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師風散記
發(fā)布時間:2020-06-1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二十年前,也是在這個季節(jié),在當時中國鄉(xiāng)村一塊極貧瘠的土地上,我開始準備參加高考,并由此和北京大學結(jié)緣。在填寫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識的學者的來信。他早年畢業(yè)于北大,深以為那里藏有知識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誡我,要珍惜這十年一遇的機會,把北大作為唯一的選擇。當時的我多數(shù)時間是和鄉(xiāng)親們一起為生存而忙碌,幾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織驅(qū)動下,我還是在第一志愿欄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師范學院的名字——據(jù)說在師范院校讀書是不必付飯錢的。即便如此,我對北大依然存有難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的欄里填下了北大的字樣。大概是因為北大有優(yōu)先選擇的權(quán)力,她并沒有計較我這近乎不敬的做法,居然錄取了我。
更難逆料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從修本科,到讀碩士、博士研究生,我竟做了北大近十年的學生。在這段時間里,知識以所謂“爆炸”的速度擴展,知識的傳播場所和手段日益多樣化,但我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通過考試來做北大的學生。從某種角度說,我來這里尋覓的不僅僅是知識,亦是為陶冶一種性情,修養(yǎng)一種學風。
北大的性情、學風,或者說是北大的精神,在北大的先生們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典型。
記得我初留北大工作時,去參加校外的一次會議,住在西苑飯店,并和季羨林先生同住一室。季先生參加會議的態(tài)度很認真,不論大會小會,他總是準時參加,而且正襟危坐。會上發(fā)言人離題的事常有發(fā)生,這時,季先生便用手指在大腿部不停地滑動。我抑制不住好奇,問季先生在做什么,季先生答道,這個時間可以用來復習外語單詞。我想,季先生大概是在回憶他所研究的死文字。他顯然是不愿意讓看似零散的時間閑置。當時我正翻譯一部英國的法律專著,英國的法律著作中常有一些古詞語,既難懂且難譯。我遇有一詞,實在弄不通,只好打擾季先生,請他釋難。季先生當即作了回答,但同時又說,你可以先這樣譯。我一時還不理解他說的“先”字是什么意思。這天晚上,季先生沒有在會上住。第二天返回后,他又向我說明了這個詞的來由,有幾種含義,解釋得近乎詳盡。我不敢想象季先生是否因為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當晚認真地查閱了這個詞。也許,季先生并不是一定要向我傳授某種知識,他的所做所為,實質(zhì)上是在詮釋著“我愛我?guī)煟腋鼝壅胬怼钡暮x。
執(zhí)著地追求真知,以平常心態(tài)對待學術之爭、相左之見;
崇尚真理而不圖虛名,不注重所謂的體面與尊嚴,是北大的許多先生們所表現(xiàn)的一種精神,由這種精神修養(yǎng)成為一種性情,就有了為尊者不驕,待愚者不矜的風范。
我在讀本科的時候,30年代曾留學英國的龔祥瑞先生向我們講授英美法律課程。70年代,西方發(fā)達國家正開始涌動著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并且向社會領域侵襲,計算機也在與法律聯(lián)姻。龔先生認為有必要向國內(nèi)介紹這種動向,于是便草擬了一篇文章。但他同時又以為,他的學生們,作為面向未來的一代,應該對此有更濃的興趣。因此,他把文稿交給了我,并要求我作補充乃至刪改。大概是因為我當時還年輕,更因為我常受先生們那種尋常心態(tài)的感染,竟然毫無顧忌地按龔先生的要求做了,而且是以平常心交還給他。龔先生收到修改稿后當即認可,并把我和他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拿到一家法學雜志去發(fā)表。當時的法學雜志種類還很少,可以推測,編輯部之所以愿意很快發(fā)表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署有龔先生的名字。
在北大,學生與先生所具有的某種平等關系,是基于對知識的尊重,對真理的崇尚。面對知識與真理,無所謂個人的體面和尊嚴,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師道。但這并不意味著教不嚴,相反,正基于此,先生要求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要懂得知識的分量,所求的應是真才實學,而不應是其他,或是虛幻的光環(huán)之類。
90年代初,我在職攻讀北大的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當時北大對在職和在校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幾乎同樣要求,尤其是在公共課方面,考試頻頻,即使是脫產(chǎn)學習,也已不輕松。而我邊工作邊攻讀,又不停地應付考試,以致于疲勞過度,曾大病一場。對此,學校的政策是,可以延期,但不能免除考試,而這些考試恰恰是最需費力準備的。我只好在大病初愈后,再和許多比我小十歲之多的“同窗”們一起去應考。我也由此感受到,先生給學生們的機遇和挑戰(zhàn)都是均等的。當我寫完博士論文,自覺尚可后,便請厲以寧先生準予進入答辯程序。厲先生當即開出了一張評審人員的名單。按照規(guī)定,只要有十幾位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參加評審即可。但厲先生開出的這張名單中的人卻都是國內(nèi)經(jīng)濟學界的大家,甚至可以稱為權(quán)威性人物。厲先生說,這些人所看重的只是論文本身的分量,而不會在意論文的表面或其他與學術無關的東西,這樣做對你有益,可使你的論文得到真實的評價,經(jīng)得起各種檢驗。就因為這張名單,我把論文又一次修改,將答辯的日期推遲了半年之久。我由此亦體會到,教之嚴同樣是基于對知識的尊重和對真理的崇尚。
北大能擁有一大批第一流的學者在這里執(zhí)教已屬幸事。更為可貴的是,他們不僅向?qū)W生講授知識,而且和學生們一起去用心體會真知的含義。從而使這座古老的學府可以保持其動人的風采。
作為一座學府,可珍貴之處并不在于外在的華美,甚至不在于對知識財富的占有,而在于其內(nèi)在的力量,一種可以永久延續(xù)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不會因知識更替而中斷,因為它具有超越的價值,具有再造知識財富的能力。
對北大的傳統(tǒng)體會尤深的自然是北大的那些先生們,他們在用身心進行著傳授。于是這傳統(tǒng)便被人格化了,表現(xiàn)為一種境界,一種品格。這種品格和境界經(jīng)過時間的孕育,便衍生出一種氣度,一種有容乃大的氣度。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曾告訴人們這樣一個并非是自然界獨有的道理,海之所以為百川王者,因其善下之。以虛懷若谷的氣度去對待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善待他人所具有的即使是些微的聰明才智,能不創(chuàng)造出輝煌嗎?
北大的百年史是輝煌的,又是時生波瀾的。但總有許多北大的先生們既置身其中,始終表現(xiàn)著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又不失學者的心態(tài),潛心探索著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未知。正是因為有他們,這座古老學府的精神與血脈得以傳承。
在紀念北大百年校慶的時候,自難忘懷的當是北大的先生們,謹為他們,亦是為北大,祝福百年。
。ㄕ浴侗贝笾瘛,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5月版,定價:48.00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