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一人民版
發(fā)布時間:2017-01-2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高中歷史必修一人民版篇一: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精細化整理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精細化整理
專題 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P6
(1)含義: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的制度。
(2)受封者義務權利:
義務:①定期朝見和貢獻財物 ②提貢軍賦和力役,隨從作戰(zhàn)
權利:①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
②獨立管轄領地上的人民、征收租賦、設置軍隊,內政基本自主
2.西周宗法制 P6-7
(1)含義 宗法制按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lián)系。
(2)內容 以嫡長子繼承制為原則,
確定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
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關系決定的等級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P4課前提示二
(1)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2)以血源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國家政治結構;
(3)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
4.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P8
(1)首創(chuàng)皇帝制度,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
①稱號:始皇帝,自稱“朕”,命為“制”,令為“詔”,印稱“璽” (皇帝獨尊) ②總攬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皇權至上) ③皇位終身且世襲 (皇位世襲)
(2)中央機構:實行三公諸卿制。
①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jiān)察事務太尉:協(xié)助皇帝管理全國軍事。
②諸卿:丞相之下,分管各項具體政務,是中央政府職能部門 特點:
③特點: 分工明確,家國同治,皇帝總攬,公卿朝議,減少失誤
(3)地方機構:全面推行郡縣制。
①最高地方行政機構:郡 長官有郡守郡尉郡監(jiān)(或監(jiān)御史)等
②郡的下級機構:縣 道③基層:設計鄉(xiāng)、里(行政)、亭(治安、公文傳遞)等
(4)特點:①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縣長官皆由中央調動任免,不得世襲;以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5.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影響:
(1)當時積極作用: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使秦朝國力增強,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tǒng)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
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當時消極作用:
方便秦朝統(tǒng)治者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義和秦的速亡。
(2)后世影響:為歷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斷發(fā)展,奠定了我國兩千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6.漢到元君相權關系的演變:P14-15
(1)漢初:丞相有相當大權力;
(2)漢武帝設置中朝(或叫內朝)參與決策機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權力;
(3)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都是丞相;后來參加政事堂會議官員都位同丞相。
(4)宋代: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分理行政、軍事、財政,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權。
演變原因:①防范宰相專權②加強統(tǒng)治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減輕宰相政務負擔,彌補才干不足
7.漢到元監(jiān)察制度演變:
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臺宋代提點刑獄司等,監(jiān)督官員規(guī)范執(zhí)政,防止腐敗。
8.選官制度的變化:P14-15
先秦世官制、漢朝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
科舉制評價:打破士族壟斷、引入士人從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學風氣;(消極)偏考儒家經義,扼殺創(chuàng)新精神等
9.漢到元地方行政的變化:P16
漢朝郡國并行制,后來州郡縣制;唐朝道州縣制;宋朝路州縣制;
元朝行省制:(1)劃分:10行省、腹里、宣政院;路府州縣
(2)職權:①民事報中書省,軍務報樞密院
②無改稅調軍權 ③定期覲見述職
(3)影響:后世沿用,加強了中央集權
10.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千年發(fā)展,從未中斷;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權為中心,高度集中權力
①人神關系上,君權至上,神權服務于君權
②君臣關系上,宣揚君令臣從,臣效死忠,下級依附上司,全國服從于君主
③權力配置上,全面壟斷立法司法行政監(jiān)察財政軍事文教等大權
(3)人治高于法治4.完備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4)宗法關系殘余的長期影響
(5)儒家經典長期成為理論基礎和政策依據(jù)
(6)通過禮制形成嚴密等級制度,使官民對立嚴重
另一說:相權和地方權力不斷削弱,地方服從中央,百官聽命皇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
11.明朝內閣制的設置:P17
(1)背景: 明太祖廢除丞相,直轄六部,親理的政務繁多。
(2)形成過程:
①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處理政務
②明成祖朱棣選拔翰林院官員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 隨侍皇帝,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制產生。
③后來地位提升:大學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位居六部之上。主持閣務的首輔更是權壓眾臣。
(3)性質和局限:
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或決策機構
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閣臣的升降、職權的大小由皇帝決定
票擬是否被采納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12.清朝軍機處的設立 P18
雍正帝挑選滿漢親信官員入宮內軍機房(處)值班,輔助皇帝處理政務
(1)起因: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軍事機密。
(2)職能轉變:由幫辦軍務,到總攬軍國大事
(3)特點:①簡:機構簡單,人員精干,有官無吏 ②速:辦事效率高 ③密:保密性強 ④專:全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13.封建社會晚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1)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難免出現(xiàn)失誤,容易引發(fā)暴政
(2)使大小官員只能唯上是從,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導致官僚主義、因循守舊、貪污
腐化之風盛行
(3)普通民眾幾乎沒有任何的民主自由權利,人身和財產得不到根本保證,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
受到極大壓制
(4)束縛了文人的頭腦,阻礙思想文化的自由發(fā)展
極大地妨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與國外的開放交流、科學技術的革新乃至整個
社會的進步和轉型,使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國家。
專題二、三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
1. 1840-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24頁
(1)軍事侵略:
時間名稱 條約 影響
1840-1842 鴉片戰(zhàn)爭 《南京條約》等 開始兩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6-1860 第二次﹍天津 北京條約等兩半加深
1883-1885 中法戰(zhàn)爭《中法新約》兩半進一步加深
1894-1895 甲午中日戰(zhàn)爭 《馬關條約》兩半大大加深
1900-1901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辛丑條約》兩半完全形成
(2)領土侵略:
割占土地:①英國:1842年 據(jù)《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等
②俄國: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侵占中國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③日本:據(jù)1895年《馬關條約》割占臺灣、澎湖等
變相侵占:①南京條約附件:英國取得租地居住權,導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現(xiàn)租界
②1895年甲午戰(zhàn)后,列強搶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狂潮
(3)經濟侵略:走私鴉片、商品傾銷、原料掠奪、資本輸出(辦洋行、銀行、工廠、鐵路、
礦山等)政治貸款、勒索賠款等,控制中國經濟命脈
(4)其他事例: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法聯(lián)軍搶劫燒毀圓明園;
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列強開放在華的勢力范圍)27頁 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教材見24-25頁
2.1840-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P29
(1)廣州三元里抗英(1841年)
地位: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發(fā)的大規(guī)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
(2)左宗棠收復新疆(1878年)
經過: ①消滅阿古柏侵略勢力 ②曾紀澤談判從沙俄收回伊犁③新疆建省
(3)黃海海戰(zhàn)和臺灣軍民反割臺斗爭(1895年)
(4)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斗爭(1898-1900年)
義和團運動的意義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陰謀的實現(xiàn)。
中國軍民抗御外敵,是列強未能把中國變?yōu)槠渲趁竦氐闹饕?/p>
義和團運動哪些特點?①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
②以神道為武器,有濃厚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
④愛國與扶清沒有明確區(qū)分等
3.侵華日軍的罪行。P35
(1)攻城奪地:①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侵占東北地區(qū)
②1937年七七和八一三事變后,全面侵華,侵占華北、華中、華南的大片地區(qū)
(2)荼毒生靈:①屠殺戰(zhàn)俘與和平居民: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
②違背國際公法,研制和使用細菌和化學武器,用活人作細菌實驗
(3)扶植傀儡:建立偽滿洲國和南京偽國民政府等傀儡政權
(4)經濟掠奪:搶占耕地、糧食、廠礦交通、銀行貨幣、勞動力等
(5)奴化教育:消磨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實行民族同化政策
4.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全民族團結抗戰(zhàn)重要性:P36
(1)1931-1937局部抗戰(zhàn)時期:
①東北人民和部分東北軍組織抗日義勇軍
②中共組織抗日游擊隊,后組成抗日聯(lián)軍
③932國民黨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中奮起抵抗
④11933東北軍安德馨營和國民黨二十九軍長城抗戰(zhàn)
⑤1933馮玉祥、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
⑥1935年北平愛國學生掀起一二九運動
⑦1936年底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
⑧工人罷工募捐,工商業(yè)者抵制日貨
(2)1937-1945年 全民族抗戰(zhàn)時期
全民族抗戰(zhàn)實現(xiàn)經過:
①八一三事變后,國民政府發(fā)表《自衛(wèi)抗戰(zhàn)聲明書》
②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序列,
③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
全民族抗戰(zhàn)表現(xiàn):
①國民政府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
代表戰(zhàn)役:防御階段的淞滬、太原、徐州會戰(zhàn)(包括臺兒莊戰(zhàn)役)、
相持階段的棗宜會戰(zhàn)
歷史地位:抗戰(zhàn)初期在正面戰(zhàn)場積極組織會戰(zhàn),是抵抗日軍進攻的主力,粉碎了日軍
速決戰(zhàn)計劃
在相持階段雖消極抗戰(zhàn),但牽制了日軍很大兵力,配合了敵后戰(zhàn)場作戰(zhàn),堅持到抗日最后勝利
②中共敵后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
代表戰(zhàn)役:1940年百團大戰(zhàn)
特點:實行全面抗戰(zhàn)路線(洛川會議制定)
開展游擊戰(zhàn)爭
深入敵后建立抗日根據(jù)地
歷史地位:使日軍無法鞏固占領區(qū),牽制日軍正面進攻,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的作
戰(zhàn);在相持階段逐漸發(fā)展為抗日的主戰(zhàn)場
③ 各少數(shù)民族建立抗日武裝,以各種形式支持抗戰(zhàn)(如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 ④ 海外華僑:踴躍捐獻財物和回國參戰(zhàn)
5.抗日戰(zhàn)爭的意義及勝利原因: P41
(1)歷史地位:中國近代第一次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今后影響:為民主革命勝利奠定基礎
(3)世界意義: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重要組成部分,作出重大貢獻
6.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 P46
(1)興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敗的封建統(tǒng)治和剝削②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③自然災害嚴重 ④主觀原因::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教,組織和發(fā)動民眾起義
(2)經過:
①1851年:金田起義;永安建制
②1853年:定都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重點,見教材47頁)
③1853-1856:北伐;西征;天京突圍(東征)
④1856-1857年:天京事變,石達開率軍出走。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⑤1859年:洪仁玕發(fā)表《資政新篇》(重點,見教材48頁)
高中歷史必修一人民版篇二:人民版高中歷史知識點(必修一)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西周分封制:內容:(分封對象)周天子將子弟和功臣以及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分封到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諸侯的權利和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并提供軍賦和力役。 目的:鞏固西周的統(tǒng)治。
影響: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來出現(xiàn)了諸侯的爭霸戰(zhàn)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
2、西周的宗法制:實質:按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的政治制度。特點:嫡長子繼承制。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制度。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決策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
1、郡縣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郡、縣這種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郡是直屬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郡設郡守、郡尉、監(jiān)御史等職官,分別執(zhí)掌行政、軍事、監(jiān)察職責。縣隸屬于郡。郡縣長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縣長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襲。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結構: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職,諸卿分掌政府的具體職能部門。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分工明確,互相牽制,最后集權于皇帝。
5、秦創(chuàng)皇帝制:皇權至上。
三、專制主義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1
345、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反映了明朝皇權的不斷加強。
6、清朝設軍機處最初目的是為了用兵西北,后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軍機大臣均由欽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因而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的權力空前加強。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列強侵入與民族危機
1、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a.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b.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c.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d.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后,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秩序完全確立。 2、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直接目的:為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義和團運動)。
3、列強對中國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給中國造成的影響:A、政治上,列強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大量割地賠款不平等的條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B、經濟上,他們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把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經濟依賴列強喪失獨立性。C、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直接原因:受日本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的刺激。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需要搶奪更多的殖民地作為資本輸出的場所。
5、三國干涉還遼是列強瓜分中國的開端。(也反映了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既相互勾結,又互相斗爭)
6、瓜分中國的表現(xiàn):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影響:中華民族陷入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中。
7、1899年9月,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標志著美國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背景:A、當列強在華爭奪勢力范圍的時候,美國正忙于美西戰(zhàn)爭B、美國當時的軍事力量還不能與其他列強抗衡C、美國工商界進入整個中國市場的需要。
內容: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中的既得權益,同時要求各列強開放其“勢力范圍”,使美國也能從中“利益均沾”。
實質:是為了緩和列強間的爭奪和消弭中國人民的反抗,由列強在中國建立“國際共管體系”。 影響:列強暫時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fā)的大規(guī)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御外侮的愛國精神。
2、1865年,中亞地區(qū)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侵占新疆,成立汗國,自立為汗。1871年,俄國強占伊犁地區(qū)。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陰謀。1880年,簽訂《改訂條約》等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是俄國割占了中國西部約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3、1884年,清朝政府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根據(jù)左宗棠的建議,在新疆設立行省,加強對新疆地區(qū)的控制。
4、黃海海戰(zhàn)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zhàn)。黃海海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有:海軍提督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志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的全體官兵,管帶林永升,“靖遠”號管帶葉祖珪。
5、黃海海戰(zhàn)戰(zhàn)爭后,中日雙方都有一定的損失,清政府的北洋艦隊主力尚存。由于李鴻章的“避戰(zhàn)保艦”政策,令北洋艦隊躲進威海衛(wèi)軍港,日本獲得黃海海域的制海權。在威海戰(zhàn)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6、臺灣人民進行反割臺斗爭
領導人:邱逢甲、徐驤、劉永福等。
歷史意義:A、反映了臺灣人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愛國主義精神。B、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
7、義和團運動反帝運動的原因: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發(fā)展。
根本原因: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懦弱無能。
8、義和團的口號經歷了“反清滅洋”到“掃清滅洋”(反映中外民族矛盾上升為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
9。清政府態(tài)度轉變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義和團。
10、列強未能把中國變?yōu)橹趁竦氐闹饕颍褐袊娒窨褂鈹,堅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wèi)民族尊嚴。
11、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主要原因:A、日本既定的侵華政策(根本原因)。B、日本受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陷入極端困難的局面,為了擺脫危機(直接原因)。C、中國國民政府正全力圍剿紅軍,給日本以可趁之機(有利時機)。
12、日本的侵華史實:1931年發(fā)動“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了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開始全面侵華;八一三事變,上海失守;12月,南京失陷日軍制造了南京大屠殺;1938年5月,日軍占領徐州、打通津浦路。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中國失去了華北、華中和華南大片領土。
13、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A、屠殺中國人民,進行細菌戰(zhàn)、毒氣戰(zhàn)。B、瘋狂迫害占領區(qū)人民(推行“以華制華”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權)。C、進行經濟掠奪(實行殖民統(tǒng)治,目的是把淪陷區(qū)經濟淪為日本的附庸經濟)。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殘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斗志,實現(xiàn)其同化政策)。
14、日本長驅直入的原因:A、日本蓄謀已久,敵強我弱B、中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5、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過程: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召開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B、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zhàn)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標志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初步形成。C、八一三事變后,國共雙方軍事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D、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
16、國民黨組織了多次正面戰(zhàn)場的戰(zhàn)役:①八一三事變后組織了淞滬會戰(zhàn),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②太原會戰(zhàn)期間,八路軍參加會戰(zhàn),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取得了抗戰(zhàn)以來的首次大捷。③徐州會戰(zhàn)中,在國民政府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取得了臺兒莊戰(zhàn)役的勝利,這是抗戰(zhàn)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④武漢會戰(zhàn)后,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⑤在棗宜會戰(zhàn)中,國民黨底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壯烈殉國。 結果:正面戰(zhàn)場消耗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優(yōu)勢敵人的進攻。
原因:一方面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另一方面是由于國民黨執(zhí)行了片面抗戰(zhàn)路線(沒有發(fā)動人民群眾)。
17、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的標志: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
18、中國共產黨開辟了敵后戰(zhàn)場,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上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全面抗戰(zhàn)路線。
19、敵后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措施有:開展游擊戰(zhàn)爭,建立抗日根據(jù)地等。1937年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陜甘寧邊區(qū)成為全國抗日根據(jù)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后方。
20、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百多個團正在華北進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團大戰(zhàn),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21、同時少數(shù)民族的抗日武裝隊伍也逐漸壯大起來,敵后戰(zhàn)場成為抗日的主戰(zhàn)場(如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等)。
22、中共七大:時間:1945年;地點:延安。
主要內容:A、制定當時黨的任務: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B、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C、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作用:這次大會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中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礎。 23、1945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反攻階段,美國、蘇聯(lián)等國家先后參戰(zhàn),毛澤東發(fā)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zhàn)》號召正面戰(zhàn)場,敵后軍民舉行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 簽署投降書。
24、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歷史意義:A、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B、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御外敵,洗雪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捍衛(wèi)了民族尊嚴,并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C、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一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國運動
1、背景:A、階級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B、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C、自然災害嚴重D、西方基督教的影響.
2、進程: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建立了與清朝對峙的革命政權——定都天京后,分兵進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圍三次戰(zhàn)役,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天京事變(成為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失敗 (標志:天京陷落)
3、失敗的原因:(1)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
(2)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4、影響:(1)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
(2)狠狠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5、失敗的教訓:農民階級作為小生產者的代表,缺乏科學理論武器的指導,承擔不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農民階級不可能帶領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但他們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軍。
6、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
《天朝田畝制度》的核心:解決土地問題,提出了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
內容:A、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產品歸國庫。
理想目標:建立一個“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
評價:(1)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2)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3)平分土地的辦法,不切合實際,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會財富,以求人人平等,是農民平均主義的空想。沒有真正實施過。
7、1859年,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的目的:為了振興太平天國。
內容:主張向西方學習,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改革,發(fā)展資本主義。
評價:(1)進步性: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一個改革方案(順應了歷史發(fā)展潮流),集中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來自:www.zuancaijixie.com 蒲公英文摘:高中歷史必修一人民版)迫切愿望。(2)局限性: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和實施條件,加上戰(zhàn)爭環(huán)境,因而《資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二、辛亥革命
1、興中會與同盟會的成立: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
2、武昌起義后,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3、武昌起義的影響:武昌起義之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有十幾個省區(qū)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清朝統(tǒng)治土崩瓦解。
4、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是一個以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
5、《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制定時間:1912年3月
制定機構:參議院
內容:A、主權在民B、自由平等C、三權分立(立法、行政、司法)D、責任內閣制(防止袁世凱個人專權)
性質: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影響: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
6、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逐漸攫取了革命果實。
7、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帝正式下詔退位,統(tǒng)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結束,同時也標志著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的結束。
8、辛亥革命的影響:A、性質: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B、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在中國的統(tǒng)治,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C、政治上: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提高了人民的參政議政意識。D、思想上: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E、經濟上:頒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F、社會習俗:革除了一些封建習俗、陋習,促進社會風俗變化。G、世界意義:促進亞洲覺醒,與亞洲各國革命相互支援。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五四運動
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運動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先鋒隊:學生。
主力:工人階級。
結果:取得初步勝利,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親日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性質: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xié)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影響:思想上: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間進行宣傳,促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政治上: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領導階級變化)。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毛澤東等13位代表,共產國際也列席會議
規(guī)定黨的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差別,實現(xiàn)共產主義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3、中共二大:1922年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黨的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tǒng)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4、國民黨“一大”:1924年初,廣州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xiàn)和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正式建立。國民革命運動由此興起。
5、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黨內合作”。
6、1926年7月,開始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
7、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分別制造了“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
8、國民大革命的作用:A、是在國共兩黨共同領導下,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9、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A、主觀上: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B、客觀上: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
10、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
領導人:賀龍、葉挺、朱德、周恩來等。
影響: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11、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漢口。
內容: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fā)動武裝起義。
12、1927年9月,毛澤東發(fā)動秋收起義。10月,率領工農紅軍創(chuàng)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jù)”的星星之火。
13、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14、1930到1933年,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連續(xù)發(fā)動五次“圍剿”。前四次“圍剿”均被紅軍粉碎。
15、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路線,致使紅軍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開始長征(1934年10月)。
16、遵義會議: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
內容:A、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tǒng)治。 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C、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評價:A、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B、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17、長征:1934年10月年10月(中央紅軍與陜北的紅軍勝利會師)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紅軍長征結束。
影響:A、傳播了中共的革命思想,擴大了中共的影響。B、為中國革命鍛煉和保存了大批骨干。
18、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蔣介石堅持內戰(zhàn)和獨裁的方針,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fā)動內戰(zhàn),妄圖消滅共產黨,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
19、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的標志: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qū)。在此期間,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20、1947年在解放區(qū)進行土地改革的作用:激發(fā)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21、揭開戰(zhàn)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22、三大戰(zhàn)役:遼沈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
23、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召開和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
24、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經驗:A、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B、道路:走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C、指導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D、武裝:有一支人民革命武裝,堅持武裝斗爭。E、群眾基礎:群眾的支持。F、統(tǒng)一戰(zhàn)線。
專題四 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1、新中國成立的意義:結束半殖半封社會性質,成為真正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國家政治建設的逐步展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2、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礎和組織基礎。
3、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體)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性質: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內容:確定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及根本政治制度;規(guī)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確立了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向和途徑。
原則:人民民主原則、社會主義原則。
意義:它的頒行開創(chuàng)了中國人民民主的全新階段。是中國走向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和新的起點!豆餐V領》代行臨時憲法的職能結束。
5、1954年9月后,由政協(xié)代行全國人大職能的任務宣告結束。政協(xié)作為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仍然存在,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成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基本建立,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
6、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確立
背景: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
目的:新中國成立后,為保證祖國的統(tǒng)一和各民族的團結,保證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發(fā)展。
依據(jù):《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文件,確認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內容:民族區(qū)域自治地方劃為: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三級,各級自治機關依據(jù)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
意義:對少數(shù)民族而言,實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愿望;對國家而言,保證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促進了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二、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
1、中共八大:背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
時間地點:1956年,北京。
內容: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認為當前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落后的生產
高中歷史必修一人民版篇三:電子教材-新課標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一.
政治制度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中國是較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也較早地走向完備和成熟。中國早期國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緣關系的明顯影響。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中國出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隨著秦漢大一統(tǒng)專制主義帝國的建立,以皇權獨尊為核心的官僚體制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此后,官僚體制和行政機構的設置與管理制度的調整都體現(xiàn)出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晚清時期,高度集權的專制主義王朝政治終于走向末日。但是,傳統(tǒng)的歷史慣性依然影響著近代政治生活。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多民族國家,政治制度發(fā)展歷史之長久,體系之完備,經驗之豐富,影響之深遠,都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不可比擬的。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fā)展。學習有關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歷史知識,有益于全面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國的國情。
學習本專題,應當在明確中國歷朝史實的基礎上,掌握有關古代官制的基本知識;對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對中國政治發(fā)展的影響,也應當有所了解。同時,在學習中可以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進行比較。中國古代治世和盛世的成就,與政治制度的成功有關。同時,我們還應看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消極影響。在學習本專題時,可查閱有關資料,就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在近代以來政治生活中的影響進行思考和總結。
一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課前提示
◆分封制和宗法制適應西周時期統(tǒng)治的需要,維護了政治的穩(wěn)定。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與王權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 ■夏商政治形式■
距今大約五千年前,隨著農耕經濟的發(fā)展,黃河流域
和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開始邁入早期國家的歷史階段。這
一歷史階段的突出標志是金屬器具的使用、貧富分化的產
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現(xiàn)和禮制的初步形成。
司馬遷《史記》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紀》,其中記錄了有關黃帝、堯、舜等最早的帝王們的事跡。傳說中的黃帝以戰(zhàn)爭手段平定四方,安撫萬民,又分置官員,確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豐富的內涵。有的學者對古史傳說進行了細心的整理分析,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有價值的文化信息。有的學者還根據(jù)神話傳說提供的線索進行考古調查,得到了值得重視的收獲。
傳說夏禹治水成功后,聲威上升,成為民眾心目中的賢能
之人,于是繼承帝舜
的權位,成為最高政治領袖。在禹之前,
政治權力的交接通常以禪讓的方式實現(xiàn)。禹死后,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家天下”的制度由
此開始,國家成為帝王的私產,王權在一姓中世襲,宗族關系從此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抖Y記》中記錄了孔子的一段話,其大意是:往古的“大同”時代,“天下為公”;現(xiàn)在的“小康”時代,則是“天下為家”。這說明了從“天下為公"到“家天下”的大致演化過程。據(jù)說,夏王朝進行過對南
方和東方部落的戰(zhàn)爭,內部也曾經發(fā)生動亂,維持
了四百余年的統(tǒng)治后為商湯所滅。
商在建立王朝之前還是一個頻繁遷徙
的部落,后來逐漸強大,在中原建立了穩(wěn)固
的政權。商王朝的統(tǒng)治歷時六百年左右,歷
史遺存相當豐富,數(shù)量可觀的甲骨文資料反
映了當時社會的信仰系統(tǒng)、制度文化和經濟
生活。殷墟的考古發(fā)掘資料表明,當時商王
朝的統(tǒng)治者擁有空前集中的財富。在殷墟王
陵區(qū)的祭祀場中,發(fā)現(xiàn)大批砍去頭顱的人骨
架,可見奴隸常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靈的
“人牲”。商代貴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商代政治的另一個特點是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務都通過占卜進行決策。商王通過占卜理解天命,也通過這一手段主宰國政。
■西周分封制■
商王朝在商紂王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政治危機。崛起于西部的周在周武王領導下舉兵伐商,得到各地許多部落的支持。在牧野(今河南淇縣南)一戰(zhàn)中,周擊敗商王朝的軍隊主力,占領朝歌(今河南淇縣),商王朝滅亡。 新興的周王朝以嶄新的政治風格實行統(tǒng)治。周武王將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們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為深入東北最遠的一支姬姓貴族。周公長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
受封于魯,在姬姓貴族封國中位居最東。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
貢并提供軍賦和力役!度纸洝穼懙溃骸爸芪渫,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边@里強
調的就是周的政治文化有驚人的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后來,周成王在周公的輔佐下粉碎了商朝舊貴族的叛亂,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微子被指令繼承商的祖宗祭祀體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帶)。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穩(wěn)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但后來隨著實力的變化,諸侯國之間出現(xiàn)了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從而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
■西周的宗法制■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
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lián)系。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
最高執(zhí)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其余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
國對于周王室處于附屬地位。諸侯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則
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其余諸子分封為卿
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
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
于是,由血緣關系的親疏,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
—士”過樣的由宗法關系決定的等級。
用簡短的語言概述西周政治的主要特點。
《論語〃八佾(音yì》記錄了孔子的話“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都乎文哉!吾從周! 怎樣理解孔子的這句話?有人根據(jù)這句話判定孔子是一個主張歷史倒退的人,你同意這種觀點嗎?
二 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
課前提示
相關熱詞搜索:必修 高中歷史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教案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課件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