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文本細讀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8-06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文本細讀源于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語義學,是語義學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重要方法和顯著特征。所謂文本細讀,是指讀者通過對作品文本的詳細閱讀,進行細致、精確的語義分析,從而實現(xiàn)對文本意義準確、透辟的解讀。以上定義是從溯源的角度介紹的一種文學批評語境下的文本細讀。
當今課程教學的語境下,文本細讀的服務對象轉移至閱讀教學身上,從閱讀教學出發(fā),為了閱讀教學,與閱讀教學結伴同行。我們認為文本細讀就是讀出對作者的理解,讀出文本的主要內容,讀出作者的行文思路,讀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讀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背后的含義,讀出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ㄒ唬┪谋炯氉x是當前語文教材應用的必須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認識語文教材應用的重要性:學生閱讀課文獲取信息,這只是語文教學一個顯在性的行為。學生閱讀課文獲得“如何傳播信息”的言語智慧,則是一個更為本質的行為。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掌握教材的原生價值,并不是學生閱讀行為的最高目的,學生閱讀行為的最高目的是通過掌握教材的原生價值的過程,掌握教材的教學價值,即掌握如何傳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語智慧。從語文教學目標取向來看,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處在語文教學的最高層次,而語文教材的原生價值,則是為實現(xiàn)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鋪路、搭橋的(《語文教學內容重構》)。教師必須樹立用教材教的理念,摒棄教教材的陳舊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思想主題)的統(tǒng)一。
(二)文本細讀是走出語文教學困境的必須
從當前語文課程體系來看,在語文課程目標之下并沒有呈現(xiàn)出清楚的課程內容,該教什么才能達成課程目標所要求的語文素養(yǎng),完全依靠教師自身對于教材內容的取舍和課程目標的理解。在這個前提之下,語文教師備課的主要精力用在:揣摩教材編撰者的“意圖”上,按教參所提供的結論去“理解”課文,想出具體的“教學內容”。這種現(xiàn)象導致的結果是:不同的老師對同一篇選文會有不同的內容,優(yōu)秀的老師以自身的學養(yǎng)敏銳地使教材發(fā)揮最大化效率,而一般的老師則在耗費大量精力之后,不僅無法完成課程內容,還會導致課堂上大量非語文的,或者是語文的但卻連教師本身都“說不清”的東西出現(xiàn)(王榮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
二、研究的內容
。ㄒ唬┟鞔_語文教學四個概念
語文課程目標:指學習語文應該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即語文素養(yǎng)是什么;語文課程內容:指教什么的問題,即為了達成語文素養(yǎng)目標,一般應該教什么;語文教材內容:指“用什么去教”,它是教材編寫者必須思考的用什么樣的教材才可以達成課程內容的問題;語文教學內容:則是指教師面對學生,實際上教什么的問題。
。ǘ┟鞔_文本類型功能
王榮生教授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中提出:理想教材中的選文大致為四種類型,即: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從功效、選文特征看:樣本的功能在于提供樣品,為學生正在閱讀或將要閱讀的書籍獲得一種可供使用的技能。因此,在選取教材時,它所注重的是與真實閱讀相聯(lián)系的樣本。用件的功能在于從內容上提供的道德思想、科學常識,為下一步的語文實踐活動提供起點。從呈現(xiàn)方式來看:用件本身只是材料,為了減輕教師在處理教材時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成本,它的編排需要附帶從材料中提取以供選擇的材料、活動方式。
無論什么樣的教材,都必須在內容處理上貼近教學實際要求,形成具體有效的教學設計。機械地運用這四種類型去設計教學內容、去參照教學實際是有害無益的。在課堂教學內容處理上,無論是現(xiàn)有教材還是理想教材,都不應出現(xiàn)單純的某種類型的做法。在一節(jié)課中,單純的體現(xiàn)語文共同法則而不試以引導實踐;單純地體現(xiàn)欣賞而不去了解語言表達的魅力,體驗探求真理的快樂;單純地強調內容認識,活動實踐,而不去獲得語法知識,不去追求閱讀訓練的課堂都是不存在的。成功的課堂,有效的課堂,甚至生命化的課堂更多的是綜合了四個類型的不同功能進行方法上的取舍或者選擇的課堂。
三、研究方法與過程:
。ㄒ唬┭芯糠椒
1.主要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同時采用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等作為輔助。調查法:研究前期采用問卷、座談等形式調查教師對文本細讀的了解情況,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中針對教師的實際情況、課堂教學情況、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等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后期調查實驗的收效、成果。實驗法:把實驗內容滲透到教師的常態(tài)課中,并通過定期做研究課來探討通過文本細讀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研究。經驗總結法:每堂研究課有實踐個案,并做好小結工作;中期評估階段寫出有關專題文章;結題階段寫好研究報告。研究組成員定期進行總結,課題組定期匯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對實驗進行分析與調整。
2.在具體研究中注意人員組織結構(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和實踐教師)的結合,同時重視計劃、實施、觀察、反思與調整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要對研究課上學生的認知、情感、技能等進行現(xiàn)場觀察,及時做記錄。對實踐個案及時交流、總結,寫出相應論文或報告。
。ǘ┭芯窟^程
第一階段:設計和論證階段(2010年7月—9月)。2010年7月,課題申報;2010年8月,設計課題研究方案;2010年9月,組織業(yè)務骨干進行論證,修改方案。
第二階段:各子課題組的組建及開題準備(2010年10月—12月)。2010年10月—12月,組建群體課題組,確定人員及分工,組織實踐教師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方法;2010年10月,確定研究題目,查閱資料,撰寫課題開題方案,進行開題論證。
第三階段,開題論證會,研究方案的實施(2010年10月—2012年6月)。2010年10月,課題論證會;2010年10月—2011年5月,調查問卷,課堂教學實驗,課題組成員參加課題培訓,隨堂聽課,進行交流研討活動;2011年6月,接受專項課題組階段評估,調整改進實驗方案;2011年7月—2012年5月,修訂完善課題研究方案,進行實踐課、評估與小結,完成實踐課錄像資料等的收集與整理,撰寫研究論文、教學案例,繼續(xù)深入開展本課題研究,交流、研討、推廣研究成果;2012年7月,進行研究資料分析,撰寫課題研究總報告與有關論文進行鑒定、評估、結題驗收研究成果。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