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鈣攝入量與乳糖酶缺乏的相關性探究
發(fā)布時間:2018-06-24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近日,來自美國布朗大學公共衛(wèi)生系、瑞士日內瓦大學醫(yī)學院、美國塔夫斯大學老年營養(yǎng)研究中心、墨西哥兒童醫(yī)院、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臨床科學院、巴西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的學者們共同合作完成了對全球成年人膳食鈣攝入情況的調查,并繪制出“全球人均膳食鈣攝入分布圖”(見圖1)。
此調查表明,亞洲地區(qū)(包括中國在內)是膳食鈣攝入最低的地區(qū),人均每日攝入量<400mg。這一數值也遠低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值——800~1000mg/天。
為什么膳食鈣的攝入如此重要?
鈣是骨骼的重要組成成分,占骨量的30%~35%,在確保骨強度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膳食鈣的攝入影響著人體的骨峰值和成年人的骨量保存,其中骨峰值是指人在生命成熟時期獲得的最高骨量。成年人的骨量是指單位體積內骨組織的含量,骨組織則包括骨礦物質(鈣、磷等)和骨基質(骨膠原、蛋白質、無機鹽等),可用來表示骨骼的健康情況。
生活中,牛奶是膳食鈣的主要來源,在西方國家,人們從牛奶中攝取的鈣量占總鈣攝入量的3/4。青春期是骨量增長的重要時期:男性骨骼每年增加約409g,女性每年增加約325g。在中老年時期,骨質以每年1%(約15g)的速度流失。而低膳食鈣攝入的居民會出現青春期骨峰值低,老年期骨量保持不足的問題,嚴重影響骨骼健康,甚至導致人體出現骨質疏松。
張智海等科學家對于中國百姓骨質疏松的現狀進行了研究,選取中國大陸的男性樣本(10011例)、女性樣本(12943例)進行了回顧性研究。
研究表明,中國大陸地區(qū)女性在各年齡段的骨質疏松發(fā)病率均高于同年齡段的男性,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女性與男性每10年的骨質疏松癥增長率分別為20%和15%;4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發(fā)病率接近25%,患病人群約達1.4億人。2016年中國百姓骨質疏松癥發(fā)病率研究結果如圖2。
骨質疏松發(fā)生率如此之高,這意味著什么?北京協和醫(yī)院2012年的研究表明,北京地區(qū)的髖骨骨折發(fā)生率明顯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如圖3所示。此外,Cooper等人報道,1990年全球髖骨骨折人數約為166萬,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626萬,其中西方國家(歐洲和北美)的占比將從1990年的50%下降至25%,而亞洲和南美洲一些國家被統(tǒng)計的發(fā)生數量將迅速增加。
骨折發(fā)生率與乳糖不耐受基因的關系
多年來,科學領域做了大量的嘗試,希望能夠找到控制骨質疏松癥和骨折的基因。芬蘭一個對近500名85歲以上老年人的臨床研究發(fā)現,帶有C/ C-13910基因的老年人比不帶有該基因的人發(fā)生骨折的風險更高:髖骨和腕骨骨折總發(fā)生率高出近4.1倍(Enattah et al 2005)。什么是C/C-13910基因?簡單地說,帶有C/C-13910基因的人群會出現因乳糖酶分泌不足而導致的乳糖酶缺乏或乳糖不耐受的癥狀;相反,帶有T/T-13910或C/T-13910基因的人群則能夠產生較高水平的乳糖酶,其表現為乳糖耐受。最新的科學數據顯示,全球約70%的人帶有乳糖不耐受基因。
顯而易見,乳糖不耐受的人并不愿意喝牛奶,很多科學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乳糖酶缺乏的人群包括兒童、小學生、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具有明顯拒絕或減少食用牛奶或奶制品的傾向,這也是造成該人群膳食鈣攝入量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表2總結了一些關于這一研究的國外文獻,其中美國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因為美國的非美裔LM比例為75%,美國白人只有15%,有很好的對比性。
事實證明,一個國家缺乏乳糖酶的人口數量與該國家的乳制品消費量呈反比。圖4展示了24個國家的乳品消費量與缺乏乳糖酶人口的百分比之間的關系(Shrier 2008),圖中紅點代表中國;奶制品消費數據來自于歐瑞2017。在亞洲國家,近乎100%的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乳糖消化不良(LM)癥狀,造成了很多人沒有喝奶的習慣,奶制品消費情況便可想而知。中國最近的一次營養(yǎng)調查顯示,全國平均每人每天的奶類攝入量僅為26.4mL,遠遠未達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每天300mL的牛奶攝入量推薦值。據中國營養(yǎng)專家介紹,約53%的乳糖不耐人群膳食鈣攝入量小于200mg/天,該人群中患有骨量減少或骨質疏松癥人數的比例超過60%。
推動無乳糖奶制品在中國更好的發(fā)展
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目標,響應《國民營養(yǎng)計劃(2017~2030)》的六大行動,提高中國居民膳食鈣的攝入量。目前,改善骨骼健康、減少骨質疏松癥和骨折的發(fā)病率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實際上,乳糖不耐受的消費者可以適當的食用一些奶制品,如乳糖含量很低的硬質奶酪、乳糖含量比牛奶要低一些的酸奶;乳糖酶缺乏人群還可以通過不斷少量攝入乳糖或乳制品,使腸道中的微生物產生生態(tài)變化,促使腸道內的微生物分泌乳糖酶,減輕乳糖不耐受癥狀(Levitt et al 2013)。但是,這些辦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乳糖不耐受的問題,也不可能讓中國消費者大幅度提高對奶制品的攝入水平。
大量的臨床數據和實踐證明,乳糖酶的應用是有效的干預方法,能夠徹底地解決乳糖不耐受的癥狀。圖5所展示的是意大利一個交叉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實驗,即牛奶經乳酸克魯維酵母生產的β-半乳糖苷酶(乳糖酶)處理后,對于乳糖不耐受患者有理想的治療效果,無副作用,減少氫氣(H2)排放及胃腸癥狀(Montalto et al 2005)。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