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散文
發(fā)布時間:2017-02-02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歷史人物散文篇一:淺析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的特色
淺析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的特點
【摘要】:說到現(xiàn)當(dāng)代中國文壇,余秋雨是一位始終繞不開的作家。特別是他標(biāo)志性的歷史文化散文,更是引領(lǐng)了文壇一股鑒史傷古的散文創(chuàng)作潮流。其《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等散文集更是成為近一二十年年來經(jīng)久不衰的暢銷書,余秋雨可以說是現(xiàn)當(dāng)代歷史文化散文的開創(chuàng)者和領(lǐng)跑者。本文結(jié)合余秋雨散文的具體描寫,試通過對其文章的探究以及寫作筆法的剖析,淺析其歷史文化散文的特點和特色。
【關(guān)鍵詞】: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 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特色
中華散文,源遠(yuǎn)流長。數(shù)千年的散文創(chuàng)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狀景、或懷人??莫不反映出時代的風(fēng)云變幻和人們的思想情感。中華散文的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二十世紀(jì)以降的新文學(xué)那里,不僅得到了全面?zhèn)鞒,且不斷有所?chuàng)新、有所發(fā)展。余秋雨的歷史文化散文便是其中優(yōu)秀的代表。余秋雨是中國現(xiàn)代文壇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中國文脈》等文集,被公認(rèn)為全球華人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從“歷史文化”視角寫人狀物,余秋雨總能注入相關(guān)的文化歷史知識,傳達對民族文化命運的深刻思考與文明批判,將人、自然、歷史與文化渾然融為一體,具有廣博而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蘊。但其一些歷史散文中也不免為了突出情感而故作矯情,給人一種虛假做作之感。下文將從歷史的追憶、人文情懷、主體意識和詩意的語言、以及部分片段的做作矯情等幾個方面對余秋雨的散文特色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對歷史的追憶
作為歷史文化散文,對名勝古跡的憑吊以及對歷史的追尋與反思自然是第一位的。余秋雨的散文都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對歷史的追尋。歷史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永遠(yuǎn)無法也不能為人們所忘卻的文化傳承,中國的歷朝歷代都 有寫史的傳統(tǒng),可見歷史在中華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獨特情感。余秋雨在散文 作中將歷史與文化相融,使其作品散發(fā)出強烈的歷史厚重感。
在余秋雨筆下,歷史并不是沒有生命的,而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漫漫長河,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都在文化歷史中緊密相連。余秋雨寫過敦煌,寫過都江堰,但寫到最后一篇卻是《這里真安靜》,是一片荒涼的墳?zāi)埂S嗲镉暝凇段幕嗦谩返淖孕蛑袑懙溃骸斑@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痹凇赌呖摺分校麑懙溃骸澳呖呖梢园烈暜惏罟袍E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茨呖撸皇强此懒艘磺甑臉(biāo)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這是何等的氣魄,在余秋雨的筆下,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前人留下的骨架,而是充滿了血肉、永遠(yuǎn)不會凋零的生命。在《道士塔》中,余秋雨面對面前的斷壁殘垣,想起了:“那天傍晚,當(dāng)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
口在流血!边@一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余秋雨重新訴說歷史時,想象了一些細(xì)節(jié),進而使感情更加濃烈。這是作者對那些卑劣行徑的的聲討,對那段屈辱歷史的的哀嘆,是以史為鑒,敦促現(xiàn)代人不走過去的老路,更好的保護中華民族古老絢爛的文化。
《一個王朝的背影》等許多文章也是這樣,余秋雨重現(xiàn)歷史卻不拘泥于歷史,通過遺跡和歷史故事抨擊那些曾經(jīng)肆意踐踏我們民族文化的行徑與當(dāng)時國人的愚昧,從而對現(xiàn)代人產(chǎn)生積極影響,這是歷史的根本意義,也是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的出發(fā)點。
二、強烈的人文關(guān)懷
人文關(guān)懷,一般認(rèn)為發(fā)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guān)懷人的精神生活等。在余秋雨追尋歷史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以及價值取向?qū)χ袊鴼v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于是在他的文章中,關(guān)注的不僅僅是歷史本身,而是延伸出對人本身的關(guān)注,希望借自己的筆去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影響人們做出更利于自身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價值選擇。
余秋雨從歷史的豐富與深邃入手 ,聚焦于人的靈魂底蘊。他在《霜冷長河》中大談友情、名譽、善良等問題,指出友情應(yīng)真誠付出,沒有目的,面對名譽當(dāng)有淡然的心態(tài),善良之心則應(yīng)廣博開闊等,希望讀者能夠銘記歷史但不沉溺于過去的輝煌和屈辱,為他們構(gòu)建出面對人生百態(tài)時應(yīng)有的人格與良知。這也是我們所講的“文學(xué)擔(dān)當(dāng)”。文學(xué)作品的生命源泉便在于文學(xué)擔(dān)當(dāng),文學(xué)擔(dān)當(dāng)就是其作品是對社會、對人民是有益的,能夠幫助勸導(dǎo)人們樹立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促進讀者自己的某一方面發(fā)展,進而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余秋雨的散文創(chuàng)作無疑具備強烈的文學(xué)擔(dān)當(dāng)?shù)模麑v史的追尋追根到底是為了引導(dǎo)人們?nèi)シ此甲陨、引?dǎo)社會去反思?xì)v史。他從沉重的歷史中,以及緊迫的現(xiàn)實中試圖去喚醒人們的憂患意識,表達作為中華兒女心中的拯救傳統(tǒng)文化,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愿望。
可能同為文人,更能明白歷代文人的心理活動。余秋雨散文中更多關(guān)注推崇的是歷代文人。在他眼中“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 ,不是帝王 ,不是貴妃 ,不是將軍 ,而是這些詩人!笨墒沁@些封建文人大多只能成為權(quán)力的附庸,少數(shù)不愿趨炎附勢的文人只能寄情山水、云游四方、獨善其身。所以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說“小人牽著大師 ,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 , 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這也正是文人和社會的無奈。余秋雨通過這些敘說,表達了作為文人的他對前輩的哀嘆以及對自由的向往。他所期望的文學(xué)是人民的文學(xué),是對人的靈魂的觸碰和指引,而不是少數(shù)人操縱的虛假文學(xué)。這些體現(xiàn)了他作品中強烈的人文關(guān)懷和文學(xué)擔(dān)當(dāng)。
三、第一人稱以及詩化的語言
余秋雨的散文中多用第一人稱“我”進行敘述,好像在講他自己的故事,但讀者都能從“我”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他通過描述“我”的情感體驗與心理活動, 把“我”放在當(dāng)時的大的時代背景下,讓讀者看到了“我”的個性。在他的歷史文化散文中,“我”就像是一個向?qū)б粯樱瑸樽x者講述歷史故事,帶領(lǐng)讀者游覽古跡,更兼顧著評論員的身份,為讀者來解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讓人身臨其
境,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在余秋雨的《抱槐山西》中,“我”用感性的語言為讀者描述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宅, 讓讀者感受到當(dāng)年晉商的豪邁,進而了解晉商的興起與衰落,跟隨著“我” 的講述,讀者不知不覺的走入作者的情感中。余秋雨的歷史文化散文都帶著自己濃厚的情感體驗,作者將讀者帶進了主體情感世界,對歷史進去思索和追問。
所謂詩化語言,即語言具有詩的韻味、詩的意趣、 詩的風(fēng)格。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中就充滿了詩意的語言。他的散文語言表達是理性與感性的結(jié)合,他繼承了前人的文風(fēng),并更加的抒情詩化,有著獨特的風(fēng)味。他的文章是詩與散文的結(jié)合,既有詩的柔情,又有散文的行云流水。
在他的文化歷史散文中,作者利用“我”的情感體驗來確定主題,并用充滿詩意的語言來表達,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結(jié)合,使“我”的形象變得更加生動、豐滿,以小見大,以小“我”見大“我”,從自身出發(fā)去探究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尚和歷史全貌。
四、部分片段的虛構(gòu)做作
余秋雨說:“我是個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屬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項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傳遞文化。”他的散文無疑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通過歷史傳遞中華文化。然而,讀多了余秋雨散文的人也會發(fā)覺,他的散文幾乎都是一種模式,《文化苦旅》中《道士塔》、《一個王朝的背影》、《西湖夢》等文本的敘事模式,一般是以歷史名勝古跡為文章的出發(fā)點,然后講述與歷史景物、自然山川有關(guān)的人文景觀,又突出當(dāng)時時代背景下的人物,在文章的結(jié)尾部分,作者又會自然而然地闡述自己的歷史觀感,對整篇文章進行升華。余秋雨的這種寫作模式中,全憑主觀感情的拿捏。有時為了突出特別的情感,在還原歷史時會參雜一些細(xì)節(jié)描寫,但這些細(xì)節(jié)與情感大多是作者的主觀臆造,給人以虛假之感。余秋雨在有一段關(guān)于王道士生活起居的描寫:“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里轉(zhuǎn)轉(zhuǎn),就像一個老農(nóng),看看他的宅院!弊髡叩倪@些細(xì)節(jié)不知從何得來,可能是為了反映那個時代人們的愚昧守舊而故意捏造。有時候會讓人覺得他是為了營造一種感傷的氣氛、悲劇的色彩,故意構(gòu)造一些虛假的故事,讀多了會給人不真實的閱讀體驗。
抒情,即表達情思,抒發(fā)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征性地表現(xiàn)個人內(nèi)心情感的一類文學(xué)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征。抒情是文學(xué)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余秋雨的散文中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余秋雨的散文成功的運用了抒情的語句,但在一些片段上他為了抒情而抒情,給讀者無病呻吟的感覺。在《這里真安靜》中作者寫道:“多少倩笑和吶喊,多少脂粉和鮮血,終于都喑啞了,凝結(jié)了,凝結(jié)成了一個角落,凝結(jié)成一種躲避,躲避著人群,躲避著歷史,只懷抱這羞愧和罪名,不聲不響,不愿讓人接近......”余秋雨為了追求文章的華麗,喜歡用排比和比喻句,但用多了就不自然。情由心生,不能過度的追求華麗的詞藻,為了抒情而抒情,最后只能是矯情做作。
【結(jié)語】: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余秋雨的評價各人之間也不盡形同。但不可改變的是,余秋雨引發(fā)了當(dāng)代社會的創(chuàng)作歷史文化散文的熱潮,成為很多人學(xué)習(xí)模仿的對象。他是一位具有極強使命感與歷史責(zé)任感的學(xué)者,他的散文是對歷史的重現(xiàn)、對文化的的傳承,表現(xiàn)出當(dāng)代文人對歷史的追尋以及
未來的期望。作為現(xiàn)代散文的領(lǐng)軍人物,也將在中國散文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頁。其散文具有很多特點,本文選取以上四個方面進行淺薄分析,希望老師能夠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余秋雨 《文化苦旅》
百度百科
歷史人物散文篇二:人物散文系列選讀
人物散文系列選讀
謁嵇康墓
陳啟文
嵇康葬在他被殺的地方。一座山,瘦瘦的,盡是骨頭。讀過書的,沒讀過書的,都叫它石弓山,但并不像弓。要把它看成一把引而末發(fā)的弓,得離它遠(yuǎn)一點,但遠(yuǎn)了又看不見了,蒙城多霧,我來的時候正值霧季.人在霧里走,遮得連自己也看不見自己。
終于能看見石弓山南麓的那座墓了,一切都處于靜穆的莊嚴(yán)狀態(tài)。那天、嵇康被司馬氏的禁軍押解而來,也是這樣的氣氛,很沉悶。但他們并沒有將嵇康綁縛住,嵇康很瀟灑地走在隊伍的前頭,像是禁軍兵馬的一個向?qū)В验L長的一溜兒人領(lǐng)進了深山里。竹林是有的,但已不是他和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等人常常在月夜里邀游的那一片竹林了。竹林七賢那時已鬧得很不愉快,要不,挨刀的肯定不止嵇康一個。
嵇康不想死;钪嗪茫钪梢詮椙僭佋,對于一個性好恬靜的人來說,這已經(jīng)是高質(zhì)量的生活了,那些有權(quán)有勢有錢有姐泡的人,沒有福分享受這樣的生活。嵇康不像阮籍那樣憤世嫉俗,說些“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風(fēng)涼話。嵇康沒有野心,不關(guān)心政治,在他那篇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他表達了自己的志向:“今但欲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時與親舊敘離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意畢矣!”他的志,是學(xué)鳩之志,而非鴻鵠之志,只想好好地過自己的日子,陶醉于自己的醉,冷也好熱也好他都是與世無爭而且不與他人分享的。據(jù)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說,他和嵇康交往了二十年,從來沒見過嵇康什么時候表現(xiàn)得特別高興,也從來沒見過他什么時候特別的不愉快。他就是這么沉默鎮(zhèn)靜的人。他唯一的激動就是給山濤寫了那封絕交信,那是因為山濤為謀新的官職,推薦嵇康來接替他現(xiàn)在的官職。這使嵇康感到奇恥大辱,他幾乎是拍案而起了。
嵇康從不追求名利,對于人家怎么去追名逐利一向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那是別人的事,人各有志嘛。但嵇康還是無意中得罪了一些人。當(dāng)初,他家境貧困,常和向秀在自家土院里的大柳樹下汀鐵,為的是掙錢養(yǎng)家。魏太博鐘繇的兒子鐘會,是當(dāng)時著名的貴公子,他慕名而來拜訪嵇康,嵇康只管打鐵,也沒理會他。鐘會在樹影下站了一陣,尷尬地正要離去,嵇康問他:“你何所聞而來,又何所見而去呀?”鐘會氣呼呼地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睆拇司秃惋到Y(jié)下了深仇大恨。
其實嵇康只是一個假想敵,他并沒有覺得也沒有想過要開罪鐘大公子。嵇康就是這么個人,和任何人交往都不熱絡(luò),平平淡淡的。他沒想到,在這個世界上已經(jīng)有一個可以置他于死地的敵人了。但鐘會并沒有輕易動他,而是等到了一個政治高度敏感的時期.也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個時期,及時地給想篡位的司馬昭進了讒言:“嵇康是一條臥龍,是不能讓他奮發(fā)而起的,天下所有的人都無所謂,惟獨對嵇康不能不小心!币唤闀淖饔帽粣阂獾乜浯罅酥螅强梢宰屝膽压硖サ臋(quán)勢者在昏沉中徹夜難眠的。為了讓自己睡個好覺。司馬昭下令將嵇康殺掉。
嵇康不想死,可誰又想死呢,那么多人都死了,也該輪到他了,所以嵇康也不怕死。他曾在汲郡山中跟一位著名的隱士一起生活過。告別時。那位名叫孫登的隱者就預(yù)言過:“你外表冷靜但內(nèi)心剛烈,又很有才能,今后怕難免要遭到禍?zhǔn)掳。”?dāng)時嵇康匆匆會意一笑,似乎他已知道,早晚會有這樣一天。
我不禁暗自猜度,一個手無寸鐵的文人面對死亡時.該是怎樣的心境呢?文人非武士,很少有血濺三尺、馬革裹尸的壯烈之死,文人都巴望能死在床上。人生有許多不錯的事,能
死在床上算得上最不錯的了。但偏偏有許多文人沒有死在床上,比如說嵇康這個倒霉鬼,莫名其妙的就要被砍頭了。
嵇康倒是顯得挺從容的,也并不是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樣子,就是從容。很真實的從容。還在他離別京師押赴刑場的那天,王干多名太學(xué)生集體請愿,請求朝廷把嵇康留下來教他們彈琴詠詩。有人后來妄加推斷。說這些學(xué)生是幫了嵇康的倒忙。他們要不請愿司馬昭或許會刀下留人。這是多么天真的想法,數(shù)千年的殺戮,卻怎么也殺滅不了中國人對東方世間王道的夢想。唯有嵇康是清醒的.他不會像屈原那樣披散著頭發(fā).吟誦著詩句,游魂般地飄到汨羅江去投水。屈原死得絕望,他的死、不是因為清醒。而是因為認(rèn)真。認(rèn)真.應(yīng)該看著對象,對楚懷王、上官靳尚、公子蘭那樣的人,再認(rèn)真又有什么用呢?
秘康不是屈原。如果司馬昭不殺他,他一定會好好活著.為自己而活著。汨羅江沒有沉下第二個屈原、那個憂憤了一生的賈誼是病死的。他離汨羅江很近。但他寧可病死也沒有步屈子的后塵。這是一種成熟的表現(xiàn)。這說明文人已在—個深淵邊站穩(wěn)了腳跟、我不會自己跳下去.除非你把我推下去.我沒有力量反抗.但我站得直自己的身體。
嵇康在他的人生終點站穩(wěn)了.那時已是夕陽西下的黃昏。他看了一眼太陽.感到距離動刀的時辰還有一點空隙。便請求禁軍頭目給他—把琴,讓他再彈一支曲子。他彈著《廣陵散》,平靜地等待著死亡:相傳嵇康游歷洛西時.寄宿于華陽亭,一天黃昏。他正在房里彈琴消遣,忽然來了一位客人,同他一起談?wù)撘袈桑椓艘恢,就是這曲《廣陵散》。嵇康感覺這曲子不是人彈出來的,正要向那位客人打聽時、客人已飄然而去。只說了一句:”那曲子已在你的弦上了。”像是神話,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神話。雪亮的刀,反射著陽光。 在琴聲下顫動,嵇康彈琴的側(cè)影,被如血的殘陽勾勒得很美。他死得多么風(fēng)流,多么富有詩意,他把自己的死亡變成了一個節(jié)日。我也頓時悟到,嵇康是真實地存在過的。
濃霧漸漸散盡,我能看見自己了,我也能更清楚地看見那座墳?zāi)沽。霧是被風(fēng)吹散的,芳草中的蝴蝶也隨風(fēng)飄散在各地,這些極簡單的生命給這一片與死亡相伴的沃土信手涂畫出了些鮮亮的色彩。像是有誰在我的耳畔低語,我聽到了一些模糊不清的聲音,斷斷續(xù)續(xù)的,仿佛正從另一個遙遠(yuǎn)的空間里傳來,是那曲失傳已久的《廣陵散》么?
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梁衡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shù)個名人,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人們長久不衰的懷念;中國大地上有無數(shù)座祠堂,沒有那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這樣,讓人生無限的崇敬,無盡的思考和深深的遺憾。這座帶有傳奇色彩的建筑,令海內(nèi)外所有的崇拜者一提起它就生一種神秘的向往。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區(qū)略偏南的鬧市。兩顆古榕為屏,一對石獅拱衛(wèi),當(dāng)街一座朱紅飛檐的廟門。你只要往門口一站,一種塵世暫離,而圣地在即的莊嚴(yán)肅穆之感便油然而生。進門是一庭院,滿院綠樹披道,雜花映目,一條五十米長的甬道直達二門,路兩側(cè)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這陰綠的清涼和古碑的幽遠(yuǎn)先教你有一種感情的準(zhǔn)備:我們將去造訪一位一千五百年前的哲人。進而門又一座四合庭院,約五十米深,劉備殿飛檐翹角,雄踞正中,左右兩廊分別供著二十八位文臣武將,過劉備殿,下十一階,穿過庭,又一四合院,東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諸葛亮殿。由諸葛亮殿沿一紅墻和翠竹夾道就到了祠的西部——惠陵,這是劉備的墓,夕陽抹過古冢老松,教人想起遙遠(yuǎn)的漢魏。由諸葛亮殿向東有門通向一片偌大的園林。這些樹、殿、陵都被一線紅墻環(huán)繞,墻外車馬喧,墻內(nèi)柏森森。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廟,右依先帝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這氣象也真絕無僅有了。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進行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對魏作戰(zhàn)時病死軍中。一時國傾梁柱,民
失父相,舉國上下莫不悲痛,百姓請建祠廟,但朝廷以禮不合,不許建祠。于是每年清明時節(jié),百姓就于野外對天設(shè)祭,舉國痛呼魂兮歸來。這樣過了三十年,民心難違,朝廷才允許在諸葛亮殉職的定軍山建第一座祠,不想次例一開,全國武侯祠林立。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晉,以后多有變遷。先是武侯祠與劉備廟毗鄰,諸葛亮祠前香火旺,劉備廟前車馬稀。明朝初年,帝世之胄朱椿來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廢武侯祠,只在劉備殿旁附帶供諸葛亮。不想事與愿違,百姓反把整座廟稱武侯祠,香火更甚。到康熙年間,為解決這個矛盾,干脆改建為君臣和廟,劉備在前,諸葛在后,以后朝廷又多次重申,這祠的正名為昭烈廟(劉備謚號烈帝),并在大門上懸以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們總是稱它為武侯祠,直到今天。“文化大革命”,曾經(jīng)瘋狂地破壞了多少文物古跡,但武侯祠卻片瓦未損,至今每年還有二百萬人來拜訪。這是一處供人感懷、抒情的所在,一個借古證今的地方。
我穿過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諸葛亮殿走去。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樣深暗,他為丞相治國之地,殿柱矗立,貫天地正氣,殿門前敞,容萬民之情。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礱臺上,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歷史的風(fēng)塵不能把他從沉思中喚醒。他的左右是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瞻與尚在諸葛亮死后都為蜀漢政權(quán)戰(zhàn)死沙場。殿后有銅鼓三面,為丞相當(dāng)初治軍之用,已綠銹斑駁,卻余威尚存。我默對良久,隱隱如聞金戈鐵馬聲。殿的左右兩壁書著他的兩篇名文,左為《隆中對》,條分屢析,預(yù)知數(shù)十年后天下事;右為《出師表》,慷慨陳辭,痛表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我透過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從中發(fā)現(xiàn)這位東方“思想家”的過去。我看到他在國亂家喪之時,布衣粗茶,耕讀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廬,羽扇輕輕一揮,八十三萬曹兵灰飛煙滅;我看到他在斬馬謖時那一滴難言的混濁淚;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報家產(chǎn)時那一顆坦然無私的心。記得小時候讀《三國》,總希望蜀國能贏,那實在不是為了劉備,而是為了諸葛亮。這樣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贏,真是天理不容。但他還是輸了,上帝為中國歷史安排了一處最雄壯的悲劇。
假如他生在古周、盛唐,他會成為周公、魏征;假如上天再給他十年時間,他也許會再造一個盛漢;假如他少一點愚忠,真按劉備的遺言,將阿斗取而代之,也許會又建一個什么新朝。我胸中四海翻騰作著這許多的“假如”,抬頭一看,諸葛亮還是那樣安靜地坐著,目光更加明凈,手中的羽扇像剛剛輕揮過一下。我不覺可笑自己的胡思亂想。我知道他已經(jīng)這樣靜坐默想了一千五百年,他知道天命不可違,英雄無法造一個時勢。
屈原:無路可走
鮑鵬山
有路可走,卒歸于無路可走.屈子是也;無路可走,卒歸于有路可走。莊子是也。
一—劉熙載《藝概》
非死為難,處死為難。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一洪興祖《離騷·后敘·補注》
屈原不好寫。我?guī)状蝿庸P都嘆口氣放下了。寫屈原的困難在于,我們不知道哪些東西是他的,哪些東西不是他的,這不僅指他的作品,也指人們指給他的那些思想、性情、性格。是的,屈原是一個“箭垛式人物”(胡適語),我們后人附會給他的東西太多,在中國古代人物中,沒有—個人像屈原那樣,被人隨意或隨時代需要而加進去那么多東西。我們固然可以因此說,屈原是一部大書,每個讀者都可以認(rèn)中讀出自己的東西,每個讀者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與邏輯來認(rèn)識屈原,但屈原也因此面目全非、或千人千面,如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屈原的生平留給我們太多的盲點與疑點,為他作傳的司馬遷情緒激動,心潮起伏,不能心平氣和地記錄他的身世行蹤,大段的主觀抒情議論占據(jù)了不長的篇幅。司馬遷可能意
識到、對于屈原來說,他的精神遠(yuǎn)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由此,后來的屈原研讀者只在乎自己的理解能夠自圓其說”.不自相矛盾,能構(gòu)成一個可理解的自我體系。這樣做事實上也并無不妥。歷史的本體本來就是不存在的,不可復(fù)現(xiàn)的,存在的只是我們對歷史的認(rèn)識,更何況疑竇叢生的屈原?韓非曾疑惑地說,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學(xué)都自謂孔墨,孔墨不可復(fù)生,誰能定孔墨之是非?我們也可以說,屈原不可復(fù)生:我們誰又能定屈原之是非?不同的讀者眼中有不同的屈原、屈原的內(nèi)涵也因為這些附著而越來越豐富,其影響也越來越深巨。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屈原是一個 “滾雪球式”的人物。
最近,我讀了西北師大趙逵夫先生的兩本有關(guān)屈原的著作:《屈原和他的時代》和《屈騷探幽》。這是我所讀過的有關(guān)屈原的最扎實的著作。趙先生是嚴(yán)謹(jǐn)而深刻的學(xué)者,他從對文本的認(rèn)真研讀,給了我一個實實在在的屈原。觀我以前讀過的一些有關(guān)屈原的著作,總覺得主觀的東西較多,有些結(jié)論即淺陋如我,也能看出其破綻。而趙先生的著作使我對屈原的感覺踏實起來。作為一個古典文學(xué)的教學(xué)者和研究者,我以前—直彷彷惶惶地繞開屈原,不敢接近他,因為圍繞他的霧氣太朦朧,我不知道他的核心在哪里。有些歷史人物往往隱身在重重黑暗之中.等待著后人智慧的光芒照徹他們。使他們重新熠熠生輝。趙先生的兩本書,洞幽燭微,屈原開始走出重重濃霧。在讀完趙先生的兩本著作后,我感覺我能說一些話了。 我覺得,屈原之影響中國歷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這兩點他都不突出。他的思想——美政,在《離騷》中也只有“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以及效法先王幾條,空洞而且沒有原創(chuàng)性。他的事功更只是曇花一現(xiàn),還沒開始便夭折了,以至于在先秦典籍中根本就沒有他的名字。趙逵夫先生獨具慧眼地在《戰(zhàn)國策·楚策一》“張儀相秦謂昭睢”一節(jié)中,考證出該段文字中的“有人”即是屈原,從而證明了先秦確有屈原其人。但這也恰好證明了屈原在先秦之無名望無影響、以至《戰(zhàn)國策》中以“有人”來代稱他。如果沒有他精彩絕艷的楚辭,他極可能淹沒在歷史的塵沙之中,連同他的痛苦、不幸與委屈。 屈原之影響后代,乃是因為他的失敗。這是個人對歷史的失敗,個性對社會的失敗,理想對現(xiàn)實的失敗。屈原在他的作品(主要在《離騷》和《九章》)里淋漓地展現(xiàn)了這種失敗。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這是第一次有關(guān)獨特的個人與社會、歷史發(fā)生沖突并遭致慘痛毀滅的記錄。在此之前的話子及所謂儒家的六經(jīng),都只是對所謂社會秩序、歷史規(guī)律的認(rèn)知——包括價值認(rèn)同,并沒給獨特個體及個性留多少余地,而《詩經(jīng)》中的為數(shù)不多的個性痛苦(指個體在社會體制中的感覺記錄,也因“怨而不怒,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而黯淡無光。比 屈原稍前的莊周已經(jīng)看出了個性與社會的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和沖哭的必然性、同時他也悲觀地認(rèn)識到在這場正面沖突中失敗的一方只能是個性。故而他避開了社會冷酷的鋒芒、避免與之發(fā)生沖突.他幾乎是不戰(zhàn)而退。而比屈原稍后的荀子(注意這三人都與楚文化有關(guān)系)。則是通過對人性的否定,進而否定個性,否定獨特個體的道德價值,或者說,否定個體在社會秩序之外的獨立價值(請參閱韓非子一篇)。唯獨屈原,既要堅持個性,又要堅持以自己的個性去改變世界,以個性的溫?zé)崛ト诨抢淇岬闹刃。因此,他的失敗是一次意味深長的歷失事件,也是人類永恒的悲劇。甚至我們可以把他的作品看成是有關(guān)人類自由、幸福的啟示錄。 他以至善至美的古圣賢作自己立身行事的榜樣——天真的屈原并不知道,這些古人的“至善至美’’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騙,他更不能知道,至善至美往往便不能與現(xiàn)實并存,因為至善至美便不能寬容。聰明的莊子看至了這種歷史騙局,他推倒一切圣賢,把他們通通置于他的戲侮之下;犀利的韓非更是從唯物的角度拆穿儒家的美化.把古人推下神壇。而屈原對這些道德原則是“真誠地信奉”,甚至還把自己看成是古圣人的影子,并把自己當(dāng)成是古圣人意志的現(xiàn)世體現(xiàn)者。由此便出現(xiàn)了這樣的結(jié)果:他把君主應(yīng)當(dāng)“效法先王”的命題(這也是稍前于他的孟子的主張)不經(jīng)意地就變成了君主應(yīng)當(dāng)“聽信賢臣”,應(yīng)當(dāng)對賢臣信任、重用、守信而不改、因為這樣的臣子就是先王意志的化身!跋韧酢坝梢环N抽象的精神傳統(tǒng)具體為—個活生生的人,與君主對峙。屈原就是這樣與楚懷王對峙著。當(dāng)然,與孟
子一樣,他不能明白的還有,道德模范式的圣人及其個人魅力決不是現(xiàn)行體制的對手!所謂的“法先王”,不過是一種幼稚而天真的愿望而已!
當(dāng)楚懷王背棄“成言”,“悔遁而有他”《離騷》)的時候。屈原才發(fā)現(xiàn),“君可思而不可恃”(《惜誦》),這時他感受到了個人在體制中的委屈與孤獨。《惜誦》一篇所傾訴的就是這種委屈與孤獨。甚至池認(rèn)定一國之中沒有一個人能理解他, “舉世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漁父》),他慨嘆“人之心不與吾心同”(《抽思》)、至此,他就把自己放在整個世界的對立面去了,不僅是一個庸君,幾個奸臣小人,而是所有人。一個人站到所有人的對立面是什么結(jié)果?可悲的是,屈原在為大多數(shù)人謀
福利,但大多數(shù)人并不能對他援之以手一一姐姐罵他,不支持他、還要他屈服,太卜鄭詹尹很有分寸地緘口不言,漁父甚至對著他“莞爾而笑”,唱了一曲“清斯濯纓,濁斯濯足”來諷喻他,然后是“不復(fù)與言”。在別人的眼里,他太固執(zhí),太鉆牛角尖,不容易對話與溝通。屈原就只能死在孤獨之中,死在庸君的昏聵、奸人的險惡以及大眾的沉默中了。
忽反顧以流涕兮,
哀高丘之無女。
趙逵夫先生認(rèn)為《離騷》中的”求女”,乃是“求知音”。而“無女”當(dāng)然也就是無知音,屈原筆下的“求女”都是失敗的,屈原的知音在后代,而不在當(dāng)代。他的最早的知音大約是賈誼,一個年輕有為而又多愁善感情緒不穩(wěn)的書生,天才政治家,當(dāng)然也同屈原一樣.是一個失敗者。當(dāng)他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時,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后來司馬遷把他兩人合傳,不問時代又無學(xué)術(shù)承傳而合傳,除《刺客列傳》《游俠列傳》外僅此一例。顯然,這三種傳記、都取的是精神上的承傳,際遇的相似。我有時犯糊涂.不知道司馬遷是因為賈誼的遭遇像屈原才把他續(xù)傳在屈原的后面呢,還是因為要傳賈誼才想起此前還有一個更哀婉動人的屈原。我覺得后一種可能性大一些。是賈誼的追悼使屈原回到了人間,而此時,距屈原自沉汨羅,已是“百有余年”了。
屈原也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達觀。他畢竟不是冷靜從容的哲人,他是詩人。同時,他也缺少他們曾經(jīng)有過的苦難磨煉,當(dāng)屈原20歲行冠禮作《橘頌》時,他是何等儒雅自信。前途遠(yuǎn)大。而孔孟等人此時還在社會底層掙扎。受盡白眼與辛酸。因而他們有韌性。他們不像屈那樣高貴,孔孟都干過一些賤人才干的“鄙事”,當(dāng)過吹鼓手、委吏、乘田,被人從宴席中趕出來。而墨子本來就是”賤人。。
而屈原,他純潔無暇的貴族血統(tǒng)與心性使他無法面對失敗。在失敗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隱忍,不能迂回,不能苦悶。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責(zé),他抗?fàn)、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擊與蔑視,是別人對他的徹底的失望。
他撣去灰塵,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凜然地站在邪惡的對立面,與他們劍拔弩張。一點也不含蓄、一點也不躲閃、一點也不講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給對方看他的傷口,以便讓對方知道他的仇恨與報復(fù)心切。他由此遭到邪惡的全面徹底的攻擊.邪惡無法容忍他的存在,因為他把自己擺在與邪惡你死我活的對立面上,邪惡即使僅僅為了自己的活,也要讓他死。 而屈原的偉大與可貴也正在這里:
他不理解邪惡與不公。他無法和他們和平共處,哪怕是虛與委蛇。他謹(jǐn)持著他理想的絕對純潔,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丟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獨特個體而與社會宣戰(zhàn)的最偉大最摻絕人寰的戰(zhàn)士。因為他的絕不讓步.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墮落,
而他的這種行為必然會遭到一些孱頭的批評。比如揚雄與班團。
揚雄看到了人性自身的弱點與功利趨避。他要個性收斂自己的光芒與芬芳,降低自己的精神品位、認(rèn)而與世俗取齊。他認(rèn)為與其與對方弄得魚死網(wǎng)破,倒不如以自己的茍活換得對方的寬容.或者,以自己對對方的寬容忍讓換得自己的茍活。他大概是在為自己依附于王莽作辯護吧?(揚雄《反離騷》)
歷史人物散文篇三:關(guān)于古代名人的文章
孔子
一雙永不停歇的手
先秦時期,諸侯混戰(zhàn),以致生靈涂炭,民不聊生。面對社會這塊丑陋的大頑石,一位位仁人志士紛紛拿起手中的刀,要將其雕成心中美麗的天使。然而這塊石頭是如此的堅硬,使這一位位仁人志士在刀斷斧折之后心灰意懶地離開了。然而是誰,在眾人離去的時候選擇了留下,選擇了揮舞不息?是你,孔子。
一雙敏銳的眼睛也就看到了社會的黑暗,一份懷有天下的胸襟也就容下了世間的一切苦難。為了拯救蒼生,你創(chuàng)立儒學(xué),宣揚仁道。面對民眾的不解,面對貴族的嘲笑,面對君王的冷漠,你依然帶著你的門徒,周游列國,勸諫君王;在碰壁碰到頭破血流之后,你依然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斧斷了,手也磨出了血,你扯下布條裹住傷口,然后又拿起新的斧子繼續(xù)雕琢。
其實雕琢的過程是如此之單調(diào)而又痛苦,使你在夜闌人靜之時,在凝望那滿手血膿的時候,也曾想過放棄。你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薄D阆蛲钠鋵嵤恰澳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然而“道”最終還是“不行”,但你卻沒有“乘桴浮于!保荒阒雷约合蛲氖前惨莸奶飯@生活,但你更知道如果置天下人的苦難于腦后而去追求自己的安逸的話,自己也不會快樂;氐浆F(xiàn)實社會,那凄苦的饑民,那傷殘的士兵,無不鞭策著你繼續(xù)雕琢。
當(dāng)長沮與桀溺對你說“天下無道,沒有誰可以改變”的時候,你仰天長嘆,緩緩道:“我也知道不可以,但我還是要繼續(xù)下去!痹瓉砟阍缇椭滥阋磺械呐Χ疾粫谐晒瓉砟阍缇椭李B石不可雕,但你為何仍苦苦追求,為何仍雕琢不息?也許你會像西方的尼采一樣回答:“除了仁道,還有什么值得我去追求?除了雕琢天使,還有什么值得我去做?”也許生命之于你就是要--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壯哉,孔子!你以對天下百姓最博大的憐憫,在心中塑造起一尊最美麗最動人的天使;你更以你那揮舞不息的雙手,激勵了后世無數(shù)的儒士繼續(xù)雕琢你的天使,令他們在遭受重重打擊之后仍然高呼:“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
孔子,你的天使雖未完成,但已是人間絕美,一如斷臂的維納斯。
出入人生
05湖北: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逼
意在告訴人們,對人生觀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隨時跳出思維的局限性?墒怯钟卸嗌偃四茏龅饺绱说氖辗抛匀缒??
“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
不知其幾千里也??”讀過莊子《逍遙游》的人,有幾個不被他那不受約束,追求絕對
自由的思想所折服?莊子的文章,不拘一格而又變幻無窮,打破了世俗觀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現(xiàn)出一種與現(xiàn)實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學(xué)精神,一種與其他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風(fēng)格,表達出他的思想核心——絕對自由的精神。一代文豪魯迅先生稱其文章“汪洋捭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逼錇槲臑槿苏鎵驗⒚摰牧。不過深入其里而觀之,也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灑脫。文中描述的鯤鵬,雖說體形巨大,看似能夠在天空中無拘無束地飛翔,可是一旦離開了海面上急驟的狂風(fēng)之力后,它根本就無法在天空中飛翔了。?
這種表面上自由灑脫,而在本質(zhì)上又拘束于牽絆的狀態(tài),其實就是莊子生活的本來面目。生活其中,當(dāng)受其約束;思想超然物外,方得自由灑脫。“莊生曉夢迷蝴蝶”,他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間飛舞一般不受拘束的情景,即在夢我與夢蝶的暢想中遨游。這也許就是他人生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吧!?
與之相比,史鐵生就不一樣了。他由于疾病而在行動上失去了應(yīng)有的自由。堂堂男兒,只能端坐在輪椅上續(xù)寫人生,當(dāng)時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整天閉門不出,把心中的怨氣都撒向他的母親,抱怨老天的不公。可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思考,母親的關(guān)愛,他才慢慢從失去自由的陰影中走出圈外。直到他母親的去世,才使他真正看透這世上的一切。從而徹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來。?
沉湎于眼前的不自由之中,只會加劇我們內(nèi)心對人生前途的迷茫和失望,一旦我們“出乎其外”,走出狹小的心房,便走進了一個自由的天堂,一個廣闊的宇宙,此時去眺看人生經(jīng)歷的挫折和苦難,原來只不過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小溝小坎。?
這個世上,洋洋大觀,雖然我們無法享受莊子的絕對自由,但像史鐵生一樣踏實地走向開朗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許多事情換一個角度看,走出思想的局限會不一樣,就會給人以新的啟示。?
如果我們能像莊子那樣追求自由,享受生活,那么這世上就會多一些美麗“蝴蝶”,而少一些因鉆牛角尖而痛不欲生的人了。如果我們能像史鐵生那樣品嘗人生,追求生活,那么這世上就會多一些美麗“地壇”,而少一些因爭名奪利而苦不堪言的人了。?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議論性散文。?
作者表現(xiàn)出高超而嫻熟的作文能力。開篇引文題材料,巧妙地從中提煉出一個頗有見地的現(xiàn)點:對人生觀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隨時跳出思維的局限性。并用一過渡句架一座彩虹,巧妙地將引論與本論溝通。?
作者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解剖刀,直逼莊子和史鐵生的靈魂。莊子在嚴(yán)酷的人生中,坦然面對生活中的諸多牽絆帶來的困惑,超然物外,似乎尋找到了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之路,但他“表面上自由灑脫,而在本質(zhì)上又拘束于牽絆的狀態(tài)”。而史鐵生在青年時就深陷痛苦的殘疾深淵,怨天尤人,最終他還是真正看透了這世上的一切,“從而徹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來“。不僅如此,作者還審視現(xiàn)實,關(guān)照世人,警示自身,使論述更有力量。?
文章入題自然,構(gòu)思巧妙,論辯嚴(yán)密,言辭肯綮,對照鮮明,表現(xiàn)出深厚的語文功底
屈原《離騷》
你好傻啊,屈原
(05全國三卷:忘記與銘記)
2005年高考貴州考生
汨羅江畔,冷風(fēng)凄凄。
一個峨冠博帶、腰配長劍的人,緩緩地走著。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蕩,激蕩如這眼前不息的波濤。
你有著貴族的血統(tǒng),還有出眾的才華、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蒼生的雄心壯志和不畏強暴、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終銘記著自己的責(zé)任,你活得光明磊落,
活得心安理
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懷王重用你,讓你起草憲令,這是多么棘手的一個差事!你要真的改革,會得罪多少權(quán)貴,會結(jié)下多少仇敵!你的前途會蒙上多少陰影!但這些你都不顧,你都忘記了。你只銘記自己的理想,銘記國家的富強,你毫無畏懼地說:“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兩次被貶的委屈壓不滅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讒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蓋你的理想之火。懷王在關(guān)鍵時刻還是想到了你,把你調(diào)回……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明知官場黑暗如昔,你明知懷王會再次聽信讒言,你明知上官大夫等人不會善罷甘休,你為何忘記了這些,卻執(zhí)拗地銘記自己的使命呢?
你真的回來了,結(jié)果又怎樣呢?昏庸的懷王又一次聽信了上官大夫一伙人,竟然放走了張儀!你又能怎樣?只能徒留嘆息!
莫如算了吧,何必那樣執(zhí)著呢?對國家,對懷王,你盡了心盡了力,既然已經(jīng)不能挽狂瀾,何必承受無邊的苦痛?扛著鋤頭,披上蓑衣,回家種地,閑來訪友喝酒,明月清風(fēng)作詩,不是很好嗎?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滿懷雄心壯志,要救楚國于水火,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來證明,為何?為何呀?
你始終銘記著自己的責(zé)任,正是因為這份銘記,這種看似愚拙不化的銘記,你在滔滔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條本來很普通的汨羅江散發(fā)著品格的幽香。所用話題
忘記與銘記
名師點撥
作者將對屈原的無限敬仰之情聚集于“忘記了自身的前途和安危,銘記著自己的責(zé)任和抱負(fù)”。寫屈原可以有多個角度,如愛國愛民、矢志改革、操守高潔、文學(xué)成就等等。作者從眾多的角度中選擇“操守高潔”來展開2005年高考全國卷作文“忘記與銘記”的話題。文章從三個層面對屈原傾訴:一是傻在改革,被壞人妒忌;二是傻在不辨官場黑暗,遭人陷害;三是傻在以死明鑒自己的衷心;片段組合素材,畫面剪接素材,將一個人物的不同階段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文章內(nèi)容豐富多彩。加之作者運用第二人稱的手法,直接對屈原發(fā)出呼喊,使文章生動活潑,意蘊豐厚。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歷史人物 散文 歷史人物文化散文 描寫歷史人物的散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