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內容整合的課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8-0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 要:南京被譽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歷史文化豐富而厚重。在初中歷史國家課程中融入地方史內容,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還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地方史;國家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14-0061-04
          從2015年開始,本校歷史組就著手開發(fā)南京地方史校本課程,并成功申報江蘇省“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自此,歷史組的教師以課題為引領,著手進行地方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行動研究。經過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探索,本組教師已經編寫了課程綱要和校本教材,并通過開設校本選修課的形式進行了整整一年的教學實踐。在課程開發(fā)和實施的過程中,本組教師發(fā)現學生對于南京地方史的興趣非常濃厚,他們渴望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六朝古都”、“十朝都會”那層層豐滿而厚重的歷史。然而地方史校本課程是以選修課形式實施的,人數有限額,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為了使更多的學生能從地方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中受益,歷史組的教師開始嘗試進行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相整合的實踐研究,將地方史校本課程內容與國家課程內容進行整合,主要采取嵌入式教學形式,利用地方史資料豐富和延展國家課程,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和熱愛之情。此文將地方史校本課程部分內容整合進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4課《明朝的統(tǒng)治》,嘗試給歷史課加點地方“料”。
          一、嵌入地方史常識,普及南京歷史文化,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對于七下第14課《明朝的統(tǒng)治》,教師用城門和城墻進行激趣導入,介紹城墻文化,把地方史和國家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師以敘舊的方式和學生說道:老南京人都把去市里叫“進城”,有同學知道進的“城”指的是什么嗎?有的同學說“城墻以內的城區(qū)”,有的說“城門”,有的還具體說到“中華門以內”,有的說“集慶門以內”,這意味著同學們對城墻都有不同程度的認知。但當教師問到“進城“是進哪一道城墻以內的區(qū)域,城墻一共有幾重的時候,學生就傻了眼了,他們非常好奇:除了經常見到的城墻,難道還有其他的?教師接著出示了一副《南京明城墻圖》,結合城墻圖示給學生簡單介紹了南京城墻的總體格局和地位:南京城墻的營造一改以往都城墻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礎上,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筑城,共分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格局,F在我們能看到的主要是“京城”,“進城”也指的是進入“京城”之內。我們南京的城墻現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長、規(guī)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墻。南京明城墻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御設施一直使用到近代抗日戰(zhàn)爭時期,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最后就是以城墻為防御設施展開的。
          教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聽的興趣盎然。從學生吃驚的表情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從未如此全局縱觀過四重城墻,對明城墻的認知僅限于日常穿梭南京各城門的一些小的點,他們也從未曾感受過南京城墻竟然如此大規(guī)模。一臉的驚嘆背后,饒有興致的隨著明城墻圖示尋找著自己的家位于當年明都南京的哪個區(qū)域,由此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學生不再是歷史的“局外人”,歷史教育的歸屬感油然而生。
          二、嵌入地方史故事,宣傳南京歷史文化,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新課環(huán)節(jié)中講述到明朝建立的子目時,在講完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后,教師嵌入了定都修城的相關故事,宣傳南京歷史文化,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教師接著和同學們聊起了城墻: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墻作為“中國明清城墻”項目的牽頭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南京明城墻可是我們南京的一個大寶貝,南京明城墻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7年,終于完成明朝國都應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南京城墻經歷600多年的歷史滄桑,它仍舊昂然屹立,忠誠的守護著這所城市。為什么明城墻可以修建的如此堅固?能說說你知道的有關明城墻的典故嗎?通過同學們的回答發(fā)現,學生對明城墻的故事還是略有所聞的,雖然不能完整的表達故事內容,但也能就典故的內容說出一二。比如有一位同學提到了明初建筑聚寶門時,砌起即塌,屢次修筑不成。有人說地下有水怪在作祟,于是向朱元璋獻計,借用沈萬三的“聚寶盆”填在城坍處,城門真的就此順利建成,堅固異常,因而把此門稱作“聚寶門”。教師就著這位同學的典故,又告訴大家聚寶門得名的又一出處,其實聚寶門一名的由來,是因為城門外有一座聚寶山(今稱雨花臺)而得名的。還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城墻驗收制度的苛刻,派遣一名大力士用錘子捶打建好的城墻,如果城墻沒有任何問題,說明大力士沒使勁,該殺。如果城磚被大力士錘打后受損,說明城磚的燒制者、城磚的驗收者及建筑城墻的負責人沒有盡職盡責,該重罰。就著這位同學的敘述,教師接著介紹了地方史中明城磚燒制責任到人的故事。
          教師曬出了一張明城垣史博物館收藏的刻有“總甲方有余甲首天界寺小甲尹添俊造磚人戶尹添俊天界寺窯匠陳智全”豎排兩行磚文的“天界寺款”城墻磚圖片,并講述了這塊磚文背后的故事:明初朝廷對城磚的燒造質量要求極其嚴格,上到府、州、縣官員,下到造磚人夫和燒磚窯匠,都要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問責”,嚴重的甚至要被殺頭。這塊城磚上的“天界寺”落款,說明明代佛教寺院也參與南京城墻磚的燒造。當年,朱元璋當上了皇帝,賞賜給了南京天界寺田地105頃,天界寺住持一開始很高興,不久就犯難了,因為即便是受皇家賞賜田地的京師寺院,該寺也要為建造南京城墻燒制城磚。明朝嚴格按照“計田出夫”的規(guī)定燒制城磚,寺院被編為甲首1名,下轄小甲10名,共有105人得服役參與燒造城磚。有意思的是,盡管天界寺擁有百頃良田,但卻經常拿不到應收的租糧,一些田地還受到各方侵占。一邊錢糧吃緊,一邊還要承擔燒造城磚的沉重徭役,天界寺的僧人因此苦不堪言。洪武十六年(1383年),天界寺住持行椿跪在朱元璋面前,以“每頃一夫,常住盤費艱難”為由,懇請將寺院獲賜的田地歸還朝廷,以免除燒磚的徭役。接著教師問同學們:透過這個故事,你能看出些什么?通過小討論,大家一致佩服朱元璋如此有智慧的通過嚴密的制度保證了城磚的質量和數量,從而給我們留下了這筆“巨額財產”,但燒制城磚的任務也給百姓添加了沉重的負擔。當大家由城磚轉而對明太祖的統(tǒng)治開始發(fā)生興趣的時候,教師順勢切入到了本課的重點內容——朱元璋強化皇權。

        相關熱詞搜索:課程內容 校本課程 整合 課例 地方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