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2-10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地震歷史篇一:地震歷史

        千年歷史見證平安天府之國

        編者按

        所有人都知道,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之國”,這個美名讓成都平原上的人民自信自得,自足自立了世世代代?墒窃S多人并不知道,“天府之國”曾經(jīng)并不專指成都平原,在歷史上有過很多“天府”,比如擁有鄭國渠的關中平原,比如被稱為燕的現(xiàn)在的北京地區(qū),比如福建南部的丘陵平原,甚至,“天府之國”這四個字最早出現(xiàn)的時候,并不是指的成都平原,而是指的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

        但是,這個稱號最終還是在成都平原叫響了。

        都江堰的修建既解決了水患又灌溉了良田,沖積平原肥沃的土壤,盆地里溫潤的氣候,不僅成為支撐王權(quán)的物質(zhì)和地理基礎,成為冷兵器時代的大后方,同時也造就了成都平原人堅定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形成了一種亙古不變的“天府基因”。

        過去說到成都平原的時候,很少有人去梳理它的地震歷史。史書上有關成都平原的地震記載顯得文字寥寥,因為歷史上,成都從來沒有遭受過災害性的地震,大多是受其他地方地震的波及,其波動到達成都時,已經(jīng)是勢單力薄了,人們在一陣驚慌以后,一切歸于平靜。

        當我們?nèi)シ_發(fā)黃的史書,當我們?nèi)ナ崂沓啥嫉牡卣鹩涊d時,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處于揚子板塊的沖積平原,歷經(jīng)歲月的滌蕩,依然以她的秀美、宜居、安寧、富庶的“天府之國”的面貌示人。

        這就是成都平原最終叫響了“天府之國”的原因之一,也是今天我們可以延續(xù)“天府基因”的原因之一,我們依然自信:成都是永遠的天府之國,永遠的宜居之城。

        蕭易/文

        天府美譽

        為何延續(xù)至今?

        歷史上享有“天府”美譽的地方并不在少數(shù),比如戰(zhàn)國時期的關中、北宋時的江南,為何只有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國”美譽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在中國先秦史籍《周禮》中,有這樣一個官名,“天府”,這是周代負責珍藏國家珍寶與重要文書的官吏,每逢祭祀祖先、山川之時,將珍寶取出陳列,完事入庫珍藏。戰(zhàn)國年間,縱橫家蘇秦第一次將“天府”用來形容一方水土,蘇秦到了秦國,為秦惠王分析秦國國力,“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歷史上享有“天府”美譽的地方并不在少數(shù),戰(zhàn)國時期的關中,北宋時的江南,五代的并州(山西太原),明代的閩中,明清時的京師,清代的盛京。在著名的《隆中對》中,諸葛亮稱成都“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從此,成都才贏得了天府的美譽。

        成都的“天府”之稱,比關中晚了數(shù)百年,位置也比不上天子腳下的“京師”,然而,待到歷史上那些匆匆而過的“天府”慢慢沉淀在歷史煙云中,無論政權(quán)如何滌蕩,蜀中百姓如何構(gòu)成,成都平原卻能寵辱不驚,天府之國的美譽,一直喊到今天。

        為何“天府”在成都平原能走過千年,難道僅僅緣于自然的恩賜?從位置上說,成都平原北有秦嶺、南有云貴高原,西有橫斷山脈,東有巫山;從氣候上說,成都平原雖地處中國腹地,卻是氣溫相差不大的海洋性氣候。不過,關中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漢代張良譽為“金城千里”;“春來江南花如繡”形容的不僅是江南的風景,更是一種風調(diào)雨順的民間氣度。可見水土豐茂的沃土并非一處。

        在中國古代社會,地震與洪水危害巨大,歷來令帝王頗為頭疼,由于地震的不可預測性,損失往往極為巨大,而由此引發(fā)的洪水、瘟疫問題更是考驗著中國封建王朝脆弱的救援體系。德國著名學者魏特夫在《東方專制主義》一書中,將“治水”譽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永恒主題。大禹治水開九州,建立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商、周兩朝躲避洪水屢屢遷都;東漢治水千年無患。一部洪水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發(fā)展的文明史。

        在川人口口相傳的傳說中,古蜀人曾經(jīng)有過三次治水壯舉,每一次開辟了一個時代,古蜀人矯健的身影與睿智的治水技巧,在傳說中迸發(fā)著民間智慧。遠古時期的成都平原其實叫“卑濕之地”,什么意思呢?唐代詩人岑參有句詩寫地生動,“江水初蕩滴,蜀人幾為魚”,澤國遍地,連居住都不合適,更何談農(nóng)耕了。

        三皇五帝時期,蜀中羌人大禹治理滔天洪水,率領部落從蜀中問鼎中原,并借治水之機創(chuàng)立夏王朝;在古史的傳說時代,蜀王杜宇教民務農(nóng),開創(chuàng)了一個龐大而瑰麗的青銅王國,商末周初,荊人鱉靈由三峽入蜀,適逢成都平原遭遇洪水困擾,鱉靈率領族人決玉山,“民得安處”,而古蜀國也完成了杜宇向鱉靈時代的轉(zhuǎn)變,而這場洪水,有學者認為就是地震崩塌了金堂峽山巖,引起水道堵塞而起;秦滅蜀后,蜀郡守李冰率領蜀人修建都江堰,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史料顯示

        成都從來不是主震區(qū)

        史書中,關于成都地震的記載,大約有47次,令人奇怪的是,在地震災難面前,史家居然還有心情在史書中開起玩笑。

        由此看來,“天府”的美譽,并非直接落在了成都頭上,而是蜀人在面對洪水、治理洪水的過程中得來的。除了洪水,成都平原也有過地震的記載。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一場地震突襲益州(今成都),城西福感寺是遠近聞名的寶剎,傳說每逢旱澇之年,百姓皆在此祈雨,極為靈驗!斗ㄔ分榱帧酚涊d,地震當天,寶塔劇烈顫動,搖搖欲墜,事后,不少路人傳言隱約看到四個跟寶塔一般高大的神靈,以背倚住塔的四方,福感寺才得以安然無恙。奇怪的是,同時期的史籍并沒有類似記載,《法苑珠林》是唐朝佛教典籍,書中內(nèi)容頗多玄妙色彩,真實性可能要大打折扣。

        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9月18日子時,成都空中響起雷鳴一樣的聲響,房屋搖晃不止,據(jù)《萬歷四川總志》記載,驚魂未定的蜀人回到屋中,怎料19日、20日、21日、28日尚不安寧,接連幾次余震,好在余震尚小,虛驚一場。

        明崇禎二年12月(公元1620年)地震是成都歷史上頗為出名的一次,根據(jù)清代四川才子李調(diào)元在《井蛙雜記》一書中的描述,地震當天,蜀人感覺到大地接連顫動了一二十次,房屋搖晃,雞鳴犬吠,河水暴漲,水呈赤色,城墻垮塌,城樓上值勤的幾個兵丁來不及躲避,悲慘罹難,百姓倒是未見傷亡。

        據(jù)1933年8月出版的《世界日報》報道,民國二十二年8月(1933年)午后兩點,地震從東南而來,大約持續(xù)了2分鐘之久,時人覺得暈眩不已,房屋振動,瓦片亂墜,圍墻倒塌,路人躲避不及,傷者近百人。事后人們才知道,當天,疊溪發(fā)生7.5級大地震,波及成都,這也是迄今為止成都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記錄。

        翻閱史料,史書中記載的成都地震,約有47次,其中,崇禎二年的地震伴隨著河水變色等奇幻的自然現(xiàn)象,疊溪大地震則是成都歷史上傷亡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

        除了這幾次破壞力比較大的地震,史料中尚有一些零星的記載,史家在記述這些地震時并未花費太多筆墨,寥寥數(shù)言,一帶而過,料想當時的地震也不嚴重。后蜀孟昶逛廣政三年,《十國春秋》只記載了“地震”二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益州地震”;更有甚者,光緒六年3月27日(公元1880年),“成都微覺地動,如一陣風過,瞬息即止”,街頭的百姓大多沒有覺察,記述者居然抒起了情,可見地震的影響,確實是微乎其微了。

        成都余波

        京師不受震動

        古代地震過后,帝王都要發(fā)罪己詔,商王成湯、漢武帝、康熙帝莫不如此,卻從來沒有一個帝王為成都平原發(fā)過罪己詔。

        由于當時的史官尚不能分辨到底是成都地震還是余震波及成都,史書大多一筆帶過,我們不妨比較一下歷史上其他郡縣地震的記載以及封建王朝的態(tài)度,分析成都古代的地震到底是小是大。

        中國古代有個傳統(tǒng),國內(nèi)一旦大震,帝王要發(fā)罪己詔,認為自己的作為引起了上天的震怒,商王成湯、漢武帝、康熙帝莫不如此。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師大震,據(jù)時人董含在《三崗識略》一書中的記載,“內(nèi)外官民,日則暴處,夜則露宿,不敢入室,晝夜不分,猶如混沌”,“一響摧塌五城門,城中裂碎萬間屋。萬七千人屋下死,骨肉泥糊知是誰?”康熙帝頒布罪己詔,“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然而,數(shù)千年來,還未聽說過哪位帝王因為成都平原地震下罪己詔的。

        秦漢年間是中國歷史上自然災難極為頻繁的時代,學者鄧云特在《中國救荒史》一書中推斷,秦漢四百余年,共發(fā)生災難370余次,其中地震68次。公元前70年,山東諸城大震,“??或山崩水出。北海邪壞祖宗廟城廓,殺六千余人!惫180年,甘肅高臺發(fā)生7.5級大震,“城中官寺民舍皆頓,縣易處,更筑城郭!边@次大震造成民舍毀壞、縣城搬遷,可見破壞力之巨大。

        而在秦漢這樣一個地震頻發(fā)時期,成都平原卻未留下任何地震的記載,迄今成都地震的最早記載,要追溯到公元263年,這一年,蜀漢亡國,《晉書》中也僅僅留下了“地震”二字,再無一言,可見這次地震的影響,著實可以忽略不計了吧。成都理工大學地震學家朱介壽經(jīng)過多年研究認為,史料中關于成都地震的記載,大多異常簡略,不像京師、諸城的大地震,往往慘絕人寰,究其原因,由于震中不在成都,只是偶爾波及而已。

        為何成都古代歷史上地震的記載如此簡略呢?我們拿張中國地圖,便能一目了然。地理學上,中國主要的地震帶,集中在太行山脈、福建沿海、關中盆地、河西走廊、天山山脈、橫斷山脈以及青藏高原南部;四川境內(nèi),分布著鮮水河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安寧河斷裂帶、攀西斷裂帶、馬邊斷裂帶等,成都并不處于其上;成都平原所在的揚子板塊,是一個年代超過了30億年的穩(wěn)定大陸,成都平原地下的沙卵石層,也如同“墊子”一般起著緩沖作用。用自然科學來解讀,我們往往能看清歷史的真相。

        趨利避害

        自然磨礪文明進程

        從物質(zhì)的層面講,歷史上并不止一個“天府”;從文化的角度看,成都平原這個“天府”卻是唯一的。

        除了洪水、地震的影響,縱然有群山的阻隔,成都平原的民族構(gòu)成也經(jīng)常變化,秦移六國移民入蜀,兩晉流民入蜀,宋代末年52載的抗蒙戰(zhàn)爭,明朝末年張獻忠入蜀與明清兩朝的湖廣填四川。政權(quán)的變幻與百姓的構(gòu)成,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成都平原。

        既然洪水等災難曾一度泛濫成都平原,既然成都平原也不止一次變幻政權(quán)的旗幟,既然龐大的移民運動經(jīng)常更換著平原的血液,為何天府之國卻能長久的流傳下來?

        今天,外地人說起天府之國,往往會浮現(xiàn)一幅幅美好的意象:群山之中,一個豐饒的平原,河水從山腳下緩緩流出,流過寧靜的村莊,農(nóng)田中的秧苗迎接著初生的太陽,炊煙裊裊,鴉鵲自鳴,紡織的女子在門口迎接著田里歸來的夫君。從五代蜀王創(chuàng)造出古老而瑰麗的青銅文明,到李冰父子創(chuàng)造出一個“水旱從人”的農(nóng)耕神話,再到完成諸葛亮復興漢室的蜀漢政權(quán),這些沉淀了千年的美好畫面,就是天府之國的生生不息的脈搏。

        從物質(zhì)的層面講,歷史上并不止一個“天府”;而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成都平原這個“天府”卻是唯一的,流傳最久,最能得到認同,為什么?自然災害其實是躲避不了的,大自然在給予了四川秀美山川的同時,也注入了諸如洪水、地震等相伴的災難,重要的是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找到解決的途徑,比如治水,大禹用疏導之術,歷史無數(shù)次的表明,每一次的洪災都未能擊垮蜀人,反而給成都平原帶來了新的文明曙光;我們知道,四川其實分布著眾多地震帶,如何選址建城,趨利避害就很重要,為什么成都近2000年來沒有成為震中,這顯然跟古蜀先民選址在成都平原密不可分。

        洪水等自然災難磨礪著蜀人的秉性,王朝的變遷加重著成都平原厚重的歷史感,六國移民入蜀、湖廣填四川等移民運動給天府之國補充著新鮮的血液。從歷史上看來,天府之國并非一塵不變,從自然界洪水、歷史變遷中走出來的天府之國,反而贏得了永生,文化的傳承也并沒有因此而斷絕,因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文化,不僅僅得益于自然的賜予,它還取決于自然的磨礪,以及沐浴在一方水土中的厚重的歷史感與文化脈搏。

        危難興邦 繁榮天府

        黃劍華

        地處長江上游內(nèi)陸盆地的成都平原,自古以來號稱天府之國。這不僅因為這里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水旱從人,更重要的則是因為有一種天人和諧的智慧和危難興邦的精神。正是這種智慧和精神,才孕育了燦爛的古蜀文明,也才有了繁華都市的崛起,使成都享有了膾炙人口的天府美譽。

        回眸歷史,古蜀文明的進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古代蜀人曾經(jīng)歷過許許多多的災難考驗。史料中對此就有不少記載,如揚雄《蜀王本紀》記述,古蜀望帝杜宇時代發(fā)生了嚴重的水災,“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其實早在杜宇鱉靈之前,古蜀先民就開始了對水患的治理,出生于西羌的大禹就是最偉大的治水英雄。秦朝統(tǒng)一巴蜀之后,蜀郡太守李冰在蜀人長期治水的基礎上,對岷江因勢利導,創(chuàng)建了都江堰。這項偉大的水利系統(tǒng)工程充分體現(xiàn)了天人和諧的精神,它順應了自然規(guī)律并將人的聰明才智發(fā)揮到了極致,使野性十足的岷江成了馴化的造福于民的江流,可謂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千古絕唱,二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不朽的作用,澆灌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沃野天府。

        古代四川也有發(fā)生過地震的記錄,《蜀王本紀》中就有“山乃崩,壓五丁”之說!度A陽國志》也有“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的記敘。這種山體崩塌、地形變貌的情形,決非人力可為,顯然是地震所致。但這種地震災害并沒有發(fā)生在成都平原,而是在盆地西北邊緣的山區(qū),這顯然與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地質(zhì)構(gòu)造有關。從出土文物資料看,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一件大型玉璋上刻畫有非常珍貴的紋飾圖案,圖案前后兩幅上

        下對稱,三人或兩人一組,或立或跪,居于山上,衣帽齊整,雙手揖于胸前,做祈禱或祭祀狀,很可能是古代蜀人舉行祭祀山川活動時的一個真實寫照。值得注意的是,圖案中的兩山外側(cè)刻畫有兩手握拳按捺于山腰上,有學者推測,這是否和當時發(fā)生的地震有關呢?

        古代蜀人面對水患和地震災害,都采取了十分積極的態(tài)度。拳頭是力量的象征,三星堆玉璋圖案中以兩只巨大而充滿活力的拳頭按捺于山腰上,這是一種多么形象而生動的圖象語言!它使我們看到了古蜀先民對自然的敬畏,同時也看到了一種戰(zhàn)勝地震災害的堅強信心和樂觀精神。在古蜀歷史上,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看,曾有不止一次重建家園的過程。譬如三星堆古城曾被洪水沖毀過,之后才有了金沙遺址的崛起。自然災害是無法避免的,關鍵是如何順應自然規(guī)律,采取積極而科學的應對。古代蜀人將成都平原作為永久的棲息地,在肥沃的平原腹心區(qū)域建城立都,發(fā)展起了繁華興旺的城市文明,就是極其聰明而富有遠見的選擇。

        今年5月12日發(fā)生的汶川大地震,成都再次經(jīng)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但正如有人所形容的,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和高度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猶如穩(wěn)定安全的方舟,經(jīng)受住了地震波強烈的沖擊,巍然屹立,安然無恙。這再次顯示了古蜀先民的智慧,選址于此建城立都作為永久的天府家園,是很有道理的。(作者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地震歷史篇二: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79次特大地震

        1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陜西岐山(34.5°N,107.8°E)M≥7(震中烈度≥Ⅸ)"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國語》卷1《周語》)

        2 公元前70年6月1日(漢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山東諸城昌樂一帶(36.3°N,119.2°E)M≥7(震中烈度≥Ⅸ)"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地震,河南以東四十九郡,北,樼饓淖孀趶R城郭,殺六千余人。"(《漢書·五行志》)

        3 143年10月后(東漢順帝漢安二年九月后)甘肅甘谷西(35.0°N,104.0°E)M7(震中烈度Ⅸ)"建康元年正月,涼州部郡六,地震。從去年九月以來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傷害人物。"(《后漢書·五行志》)

        4 180年秋(東漢靈帝光和三年秋)甘肅高臺西(39.4°N,99.5°E)M71/2(震中烈度Ⅹ)"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地,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頓,縣易處,更筑城郭。"(《后漢書·五行志》)

        5 512年5月23日(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四月庚辰)山西原平代縣間(38.9°N,112.8°E)M71/2(震中烈度Ⅹ)"延昌元年四月庚辰,京師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恒州之繁峙、桑乾、靈丘,肆州之秀容、雁門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殺五千三百一十人,傷者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馬雜畜死傷者三千余。"(《魏書》卷112《靈征志》)

        6 734年3月23日(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甘肅天水附近(34.6°N,105.6°E)M≥7(震中烈度≥Ⅸ)"二月壬寅,秦州地震,廨宇及居人廬舍崩壞殆盡,壓死官吏以下四十(千)余人,殷殷有聲,仍連震不止。"(《舊唐書》卷8《玄宗紀》)"時天水地震,陵遷于谷,城夏于隍。公謀去故絳,制造新邑。"(《山右石刻叢編》卷七《大唐故宣威將軍守右武衛(wèi)中郎將隴西董君墓志銘》)

        7 814年4月6日(唐憲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四川西昌一帶(27.9°N,102.2°E)M7(震中烈度Ⅸ)"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晝夜八十震方止,壓死者百余人。"(《舊唐書》卷37《五行志》)"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晝夜八十,壓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新唐書》卷35《五行志》)

        8 849年10月24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已)內(nèi)蒙古包頭西北(40.8°N,109.8°E)M7"十月辛已,京師地震,河西、天德、靈、夏尤甚,戌卒壞壓死者數(shù)千人。"(《舊唐書》卷37《五行志》)"十月辛已,上都及振武、河西、天德、靈武、鹽、夏等州皆震,壞廬舍,壓死數(shù)十(千)人。"(《新唐書》卷35《五行志》)

        9 1038年1月15日(宋仁宗景右()四年十二月二日)山西定襄、忻州(38.4°N,112.9°E)M71/4(震中烈度Ⅹ)"先是京師地震,直使館葉清臣上疏曰:'??乃十二月二日丙夜,京師地震,移刻止。定襄同日震,至五日不止,壞廬寺、殺人畜,凡十之六。大河以東,彌千五百里而及都下,誠大異也。'"(《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20)

        10 1125年9月6日(宋宣和七年七月己亥)甘肅蘭州一帶(36.1°N,103.7°E)M7(震中烈度Ⅸ)地震"七月己亥,熙河路地震,有裂數(shù)十丈者,蘭州尤甚。陷數(shù)百家,倉庫俱沒。河東諸郡或震裂。"(《宋書》卷67《五行志》)

        11 1216年3月24日(南宋寧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四川雷波馬湖(28.4°N,103.8°E)M7(震中烈度Ⅸ)"二月辛亥,東西川地大震四日。"(《宋書》卷67《五行志》)"

        地震歷史

        ;甲子,又震。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

        江水不通。"(《宋書》卷39《寧宗志》)

        12 1303年9月25日(元成宗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山西趙城、洪洞(36.3°N,111.7°E)M8(震中烈度Ⅺ)"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陽尤甚,壞官民廬舍十萬計。平陽趙城縣范宣義郇堡徙十余里。太原徐溝、祁縣及汾州平遙、介休、西河、孝義等縣地震成渠,泉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長一里,東城陷七十余步。"(《元史》卷50《五行志》》)"八月辛卯,初夜地震,汾晉尤甚,涌堆阜,裂溝渠,壞墻屋,壓人畜,死者無數(shù)。延、慶次之,安西又次之,余尚未聞也。至今月余。猶若乘舟車,然間復一動"。(《勤齋集》卷4《雜著·地震問答》乾隆翰林院抄本)"大德柒年八月初六日戌時地震,平陽路倒塌房舍七分,塌死人肆拾柒萬伍千八百。"(元大德十一年《河伯將軍為記》木牌)"大德癸卯秋八月六日,河東地震,壓死者二十余萬人。吉鄉(xiāng)為輕,屋之存者什三、四。"(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三0)"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地震,縣人死者三千六百三十六名口,傷者三千三百九十名口,頭畜死者五百二十,房屋倒塌二萬四千六百間,公廨倒塌殆盡,地涌黑沙與水不止。"(康熙《平遙縣志》卷下)"考元之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時地震,本路一境房屋盡皆塌壞,壓死人口二十七萬有余,地震頻頻不止,直至十一年乃定。"(康熙三十四年《重修三圣樓記》)

        13 1352年4月26日(元順帝至正十二年閏三月丁丑)甘肅會寧東南(35.6°N,105.3°E)M7"閏三月丁丑,陜西地震,莊浪、定西、靜寧、會州尤甚,移山湮谷,陷沒廬舍,有不見其蹤者。"(《元史》卷51《五行志》》)

        14 1411年10月8日(明永樂九年九月十二日,藏歷第七繞回()陰鐵兔年九月十一日)西藏當雄西南一帶(30.1°N,90.5°E)M8(震中烈度Ⅹ-Ⅺ)"約半夜時分發(fā)生強烈地震,黎明時發(fā)生比前更大的地震。許多房屋倒塌,經(jīng)堂東門墻壁倒塌五至六度長,門窗亦倒,舊依怙殿門前經(jīng)書倒下約五十捆,金頂下塌一大塊墻壁;正中的供奉品亦倒下來。此時佛仍在背誦經(jīng)文,并令念經(jīng)之僧眾遷居室外。十五日又發(fā)生大地震,托其恩澤,幸無大損失。其他地區(qū)災害嚴重,出現(xiàn)山巖塌落、湖崩等現(xiàn)象;有的村莊被埋入地下,平地出現(xiàn)大裂縫,眾多人畜死亡,損失驚人。"(《達隆白教傳》頁117)

        15 1500年1月13日(明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己丑)云南宜良(24.9°N,103.1°E)M≥7(震中烈度≥Ⅸ)"冬地震,有聲如雷,從西南方起,自子時至亥時連震二十余次。衙門、城鋪、寺廟、民房搖倒幾盡,打死壓傷男女無數(shù)。嗣后或一日一震,旬日一震、半月一震、一月一震,經(jīng)四年方止。"(康熙《宜良縣志》卷2)"弘治十二年冬,宜良縣地震,自西南來如雷,民居盡圮。壓死以萬計,旬月常震,越四年始寧。"(隆慶六年修萬歷四年刊本《云南通志》卷17)

        16 1501年1月29日(明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朔)陜西朝邑(34.8°N,110.1°E)M7(震中烈度Ⅸ)"陜西延安、慶陽二府、潼關等衛(wèi)、同、華等州,咸陽、長安等縣,是日至次日地皆震,有聲如雷。而朝邑縣尤甚,自是日至十七日頻震不已,搖倒城垣樓櫓;損壞官民廬舍共五千四百余間,壓死男婦一百六十人,頭畜死者甚眾;??"(《弘治實錄》卷170)"??據(jù)本府朝邑縣申,??將本縣城樓、垛口,并各衙門倉監(jiān)等房,及既()縣軍民房屋,震搖倒塌,共五千四百八十五間,壓死大小男女一百七十多口,壓傷九十四名口,死頭畜三百九十一頭只。??汛流震開裂縫,長約一二丈、四五丈者,涌出溢流,良久方止;蔡家堡、嚴伯村等,四處涌出,幾流成河。"(《馬端肅公奏議》卷7)

        17 1515年6月27日(明正德十年五月壬辰)云南永勝西北(36.7°N,100.7°E)M73/4(震中烈度Ⅹ)"云南地震,逾月不止,或日至二、三十震,黑氣如霧,地裂水涌,壞城垣、官廨、民居,不可勝計。死者數(shù)千人,傷者倍之。"(《正德實錄》卷125)

        18 1536年3月29日(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四川西昌北(28.1°N,102.2°E)M71/2(震中烈度Ⅹ)"二月二十八日丑時建昌衛(wèi)地震,聲吼如雷數(shù)陣。本都司并建前二衛(wèi)大小衙門、官廳宅舍、監(jiān)房倉庫、內(nèi)外軍民房舍、墻垣、門壁、城樓、垛口、城門俱各倒塌頃(傾)塞,壓斃??內(nèi)外屯鎮(zhèn)鄉(xiāng)村、軍民客商人等,死傷不計其數(shù)。自二十八日以后至二十九日,時常震動有聲,間有地裂涌水,陷下三、四、五尺者。衛(wèi)城內(nèi)外,似若浮塊,山崩石裂,軍民驚惶。又據(jù)寧番衛(wèi)申稱,同日地震,房屋墻垣倒塌無存,壓死??。"(嘉靖二十年抄本《四川總志》卷16)

        19 1548年9月22日(明嘉靖二十七年八月癸丑)渤海(38.0°N,121.0°E)M7"癸丑,京師及遼東廣寧衛(wèi),山東登州府同日地震。"(《嘉靖實錄》卷339) 1556年2月2日(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陜西華縣(34.5°N,109.7°E)M81/4(震中烈度Ⅺ)"壬寅,山西、陜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縣、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魚物、河渭大泛,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shù)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岳終南山鳴,河清數(shù)日,官吏、軍民死八十三萬有奇。"(《明史·五行志》)"十二月二十二日晡時,??而地在在皆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墮于水穴而復出者,有墮于水穴之下地復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高下盡〖改〗故跡。后計壓傷者數(shù)萬人。"(隆慶六年修光緒重刊本《華州志》卷10)

        20 1561年8月4日(明嘉靖四十年六月壬申)寧夏中衛(wèi)東(37.5°N,106.2°E)M71/4(震中烈度Ⅸ-Ⅹ)"壬申,山西太原,大同等府,陜西榆林、寧夏、固原等處各地震有聲,寧、固尤甚,城垣、墩臺、房屋皆搖塌。地裂涌出黑黃沙水,壓死軍人無算,壞廣武、紅寺等城、蘭州、莊浪天鼓鳴。"(《嘉靖實錄》卷498)

        21 1588年8月9日(明萬歷十六年閏六月十八日)云南建水曲溪(24.0°N,102.8°E)M≥7(震中烈度≥Ⅸ)"閏六月十八日,臨安通海、曲江同日地震,有聲如雷,山木摧裂,河水噎流,通海傾城垣,仆公署、民居,壓者甚眾,曲江尤甚。"(天啟五年抄本《滇志》卷31)

        22 1597年10月6日(明萬歷二十五年八月甲申)渤海 (38.5°N,120.0°E)M7"遼陽、開原、廣寧等衛(wèi)俱震,地裂涌水,三日乃止,宣府,薊鎮(zhèn)等處俱震,次日復震。蒲州池塘無風波,涌溢三四尺。"(《萬歷實錄》卷313)

        23 1600年9月29日(明萬歷二十八年八月壬辰)廣東南澳(23.5°N,117.2°E)M7(震中烈度Ⅸ)"八月二十二日戍時地震,響聲如雷。又二十三日戍時地震,澳城官舍民房傾倒,壓死陳二、黃森、張德、婦女吳氏等六命。"(《續(xù)文獻通考》卷221)

        24 1604年12月29日(明萬歷三十二年十一月乙酉)福建泉州海外(24.7°N,119.0°E)M71/2"夜,浙、直、福建地震。興化尤甚,壞城舍,數(shù)夕而止。"(《國榷》卷七九)"十一月初九日夜,福寧地大震如雷,山谷響應;壽寧縣地震。是年饑。是日,福州、興化、建寧、松溪、壽寧同日地震。福州大震有聲,夜不止,墻垣多頹。興化地大震,自南而北,樹木皆搖有聲,城圮數(shù)處,屋傾無數(shù),洋尾、柯地、利港水利田皆裂,中出黑沙,作硫磺臭,池水皆涸。初十夜,地又震。"(道光九年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271)?

        25 1605年7月13日(明萬歷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海南瓊山(23.5°N,117.2°E)M7(震中烈度Ⅸ)"五月二十八日亥時地大震,自東北起,聲響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盡,城中壓死者數(shù)千,地裂水沙涌出,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沒者不可勝紀。調(diào)塘等都田沉成海,計若干頃。二十九日午時復大震,以后不時震響不止。"(清康熙抄本《瓊山縣志》卷12)

        26 1609年7月12日(明萬歷三十七年六月辛酉)甘肅酒泉紅崖堡(39.2°N,99.0°E)M71/4(震中烈度Ⅹ)"辛酉,甘肅地震,紅崖、清水等堡軍民壓死者八百四十余人,邊墩搖損凡八百七十里。東關地裂,南山一帶崩,討來等河絕流數(shù)日。"(《萬歷實錄》卷459)

        27 1622年10月25日(明天啟二年九月甲寅)寧夏固原北(36.5°N,106.3°E)M7(震中烈度Ⅸ-Ⅹ)"陜西固原州星隕如雨。平?jīng)、隆德等縣,鎮(zhèn)戎、平虜?shù)人,馬剛、雙峰等堡地震如翻(),城垣震塌七千九百余丈,房屋震塌一萬一千八百余間,牲畜塌死一萬六千余只,男婦塌死一萬二千余名口。"(《天啟實錄》卷26)

        28 1626年6月28日(明天啟六年六月丙子)山西靈丘(39.4°N,114.2°E)M7(震中烈度Ⅸ)"六月丙子,大同地震數(shù)十,死傷慘甚。靈丘晝夜數(shù)震,月余方止,城郭廬舍并摧,壓死人民無算。"(清乾隆《大同府志》卷25)

        29 1652年7月13日(清順治九年六月初八)云南彌渡南(25.5°N,100.6°E)M7(震中烈度Ⅸ+)"蒙化地大震,地中若萬馬奔馳,塵霧障天。夜復大雨,雷電交作,民舍盡塌,壓死三千余人。地裂涌出黑水,鰍鱔結(jié)聚,不知何來。震時河水俱乾,年余乃止。"(清康熙《云南通志》卷28)

        30 1654年7月21日(清順治十一年六月丙寅)甘肅天水南(34.3°N,105.5°E)M8(震中烈度Ⅺ)"丙寅,陜西西安、延安、平?jīng)、慶陽、鞏昌、漢中府屬地震,傾倒城垣、樓垛、堤壩、廬舍,壓死兵民三萬一千余人及牛馬牲畜無算。"(《清世祖實錄》卷84) 1642-1654年(明崇禎十年至永樂八年,藏歷第十一繞回陰水馬年至陽水馬年)西藏洛隆西北(30.8°N,95.6°E)M≥7(震中烈度≥Ⅸ)

        31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甲申)山東郯城(34.8°N,118.5°E)M81/2(震中烈度≥Ⅺ)"六月十七日戍時地震。督撫入告者,北直、山東、浙江、江蘇、河南五省而已。聞之入都者,山西、陜西、江西、福建、湖廣諸省同時并震。大都天下皆然,遠者或未及知,史冊所未有。"(宣統(tǒng)二年《客舍偶聞》頁四)"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時地震??城樓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婦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冊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時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溝澮皆盈,移時即消化為烏有。??合邑震塌房屋約數(shù)十萬間,??其時死尸遍于四野,不能殮葬者甚多,凡值村落之處,腥臭之氣達于四遠,難以俱載。"(康熙《郯城縣志》卷9)

        32 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河北三河平谷(40.0°N,117.0°E)M8(震中烈度Ⅺ)"七月二十八日已時初刻,京師地震??是夜連震3次,平地坼開數(shù)丈,得勝門下裂一大溝,水如泉涌。官民震傷不可勝計,至有全家覆沒者。二十九日午刻又大震,八月初一日子時復震如前,自后時時簸蕩,十三日震二次。??二十五日晚又大震二次。??積尸如山,莫可辨認。通州城房坍塌更甚?罩杏谢鸸,四面焚燒,哭聲震天。有李總兵者攜眷八十七口進都,宿館驛,俱陷沒,止存三口。涿州、良鄉(xiāng)等處街道震裂,黑水涌出,高三四尺。山海關,三河地方平沉為河。環(huán)繞帝都連震一月,舉朝震驚。"(清《三岡識略》卷8)

        33 1683年11月22日(清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壬寅)山西原平附近(38.7°N,112.7°E)M7(震中烈度Ⅸ)"十月初五日,山西巡撫穆爾賽疏報,太原府屬地震,凡十五州縣,而岱(代)州,崞縣,繁峙為甚。崞縣城陷地中。毀廬舍凡六萬余間,與丁末山東,已末京師之災相似。"(清乾隆《池北偶談·談異》卷22)

        34 1695年5月18日(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丁酉)山西臨汾(36.0°N,110.5°E)M73/4(震中烈度Ⅹ)"檢查平陽府地震原卷,當時被災共二十八州縣,內(nèi)被災較重十四州縣,統(tǒng)計壓斃人民五萬二千六百余名。"

        (欽差刑部侍郎那彥寶奏摺,嘉慶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35 1709年10月14日(清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二日)寧夏中衛(wèi)(37.4°N,105.3°E)M71/2(震中烈度Ⅸ-Ⅹ)"九月十二日辰時固原,寧夏等處地震傷人,中衛(wèi)尤甚。河南各堡平地水溢魚游,推出大石有合抱者,井水激射高出數(shù)尺,壓死男婦二千余口。是日震動無常,人率露棲,年余始定。"(宣統(tǒng)《甘肅新通志》卷2)?

        36 1718年6月19日(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甘肅通渭南(35.0°N,105.3°E)M71/2(震中烈度Ⅹ)"夏五月廿一日地大震,山崩。城北筆架山(縣北里許)一峰崩覆沒。城內(nèi)東北隅平地裂陷,黃沙、黑水涌出,南鄉(xiāng)尤甚,土山多崩。城鄉(xiāng)壓殺老幼男女共四萬有奇。"(乾隆《通渭縣志》卷1)

        37 1725年8月1日(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四川康定(30.0°N,101.9°E)M7(震中烈度Ⅸ)"六月二十三日申時,打箭爐地忽然大震,將喇嘛官員住居衙門、買賣人等并蠻人住居房屋、樓房俱行搖塌,一間無存。被房樓壓死買賣民人并蠻人,十分壓死七八分。再,宣慰司桑結(jié)、驛丞俞殿宣、料理錢糧事務效力之南部縣典史徐中()宵,俱被所塌房樓壓死。"(署川陜總督岳鍾琪奏摺雍正三年七月十三日)

        38 1733年8月2日(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云南東川紫牛坡(26.3°N,103.1°E)M73/4(震中烈度Ⅹ)"小江一區(qū),居治之西隅,南通碧谷壩,西南通湯丹廠,尤稱甚焉。山谷紛揚,土石翻飛,崖岸◆墮,陵阜分錯,而沿山道途,多阻絕不通。最可憫者,禾苗沃若,畦塍縱橫破裂,漸就枯槁耳。??阿旺小營土阜居人數(shù)家,地震推其房址于前一里許,房舍瓜蔬果木竹籬,無纖毫參差。宛如未動。??木樹郎兩岸山頹斷流,沙石匯阻三日,水溢潰決田畝,沖蝕禾稼,而溝洫寸裂,無復舊形。??而碧谷、阿旺、小江皆倚山為居,山崩石裂,故致斃者四十余人,視他處獨慘。??自紫牛坡地裂,有罅由南而北,寬者四五尺,田苗陷于內(nèi),狹者尺許,測之以長竿,竟莫知深淺,相延幾二百里,至尋甸之柳樹河止,田中裂紋,直橫不一,斷續(xù)不絕,?湯丹廠?入山采礦之曹()硐,深入數(shù)里。一有動搖,磧疊沙擠難保其不死亡也。廠數(shù)百硐,硐千百砂丁,一硐有七十三尖。尖者各商取礦之路經(jīng)由,每尖至少不下十四、五人,即一硐中,而幸出者蓋少矣。"(清雍正《東川府志》卷2)?

        39 1739年1月3日(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寧夏平羅銀川間(38.8°N,106.5°E)M8(震中烈度Ⅹ+) "寧夏府城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戍時陡然地震,竟如簸箕上下兩簸。瞬息之間,闔城廟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無存。男婦人口奔跑不及,被壓大半。??城垣四面塌摞,僅存基址。其滿城房屋,亦同時一齊俱倒,官兵被壓死者一千數(shù)百名。且平地裂成大縫,長數(shù)十丈不等,寬或數(shù)寸或一二尺不等。地中黑水帶沙上涌,亦有陷入而死者。城垣亦俱塌摞,且城根低陷尺許。??每晝夜震動三五次。其寧城北面一百六十余里至寶豐縣,西南四十余里至平羌堡,南面、東面俱二、三十里之村莊,其被震程度與寧城相類。此外受傷稍輕。查平羅、新渠、寶豐三縣,洪廣一營,平羌一堡,闔城房屋亦倒塌無存。而平羅、新渠、寶豐等處,平地裂縫,涌出黑水更甚,或深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壓而死者已多,尤被溺、被凍而死者,亦復不少,城垣亦大半倒塌。"(川陜總督查郎阿奏摺乾隆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40 1786年6月1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四川康定南(29.9°N,102.0°E)M71/4(震中烈度≥Ⅹ) "川省地震,人家房屋墻垣倒塌者不一其處。??山崩和,壅塞瀘河,斷流十日。至五月十六日,瀘水忽決,高數(shù)十丈,一涌而下,沿河居民悉漂以去。嘉定府城西南臨水,沖塌數(shù)百丈,??沿河溝港,水皆倒射數(shù)十里,至湖北宜昌勢始漸平,舟船遇之,無不立覆。??其時地震,川南尤甚,打箭爐及建昌等處數(shù)月不止,官舍民廬俱倒塌,被火延燒無一存者,至八月之后,始獲寧居。"(清·張邦伸《錦里新編》卷14)?

        地震歷史篇三:歷史地震

        最佳答案

        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 寧夏海原縣 8.5級 24萬人

        古浪地震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 甘肅古浪 8級 4萬余人

        昌馬地震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 甘肅昌馬堡 7.6級 7萬人

        疊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 四川茂縣疊溪鎮(zhèn) 7.5級 2萬多人

        察隅地震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 西藏察隅縣 8.5級 4千人

        邢臺地震 1966年3月8日/3月22日 河北隆堯縣/寧晉縣 6.8/7.2級 8064人

        通海地震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 云南省通?h 7.7級 15621人

        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 遼寧省海城縣 7.3級 1328人

        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 河北省唐山市 7.8級 24.2萬人

        瀾滄、耿馬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 云南省瀾滄、耿馬 7.6級 743人 2004年8月:云南魯?shù)榘l(fā)生里氏5.6級地震,至少導致4人死亡,將近600人受傷。

        2005年7月:黑龍江發(fā)生里氏5.1級地震,至少造成1人死亡12受傷,數(shù)以千計的房屋不同程度受到損害。

        2005年11月:江西九江發(fā)生里氏5.7級地震,至少造成13人死亡,8000余人受傷,1.8萬間房屋倒塌。

        2006年7月:云南鹽津發(fā)生里氏5.1級地震,至少造成22人死亡,100多人受傷。

        2006年8月:還是云南鹽津,還是同樣級別的地震,又造成至少1人死亡,30多人受傷,又大批的房屋被摧毀。

        2007年6月:云南普洱發(fā)生里氏6.4級地震,至少造成3人死亡,近400人受傷,倒塌房屋不計其數(shù)。

        2008年5月:四川汶川...

        相關熱詞搜索:地震 歷史 菏澤地震歷史 廣東地震歷史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