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農樂舞
發(fā)布時間:2018-07-10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農樂舞”俗稱“農樂”,流傳於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等地的朝鮮族聚居區(qū)。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農樂舞分為十二部分。朝鮮族農樂(象帽舞、乞粒舞)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lián)酋阿布扎比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並批準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習俗特色
居住在我國東北長白山下的朝鮮族,長期從事北方水稻生產(chǎn)。為了便於大面積的水稻種植和管理,他們多採取集體勞動、相互協(xié)作的勞動形式。人們每逢下地,都將“扁鼓”和“嗩吶”與農具一起帶往田間。休息時,人們便在明快的鼓樂聲中即興起舞,以歡樂的歌舞蕩滌疲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即興歌舞便逐漸形成了遊樂性的朝鮮族民間舞蹈,貫穿於各種傳統(tǒng)民俗活動之中。朝鮮族農樂舞創(chuàng)始於農業(yè)勞作,並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鮮族代表性民間傳統(tǒng)活動“農樂舞”,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舞蹈和啞劇形式進行情節(jié)性的演出;而另一種,是在新年伊始和歡慶豐收時節(jié),以熱烈而豐富的傳統(tǒng)舞蹈為內容所進行的群眾性表演活動。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
象帽舞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娛樂形式,歷史悠久。相傳它是由古代朝鮮族人民在耕作時,將大象毛綁在帽尖上左右搖擺用來驅趕野獸的侵擾演變而來;也有人說它源於古代朝鮮人在狩取野獸等食物後,甩動髪髻以示慶賀的一種表達形式。無論怎樣,象帽舞已發(fā)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一體,具有相當?shù)募记珊拓S富的內涵。據(jù)史料記載,每年十月秋收後,古朝鮮都隆重地舉行“祭天”儀式,人們“盡夜飲食歌舞”,感謝上天的恩賜,歡慶豐收。
製作工藝
象帽的特殊製作工藝決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時象帽由鋸成一半的葫蘆製作而成,將一個木棒插於其底部,然後用牛皮繩綁上長長的窗戶紙固定在木棒上。舞者頭上所戴的帽子種類繁多,大多由硬塑製成,其彩帶也演變?yōu)橐环N“玻璃紙”,因特點不同而分為長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長、中、短象帽因其彩帶的長短不同而得名,短者僅1米多,長者達12米,目前最長者已有28米。其它的則因彩帶、帽子的材質和裝飾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將10根白鷺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頂上形成甩動的帶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則是在長帶子上綁上了幾十個螢火蟲,表演時仿佛螢火蟲上下飛舞,極為絢爛奪目。
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
本溪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傳承於遼寧省本溪市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的橫道川和六道河地區(qū)!捌蛄!被顒泳褪瞧蚯竺琢5幕顒。在貨幣還沒產(chǎn)生的時候,朝鮮族群眾以米代替貨幣,進行商品交換!捌蛄N琛钡钠鹪粗饕袃煞N形式:一種是在朝鮮族聚居區(qū)域里,每當要辦一件大事或搞一次大型活動,就要由村里有地位的頭面人物牽頭,組織能歌善舞的人,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擊鼓奏樂,到富戶人家或商號、店鋪的門前表演,請他們出來資助;另一種則是為了建造、修繕廟宇,廟里和尚手里拿著銅鈸,邊敲邊念著經(jīng)文,到各家各戶化緣。直到現(xiàn)在,乞粒舞的指揮者,手中也是拿鈸而舞。它集象帽舞、長鼓舞、碟舞、雙層舞等多種舞蹈形式於一體,展現(xiàn)了很高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傳承。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