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首先是價值觀的開放

        發(fā)布時間:2020-06-15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人們經常喜歡引用法國作家雨果作品中的一段話來說明心靈的廣闊:“世上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廣闊的是人的心靈(胸懷)!比欢屑毾雭,這一論斷要成立的話需要一個前提:人的心靈須是開放的;
        如果是封閉的,則不能導向心靈的廣闊。

          問題是,人的心靈必然開放嗎?John Bagnell Bary在《思想自由史》中說了相反的意見:“通常情況下,人的大腦是天生懶散的,它傾向于最大限度地維持現狀。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由某些觀念組成,這些觀念被他想當然地接受并頑固地持守著;
        他會本能地對任何使這個業(yè)已確立的秩序感到不快的事物充滿敵意,相信一個與他持有的觀念存在分歧的新思想,就意味著必須重新調整其心靈;
        而這是一個艱辛的、需要付出痛苦腦力的過程。對于他和他的同道——大多數人而言,向現存觀念和制度提出質疑的新思想、新觀念是邪惡的,因為它是如此令人不悅!

          Bary主要講了自然的因素,除此以外,還有社會方面的限制因素。所以,心靈的開放仍然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一部分人的心靈開放以及創(chuàng)造一定的社會條件推動人們心靈的普遍開放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開放的心靈是開放社會的某種前導,開放的社會能夠使開放的心靈常態(tài)化

          

          近代以來哲學的鮮明特點是強調主體性,經常被引用的馬克思的一個命題——“以往的哲學主要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也帶有這一特點。盡管20世紀以來學術思想的一個進展是認識到不能離開實踐經驗而唯理地改變世界,也不能忽視自組織的機制而試圖用他組織的方式解決基本的社會問題,但是合理地發(fā)揮主體作用,依然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取向。問題是對合理性做出新的理解?梢哉f,一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心靈開放,都對社會關系的變遷和開放社會的形成,起著這樣或那樣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以來歐洲的社會變革能夠見證這種情形,近代以來中國的社會變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fā)展也能夠見證這種情形。

          心靈的開放與思想的解放是相通的。如果我們忽略它們的區(qū)別的話,可以把它們放在一起來探討它們的一般意義。

          心靈的開放或思想的解放首先是價值觀的開放。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fā)展,集中地看,反映了價值觀的變化。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結束后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到,“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博愛,這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這是整個世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胡錦濤訪日時所形成的《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中確認:“為進一步理解和追求國際社會公認的基本和普遍價值進行緊密合作,不斷加深對在長期交流中共同培育、共同擁有的文化的理解”。這些都屬于價值觀層面的開放。應當說,這種價值觀的開放貫穿于改革開放的全過程。從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富強作為基本價值確立起來,到目前形成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基本價值目標體系,從“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到“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反映了思想解放的廣度和價值體系的深層變化。

          其次是科學觀的開放。不是把科學理解為一個封閉的知識體系,不是要奉這一體系為至尊而強制性地扼殺其他的新認知,這是心靈開放的第二個重要方面。20世紀給人類的重要教訓以及在這一教訓基礎上推進的一個學術進展,是批評了理性的強制,批評了對科學的非科學態(tài)度,強調要重視實踐經驗的作用,明確了由于實踐經驗與科學的關聯(lián),知識體系一定具有某種開放性。這種開放的科學觀,易于導向開放的科學認知。正是基于這樣的開放態(tài)度,與分析范式不同的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范式才出現了,自組織的范疇顯示出特殊的作用。特別的,與這種認知相伴隨的是,中國社會開始選擇市場經濟這種自組織的結構,形成經濟發(fā)展的新機制。

          心靈開放或思想解放的第三種意義是本體意義上的:如果一個社會在技術、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層面上能夠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開放結構,那么心靈的開放就能夠成為這種社會運行的一種常態(tài),一種結構和機制的自然功能反應。這實際上在表述另外一個命題:開放的社會能夠使開放的心靈常態(tài)化。這是開放的心靈與開放的社會之間關系的另一面。人類所以致力于構建開放社會,除了開放社會的其他意義以外,對心靈開放或思想解放的本體支持是一個重要原因。它的重要性可以這樣表述:如果我們構建或進入了開放社會,則心靈的開放或思想的解放就具有了現實的基礎,它將易于推動并且能夠成為一種常態(tài)。

          

          二、改革開放使得中國從一定意義上進入了構建開放社會的新階段

          

          這樣提出問題的背景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歷程。中國的對外開放從要素的角度看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開放的重點是技術和資金,建立特區(qū),沿海開放,大力發(fā)展外向型經濟等,大體屬于這一階段的內容;
        第二個階段,開放的重點是制度層面,包括1992年后努力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加入WTO等。在這兩個階段中,也包括開放與技術、資金和制度相關的文化教育要素,所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涉及上面的三個層面。

          現在是否已經進入了構建開放社會的階段,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對這一判斷作初步的說明。

          從空間角度看,中國的發(fā)展進程越來越具有全球性,不僅融進了全球經濟體系中,而且也融進了全球的信息網絡和交往系統(tǒng)中。中國必須以構建開放社會來應對這樣的全球性。

          中國的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具有全球性,需要在全球化視野中運籌規(guī)劃。2000年到2004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百分之十五,僅次于美國。就能源依賴度看,中國進口的石油大約是百分之五十。從這一角度看,國際社會關注中國是不奇怪的,中國的經濟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反過來,中國經濟也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以及貨幣政策的影響就反映了這一點。

          中國的社會事態(tài)也越來越具有國際性,需要在開放的平臺上進行處理。中國發(fā)展水平的提高,中國對世界影響的增大同時帶來了另外的一面:它將引起國際社會更多的關注,因而也將受到更多的互動性影響。這是相反相成的一個過程,也是全球化的應有之義。對此,需要有相應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方式,特別是要學會在開放的平臺上處理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中國的發(fā)展已經置身于全球信息網絡中,需要從局域性信息處理模式轉向全球性的信息處理模式。當代信息全球化的結果導致任一地域發(fā)生的重要情況勢必在全球信息網絡中得到反映。這種情形使得我們面臨這樣的選擇,如果我們要有一個比較好的外部環(huán)境,我們就必須考慮信息全球化的現實,在信息全球化的網絡中并按照這一網絡平臺的游戲規(guī)則進行戰(zhàn)略應對。也就是說,試圖在一個局域性信息域中對事件進行反應和處理,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從長遠看也沒有可行性。去年汶川地震的信息處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許多贊揚,其主要經驗也是選擇了面向全球信息網絡處理問題的方式。

          從時間角度看,中國經濟正處于從粗放型轉向創(chuàng)新型的階段。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要求技術、資本、人才和產業(yè)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結構。中國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目標,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要求在經濟具有更高開放水平的同時,政治、文化和社會方面也具有相應的開放水平。技術與經濟的層面、制度的層面和思想文化的層面都面臨更加開放的任務,這些任務用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說,就是構建開放社會。

          構建開放社會首先需要新的思想解放或心靈開放,這既是構建開放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它的前提條件。

          從科學發(fā)展到和諧世界的提出,都帶有思想解放的特點。中國外交提出和平發(fā)展、互利共贏、和諧世界的目標。就互利共贏這個戰(zhàn)略模式來說,它的提出和實施都與解放思想相關。它不是過去的非此即彼,不是以階級斗爭為綱進行戰(zhàn)略選擇。沒有思想解放,新的戰(zhàn)略模式就無法形成。

          關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也是如此。經濟建設的主體是企業(yè),和諧社會建設的主體是什么?一個基本看法是,社會建設的主體是社會組織。如果社會組織發(fā)展不起來,只有政府和民眾的兩極結構,社會不太可能和諧,公民社會也建設不起來。據有關部門規(guī)劃和預測,到2010年,我國登記的社會組織可能達到54萬個,備案社會組織將達150萬個左右,每萬人擁有的社會組織約10個左右;
        社會組織經濟活動規(guī)模將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1.5%,年募集資金總額將達到500億元;
        就業(yè)者將占非農業(yè)就業(yè)人口的3.2%,參與志愿工作的人數將達到2000多萬。這樣的一個構建是以明確社會建設的主體為前提的,如果思想不解放,難以做到這一點。

          

          三、區(qū)域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體化開放,為中國開放社會的構建和完善奠定微觀基礎

          

          現在,隨著經濟、信息、社會組織和環(huán)境保護全球化趨勢的發(fā)展,開放已經展示了新的內涵和發(fā)展前景。在此背景下,心靈的開放、視野的開放、思路的開放具有特殊意義。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繼續(xù)實施區(qū)域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fā),全面振興東北等老工業(yè)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qū)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qū)率先發(fā)展”。這一戰(zhàn)略將全國分成西部、東北、中部和東部,以不同的方針(“深入推進”、“全面振興”、“大力推進”和“積極支持”)推動它們的協(xié)調發(fā)展。這是以“塊狀”為基礎而實施的區(qū)域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反映了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某種現實,從宏觀層面看對于中國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塊塊之間不一定完全具有內在的經濟相關性,所以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突破行政區(qū)劃界限,遵循市場經濟規(guī)律,引導生產要素跨區(qū)域合理流動,優(yōu)化國土格局”,強調經濟要素跨區(qū)域的流動,通過這種流動實現區(qū)域的協(xié)調發(fā)展,“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lián)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這一思想的重要之點是:第一,按照市場經濟規(guī)律設定區(qū)域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第二,通過經濟要素的流動形成經濟帶!皫睢睉(zhàn)略思想的提出,表明在國家戰(zhàn)略思想層面上通過解放思想能夠形成新的發(fā)展模式。

          現在的問題是,需要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國家戰(zhàn)略層面上就具體的“帶狀”戰(zhàn)略提出新的設想。進一步的,在這一視野下統(tǒng)籌考慮思想文化流、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的合理配置問題,考慮科學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想和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問題,考慮開放社會的整體結構及其功能問題。

          如果區(qū)域的發(fā)展都能夠順利推進,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體化開放和科學發(fā)展,則中國開放社會的構建和完善將奠定其微觀基礎。

        相關熱詞搜索:思想解放 價值觀 開放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