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貧富分化的金融化觀察 貧富分化

        發(fā)布時間:2020-02-19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在今天的中國,貧富分化是人們議    論最多、情緒也最為強烈的現(xiàn)象之一。幾乎所有發(fā)言者都眾口一詞,那就是中國的貧富分化已經(jīng)相當嚴重,必須扭轉(zhuǎn),必須大力提高社會保障和國民福利水平,提高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這一現(xiàn)實無疑值得為政者高度重視。但是,除了對貧富分化進行政治學、社會學和道德倫理的批判譴責,能不能更仔細地研究它的客觀成因、深層次癥結(jié),以及長遠的解決之道呢?
          
          “智慧不被善良蒙蔽”
          讓我們先從一個小例子開始。2004年的時候,有一則新聞在網(wǎng)上流傳甚廣,“北京近六成居民收入低于全市平均線,貧富差距繼續(xù)拉大”。這個結(jié)論到底對不對呢?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王則柯先生做了一個模型:假定居民收入從低到高分成平均的10組,每組收入水平之間只遞增15%,這是一個很溫和的收入差距,即使這樣,收入低于平均數(shù)的居民也超過六成。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收入差距不會如此溫和,所以六成居民收入都在平均數(shù)以下是世界上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
          王教授問,當今世界,請問有哪個地方,收入低于平均線的居民不在六成以上?北歐福利國家瑞典、挪威,居民收入差距之小世所公認,但收入低于平均線的居民也在六成以上。之前王教授到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學院講課,又舉到這個例子,希望青年學生要做到“智慧不被善良蒙蔽”。
          筆者也非常關注中國的貧富分化,但我認為,如果只是圍繞一些概念簡單討論,如“貪污腐敗”、“權貴資本”、“特權階層”、“轉(zhuǎn)軌轉(zhuǎn)制轉(zhuǎn)型中缺乏三公”、“官商勾結(jié)”、“壟斷利益”、“二元結(jié)構(gòu)”、“全民資產(chǎn)未被全民分享”、“資本剝削”、“苛捐雜稅”、“新三座大山(教育、醫(yī)療和住房)”,等等,我們只能陷入來回打轉(zhuǎn)、遍尋無解、越來越煩惱的境地。
          因為越來越煩惱,而且相互傳遞煩惱,我們可能會忘卻兩個基本事實――
          其一,雖然現(xiàn)實中存在不少貧富分化,但即使今天的貧困階層,從實際享有的生活水平看,總體上也已得到相當改善。今天談“貧富分化”,不能忽視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民福祉極大增益的大前提。要論證這一點,甚至不需要借用中國每年減少了多少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汽車擁有量增加了多少等數(shù)字,僅從一個經(jīng)驗事實就可證明,今天,大部分中國人已不再把西方生活當成天堂夢想,相反,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一部分已選擇在這里生活。
          其二,必須要看到,大部分中國人的財富積累都是通過陽光下的奮斗獲得的。如果把貧富分化現(xiàn)象,過度地和“灰黑”聯(lián)系、聯(lián)想到一起,其實是在否定大部分中國人的奮斗史,是在否定我們自己。
          那么,為什么對貧富分化,社會依然如此抱怨和憤慨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傳統(tǒng)體制機制的束縛與糾結(jié),還存在著不少扭曲、不完善、不公平。例如,人們對于貪官和官商勾結(jié)者的財富,就異常痛恨。不過,多年來,中國對貪官污吏的嚴厲打擊也從未停止過,那為什么人們還是覺得貧富分化在加劇呢?
          
          貧富分化隨著
          經(jīng)濟金融化而形成
          筆者觀察和思考的角度是,今天中國的貧富分化現(xiàn)象,和中國經(jīng)濟的金融化、資本化、證券化程度的加深、深化有關。
          經(jīng)濟的金融化帶動了繁榮,但也產(chǎn)生了財富向資產(chǎn)擁有者、股權擁有者、廣義的金融和資產(chǎn)領域偏移的趨勢,導致勞動性報酬尤其是商品生產(chǎn)勞動者的報酬水平,相比之下呈現(xiàn)收斂趨勢。由于凝聚在資產(chǎn)(特別是房地產(chǎn)、資源、股權)上的財富的增值速度,大大快于凝聚在勞動中、儲蓄中的財富增值速度,使得在一個相對的、比較的意義上,出現(xiàn)了“有產(chǎn)者富,多產(chǎn)者富,無產(chǎn)者貧,少產(chǎn)者貧”的現(xiàn)象。
          如果以過去30年來看,中國經(jīng)濟一直保持繁榮之勢,但是繁榮的基礎和推動力則在悄然變化,例如,先從農(nóng)村復蘇,再到城市興盛;先從工業(yè)起步,從商品經(jīng)濟、實體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起步,后到資產(chǎn)領域、金融領域發(fā)展,不同時期繁榮的基礎是不同的。而總體的趨勢則是市場化不斷升級――從商品市場到要素市場;金融化不斷加深――貨幣化、證券化、虛擬化、杠桿化和一定程度的泡沫化。商品化時代和資本化時代,財富的邏輯也是不同的。在前者,財富主要來自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管理改善,財富的分布相對均勻,商品的價格主要由成本加一定的利潤率決定;在后者,財富的分布相對離散,資產(chǎn)的價格主要由預期、流動性、交易決定。
          如果我們把金融化作為中國經(jīng)濟和市場演進的一個大趨勢,那么,貧富分化就是一個不知不覺間形成的客觀現(xiàn)象。誰(或哪個企業(yè),哪個地方)更早或者更易于開展金融化活動,就會在整個財富蛋糕中分到較多;誰遠離或無法和這一趨勢相連結(jié),就會在財富蛋糕中分到較少,甚至很少。今天的城鄉(xiāng)差別、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差別、行業(yè)差別、人與人的差別,其實都可以從金融化的程度差別上找到答案。
          
          關于金融化的幾個小故事
          讓我簡單講幾個小故事:
          暑假回中原老家,聽說街上炒涼粉的老王不幸去世了。老王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炒涼粉掙錢,那時才20多歲,當時每碟涼粉1毛、2毛,人們排隊吃,老王給人的印象很有錢。我問父母,老王怎么一直還炒涼粉?父母說,老王是很早就有些錢,但他存的很少,自己愛喝點酒賭個錢,一直沒啥積累,F(xiàn)在一碗涼粉2元到2.5元,可成本也上去了,賺的錢有限。臨去世,治病都不敢用太好的藥。我的父母70歲了,比老王強不少,但辛苦一生,也只存了20萬元錢,說是“防病錢”。他們愛孩子,對我和弟弟說,這輩子沒借銀行一分錢,你們不會有負擔。
          幾個月前,在上海,我和“法人股大王”劉益謙聊過一次。和老王一樣,他也是上世紀80年代就“下!绷恕Kf自己出生在“下只角”(上海話是貧民區(qū)的意思),初中沒畢業(yè)就幫舅舅做皮具,做一個人造革手包可以掙1元錢。生意好了,他外包給別人做,每天賺100多元。后來,他在豫園商場租下一個小鋪面賣小百貨,也當過出租車司機。有了原始積累,他不愿把錢存在銀行,于是買國庫券,1990年買了豫園商場股票,1萬元認購了100股,這100股股票使他躋身百萬富翁。從此,他成為職業(yè)投資者。去年,他先后參加了5家上市公司的增發(fā),用一家公司的股票到銀行抵押,借到錢再買股票,再抵押,再參與下一個增發(fā)。
          去年初,一位報社記者找到我說:“我到報社5年了,一直覺得房地產(chǎn)價格要調(diào)整,所以一直租房,F(xiàn)在我覺得靠工資根本買不起,我還是辭職吧,到英國留學,重新開始。”她去了倫敦。比她早幾個月,另一位記者跟我說:“我老婆懷孕了,非要換個房子,她家里也支持了一點,我們買了個新房,付了首期,正準備賣現(xiàn)在的房子,沒想到就這幾個月,孩子還沒出來,房子漲了幾十萬。我老婆懷孕的時機真好啊。”
          萬科和青島啤酒都是我熟悉的公司。我研究過它們2007年的年報,萬科盈利50億,青啤盈利5億。萬科管理層的薪酬也是青啤管理層薪酬的差不多10倍。他們的能力有這么大差別嗎?
          從上海到我的家鄉(xiāng),坐D字頭火車6個多小時,兩地房價差10倍。
          我有很多親戚都在農(nóng)村,后來差不多都出去打工,甚至到遙遠的克拉瑪依打工。叔叔說,我們有什么,有地,地的產(chǎn)量就那么多,地也換不來錢(不能抵押),能干什么呢?
          各種富豪榜,財富都是市值。證券市場是財富放大器,但是,當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富豪跳樓的往往比窮人還多,因為他的財富大縮水,而債務依然真實。
          這些例子,可以說一天,說幾天。結(jié)論是,一塊地,一個城市,一種產(chǎn)品,一種資產(chǎn),一些股份,它能不能被金融化(可以定價、抵押、交易,把未來的收益提前折現(xiàn)),它的價值能不能被預期和交易支持,它能不能更早地被金融化(時間是回報的根源之一),決定了貧富之間的天壤之別。當然,這里財富的市場價值是不斷變化的,但是到目前為止,資產(chǎn)變化的主要趨勢是上升。
          本文的目的不是評價中國經(jīng)濟的金融化,我只是想說,這是一個客觀趨勢。也許我們沒有做好足夠的思想準備,它已經(jīng)發(fā)生了,而且不可逆轉(zhuǎn)。一部分人先知三日,或敢于闖蕩,或誤打誤撞,撞上了財富的大運,當然也有很多人被熊市、資金鏈斷裂消滅了,在這個意義上,風險和收益也是匹配的。
          
          如何解決貧富分化的矛盾
          我們已經(jīng)處在一個市場經(jīng)濟的社會,而且處在不斷金融化的市場經(jīng)濟之中。
          我們再也回不到普遍貧窮的計劃經(jīng)濟年代。那時的福利相當均等,但是非常低廉和匱乏。
          貧富分化的現(xiàn)實,尤其是在資產(chǎn)價值意義上的貧富分化,會長久地伴隨我們。
          我們能做的,是以一種理性、客觀、全面的態(tài)度,仔仔細細地研究,金融化對于經(jīng)濟、社會的短、中、長期的效應和利弊。然后,結(jié)合中國的特點,最大可能地趨利避害。
          ――我們總在批評產(chǎn)能過剩,其實商品的產(chǎn)能過剩,帶來價格戰(zhàn),價格向下,商品性價比提高,對消費者意味著更多剩余。而貨幣流動性的過剩,帶來價格戰(zhàn),過多的錢追逐(或被誘導追逐)有限稀缺(或被制造成稀缺)的資產(chǎn),價格向上,資產(chǎn)在使用價值意義上的性價比下降,對沒有購買的消費者意味著更高門檻和福利感的下降。因此,需要警惕和防范,投機帶來的非理性的資產(chǎn)繁榮,“少數(shù)人帶動的估值提高的繁榮”。并把這種投機,置于一定的約束之下。
          ――金融化中必然有泡沫化,而泡沫化總是和過度樂觀的預期相關。因此,無論政府還是負責的媒體,都要經(jīng)常提醒風險。金融化的產(chǎn)品很多都是虛擬的,金融市場的對手是無形的,因此潛伏著相當大的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需要我們的市場建設充分考慮到信息劣勢一方的權益,嚴守三公原則。
          ――金融化趨勢中的資產(chǎn)獲益者,應該堅決征收利得稅;國有產(chǎn)權(土地、企業(yè)、礦產(chǎn)等)的紅利,應該成為全民福祉的組成部分,應逐步納入社會基礎保障體系。
          ――金融化會加劇貧富分化,但是,金融化意義上的“富”是彈性的,有風險的,有虛擬成分的,債務比重高的。而“窮”的一方的資產(chǎn)負債表是安全的。資產(chǎn)大跳水的時候,“窮”者無損,資產(chǎn)越多越損。因此,不應對投資意義上的“貧富分化”進行過多的、過度的、不恰當?shù)牡赖禄小?
          ――金融化的前提是產(chǎn)權明晰和交易可信賴、可保障,法治公正。
          ――對貧困階層最好的幫助,除了基礎的社會安全網(wǎng),是讓他們有平等的接受教育、遷徙勞動、居住生活的權利,是切實提升他們的人力資本。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力資本是財富之本。
          ――包括利率市場化在內(nèi),金融業(yè)需要更多開放,通過開放競爭,使得實體經(jīng)濟獲得更低廉的金融待遇,扭轉(zhuǎn)“實體滯、資產(chǎn)漲”的局面。
          ――權貴金融主義是最應該提防的大忌。
          仔細分析、客觀分析、站在大局分析,則中國有機會在貧富分化的挑戰(zhàn)面前,找到好的方法,使得金融化不會成為少數(shù)人的游戲,而繁榮也能為社會更好分享。
          (摘自1月15日《第一財經(jīng)日報》)

        相關熱詞搜索:貧富 分化 觀察 對貧富分化的金融化觀察 貧富分化 金融化利弊與大眾的選擇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