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_受眾媒介素養(yǎng)
發(fā)布時間:2020-02-2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傳統(tǒng)的媒介素養(yǎng)研究對傳受者的心理因素很少涉及。本文從傳播心理學的視角出發(fā),以傳播學研究的五個基本角度為框架,將受眾心理分別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內容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眾媒介素養(yǎng)研究的五個方向,為受眾媒介素養(yǎng)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媒介素養(yǎng) 受眾 傳播心理學
媒介作為信息流動的載體,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傳受者對媒介的認識,對傳播內容的理解將作為一種能力體現在傳播過程中。傳受者的含義豐富而復雜,包括傳播者、受眾等各種主體。本文從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心理因素著手,對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進行分析。
一、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梳理和對受眾媒介素養(yǎng)定義探討
從字面上來看,“受眾媒介素養(yǎng)”是對“媒介素養(yǎng)”更進一步的細分,比之“媒介素養(yǎng)”,其內涵和外延都相對狹窄。要給受眾媒介素養(yǎng)定義,首先要明確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
媒介素養(yǎng)教育是由英國學者和丹麥教育工作者于20世紀30年代率先提出的。1933年,英國學者ER.利維斯(Leaves)和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在文化批評論著作《文化和環(huán)境:培養(yǎng)批判意識》一書中提出:新興的大眾傳媒在商業(yè)動機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銷一種“低水平的滿足”,這種低水平的滿足將誤導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尤其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各種負面的影響。因此,教育界應以系統(tǒng)化的課程或訓練,培養(yǎng)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識,使其能夠辨別和抵御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
英國教育部在1989年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納入正式的教學體系中,并在考克斯報告中將其闡述為媒介素養(yǎng)旨在培育更加有主動性和更加積極的媒介使用者,他們將要求得到并且能夠有助于形成更加廣泛和多元的媒介產品。
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將其定義為:媒介素養(yǎng)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媒介本質、媒介常用技巧和手段以及這些技巧和手段所產生的認知力和判斷力。
1993年在美國召開的國家領導人媒介素養(yǎng)會議中將其定義為:將媒介素養(yǎng)視為每位公民皆應具備的能力,包括了對媒介信息的接近、分析及制作的能力,且強調公民的媒介素養(yǎng)能力不僅涵蓋了傳統(tǒng)的印刷媒體,同時也包括了各類新興的電子媒體,如電視、網絡等。
198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會議時表明支持媒介素養(yǎng)教育。1999年針對媒介素養(yǎng)教育明確擬定聲明:媒介教育是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公民的自由表達、自由獲取信息的權利,它有助于建構和支持民主……媒介教育應該盡可能的被引進到國民教育中以及非正式的、終身教育中來。①
國內的學者對媒介素養(yǎng)也有自己的認識。筆者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媒介素養(yǎng)是指公眾接觸、解讀、使用媒介的素質和修養(yǎng)。它包括了三個主要的環(huán)節(jié):接觸媒介――獲取信息;解讀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過媒介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并維護自己的利益!雹趪鴥韧鈱γ浇樗仞B(yǎng)的定義都是將所有接觸和使用媒介的公眾均視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對象,即媒介擁有者作為公眾社會角色的一員,同樣具有對媒介接觸、解讀和使用的權利。從某種程度上,傳播者的媒介素養(yǎng)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yè)主義,表現出來就是新聞的倫理與職業(yè)道德。在與此相對應的基礎上可以將“受眾媒介素養(yǎng)”定義為:大眾傳播過程中,閱聽者在消費媒介產品的過程中,對整個傳播過程的認知、判斷和監(jiān)督的意識及行為。
二、從傳播心理學視角探索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研究方向
受眾作為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主體,與其他各要素相互影響,形成系統(tǒng)的研究范式。因此對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研究,也可以根據線性傳播過程的各要素進行分析。
(1)控制研究中的受眾心理
受眾對傳播者形象的理性認知和批判性解讀是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基礎。早有傳播學者研究證明,信息的接受者往往是根據自己心目中的傳播者的形象判斷信息的可信度、真理性,一個人對信息本身越不理解,對信息的傳播者就越重視。③傳播者如何建構和整飭自己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就成為決定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受眾應該意識到傳播者帶有主觀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判斷,自己所消費的傳媒產品是經過傳播者把關和編碼的結果。傳播者傳播的是各種各樣的“觀點”,而真實的事實卻只有一個,需要受眾自己去判斷和分析。
(2)媒介研究中的受眾心理
受眾媒介素養(yǎng)要求受眾加強對媒介的使用權,其對大眾傳播過程的合理監(jiān)督就是典型的表現。受眾可以通過媒介發(fā)布言論、對媒介擁有者進行批評。媒介是孕育輿論的平臺,受眾對社會輿論工具的使用具有絕對的監(jiān)督權力。民主和法制只能從制度上健全對實體公權力的監(jiān)管,而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才是杜絕公權力被濫用的根本方法。2009年4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中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④,其中包括“著力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對受眾媒介素養(yǎng)提高的一種保障和鼓勵措施。
(3)內容研究中的受眾心理
受眾媒介素養(yǎng)還體現在受眾對信息的合理解讀上。傳播的內容,特別是其中蘊含的情感是決定受眾參與傳播程度的重要因素,因為只有在情感投入時,受眾才能從信息中得到滿足,實現傳播的目的。客觀世界需要宏觀的真實,傳播者提供給受眾的是各種各樣帶有主觀色彩的 “觀點”,受眾應該對其產生本能的懷疑,并且通過接觸分析不同來源的信息來判斷報道是否真實可信,從各種觀點中提煉出自己的認識,這是一種全面理解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4)受眾研究中的受眾心理
避免產生傳媒依賴,在思想和行為上保持獨立是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重要表現。對于“受眾研究”,西方文化研究學者斯圖爾特?霍爾在1973年提出了不同文本解碼方式的假說,強調受眾的自主性,否認受眾的接受過程是一種被灌輸的過程,而是傳播者與受眾的談判過程。霍爾提出受眾的三種不同解碼方式:主控式解碼、協(xié)商式解碼和對抗式解碼。⑤在傳播過程中,受眾需要正確定位自己“信息接收終端”的角色,并且可以自覺審視傳播過程中因傳播信息者把關而過濾掉的信息,從而客觀地看待信息的整體圖景,不至于陷入傳媒的漩渦。這種在受傳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自主性實際上也是受眾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它使受眾面對傳播的沖擊能夠保持自身的獨立和尊嚴,免于隨波逐流。
(5)效果研究中的受眾心理
傳播過程最終要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而傳統(tǒng)的效果研究總是以傳者本位為出發(fā)點,研究傳播者的傳播目的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是否對受眾的觀念和態(tài)度以致行為產生預期的影響,在說服性傳播效果的評估中尤其如此。筆者認為傳播效果研究應該將受眾的因素考慮在內,因為傳受者的互動和心理機制的一致性在傳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的經典實驗推論,人對事物的情緒體驗不僅取決于事物所給予人的結果,還取決于人對事物的期待水平,用公式來表示,即為“情緒指數=期待實現值\內心期待值”。⑥也就是說,受眾的心理預期是傳播效果的重要決定因素,不能忽視受眾的心理對傳播效果的影響。
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研究離不開對受眾心理的探討,受眾的心理在整個傳播過程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受眾與其他各要素的互動關系的探討中研究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相關問題,或許是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①龍黎飛,《論新聞職業(yè)道德建設中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04)
、凇睹浇樗仞B(yǎng)導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07)
③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新華出版社,2004(07)
、堋秶胰藱嘈袆佑媱(2009―2010年)》(全文),http://www.省略/newscenter/mryw/20090413/
、輀英]奧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紐博爾德:《媒介研究的進路》,新華出版社,2004(10)
、轔pening Skinner’s Box:Grea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Lauren Slater 2007(05)
、叨尉┟C,杜駿飛:《媒介素養(yǎng)導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⑧方建移,張芹:《傳媒心理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釀⒕┝:《新聞心理學原理》[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6月
、鈩⒕┝:《劉京林自選集:新聞心理?傳播心理研究》[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
(作者:張鵬 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傳播學09級碩士研究生,張紅偉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06級新聞學本科生)
責編:周蕾
相關熱詞搜索:受眾 淺析 素養(yǎng) 淺析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 媒介素養(yǎng)分析 李剛案的媒介素養(yǎng)分析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