開始了。到了21世紀,這種反思達到了相當深刻的程度。例如,法國著名思想家,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埃德加·莫蘭(Edgar Morin)指出,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禍根:它的個人主義包含了自我中心的閉鎖與孤獨;
        它的盲目的經(jīng)濟發(fā)展給人類帶來了道德和心理的遲鈍,造成各領域的隔絕,限制了人們的智慧能力,使人們在復雜問題面前束手無策,對根本的和全局的問題視而不見;
        科學技術促進了社會進步,同時也帶來了對環(huán)境、文化的破壞,造成了新的不平等,以新式奴役取代了老式奴役,特別是城市的污染和科學的盲目,給人們帶來了緊張與危害,將人們引向核滅亡與生態(tài)死亡。美國著名學者理查·羅蒂也在《南德意志報》上發(fā)表了《侮辱還是團結》一文,他說:“歐洲掀起重新定位自我的熱潮,而且充滿了理想主義,這將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不管是在美國和中國,還是在巴西和俄羅斯,都會是這樣。……許多人都已經(jīng)清楚地認識到美國人追求霸權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且全然不顧所作所為對于人類自由的影響。這是一個可怕的錯誤。”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在《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中更是強調:“在西方,高度文明與高度野蠻其實是相通的和難以區(qū)分的……現(xiàn)代性是現(xiàn)代文明的結果,而現(xiàn)代文明的高度發(fā)展超越了人所能調控的范圍,導向高度的野蠻!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的普通人民也都有了新的覺悟。2002年以來,在巴西的阿爾格萊德港每年一次,連續(xù)三次召開了“世界社會論壇”,他們提出的口號是:“世界不是商品”,“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他們提出人類需要的是一個多極均勢的“社會世界”,是一個文明開化、多元發(fā)展的聯(lián)盟。要達到這個目的,人類精神需要發(fā)生一次“人類心靈內在性的巨大提升”,它表達的是對另一個全球化的期待,這就是全球的多極均衡,多元共存,也就是上述《歐洲夢》的作者吉利米·雷夫金所夢想的一個“基于生活質量而非個人無限財富積累的可持續(xù)性文明”。

          中國的情況與此不同,雖然孔夫子早就提倡“吾日三省吾身”,但百余年來,我們無論對西方對中國都還缺少系統(tǒng)的、全面深刻的反思。

          中國長期以來向蘇聯(lián)學習,所謂“蘇聯(lián)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又把美國看作自由民主、發(fā)達富裕的榜樣。中國知識界有時把西方看得過于完美,有時又把他們看作低于中國的“異類”,例如19世紀初,著名學者梁啟超游歷歐洲回來寫了一本《歐游心影錄》,就認為歐洲有很大危機,必須以中國的“精神文明”來“拯救西方的物質疲憊”。現(xiàn)在也還能看到這種想法的各樣變種。

          其實,我們所追求的并不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拯救”,更不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覆蓋或征服,而是堅持文化的多元共存,保護文化生態(tài)的自然發(fā)展。所謂多元共存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精神之一——“和而不同”!安煌笔侵覆煌挛锏牟⒋妫@并不是在各自孤立的狀態(tài)下靜態(tài)地并存,而是在不斷的對話和交往中互相認識、互相吸取補充,并以自身的特殊性證實人類共同的普遍性的存在,這是一種在相互關系中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的并存,這就是“和”。因此“和”的意義并不是英語的“Harmony”(“和而不同”一般譯作“Harmony in Diversity”)所能完全翻譯的。

          百余年來,東西文化在中國并存。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有些方面甚至是覆蓋性的;
        而今,國外研究和譯介中國文化的外國學者也空前增長,他們之中不少人認為中國文化作為一個陌生的“他者”,不僅可以提供全新的視角來幫助西方人更好地認識自己,而且作為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另一種文化,還可以提出與西方全然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來救助這個混亂的世界。

          看來,世界文化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核心任務將是在反思和溝通的基礎上,建設一個多極均衡互利,多元文化共生的全球化。只有這樣的全球化才能保證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保證世界得以安定和諧地持續(xù)發(fā)展。(作者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博導)

          

          來源:
        《中國教育報》2005年11月1日第4版

        相關熱詞搜索:建構 全球化 樂黛云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