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上

        發(fā)布時間:2017-02-0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中華歷史上篇一: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全才人物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全才人物(圖)

        唐太宗

        中國漫漫歷史長河中,人才輩出又何止千萬。然專而不全者眾,全而皆精者少,能做到內外兼修、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又有多少?

        在這里,先給這次“全能”的評選標準下一個籠統(tǒng)的定義——“內”當修身養(yǎng)性,學富五車;“外”當治國安邦,出將入相??

        一、姜尚,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故從其封姓,也稱呂望,又作呂尚,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謀略家,被譽為“兵家始祖”、“武圣”。

        相傳有一次,他垂釣于渭濱,周文王出獵相遇,兩人一見如故,話語投機,周文王聽了姜尚侃侃而談治國安邦之策,贊賞不已,遂同載而歸,說:“吾太公望子久矣。”遂尊號“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公元前1066年,武王以姜尚為國師,率部伐紂,大戰(zhàn)于牧野,大勝紂軍。姜尚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為齊國始祖,亦稱“齊太公”。

        姜子牙學問淵博,“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五行術數奇門遁甲,無一不精無一不通!毕鄠髦胁恍啾鴷度浴、《六韜》,是中國歷史上被神化了的一代奇人。

        二、范蠡,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被尊稱為“商祖”、“商圣”。

        公元前494年,勾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后獻“卑身厚賂,乞成于吳”之計,訂城下之盟,隨勾踐質吳三年,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于使勾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奮發(fā)圖強,筑城立廓,發(fā)展生產,以俟時機。范蠡倡“道”、“氣”,主“恒”、“!,重“持盈”、“定傾”、“節(jié)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興越滅吳,完成勾踐稱霸大業(yè)。

        其后,范蠡深知勾踐為人可與之共患難而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被后人奉為“文財神”。

        三、班超,字仲升,東漢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

        班超少有大志,不拘小節(jié),內心孝敬恭謹,居家常親事勤苦之役,不恥勞辱。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能夠權衡輕重,審察事理。常欲效張騫立功異域,效命疆場,遂“投筆從戎”。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來到鄯善,國王先恭而后倨,班超推斷匈奴也派使者來了。情勢危急,班超當機立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決定先下手為強,斬殺匈奴使者百余人。鄯善舉國震恐,隨即歸漢。

        班超駐守西域32年,陸續(xù)平定了莎車等國的叛亂,擊退了大月氏王朝7萬人的進攻,保護了西域南道各國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大小50國全部歸屬,西域從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縱橫捭闔,使西域與內地聯(lián)為一體,為大漢民族的基業(yè)立下了豐功偉績。

        四、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一名吉利,小字阿瞞,“少機警,有權數”,自幼博覽群書,武藝過人,善詩詞,通古學。

        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蕩不羈,但卻足智多謀,善于隨機應變。20歲舉孝廉而入仕途,十數年間,先后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集團,征服烏恒,統(tǒng)一北方。

        曹操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軍政領袖,還是一位慷慨的詩人和憂患的哲人。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返绕,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韻沉雄,清峻通脫,慷慨

        悲涼。

        五、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發(fā)明家,人稱“臥龍”。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于襄陽隆中,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三分”。公元223年,后主劉禪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xiāng)侯,勤勉謹慎,事必親躬,賞罰嚴明。與東吳聯(lián)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zhàn)備。公元227年,上疏《出師表》于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公元234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熬瞎M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嫻熟韜略,學識淵博,兼通天文地理,奇門遁甲。多謀略,善巧思,曾革新“連弩”,造“木牛”、“流馬”,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千百年來,諸葛亮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的故事亦為世人所歌誦。

        六、周瑜,字公瑾,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伴L壯有姿貌”,精音律,多謀略,人稱“美周郎”。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欲并吞江東,大都督周瑜揚長避短,火燒赤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名震華夏。后圖進中原,不幸早逝,年僅36歲。

        周瑜文采超群,性情寬宏,雍然大度:“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文武雙全,雅量高致,精于音樂,時有謠諺道:“曲有誤,周郎顧”。

        七、李世民,即唐太宗,李淵次子,以“濟世安民”為名。雄才大略,智勇兼?zhèn),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被譽為“千古一帝”。

        李世民精于戰(zhàn)法,善于運用騎兵,出奇制勝。臨戰(zhàn)身先士卒,統(tǒng)軍馭將,恩威并用。對降將和少數民族將領,能竭誠相待,委以重任,被夷狄蠻羌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選賢任能,兼聽納諫,視民如子,不分華夷,海納百川,文治武功均有杰出的建樹,世譽“貞觀之治”,亦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強盛的時期之一。

        八、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位杰出的文學家、改革思想家和教育家。

        |公元1038-1043年,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善軍事制度和戰(zhàn)略措施,號令嚴明,夷狄不敢犯,被敬稱為“龍圖老子”、“小范老子”。

        公元1043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

        建議,陸續(xù)推行,史稱“慶歷新政”?上Р痪靡驗楸J嘏傻姆磳Χ毁H,后病死,卒謚文正。

        范仲淹工于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且其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后天下人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jié)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范仲淹亦被朱熹譽為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九、王陽明,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明代著名的軍事家、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

        他是明代心學泰斗,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之集大成者,其學發(fā)展為姚江學派,對明代及后世儒學影響甚巨。

        作為一介書生,從未上過戰(zhàn)場的王陽明通過自己杰出的軍事才能,很短時間內就消滅了盤據數十年的叛軍勢力。后寧王叛亂,王陽明成功的運用宣傳戰(zhàn)和反間計,然后趁敵不備先攻南昌,反客為主,使寧王陷于被動。決戰(zhàn)中火攻南康,全面平息寧王之亂,前后只用了35天。

        王陽明晚年奉旨南巡時,途徑大余青龍赤江古碼頭,病故于船上,后人在此建亭以示紀念。亭中是一座大理石碑,碑西面陰刻“王陽明先生落星處”、“日本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岡田武彥手書”。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及東南亞國家的學者前來憑吊。

        十、曾國藩,號滌生,原名子城,謚文正,中興名臣,清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xiāng)派”創(chuàng)立人。

        曾國藩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他建立湘軍,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立下赫赫戰(zhàn)功,挽救了清政府;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因此,他除了“一品侯”頭銜之外,還有“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圣賢”、“近代史之父”諸等稱謂,毛澤東亦言“獨服曾文正”。

        文膽武略,曾國藩當為官場楷模。

        中華歷史上篇二: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major events in Chinese history

        1.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by Emperor Qin Shi Huang

        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楚國、齊國],統(tǒng)一天下,正式建立秦朝,稱"始皇帝",時年三十九歲;秦始皇統(tǒng)一制度、修筑長城,為中國歷史做出重要貢獻。

        2. 鴉片戰(zhàn)爭Opium War (1840-1842)

        鴉片戰(zhàn)爭(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國近代史上一共有兩次鴉片戰(zhàn)爭: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兩次鴉片戰(zhàn)爭使舊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3. 太平天國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1851-1864)

        太平天國1843年之"拜上帝會"。1851年成立太平天國,1853年建都天京,勢力遍及中國十省。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計存在13年。太平天國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特例,以西方宗教名義組織勢力,中國官方認定之"中國農民起義"且"第一次遭到中外勢力共同鎮(zhèn)壓"。而在清朝初年剃發(fā)易服之后,太平軍因拒絕此俗,亦被稱作長毛、發(fā)賊。

        4. 戊戌變法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是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xiàn)代化道路。無奈變法受到清朝廷內保守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對,最后演變成為政變,維新派人物被殺。維新運動失敗,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于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革命的道路。

        5. 辛亥革命the 1911 Revolution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筑權,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fā)保路運動。1911年10月10日,武漢地區(qū)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fā)動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響應,因為1911年為舊歷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6. 新民主主義革命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1919-1949)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所謂"新",是相對于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fā)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tǒng)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Old-democratic Revolution)。

        7. 五四運動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fā)的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8. 南昌起義Nanchang Uprising (1927)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又稱南昌起事、國民黨稱南昌暴動、南昌兵變,是指1927年8月1日于中國江西省南昌,由中國共產黨勢力的軍隊針對中國國民黨的分共政策而發(fā)起的武裝反抗事件。

        9. 九一八事變September 18th Incident (1931)

        九一八事變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fā)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根據沖突爆發(fā)的日期,史稱九一八事變。由于當時中國東北地區(qū)稱為滿洲,因此日本方面將這次事變稱為滿洲事變。九·一八事件爆發(fā)后,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zhàn)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fā)后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九月十八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10. 長征Long March (1934-1935)

        長征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會合后組成)、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qū)向陜甘蘇區(qū)的戰(zhàn)略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在二萬五千華里以上,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當時與中國共產黨敵對的中國國民黨將此事件稱為"流竄"(to flee hither and thither)。

        11. 西安事變Xi'an Incident (1936)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當時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fā)動的直接軍事監(jiān)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

        12. 盧溝橋事變Lukouchiao Incident (1937)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是1937年7月7日發(fā)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亦稱蘆溝橋)的中日軍事沖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xiàn)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

        13. 南京大屠殺Nanjing Massacre

        南京大屠殺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侵華日軍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國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區(qū)及郊區(qū)對中國平民和戰(zhàn)俘進行的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guī)模屠殺、搶掠、強奸等戰(zhàn)爭罪行。據中國學者考證,在南京大屠殺中死傷的中國民眾高達30萬人以上,而日本學者則眾說紛紜,但有部分人卻試圖抹殺事實。

        [拓展]種族滅絕genocide

        14. 抗日戰(zhàn)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1937-1945)

        中國抗日戰(zhàn)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zhàn)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zhàn)爭(把甲午戰(zhàn)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zhàn)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fā)的戰(zhàn)爭,主戰(zhàn)場在中國大陸,兩國軍隊鏖戰(zhàn)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15. 解放戰(zhàn)爭Chinese People's War of Liberation (1946-1949)

        解放戰(zhàn)爭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tǒng)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完成,也是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16. 土地改革Land Reform, Agrarian Reform (1950-1958)

        [heavenseeker: 歷史年代的記憶差不多還給老師了,其實俺不是很清楚為什么劃定在1950-1958]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和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從1950年冬開始,有領導地分期分批地進行。

        17. 整風運動Rectification Movement (1957-1958)

        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進行的普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運動。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進行過3次,其中以1942年的延安整風運動最有名。故整風運動通常專指延安整風運動。

        1957年4月,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決定在全黨進行一次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為主題,以及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運動進行中由于極少數資產階級右派的進攻,轉為反右派斗爭,這次整風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整風的方法逐步從黨內運用到社會各方面。

        18. 大躍進Great Leap Forward (1958)

        "大躍進"是在1958至1960年上半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生的試圖利用中國大陸充裕的勞動力和蓬勃的群眾熱情在工業(yè)和農業(yè)上"躍進"的社會主義建設運動。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發(fā)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共高層部分領導人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草率地發(fā)動了"大躍進"運動。

        19. 文化大革命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國由毛澤東發(fā)動和領導的政治運動。其發(fā)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現(xiàn)在被廣泛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最動蕩不安的階段,常常被稱為"十年動亂"或"十年浩劫"。自1966年開始,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和四人幫的被捕后為結束。

        20. 十一屆三中全會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1978)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從此,黨掌握了撥亂反正的主動權,有步驟地解決了建國以來的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和實際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進行了繁重的建設和改革工作,使我們的國家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出現(xiàn)了很好的形勢。

        中華歷史上篇三:揭秘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9大歷史事件

        揭秘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9大歷史事件

        對一個國家來說,一個重大的打擊或是一次比較大的失敗,都可以歸納為恥辱的一頁。在中國近5000年的歷史歲月中,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進的國家。但與此同時,恥辱也時刻伴隨著我們。大部分的恥辱事件,都是由于外敵入侵導致的,但還有一部分,則是中國人自身內斗的惡果。透過這些慘烈的歷史,我們能從中得出歷史的教訓嗎?

        1、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西周被蠻族所滅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病死,幽王宮涅繼位,這是一個昏庸無能的暴君。幽王繼位后,天災人禍紛至杳來,社會上呈現(xiàn)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

        周幽王繼位的第二年,周王朝心臟地帶關中地區(qū)發(fā)生了大地震,山崩地裂,川源堵塞,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地震之后又遭旱災,寸草不生,土木枯萎,老百姓饑荒嚴重,對于危機日重的周王朝無疑是雪上加霜。

        烽火戲諸侯(資料圖)

        而周幽王仍倒行逆施,他任用善諛好利的虢石父為卿士,朝政昏暗,引起國人的強烈不滿。周幽王酷愛美女褒姒,為博得褒姒一笑,竟將軍國大事視同兒戲。周幽王想盡法子引她發(fā)笑,她卻怎么也笑不出來。虢石父對周幽王說:“從前為了防備西戎侵犯我們的京城,在翻山一帶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萬一敵人打進來,就一連串地放起烽火來,讓鄰近的諸侯瞧見,好出兵來救。這時候天下太平,烽火臺早沒用了。不如把烽火點著,叫諸侯們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些兵馬一會兒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就會笑的。您說我這個辦法好不好?” 后人把幽王的這場焰火晚會稱之為“烽火戲諸侯”,大概也是看成了“狼來了”的另一版本。據載,當冷美人褒姒看到二十多座烽火臺燃起沖天的煙火,臨近諸侯帶著士兵在黑夜里舉起火把,從四面八方趕到驪山腳下,前來勤王,那鼎沸的人聲、戰(zhàn)馬的嘶鳴,再加上無數條游動的火龍向焰火晚會中心集中之時的那種養(yǎng)病壯美景觀,真是大開眼界,聯(lián)想起這是寵愛自己的天子謊報的戰(zhàn)警,不由得莞爾一笑。但這一笑,卻讓西周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更重要的是,周幽王破壞宗法制度,廢正妻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妾褒姒為后,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往其外祖父申侯家,幽王興兵討伐申侯,欲殺宜臼,申侯大怒,聯(lián)合北方的游牧部落犬戎,呂(今河南南陽),繒(今河南方城)等國舉兵攻周,西戎真的打到京城來了。周幽王趕緊把烽火點了起來。這些諸侯上次上了當,這次又以為是國君在開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點著,卻沒有一個救兵來,京城里的兵馬本來就不多,只有一個鄭伯友出去抵擋了一陣。可是他的人馬太少,最后給敵人圍住,被亂箭射死了。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殺了,褒姒被擄走。殘留的大臣復立宜臼為太子,繼承王位,即周平王。平王后遷都于洛邑。從此,西周滅亡了。在與中央王朝的對抗中,游牧民族第一次占到了便宜。這樣愚蠢的王朝,滅亡了倒也活該。

        2、焚書坑儒:秦始皇的“文化大革命”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王朝——秦朝建立。由于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tǒng)一,并威脅到了秦朝的統(tǒng)治。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進言,說愚儒“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趨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庇谑,秦始皇為了統(tǒng)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于當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于民間的《詩》《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需要特加注意的是,從李斯的上書可知,當時帝國所有的書籍,包括明令燒毀的在內,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備份。朱熹也云:秦焚書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如說“非秦記及博士所掌者,盡焚之”,則六經之類,他依舊留得,但天下人無有。但就算是這樣,仍然有相當多文化價值的古籍都被焚毀。

        焚書坑儒(資料圖)

        而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余名術士坑殺,即為所謂的“坑儒”。事情的起因是秦始皇雇傭的幾個術士,一直沒有煉出所(來自:www.zuancaijixie.com 蒲公 英文 摘:中華歷史上)謂的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而后又逃出宮去。秦始皇一怒之下將咸陽400多名書生全部抓起來,嚴刑拷打,最后將他們全部坑殺。手段之殘忍,令人發(fā)指。

        3、最軟弱的王朝結局:公元316年西晉悲慘地滅亡

        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末代皇帝愍帝司馬鄴率領十多萬饑腸轆轆的臣民向兵臨長安城下的匈奴漢國大將劉曜肉袒出降,不久即如前任懷帝司馬熾一樣遭受“青衣侑酒”之辱后被殺。至此,西晉滅亡。距離開國皇帝武帝司馬炎意氣風發(fā),指點江山,“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的輝煌時刻,不過短短37個年頭,大統(tǒng)一就迅速演變成了覆滅悲劇。

        西晉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松散、最無能的王朝。它始終都沒有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對外沒有鞏固國家的邊疆,對內沒有整治好各路諸侯。它亡國的速度之快,堪比秦、隋。但秦、隋都曾經為國家做出過巨大的貢獻,滅亡以后的農民領袖都建立起了強大的帝國,開啟了漢、唐盛世,而西晉王朝的覆滅,卻使得剛剛結束漢末近百年分裂局面,好不容易統(tǒng)一的中華大地又重新陷入了比此前更為慘烈動蕩的亂世深淵,中國歷史也隨之墮入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漫長黑暗時期。

        西晉當時的國土范圍(圖中黃色區(qū)域)

        西晉上層統(tǒng)治階級荒淫腐敗,而下層百姓則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西晉的滅亡,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苦了老百姓,在司馬鄴向匈奴投降后,長安城里的男人幾乎被匈奴人全部殺光,女人成了他們玩樂的工具。在那個黑暗的歷史中,鮮血染紅了華夏的天空。

        4、王朝的喪鐘:公元612年隋軍遠征高麗的慘敗

        公元611年,隋煬帝發(fā)動了遠征高麗的戰(zhàn)爭。此前雖然他的老子也曾征討過高麗,但慘敗而歸。隋煬帝決心吸取父親后勤補給不足的教訓,親自動員全國上下做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從全國一百九十個郡征集了大量糧食和武器,五萬輛運送物資的車排滿了道路。大運河中塞滿了幾萬只船,幾乎到了船首接連船尾,連水面都看不見的程度。大批征戰(zhàn)人員與物資都集中到遠征的根據地——位于大運河北端的話郡。

        只可惜如此壯大的場面,卻是建立在老百姓的血淚之上的。為了征收到足夠多的軍糧,強行收刮農民的口糧,此時在黃河沿岸與中國南方,頻頻發(fā)生天災,官員又貪污腐化,致百姓的生死于不顧。而隋煬帝卻把大量物質和錢財都規(guī)劃到對高麗的戰(zhàn)爭中。在軍隊內部也沒有勝利的把握,厭戰(zhàn)情緒十分嚴重。這注定將是一場大劫難。

        隋軍遠征高麗(資料圖)

        隋軍度過鴨綠江,沒有遇到棒子的大規(guī)模抵抗。隋煬帝得意洋洋,認為棒子不堪一擊。殊不知這是高麗人的誘敵深入之計。隨后朝鮮北部下起了大雨,而高麗軍隊也開始了反擊。人生地不熟的隋軍亂作一團,死傷慘重,隋煬帝被迫下令撤軍。

        此次遠征高麗,使隋王朝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嚴重損失,有10多萬人戰(zhàn)死。事后高麗人將隋軍陣亡士兵的尸體碼在道路兩旁,延綿達數公里之長,作為向中國人炫耀的勝利資本。對高麗的戰(zhàn)爭幾乎掏空了隋朝的國庫,6年后,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就像秦朝一樣,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5、靖康之難:“南京大屠殺”的翻版

        公元1120年,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xié)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歸宋,其余國土歸金。后來金兵攻破遼中京,而宋朝二十萬大軍大敗。燕京被金人所攻占,天祚帝被俘,遼國滅亡。金滅遼之役嚴重暴露宋軍的腐敗。金國統(tǒng)治者認為宋朝的防御力量不堪一擊,決心趁勝追擊,南下攻宋。

        公元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宗望領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宗翰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于太子趙桓,趙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為宋欽宗。公元1126年1月,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后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并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zhèn)。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靖康之難(資料圖)

        在金軍的強大攻勢面前,北宋軍隊兵敗如山倒,一路潰敗。1126年12月,金軍前鋒已經抵達開封城下。1127年1月,金軍攻破外城。2個月后,金軍攻入內城,北宋宣告滅亡。金兵開始大肆搶劫財物,屠殺平民。金太宗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貶為庶人,強行脫去二帝龍袍,4月20日,金軍大肆搜掠后,立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隨后分兩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監(jiān)押,包括徽宗、鄭皇后及親王、皇孫、駙馬、公主、妃嬪等一行人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監(jiān)押,包括欽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孫傅、張叔夜、秦檜等人沿鄭州北行,其中還有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攜文籍輿圖、寶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10萬人等北返。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金人在開封犯下的暴行,堪稱又一次“南京大屠殺”的翻版。

        6、第一次被外族統(tǒng)治:1279年南宋滅亡

        1234年,金國被蒙古所滅。次年,蒙古人揮兵南下,但被宋軍阻擊在長江北岸。1267年,登上大汗寶座的忽必烈再次率精兵卷土重來。1273年,襄陽失守。1276年,蒙古軍隊攻占南宋都城杭州。此后,南宋殘余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杰等人連續(xù)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不斷逃亡至南方,經過香江《今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杰戰(zhàn)船沉沒。

        1279年3月19日,走投無路的南宋殘余勢力在廣東崖山被蒙古軍隊包圍。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自殺。十余萬具尸體浮海。張世杰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后人為主,再圖后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后亦赴海自殺,張世杰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杰在大風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南宋的抵抗勢力宣告瓦解。

        相關熱詞搜索:中華 歷史上 中華書局九上歷史教案 中華書局八上歷史提綱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