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精神txt下載_中國人的精神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一 “中國人的精神”――這個話題既嚴肅又有趣,這個提法,遠比時下流行的所謂“國民素質(zhì)”要好得多。為什么呢?因為精神包括了素質(zhì),卻并不歸結(jié)為素質(zhì)!八刭|(zhì)”這個說法正經(jīng)得令人難以接受,比如說,沒有素質(zhì)并不等于沒有精神。精神不過是個“大雜燴”,既包含“好”的素質(zhì),也囊括了“不好”的素質(zhì),而且,“素質(zhì)”的提法太籠統(tǒng),似乎有一個全世界統(tǒng)一的“有素質(zhì)國民”的標準,這個提法很容易抹殺中國人獨有的歷史文化性格。
“不好”的國民素質(zhì)的事例,似乎不勝枚舉,例如國人把隨地吐痰和亂涂“到此一游”的習慣帶到了去旅游的國家。另據(jù)2007年7月4日《揚子晚報》,法國音樂教授布菲女士,在中國文化古都南京辦了一場音樂會。然而,當晚不少觀眾帶著孩子前往;顫姾脛拥暮⒆觽兩宪f下跳,追逐嬉鬧,加上手機鈴聲、呼兒喚女的吵鬧聲,使布菲的鋼琴獨奏成了伴奏,這些孩子把法國音樂家氣哭了⋯⋯如果只是簡單地把這些歸結(jié)為“沒有素質(zhì)”的現(xiàn)象,并說明“國民素質(zhì)教育”的迫切性,我覺得這些說法還是似是而非的,沒有說到點子上。有些事情是習慣問題而不是人的素質(zhì)問題,比如中國民俗中沒有西方式的狂歡節(jié),但無論西方人還是東方人,畢竟都是人,共同的人性遠遠多于他們之間的差異性。我的意思是說,中國人也需要情緒發(fā)泄,那就得有渠道。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對于國人來說,這個渠道就是在飯桌上。凡有中國人的場合,即使屬“素質(zhì)高階層”的中國知識分子,在舉杯碰盞的席間,也大聲喧嘩,不亦樂乎!有必要把這個“沒素質(zhì)”的毛病改掉嗎?沒有必要,因為它是刻在中國人骨髓里的文化習慣,它就是我們一醉方休的狂歡節(jié),暴露平日壓抑太久的心情。我認為西班牙式的斗牛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奴隸主在角斗場上觀賞兩個奴隸之間生死格斗的“殺人”游戲,不文明且極端殘忍。相比之下,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沒有這樣“野蠻”的民俗,我們猜燈謎、對對聯(lián)、吟詩作畫,顯得文明高雅多了。我們能如此比較中西文明的高下嗎?不可以,因為這樣比較的結(jié)果,將永遠是一筆糊涂賬。
二
我喜歡具體而非抽象地提出問題,個別性遠比一般性更能說明問題,我想以有趣的方式探討“中國人的精神”,而不要嚴肅地討論什么“中國人的素質(zhì)”,因為后一種說法,潛在地隱含著用西方文明的素質(zhì)標準衡量中國人是否有素質(zhì),難道只要我們改不掉(確實改不掉也不必改)在聚餐時“大聲喧嘩”或者“打諢罵俏”的“毛病”, “素質(zhì)”就永遠“趕不上”看斗牛表演的西方人?這太不公平了。
我這樣說并不是肯定隨地吐痰、肆意高聲喧嘩和小孩子在音樂會上亂跑等行為可以保留,我的意思是,這些只是一些國人的陋習而已,不能以此為標準來判斷國人素質(zhì)的高低。某些不好的習慣之所以流行,有其存在的土壤,要想徹底根除掉,就要從滋生這些陋習的源頭著手。就說孩子吧,這些年來,我們的藝術(shù)教育成了應(yīng)試教育的一個附庸,許多家長讓孩子學習藝術(shù)不過是為了在升學時能夠獲得加分,因為特長生在升學時可以優(yōu)先。素質(zhì)教育從一開始就被嚴重扭曲,因此出現(xiàn)前面音樂會的場景就不足為怪了。一些家長自己不熱愛音樂,為了孩子迫不得已一起去聽,大人坐立不安,無法靜心傾聽,又怎么能責怪孩子呢?
關(guān)于國民素質(zhì)的提升問題,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些所謂‘文明的西方人’,并不在于他們的人性本身有多么文明,而在于他們在后天所受的制度熏陶比較文明。中國人需要學習的不是‘文明的西方人’,而是能給西方人帶來文明的制度。”
存在于我們中國人骨髓里的東西,是我們自己的精神文化,不但不必拋棄,而且要發(fā)揚光大。我倒覺得問題在于,很多時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不知道骨髓里的好東西究竟是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太含蓄,即使在大聲喧嘩的飯桌上,還是沒有真正說出來屬于中國文化本色的東西。不要抽象地估價一種文明的價值,就像要準確地描述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與其去看它的高樓大廈,不如看那里生活著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男人怎樣對待女人或女人怎樣對待男人,我的意思是風格或者個性――這些東西是沒有絕對標準的,但問題在于一定要有風格。
那么,什么才是中國人獨有的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文化風格呢?那太多了,比如說現(xiàn)在全世界只有中國人還在用象形文字思維、寫作、傳達喜怒哀樂,而其他任何民族的語言,都是廣義上的拼音文字。這個區(qū)別誰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研究過語言的差異會使中國人具有哪些自己的精神特色――正是這些使西方人難以理解中國人。同樣是深沉、博大、淳樸、靈敏,也有中西之別。我挑其中最主要的說,那就是中國人的靈敏或者說是“微妙精神”,往往難以被西方人(即使智慧如黑格爾那樣的哲學家)領(lǐng)會。這種靈敏的程度簡直無以復加。法國人是靈敏的,但似乎缺了一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淳樸;德國人和英國人是深沉的,美國人是淳樸的,但是中國人區(qū)別于他們的,仍然是中國式的“微妙精神”,也就是中國人的精神特質(zhì)。
西方人經(jīng)常評價說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沒有西方那樣形式邏輯般的精確性,殊不知這是因為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會產(chǎn)生某些特殊方向的想象力,因而是寫在心靈上的語言,它使中國人的心思纖細而敏感,它是一種心靈的精確性,而不是邏輯意義上的精確性。中國式的人情世故是要用心想出來的,而不是用頭腦推論出來的。有什么區(qū)別呢?在西方人非常較真兒地問我們心里究竟想的是yes還是no時,在中國人笑瞇瞇的謙遜中,卻含有異常豐富的靈活性。在這個意義上,科學與邏輯簡直就是呆板的代名詞。
當然,我這里說的只是精神習慣,中國精神的傳統(tǒng)不是用知識的推論來說服人相信,而是在心靈獲得滿足后自然就會相信,所以,中國人的哲學和宗教都不是西方那樣的,也就是說,不是用來滿足頭腦的需要,而是首先滿足心靈的渴望,讓內(nèi)心獲得安慰和快樂。通常的見解認為,儒釋道只是嚴肅的學問,只具有教化的功能,其實如上所述,中國的思想或精神傳統(tǒng)中并沒有西方形式邏輯那樣的嚴肅,中國式的學問不僅有寓教于樂的傳統(tǒng),而且都有一種廣博意義上的美感,強調(diào)韻味兒,就像中國式的政治和司法也必須講究特殊的人情味兒一樣。西方人不懂得中國文化土壤中誕生的這種特殊的“味兒文化”,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人的心思,就會產(chǎn)生誤解。
三
以上是從文化本身探討問題,主要談的是保留我們民族文化的特質(zhì),現(xiàn)在,當我們睜眼看世界時,就不得不解決如何與世界各種文明的交流問題。彈指一揮間,大陸的中國人這60年來,尤其是這30年來精神風貌的變化,似乎怎么形容都不為過。所以,我們不可以回避現(xiàn)實問題。通常的看法是把這種變化籠統(tǒng)地理解為“進步”。但我覺得問題是復雜的,理解起來也未必容易。
中國文人寫的文章,容易用感慨代替科學,用感動人來代替真正的說服人。我倒以為,感慨應(yīng)該發(fā)生在科學研究之后。什么是科學態(tài)度呢?那就是一加一只能等于二,這是感慨的基礎(chǔ),而不能撇開科學胡亂感慨。昨天看電視國際新聞,因為貪圖短期經(jīng)濟利益,當?shù)鼐用窈鷣y砍伐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森林,土地生態(tài)被嚴重破壞,致使氣候干旱,當?shù)厝说纳盍晳T完全被打亂。一種文明形態(tài),一個民族精神形態(tài)的本色,也是不可以被強行破壞的。在中國漫長的古代社會中,雖然沒有西方式的宗教、科學、藝術(shù)、議會政治,但我們肯定有與這些名詞相應(yīng)的東西,以滿足中國人的心靈,比如巫術(shù)與迷信、風水、中醫(yī)、詩賦、中國式的制度和禮儀,等等。這是中國文明得以生存的土壤,而且絕對頑固,道理很簡單,因為它是幾千年的文明習慣。在這個意義上,鴉片戰(zhàn)爭和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是兩把雙刃劍,我的意思是說,在傳入西方精神文明使中國人大開眼界的同時,十分吊詭的是,卻使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狹窄化了。難道不是嗎?一方面,百年來對文言和中華傳統(tǒng)禮儀的破壞等于砍伐了我們的原始森林,切斷了中國人靈敏的源泉;另一方面,借鑒整個西方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畢竟比把整個兒蘇聯(lián)的一切照搬到中國要好得多,在這個意義上,路是越走越狹窄了!同樣狹窄的,我不能完全分析出道理,但一個令人們擔憂的事實是,我覺得時下中國人的精神性格似乎越來越千篇一律,越來越單調(diào)或狹隘。就像同樣是宴席上的大聲喧嘩,古今是不一樣的,古代時雅士飲酒常要做詩,甚至20年前還要劃拳(取樂的游戲),遺憾的是,現(xiàn)在只是大聲喧嘩而已。
我們千萬不要強行讓文化朝某個方向發(fā)展,因為這個方向很危險,它是沒有文化的方向。就像一個社會有很多不同職業(yè)的人才能活下去的道理一樣,我們也應(yīng)該用制度鼓勵人們成為不一樣的人,有不同精神個性的中國人。
。ㄗ髡呦抵袊鐣茖W院哲學所研究員)
責編:吳奇志
相關(guān)熱詞搜索:中國人 精神 中國人的精神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中國人的精神讀書報告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