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2-05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烏克蘭的歷史篇一:烏克蘭的歷史死結
烏克蘭的歷史死結
一:誰是烏克蘭人?
烏克蘭,美女嚴重泛濫成災的國度,需不需要加上“之一”,尚可商榷,但必要性不大。基輔街頭,一口不怎么帥的“鍋”經常手牽兩三個“波姬小絲”,左擁右抱,直叫人垂涎三尺。 賢淑的烏克蘭美女,西歐成功男士頗為垂青的伴侶,相比起愛酗酒,責任感弱,不那么勤快的東斯拉夫男人,烏克蘭女性與西歐紳士和賢惠的中國男人過日子倒是種絕佳組合。 (烏克蘭前美女總理曾迷倒全球無數男性,她的作風和獨具特色的發(fā)辮成為烏克蘭政壇上一道風景線,季莫申科當下也是反對派陣營最有人氣的政治人物,借著此次廣場運動,可否東山再起?)
如果烏克蘭的政治和社會轉型也像它的女性那樣完美就好了。通常來說,美女是天生的“資本主義動物”,會向著富裕發(fā)達的方向流動,其實人皆有這種本性。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近年不僅在流失美女,也在流失人口。蘇聯解體前,烏克蘭約5180萬人口,十年后下降到4840萬,經過最近這十年,再跌落至4400多萬。
無外乎四大原因導致烏克蘭人口負增長,一、出生率低;二、移居國外追求更好的工作與生活機會;三、烏克蘭獨立后,部分俄羅斯族流回俄羅斯;四、男人酗酒、嗜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男性壽命短,死亡率高,使得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烏克蘭的女性數量要比男性多出8個百分點。
歷代“大斯拉夫主義”者曾想把整個斯拉夫民族集群聯合成一個大國,這個夢想從沒實現過。倒是來自格魯吉亞的斯大林精心運作,在四十年代末將這個愿望基本落實了,各個斯拉夫兄弟民族似乎都被捏到了“蘇維埃集團”旗下。
自蘇聯解體后,各斯拉夫國家走上不同道路但卻殊途同歸,總體方向都是——自由市場經濟、基本社會保障、多元民主政治。無論社會發(fā)展水平,還是民主政治質量,烏克蘭都成了斯拉夫當仁不讓的“后腿小弟”。
西斯拉夫的兄弟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已踏入發(fā)達國家門檻,波蘭緊隨其后;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亞躋身發(fā)達國家俱樂部大廳,克羅地亞不輸于捷克,就連保加利亞也快接近次發(fā)達國家水平,塞爾維亞曾倍受戰(zhàn)亂困擾,現在也已處在發(fā)展中國家頂端,其綜合發(fā)展水平仍把烏克蘭甩在后面。
若僅從表面經濟數據看,東斯拉夫的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也比烏克蘭表現良好。外界對白俄羅斯政經體制質疑不斷,西方有人稱其為歐洲“最后的蘇維埃國家”?偨y盧卡申科在那里建立了比普京政府還強勢的政體,與俄羅斯締結高度依賴性的政經關系,那里的一切與蘇聯時代相比,似乎變革不大。不管白俄羅斯有什么問題,至少在盧卡申科和普京的支持者看來,那里是近二十多年一切“革命”與“動蕩”的絕緣地,貌似江山像鐵桶一樣穩(wěn)。 烏克蘭既不像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國家,發(fā)育出較高質量的現代政經體制,又沒像東斯拉夫的俄羅斯和白俄羅衍生出強人威權政治,長期的政治危機和街頭動蕩卻使它聞名于世。作為第二大人口的斯拉夫民族,擁有歐洲第二大國土面積,蘇聯時代僅次于俄羅斯的第二大經濟體,分家時得到了第二多的工業(yè)設施,烏克蘭到底怎么了!
烏克蘭的文明史頗為悠久,但作為一個近現代獨立國家,時間相當短暫。
來自烏克蘭的世界名人能寫滿幾張紙,有那么幾位在中國家喻戶曉,他們對世界和中國
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文學家果戈理,哪個文藝青年不知道《死魂靈》和《欽差大臣》呢;蘇共三個總書記——赫魯曉夫、勃涅日列夫、戈爾巴喬夫,就不用介紹了;卡岡諾維奇,知道的人雖然不多,他卻是斯大林的左膀右臂,斯大林晚期的蘇共政治局九常委之一,曾經權勢顯赫的人物。
不過細究一下會發(fā)現,果戈理是高度俄羅斯化的烏克蘭族,他的母語卻是俄語;赫魯曉夫和勃涅日列夫都是生長在烏克蘭的俄羅斯族;戈爾巴喬夫來自烏克蘭的切爾尼戈夫,一個烏俄兩族混合家庭;卡岡諾維奇則是烏克蘭的猶太人。
烏克蘭的烏克蘭族在哪里呢!
現當代烏克蘭建立獨立國家的歷程艱難,政治轉型曲折,在古代它的發(fā)展歷程也不是抹兩天眼淚能說完的?梢哉f,烏克蘭是世界上罕見的苦逼民族,其命運之獨特只能用悲摧來形容才妥帖。
1240年,成吉思汗孫子拔都率蒙古軍隊第二次西征,攻陷基輔那天,烏克蘭人的噩夢就開始了,延續(xù)近四百年的“基輔—羅斯”大公國滅亡,拔都后來折回南俄草原建立了“金帳汗國”,開啟羅斯諸邦的蒙古統治時代。
基輔—羅斯原本是東斯拉夫三個支系——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的文明發(fā)源地,基輔也是古羅斯諸邦之母,三個民族今天的主流歷史敘述都得追溯這一段,認為這是本民族的第一個國家,皆尊崇基輔—羅斯的弗拉基米爾一世及其子雅羅斯拉夫為古代圣王。當然,那個時代沒有“俄、烏、白”這種民族身份概念,大家都是“羅斯人”。
基輔被蒙古軍隊夷為平地后,繁榮不再,東斯拉夫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隨著大主教1299年遷到弗拉基米爾,最后再搬到了莫斯科,部分基輔居民也遷移到北方的各國,讓羅斯文明在這里傳承和發(fā)揚下來。
莫斯科大公國“韜光養(yǎng)晦”,給蒙古人當包稅人,攜金帳汗以令諸羅斯,逐漸勢力強盛,最后統一羅斯多個邦國(不包括烏克蘭地區(qū)),擺脫蒙古統治。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東羅馬帝國(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莫斯科成為東正教中心,并以第三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為后來的世界超大帝國——俄羅斯帝國鋪筑了道路。
今天很多俄羅斯人撓破腦袋想不明白,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發(fā)源地,還包含了基輔在內的大部分古羅斯名城和遺跡,現在居然是“另一個國家”。 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看來,基輔—羅斯的榮光歸于烏克蘭,那個時代莫斯科不過是個邊陲小鎮(zhèn),俄羅斯只不過后來剽竊了其成果。
(根據《羅斯古事記》,維京貴族留里克三兄弟受到東斯拉夫人邀請前來建國,這是“基輔-羅斯”大公國的起源故事。俄羅斯、烏克蘭民族主義者面對這個故事時頗為尷尬,難道東斯拉夫國家的皇族來自日爾曼維京人?自然也在學界引起了長期的爭論。更主流的意見是,盡管羅斯君主是日爾曼人,但也相當斯拉夫化了。)
東斯拉夫的俄羅斯人崛起了,走上東征西討的戰(zhàn)斗民族之路,而另一個兄弟民族烏克蘭則沉淪了,這一地區(qū)成為七百年各方勢力角逐的戰(zhàn)場。
烏克蘭先后被崛起的立陶宛和波蘭統治,然后又被“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立憲君主制)”統治;經過一系列爭奪戰(zhàn)之后,1667年俄羅斯與波蘭簽署《安德魯索沃條約》,完成對烏克蘭的瓜分,東部烏克蘭落入沙皇之手,自此與俄羅斯捆在一起320多年,烏克蘭也得到了一個別稱:“小俄羅斯”。沙皇以此為契機機逐漸擴充,直到把大部分烏克蘭納入版圖。
但是西烏克蘭則有著不同命運,從來沒有被俄羅斯帝國染指,后來波蘭被瓜分,它轉手進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之手,東西兩個烏克蘭漸漸走上各自的發(fā)展道路,也為當代的烏克
蘭政治埋下歷史伏筆。
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九成烏克蘭人生活在農村,是農民,而地主還是波蘭人、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俄羅斯人;城市里的商業(yè)、行政、法律又被德意志人、猶太人所包辦;工廠里的工人絕大多數是俄羅斯人。生活在農村的烏克蘭人由于缺少機會,生活困苦,大量向外移民,約有600多萬
與歐洲其它民族的命運迥異,烏克蘭人長達近700年時間里,幾乎沒有自己的貴族、地主、商人和知識分子,極少數政治、文化精英亦高度俄化,甚至不會講烏克蘭語。一個種田種了700年的民族,烏克蘭人對商業(yè)、工業(yè)、行政、法律、教育,曾經相當陌生。
“我不是小俄羅斯”——盡管受到壓制和同化,烏克蘭追尋民族身份的精神火種幾百年間若隱若現,始終未熄滅。烏克蘭古近史,就是一部種田史、血淚史、被瓜分史;烏克蘭當代史,則是一部民族主義發(fā)飆史、伸張史。
只不過烏克蘭的民族主義相較其它民族,像“2002年那一場雪,比以往時候要晚一些”,但它卻后勁十足,有時候還非常上頭。
這幅畫顯示了“基輔—羅斯軍隊在作為“異教徒”的時代襲擊東羅馬帝國(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與很多國人所認為的不一樣,俄羅斯上千年政治發(fā)展并未受蒙古人多大影響,除了獲得幾個跟畜牧業(yè)有關的詞匯!盎o—羅斯”的弗拉基米爾一世想為羅斯地區(qū)引入信仰,考察了當時的幾大宗教,他認為猶太教雖好,但猶太人沒有自己國家;伊斯蘭教不錯,但不準飲酒和吃大肉,羅斯人無法忍受;天主教規(guī)定過于嚴格,并且要聽命于教皇。最后他選擇了皈依東羅馬帝國的東正教,那里有著金壁輝煌的宮殿和教堂,隆重華美的儀式,置身其中分不清是天堂還是人間,而且要求人們絕對服從于最高政教領袖——君主。此后的莫斯科大公國又繼承并發(fā)揮了這種傳統,歷代沙皇政府也常以東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拜占庭的政治、宗教模式在俄羅斯刻下了深深的痕印。
二:追尋烏克蘭人——俄烏口水戰(zhàn)與民族精神
“朋友們,在戰(zhàn)爭開始前,我要告訴你們,我們的同志無處不在。
愛,是俄羅斯的靈魂,愛,不用任何理由,他是上帝給我們的。
在我們的土地上還有這樣一群無恥的混蛋(指波蘭人),拿走了我們的馬匹、谷物……”
(電影《塔拉斯〃布爾巴》)
————————————————————————————————————————
2009年果戈理誕辰200年之際,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文藝界、學術界爆發(fā)了一場有趣的口水大戰(zhàn)——“果戈理到底是屬于誰的?” 外人看來這場論戰(zhàn)可能有點好笑,但雙方都是認真的,因為關涉到各自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構建”。
“我覺得,果戈理歸屬的爭議沒有意義,某種程度上講甚至是侮辱,他毫無疑問是烏克蘭的,盡管用俄語寫作”,當時的烏克蘭總統尤先科也參與進來吐槽。
俄羅斯政府把2009年定為“果戈理年”,推出系列紀念活動,認為這無疑是一次“弘揚愛國主義”,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機會,但卻激怒了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者。4月份,根據果戈理英雄史詩小說改編的電影——《塔拉斯·布爾巴》上映,無疑是當年重頭戲,此片得到俄聯邦文化部的大力贊助。
塔拉斯·布爾巴是果戈理塑造的一位抗擊波蘭的“哥薩克英雄”,小說沒有特別明確的時代背景,但可推測約在17世紀中期之前,波蘭統治大部分烏克蘭時代,布爾巴是烏克蘭第聶
伯河哥薩克的一位領袖,第聶伯河哥薩克與頓河哥薩克曾是著名的兩大哥薩克集團。
這部主旋律大片開篇時,烏克蘭老演員鮑格丹·斯圖普飾演的布爾巴在暴雨中向衣衫襤褸的哥薩克戰(zhàn)士們發(fā)表了一番充滿“俄羅斯愛國主義情懷”的演說,裝備精良的波蘭騎兵正滾滾而來。隨后哥薩克們“為了俄羅斯,為了自由”,勇敢投入戰(zhàn)斗,如此具有“民族精神”宣染力的鏡頭在電影中比比皆是。
電影把布爾巴塑造成一個鐵打的硬漢,他的人生辭典里只有“戰(zhàn)斗、戰(zhàn)斗、再戰(zhàn)斗”,“和平與談判”在他看來是“娘娘腔行為”,他率領哥薩克騎兵縱橫馳騁,劫掠波蘭的城鎮(zhèn)和村莊。
電影中布爾巴演講時倒不像生活在古代烏克蘭的哥薩克,而像“列寧在十月”,如果不考慮技術和時代因素,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一部以前莫斯科電影制片廠的革命影片,只不過所弘揚的不是“國際主義革命精神”,而是“民族主義”。
(注:電影《塔拉斯〃布爾巴》海報。果戈理虛構的抗擊波蘭的哥薩克領袖布爾巴也有人物原型,但不管是文藝人物還是歷史人物,都被后世文藝作品刻意拔高,離事實相去甚遠。)
與其說這部電影能真實折射那個時代,不如說這是當下很多俄羅斯人想要的“歷史敘述”,符合時下精神需求。據說不少俄羅斯人看得熱淚盈眶,還有很多青年把發(fā)型剃成了“哥薩克頭”。“這比看100 本書、上100 堂課的效果都要好,每個看了電影的人都會明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是一家,而敵人來自西方”。俄羅斯被稱為“極右翼”政黨領袖——自由民主黨的日里諾夫斯基看完電影悟出了這么一番道理。
烏克蘭指責俄羅斯把本民族的果戈理和布爾巴竊為己有,電影宣揚帝國主義和沙文主義,“它是普京主義在文藝作品中的投射”。烏克蘭有學者指責,果戈理生前沒有得到俄羅斯善待,雖把“可敬的果戈理”掛在嘴上,除了臨時弄個不倫不類的“果戈理”博物館,可沒有一條街一個地鐵站以果戈理命名,而以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命名的類似建筑卻比比皆是!岸韲司尤话压昀淼娘B骨都弄丟了”,這是俄羅斯被數落的“罪狀”之一。
有趣的是,基輔烏克蘭語版本的果戈理詩歌和小說,烏克蘭出版者把內文的“我的俄羅斯”、“為了俄羅斯”之類的詞句全改成了“我的烏克蘭”、“為了烏克蘭”,這又惹惱了俄羅斯朋友。
雙方爭論中各有尷尬之處,果戈理雖是烏克蘭族,卻用俄語寫作(注:上一篇說過,自基輔被蒙古軍隊摧毀后,烏克蘭人種田種了七百年);布爾巴被俄羅斯視為“民族英雄”卻是烏克蘭哥薩克。
“民族主義”爭執(zhí)的基本原則本就是立場優(yōu)于事實,無所謂“對錯”。通常先是有了“民族作家”,然后有了“民族主義”,最后產生“民族”,俄烏兩國都未背離這個規(guī)則。當這個構建過程完成后,一些古人自然被強行賦予了后世才產生某種意識,成為符號,又為“民族認同”的構建貢獻精神力量。其實古人在那個時代,壓根就沒有這種意識,自己都不懂后世賦予他的那些觀念。
說起來,烏克蘭歷史上,還真有一個“布爾巴”這樣的人物原型,成就遠比布爾巴卓越,他叫“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第聶伯河的哥薩克領袖,反抗波蘭起義中于1649年曾占據烏克蘭中部的大多數地區(qū),建立起哥薩克政權(不算是國家,不具有國家特征)。赫梅利尼茨基被今天的俄烏兩族都視為追求民族自由的英雄,他的崛起對中東部烏克蘭歷史走向有巨大影響。沙皇后來為赫梅利尼茨基造了一尊塑像,今天還立在基輔圣索菲亞大教堂對面。
(注:沙皇為17世紀中期烏克蘭哥薩克政權領袖“赫梅利尼茨基”立的塑像,至今仍矗立在基輔。)
蒙古摧毀基輔—羅斯公國,卻未建立起有效的直接統治,除了收稅、冊封、征討,與羅斯諸城邦很少有交流,使得基輔為中心的烏克蘭中部出現權力真空,給波蘭、立陶宛的東進和哥薩克的崛起造就了機會。
波蘭是歐洲較早崛起的大國,其政治演化史與東歐、西歐很多國家迥異。
英國伴隨強化中央集權和君權的過程,逐漸去封建化,削弱貴族力量,瓦解了農奴制(黑死病有推動作用),最后意外演化出“中央集權立憲君主制”,只不過中央集權的主體是議會(法國、普魯士的中央集權主體是君主)。
波蘭崛起以后,卻隨著君權弱化和中央分權的推進,貴族力量日益坐大,封建化趨勢加強,反而演化出農奴制(俄羅斯則隨著中央集權和君權強化衍生出農奴制),波蘭貴族們逐漸把屬下之民變?yōu)檗r奴,烏克蘭人自然難逃劫數。波蘭同時產生了近代歐洲最早的“中央分權君主立憲制”,由于貴族內亂頻繁,君令難出封地,最終導致波蘭在列國爭戰(zhàn)中走向衰敗。18世紀,俄、奧、普三次瓜分波蘭,西烏克蘭轉入奧地利之手,中東部烏克蘭漸被沙皇納入版圖。
哥薩克并非民族群體,而是一個軍政集團,其民族成份和成員身份復雜。東歐演化出農奴制后,各族的逃奴、逃犯、饑民、流民、破落貴族、叛亂人群逃亡至邊遠富裕地區(qū)形成哥薩克群體。哥薩克既包含了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也包含摩爾多瓦人、波蘭人、希臘人,甚至還有少量猶太人和韃靼人(隨蒙古西征的突厥部族,中國稱為塔塔爾)。
哥薩克的要塞稱為“塞契”,他們有自己議會,叫作“拉達”(今天烏克蘭國家議會就稱為中央拉達,即來源于此),拉達具有議事和選舉“蓋特曼”(哥薩克領袖)的功能。
后世俄羅斯(包括蘇聯)、烏克蘭各家各派文人、學者各取所需,給哥薩克及其領袖賦予了各種“精神”和“意義”,什么“愛國主義典范”、“民族自由斗士”、“階級斗爭先驅”、“驍勇無敵的戰(zhàn)士”??其實都是胡說八道。
哥薩克既為
波蘭打仗,也反抗波蘭人;既對奧斯曼帝國及其盟友韃靼人實施襲擊,也曾與他們聯合征討波蘭;他們有時既向沙皇求助,為其打仗,也起兵反抗沙俄,甚至與外國力量聯合對俄羅斯作戰(zhàn);波蘭和沙俄懲治不聽話的哥薩克,把他們變?yōu)檗r奴,取消自治權,哥薩克也經常外出搶劫,把“異教徒”掠為奴隸,哥薩克貴族本身也是農奴主,贊同農奴制。哥薩克的政治選擇,沒有鮮明的“民族立場”,甚至都沒有后世附會的“民族觀念”。赫梅利尼茨基領導了最大一次哥薩克起事,在烏克蘭中部建立“蓋特曼政權”,無論這個政權還是他本人,同樣具備前述復雜特征。
搞笑的是,哥薩克政權的貴族們,根據民間傳說,宣稱自己是“薩爾馬提亞人”的后裔。薩爾馬提亞人是基輔—羅斯大公國之前,比東斯拉夫人更早生活在此地的“斯基臺人”的近緣部族,以騎射技術而聞名。薩爾馬提亞人與伊朗人族緣更近,并非今天俄羅斯和烏克蘭人的祖先。
這個時代,外來的游歷者們也注意到了,在今天烏克蘭地區(qū)生活的這個族群,與俄羅斯人雖然語言屬系有相近性,但仍有重要差別,他們的社會結構、風俗習慣亦與俄羅斯相異,他們是什么人呢?
當時連烏克蘭人也沒想好自己是什么人,因為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更沒有自己的作家和國家,甚至還沒有“烏克蘭”這個詞匯。一部分烏克蘭人自稱“薩爾馬提亞人”后裔,另一部分烏克蘭人自稱“魯塞尼亞人”。占人口多數的農民則完全沒有“族群觀念”,若有人問起,他們會說“我是正教徒”、“我是天主教徒”,或者說“我是種田的”。
烏克蘭的歷史篇二:烏克蘭東西部分裂的歷史淵源nt
孫立舟:烏克蘭東西部分裂的歷史淵源
2014年03月20日17:57新浪歷史
克里米亞公投宣布加入俄羅斯,引發(fā)了人們對于烏克蘭是否會繼續(xù)分裂的猜想。
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敖德薩、哈爾科夫等工業(yè)城市也發(fā)生了擁護俄羅斯的示威游行,有的示威者打出了俄羅斯的國旗,要求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相反,在反對總統亞努科維奇,支持2014年2月成立的臨時政府的群體中有很多來自烏克蘭西部的利沃夫等地。 2010年大選突顯烏克蘭政治地圖
2010年2月7日,烏克蘭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的計票結果顯示東部地區(qū)選民大多支持地區(qū)黨的領導人亞努科維奇,西部地區(qū)選民大多支持親歐美的女候選人季莫申科。在下圖中藍色越深表示亞努科維奇得票越多,紅色越深表示季莫申科得票越多,可見烏克蘭親俄與親歐美勢力的分界線大體沿第聶伯河為界,河西的利沃夫州、沃倫州、羅夫諾州、赫梅利尼茨基州、捷爾諾波爾州、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州、文尼察州、切爾諾夫策州、日托米爾州、基洛沃格勒州(又稱基洛夫格勒州)等地,季莫申科的得票率較高,而亞努科維奇在東部的盧甘斯克州、哈爾科夫州、頓涅茨克州、扎波羅熱州等地得票率較高,而在第聶伯河流經的基輔州、基輔直轄市、波爾塔瓦州、切爾卡瑟州、切爾尼戈夫州、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等地雙方勢均力敵,在烏克蘭南部靠近黑海的敖德薩州、尼古拉耶夫州、赫爾松州、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直轄市也是亞努科維奇占優(yōu)勢。27個省級行政區(qū)中有25個的計票結果符合地理分布趨勢,即東部、南部地區(qū)支持親俄候選人,西部地區(qū)支持親歐候選人。烏克蘭東、西、南三大區(qū)域的歷史演變
烏克蘭現有疆域直接繼承了蘇聯時期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邊界,其中包括東部、西部、南部三個歷史淵源和文化傳統差異較大的區(qū)域。從一定意義上說,領土面積居歐洲第二位的烏克蘭是一個被蘇聯中央政府強力粘合而成的國家。
公元10世紀,一些東斯拉夫部落在今天的烏克蘭境內結合成古代的羅斯部族,并建立了基輔羅斯國家,它是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現在國家的共同搖籃。1187年“烏克蘭”一詞最早見于《羅斯史記》。
13世紀中期,蒙古西征軍征服基輔羅斯各個公國,建立金帳汗國。今天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等地區(qū)成為金帳汗國直接統治區(qū),15世紀分裂出克里米亞汗國。15世紀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勢力向北擴張到烏克蘭南部,在克里米亞半島和亞速海沿岸修筑要塞,克里米亞汗國成為其藩屬。這樣,在13世紀中期到18世紀后期的500多年中,烏克蘭南部的主要居民是游牧的韃靼人,他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這一地區(qū)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北部邊疆和內陸亞洲游牧文明的西部邊陲。14世紀后期,金帳汗國逐步衰落之后,波蘭—立陶宛王國向東擴張,控制了當代烏克蘭疆域中第聶伯河以西的部分,這一地區(qū)被稱為右岸烏克蘭,受到天主教文明的影響較大。當代烏克蘭疆域中位于第聶伯河以東部分的居民則保持了基輔羅斯時代絢麗的東正教信仰,在文化和心理上與日益強大的俄羅斯接近。
17世紀,烏克蘭地區(qū)成為當時東歐三大強國——波蘭、俄羅斯和奧斯曼土耳其反復爭奪的舞臺,這一地區(qū)四處征戰(zhàn)的半獨立的哥薩克人,以基輔、波爾塔瓦和切爾尼戈夫為中心,逐漸演變?yōu)楝F代烏克蘭民族。
俄羅斯逐步兼并烏克蘭
1648年,哥薩克領袖赫梅利尼茨基發(fā)動反抗波蘭貴族的起義,建立蓋特曼政權,但對波蘭作戰(zhàn)不利,決定聯合俄國。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與俄國代表在佩烈亞斯拉夫與俄羅斯代表簽訂條約,宣布聯合。此后相對弱小的烏克蘭逐漸從俄國沙皇的盟友變成其臣屬,自治權力日益縮小。1686年,俄國擊敗波蘭,奪取烏克蘭中部的基輔等地。17世紀后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占領右岸烏克蘭,后被俄羅斯擊敗。1707年,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軍攻入烏克蘭,蓋特曼首領馬澤帕趁機造反,被彼得大帝殘酷鎮(zhèn)壓。此后烏克蘭的自治權力逐漸被廢除,俄羅斯在烏克蘭實行同化政策,強行推廣俄語俄文,并以“小俄羅斯”稱呼這一地區(qū)。18世紀后期,俄國三次參與瓜分波蘭,奪取了原屬波蘭統治的第聶伯河以西的左岸烏克蘭。18世紀30年代,俄國擊敗土耳其奪取了烏克蘭南部的亞速,1783年,吞并了克里米亞汗國。這樣除了最西邊的利沃夫等地由奧匈帝國統治之外,俄羅斯統治了今天烏克蘭疆域的絕大部分地區(qū)。
蘇波戰(zhàn)爭與東西烏克蘭的分裂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軍曾深入烏克蘭控制基輔,但1918年德國戰(zhàn)敗投降后,其扶植的烏克蘭中央拉達勢力,隨即土崩瓦解。1920年,剛剛獨立的波蘭發(fā)動對蘇俄的戰(zhàn)爭,試圖恢復對烏克蘭的統治,但波軍在攻占基輔后很快被逐出?梢娫诨o以東的烏克蘭疆域中,主張與俄羅斯聯合的勢力占據上風。由于蘇俄軍隊在華沙城下失敗,最終,1921年3月,蘇俄與波蘭簽訂“里加”條約,烏克蘭西部的加利西亞等地區(qū)被并入波蘭。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提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舍佩托夫卡,就在邊界線東側不遠的地方。1922年蘇聯成立,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作為首批加盟共和國加入蘇聯,這樣,烏克蘭民族被分為蘇聯統治的東部和中部烏克蘭以及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兩個區(qū)域。此外,原屬奧匈帝國統治的小塊領土——喀爾巴阡烏克蘭被劃歸捷克斯洛伐克。
在此后的十多年中,隨著蘇聯推行五年計劃,東烏克蘭的經濟有了巨大的發(fā)展,烏克蘭語和民族文化也受到鼓勵,而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仍是落后的農業(yè)地區(qū),波蘭政府實行了民族壓迫政策。盡管,20世紀三十年代初,蘇聯強制統治的集體化的烏克蘭出現了嚴重饑荒,蘇聯對東烏克蘭的統治仍然比較穩(wěn)固。1934年,蘇維埃烏克蘭的首都從接近俄羅斯的哈爾科夫遷到基輔。
相反,西烏克蘭出現了反對波蘭統治的“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和“烏克蘭起義軍”。1934年該組織頭目班德拉因密謀刺殺波蘭內務部長而被波蘭政府逮捕。
蘇聯合并西烏克蘭及當地的反蘇游擊運動
蘇聯領導時一直試圖奪回西烏克蘭,實現烏克蘭民族在社會主義下的統一。1939年8月,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其中的秘密議定書劃分了兩國在波蘭境內的勢力范圍。同年9月17日,蘇聯在波蘭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以保護波蘭境內的西白俄羅斯和西烏
克蘭同胞免遭納粹蹂躪為借口,出兵波蘭,奪取西烏克蘭,并宣布將西烏克蘭并入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蘇聯隨即在西烏克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大批逮捕反共人士,加劇了當地社會的緊張。
1941年6月,德國閃擊波蘭,西烏克蘭地區(qū)的民族主義分子趁機發(fā)起暴動,襲擊撤退中的蘇軍。同年6月26日,烏克蘭民族主義武裝占領西烏克蘭主要城市利沃夫,6月30日,宣布成立“烏克蘭獨立國”。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中的一個派別與納粹合作,參與了德國占領下的基輔等城市的民政管理。2010年2月,波蘭總統卡欽斯基稱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在二戰(zhàn)期間屠殺了十萬波蘭人,對時任烏克蘭總統尤先科授予該組織頭目班德拉“烏克蘭英雄”的稱號表示嚴重不滿。
1943—1944年蘇軍反攻,逐步收復了烏克蘭。烏克蘭民族主義武裝對蘇軍展開游擊戰(zhàn)。1944年2月29日,蘇聯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司令員瓦圖京大將遭受烏克蘭民族主義武裝襲擊,傷重犧牲。此后,在烏克蘭西部地區(qū)的森林和沼澤中民族主義游擊隊一直與蘇軍戰(zhàn)斗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些研究者認為,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曾獲得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亨廷頓稱烏克蘭跨越文明的斷層線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論中認為烏克蘭正好跨越了西方人民與東正教文明的斷層線,烏克蘭西部傾向歐洲東部傾向俄羅斯,除了上文所述的歷史背景之外與現實的人口和語言構成密切相關。從19世紀開始,俄羅斯人大量移居烏克蘭的東部和南部地區(qū),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就是在14歲時從俄羅斯移居烏克蘭東部的。這些地區(qū)的很多烏克蘭族人在俄羅斯移民的影響下,母語變?yōu)槎碚Z。1956年,由俄羅斯劃歸烏克蘭的克里米亞也是俄語為母語的人口為主。這導致烏克蘭公民中母語為俄語比例(2001年統計為29%,2004年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家里使用俄語的比例高達43%-46%)大大超出了俄羅斯族在烏克蘭總人口的比例(一般認為不到20%)。
可見烏克蘭作為一個有著復雜歷史和文化的國家,如果想保持統一無論是“脫俄入歐”還是“脫歐入俄”都不是明智的選擇。正如基辛格博士所說,烏克蘭需要成為東西方的橋梁才能免于滅亡。
來源:作者授權新浪歷史刊發(fā)。
(聲明:作者獨家授權新浪網使用,請勿轉載。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烏克蘭的歷史篇三:烏克蘭
烏克蘭危機帶來的啟示
3月17日,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首次對另一個歐洲國家領土的吞并,將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并入了俄羅斯聯邦。
一、烏克蘭的基本情況
沙皇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烏克蘭重要的地理位置。 烏克蘭,位于歐洲東部,黑海北岸,北鄰白俄羅斯,東北接
俄羅斯,西連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南同羅馬尼亞、摩爾多瓦毗鄰,面積為60.37萬平方公里,是歐洲僅次于俄羅斯的面積第二大國家,境內第聶伯河是歐洲第三大河流,將烏克蘭自然劃分為東西兩部分,而河流兩邊也呈現出親歐、親俄趨勢,其境內有27個行政區(qū),其中克里米亞以共和國形式存在。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烏克蘭擁有黑海地區(qū)最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克里米亞半島和島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通過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克里米亞半島像一個菱形的錐子一樣直插進黑海,可以說,誰控制了克里米亞半島,誰就把黑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而俄羅斯黑海艦隊駐地就在克里米亞半島上;從地理資源的角度看。烏克蘭物產資源豐富。不僅用擁有前蘇聯最大的煤田、第二大的鐵礦場,而且其土地肥沃,農作物產量高,耕地面積近3億畝,占國土面積
的2/3,素有“歐洲糧倉”之稱,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國,但其石油、天然氣資源較為匱乏。 如果俄羅斯控制了烏克蘭,不僅是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戰(zhàn)略
屏障和“緩沖區(qū)”,同時也是其向東歐、中歐甚至西亞滲透的跳板, 一旦烏克蘭被美國或歐盟控制以后,俄羅斯失去巨大的經濟
利益是其次,而歐美勢力不僅取得黑海的優(yōu)勢,而且還截斷了俄羅斯向東歐和中歐滲透的跳板,徹底被邊緣化,而且更嚴重的是歐美以烏克蘭為跳板,威脅直指俄羅斯的腹心伏爾加河地區(qū),俄將無任何安全可言,
剪不斷理還亂-----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淵源。只有尊重歷
史才能得到真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簡要看看烏克蘭的歷史。烏克蘭和俄羅斯原本同宗同源。公元9世紀,古羅斯民族在現烏克蘭首都基輔建立國家--基輔羅斯,是東歐平原上最早出現的文明古國之一。1237年,蒙古“金帳汗國”入侵,基輔羅斯被占領,國家瓦解,部分羅斯人逃亡到莫斯科一代,建立了莫斯科公國,羅斯族也在長期歷史演變中形成了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三個民族。14世紀起,烏克蘭地區(qū)先后受立陶宛大公國、波蘭等國的統治,一直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國家。1654年﹐烏克蘭民族領袖赫梅利尼茨基為抵抗波蘭的剝削壓迫,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商請沙俄來統治東烏克蘭,至此,東烏克蘭地區(qū)(第聶伯河左岸)拜托了波蘭的殖民統治,并入俄羅斯。18世紀,俄羅斯又相繼把烏克蘭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區(qū)并入自己的版圖,此后烏克蘭長期作為沙皇俄國統治之下的一個自治共和國存
在。1922年,烏克蘭作為第一批四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加入了新成立的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后,烏克蘭趁著蘇聯中央政府陷入癱瘓,宣布成立獨立國家。2014年3月18日,烏克蘭所屬克里米亞共和國并入俄羅斯。
絕對自由就是沒有自由-----烏克蘭的政治宗教文化
在基輔羅斯時期,烏克蘭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是高度集權的封建王朝,其信仰為基督教,后發(fā)展為基督教的重要分支--東正教。國家分裂后,在蒙古、立陶宛大公國、波蘭等國的先后殖民統治下,烏克蘭被迫信仰基督教在歐洲廣泛接受的另一分支--天主教,信奉羅馬教皇,并使用拉丁語作為官方語言,特別是西部和北部地區(qū)影響較大。而東部地區(qū)大部分人依舊信仰東正教,信奉莫斯科沙皇,使用烏克蘭語和俄羅斯語(二者差別不大,類似美式英語和英語之間的差別)受影響較小。1654年﹐烏克蘭民族起義與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后,有過短暫的自治經歷,但不久后,沙皇就向烏克蘭派出“小俄羅斯”,
身不由己的無奈------畸形發(fā)展的經濟
二、烏克蘭走勢 對世界的影響
對俄羅斯的影響
對歐盟的影響
對美國的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地理位置重要
烏克蘭位于歐洲東部,首都基輔,是前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你那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獨立。它東連俄羅斯,西接波蘭,南接黑海,是歐盟與俄羅斯地緣政治的交叉點。一直以來俄羅斯將烏克蘭視為其西部地區(qū)的戰(zhàn)略屏障和“緩沖區(qū)”。
克里米亞是烏克蘭境內唯一一個自治共和國,瀕臨黑海和亞速海,軍事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擁有許多天然良港,俄羅斯黑海
艦隊就駐扎于此。從18世紀以來,克里米亞就是沙俄控制黑海沿岸、地中海、巴爾干地區(qū)的基地。
政治風氣開放
開放(埋下苦果)
經濟發(fā)展緩慢
歷史 烏克蘭在俄語中的意思是“邊區(qū)”,俄國對“邊區(qū)”進行了持續(xù)的語言文化歧視與經濟壓制。加上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烏克蘭地區(qū)爆發(fā)的大饑荒,歷史暴露出的真相顯示人為因素的作怪遠遠大于自然因素的破壞,使得當今不少烏克蘭人將其視作對本民族蓄意而為的滅絕措施。
克里米亞贈予
自然資源相對豐富
相關熱詞搜索:烏克蘭 歷史 烏克蘭的歷史死結 烏克蘭的歷史地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