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平淡的境界 周國平《平淡的境界》閱讀答案
發(fā)布時間:2018-12-16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平淡的境界(節(jié)選)》閱讀答案
周國平
要寫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養(yǎng),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
散文最講究味。一個人寫散文,是因為他品嘗到了某種人生滋味,想把它說出來。散文無論敘事、抒情、議論,或記游、寫景、詠物,目的都是說出這個味來。說不出一個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說,游記寫得無味,就只好算導(dǎo)游指南。再也沒有比無味的散文和有學(xué)問的詩更讓我厭煩的了。
平淡而要有味,這就難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平淡之為味,是以原味取勝,前提是東西本身要好。林語堂有一妙比:只有鮮魚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釀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靈也。"平淡是真性靈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現(xiàn), 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談禪,與平淡沾不上邊兒。
說到這里,似乎說的都是內(nèi)容問題,其實,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經(jīng)蘊含在其中了。
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無病呻吟,不要附庸風(fēng)雅 ,不要敷衍文債,不要沒話找話。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騙人騙己,乃是學(xué)好文字功夫的第一 步。
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diào)了,目標只有一個,即保持原味。但怎樣才能保持原味,卻是說不清的,要說也只能從反面來說,就是千萬不要用不必要的作料損壞了原味。作文也是如此。林語堂說行文要"來得輕松自然,發(fā)自天籟,宛如天地間本有此一句話,只是被你說 出而已"。話說得極漂亮,可惜做起來只有會心者知道,硬學(xué)是學(xué)不來的。我們能做到的是謹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做作,不要著意雕琢,不要堆積辭藻,不要故弄玄虛,不要故作高 深,等等,由此也許可以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fēng)了。愛護文字,保持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 天然健康,不讓它被印刷物上的流行疾患侵染和扭曲,乃是文字上的養(yǎng)身功夫。
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湯,沖淡了原味。文字貴在凝練,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盡量少說和不說廢話,而且在一個句子里也要盡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無的字。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質(zhì)樸,有味則得力于凝聚和簡練了。因為是原味,所以淡,因為水分少,密度大,所以又是很濃的原味。事實上,所謂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種刪除廢話廢字的功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談到普希金的詩作時說:"這些小詩之所以看起來好像是一氣呵成的,正是因為普希金把它們修改得太久了的緣故。"梁實秋也是一個極知道割愛的人,所以他的散文具有一種簡練之美。世上有一揮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沒有未曾下過錘煉功夫的文豪。靈感是石頭中的美玉,不知要鑿去多少廢料,才能最終把它捕捉住。
如此看來,散文的藝術(shù)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這倒不奇怪,因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損壞和沖淡。換一種比方,有了真性靈和真體驗,就像是有了良種和肥土,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謂文字功夫無非就是對長出的花木施以防蟲和剪枝的護理罷了。
13.文中第三段引用林語堂的比喻有何用意?(3分)
答:
14.怎樣才能讓散文作得平淡而有味呢?請概述作者的觀點。(4分)
答:
15.對于本文作者提出的“平淡”之說,有人認為“如果不要莊周的恣肆汪洋,不要司馬長卿的詭勢環(huán)聲,不要尼采的跌宕峭奇,把他們都換成了苦雨齋的沖淡,一部文章史就沒什么味道了!蹦闳绾慰创@樣的問題?(6分)
答:
13.AD(A.“對年輕一代不能繼承傳統(tǒng),傳統(tǒng)醫(yī)術(shù)后繼無人的擔(dān)憂”牽強附會。D.小說并未用“心理描寫手法”來刻畫師傅)(答對一項得3分,答對兩項得5分)
14.①與標題“竹子為什么會開花”照應(yīng),將寫“師傅”和寫竹子勾連起來。②引出“師傅”望著竹林出神,以及小柱的質(zhì)疑和大棍的回答,推動懸念的解開。(每點2分,意思答對即可)
15要點:①“師傅”已“大限臨頭”②“師傅”就像大旱的竹子一樣,拼盡全力開花,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把所有的草藥知識和祖?zhèn)麽t(yī)術(shù)全部傳授給徒弟。③“師傅”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令人敬仰。(每點2分,意思答對即可)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周國平《平淡的境界》閱讀答案 周國平 平淡的境界 周國平議論文閱讀答案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