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于謙祠有感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于謙是明朝名臣,一生與國家治亂緊密相連,親民勤政,并數(shù)度使社稷轉危為安。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佼佼者,最后卻慘死于黨爭。本文以時間為經線,選取其一生之中的重要事件,試圖從一個側面展現(xiàn)其磊落的一生。
          【關鍵詞】于謙 黨爭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初中時,常讀明代名臣于謙的《石灰吟》一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每次閱讀心中無不感到震撼:作者是怎樣的一種人,具備如何的品質,才能寫出這般動人心魄的辭句!
          于謙,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據說其小的時候已是頗不平凡,七歲時,有僧奇之曰“他時救時宰相也”①。當然,此說的真?zhèn),現(xiàn)在無從可考,也可能是日后于謙名揚天下時人們的穿鑿附會。不過,于謙少時,的確胸懷大志,有經濟天下的理想,是一個慷慨社稷下為己任的奇男子。他自小苦讀,效法文天祥,立志成為“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流的人物。十六歲時入府學為諸生,公元1421年(永樂九年)中進士,年僅二十三歲,可謂少年得志,說其是“團花簇錦胸前掛,一朝看盡長安花”并不過分。而幸運之中,亦有不幸,于謙會試高中,本來是會試第一,然而當權者卻認為其觀點尖銳,措辭有失中道,以于謙策語傷時,將其后置為三甲第九十二名。明制,一甲名次靠前者,方有資格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系統(tǒng)學習國朝典制,探究古今治亂之道,以備將來大用?v觀有明一代,內閣宰輔,十有六七是庶吉士出身,當時朝野闔將庶吉士視為儲相,可見地位之清貴。因此,進翰林、為庶吉就成為讀書人夢想中的夢想,而于謙,自是失去了位列清華的機會。中考不久,于謙進入都察院,外放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派赴湖廣,巡按政務。御史是風憲之官,為朝廷耳目,失選庶吉,卻拜授御史,也不失為一種榮耀。史載于謙不僅經綸滿腹,而且才干卓絕,“奏對,音吐洪暢,帝為傾聽”②,當時他的長官,都察院都御使,人稱冷面寒鐵顧獨坐的顧佐,馭下甚嚴,而獨器重于謙,以友待之,多方歷練,甚至宣稱于謙才干遠勝于己。初入仕途,得遇伯樂,實是人生之幸。
          于謙首次展露頭角,是在公元1426年(宣德元年)。當時宣宗的叔叔,漢王朱高煦,效法其父成祖朱棣,在山東樂安發(fā)動叛亂,宣宗親征,漢王兵敗,跪赴軍前請罪,宣宗命于謙歷數(shù)其罪,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③,以致漢王伏地震顫,連稱死罪。宣宗高興異常,重賞于謙。當是時,于謙亦很幸運地為內閣三楊所垂青,并受到其三人的倍加錘煉,由此進入了最高層的視野。
          公元1430年(宣德五年),明廷首設巡撫,宣宗發(fā)下手諭,欽點于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按山西、河南兩省,于謙從七品御史,五歲之間超擢三品大員,開衙建府,位列封疆,可見朝廷對其期望之深,其本人也迎來仕途的第一個高峰。于謙果然不負眾望,上任之初,就顯出不同于俗吏之處,“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疏言之”④,而其所上奏本,也為朝廷支持,朝上而夕報可。巡撫任上,創(chuàng)設《平舂條例》,興平準倉、義倉,立藥局,無償向百姓發(fā)放糧食,深入鄉(xiāng)里街坊體察微情,并加筑河堤,治績?yōu)樘煜伦睢Q矒醿墒【拍,境內大治,恩威行于所在,百姓依之如泰山,望之似父母,呼之為于龍圖。直可與包拯比肩。據說當時,兩省流傳的關于于謙的歌謠,多達一百五十多字,甚至有“天遣恩官拯二方”⑤的詞句,足見于謙民望之高。
          于謙為人耿介,行事孤直。公元1435年,宣宗崩逝,英宗即位。公元1444年(正統(tǒng)九年)前后,內閣三楊相繼謝世,于謙頓失奧援。彼時皇帝沖齡,王振竊權,朝廷樞府,布列私人;地方衙署,黨徒林立;閹黨故舊,把持要津。王振本人又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兼掌東廠,可謂重權在握,諸多官員,趨之若鶩,呼為翁父。地方大員進京,必重賄之,以求長保富貴。而于謙每次進京,決不拜見王振,更談不上饋贈,有屬吏好心勸告,說哪怕是蘑菇、手帕之類,送些與王振也可,于謙聽罷,仰天大笑,舉起大袖,說“帶有清風”⑥,時人駭然。為此,于謙寫有一詩,用明其志:“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遭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雹咭粫r京城廣為傳頌。彼時的朝堂之中腐糜風氣盛行,如果只是才干優(yōu)渥、為民擁戴,恐怕也是難伸己志。因為不去巴結諸權貴,貴人們心中自是憤懣,而烏紗也就戴得不安穩(wěn)。公元1446年(正統(tǒng)十一年),于謙入京奏對,舉薦王來、孫厚貞出任河南山西巡撫,王振借機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⑧為由,將于謙下獄,意圖論斬,消息傳出,朝野嘩然,豫晉兩省,數(shù)萬人進京請愿,懇請釋放于謙。由于于謙聲望太高,且逮捕本就唐突莫名,故囚系三月,予以釋放,但由三品巡撫降為四品大理寺少卿。兩省百姓聞之,深怕其繼任者是閹黨私人,魚肉桑梓,因此伏厥叩請,要求仍然用于謙為兩省巡撫,以至宗室周王、晉王也上疏朝廷,為其求情。王振無奈之下,只好將于謙官復原職。于謙再任巡撫之后,絲毫未因此次打擊而改變初衷,反而為政愈親民,行事愈廉潔,治下百姓,則依之彌篤。
          公元1448年(正統(tǒng)十三年),邊情日甚,警報飛馳,于謙奉命調入兵部佐理部務。公元1449年(正統(tǒng)十四年)也先大舉入寇,王振請英宗親征,眾臣苦諫無果。英宗遂下詔,調集六軍出御也先,事發(fā)倉促,大軍慌亂,糧餉不濟,器械未整。加之連天雨注,道路泥濘,開拔不久,便有數(shù)千人潰逃,士氣低落,尚未接敵,便被奪氣。其后兵敗土木堡,大軍傾覆,皇帝被俘,開有明建國以來天子身陷虜廷的先例。敗報傳來,京師震怖,人情洶洶,大明被拋到了風口浪尖之上。其后,太后命英宗弟?王朱祁鈺監(jiān)國,?王與諸文武廷議對策,翰林侍講徐郢首倡南遷,當即竟有人附和,其余群臣面面相覷,無人言聲,平日里被高官厚祿養(yǎng)起來的大員們,此時呆若木雞,一時大殿靜得出奇,于謙當即喝道“言南遷者,可斬也”⑨,道理顯而易見,“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勢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⑩,朝廷遂決意固守京城。在得到了孫太后、?王的支持后,于謙擔當起抗擊也先守衛(wèi)京城的重任,此時,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性格展現(xiàn)無遺。于謙立奏調動南北兩京、河南的軍隊入衛(wèi),又聚山東、江南的衛(wèi)所軍隊入京,以充實武裝力量,同時征收大批糧食以加強儲備,修筑城池、經劃布置、分區(qū)防衛(wèi)、專人負責,并傳檄天下令各地軍隊進京勤王。
          十月,也先內犯,于謙指揮軍民,與敵激戰(zhàn)五晝夜,大敗也先,迫使其退回關外,京城轉危為安。
          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于謙力促?王登基。也先自掠去了英宗之后,深知手里這張牌的價值,因此,在攻城略地時,每每帶著英宗,以此為籌碼,要挾明廷,要地要錢,令各地鎮(zhèn)守官員棘手異常。在此情況下,于謙一面嚴命守城諸將,認識到社稷為重君為輕的道理,對也先要求痛加拒絕,一面力促?王即位,試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公元1449年(正統(tǒng)十四年),?王登基,改元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消息傳到也先處,也先悵恨久之。英宗頓失奇貨的價值,對也先來說,可謂釜底抽薪,此處也體現(xiàn)了于謙謀國不謀身的一腔孤忠,卻由此埋下了日后悲劇的種子。
          明廷獲勝后,論功行賞,于謙被加封少保、兵部尚書、總督軍務,而其堅辭不受,并上奏朝廷:“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⑾。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于謙社稷之臣,在滿朝慶賀之時,已經開始思考籌劃如何加強北方邊務了。
           首先,加強京城防衛(wèi)。在前述措施之上,增調遼東、宣府部分兵馬入衛(wèi),令楊洪、羅通入京,操練京軍。并從全局考慮,又采取了派蕭啟等人鎮(zhèn)守保定、河間、真定諸府,命耿九疇整頓加強江南江北衛(wèi)所力量,廣招流民屯墾開荒等措施。
          其次,從容部署戰(zhàn)守諸事,一一化解也先的議和、誘降和進攻手段,并設計誘斬叛監(jiān)喜寧和降軍小田兒,使大明壁壘森嚴。也先無從占得便宜,且因為不斷失利死傷重重,引起內訌,故求和之心日增。
          公元1450年(景泰元年),也先遣使求和,并提出英宗南返的建議。眼看國恥即雪,而景帝卻陷入深深的憂慮中,害怕英宗回朝后,自己失去帝位,于謙一眼看出,從容說道:“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⑿。可能是出于對“天位已定,寧復有他”的承諾,景帝聽后,直說“從汝,從汝”。一言以定之,1450年英宗南返回朝。因此,正史評價:“奉上皇已歸,謙力也”⒀。當然,迎是迎回來了,而景帝對此深懷戒備,不但在迎奉禮儀上有意殺減,而且還將英宗實際上軟禁了起來。
          憂患意識是否存在是衡量一個民族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當時的明王朝,可以用“形勢稍好,尤需兢慎”這句話來表述。正當景帝切切于自己皇位、滿朝文武慶賀之時,于謙已經開始謀劃軍制改革了。一方面,加強宣府、大同等處防衛(wèi)力量,并一舉收復獨石等八城;另一方面,也是最具深遠意義之處,就是對當時明軍主力――京軍,進行了重大改革。祖制,京軍分隸五軍都督府、神機營、三千營,雖然分別設有總兵,各自鎮(zhèn)撫統(tǒng)帶,然而彼此不發(fā)生聯(lián)系,互不統(tǒng)一,事權繁雜,政出多門,一旦京師有警,則不利守備。鑒于此,于謙從宏觀上,抽調各處京軍精銳十五萬,分十營操練,每營一萬五千人,設都督一人統(tǒng)領,其下設都指揮一人,把總十五人,指揮三十人,領隊官一百五十人,管隊三百人,團營十處,專設總兵官一人,由武清侯石亨擔任,直接對兵部尚書于謙本人負責。此后,景帝又派心腹太監(jiān)一名為監(jiān)軍,以加強皇帝對軍隊的控制。于謙同時規(guī)定,自他本人而下,每日都要親到校場操演兵器、陣法,上下級必須彼此相互熟悉。遇有戰(zhàn)事,各級將領隨隊出征,不再另派大員統(tǒng)帶,這樣就改變了將不識兵、互不統(tǒng)屬的弊端,提高了戰(zhàn)斗力,自此,傳統(tǒng)的京軍制度發(fā)生嬗變,并在日后的作戰(zhàn)中顯示了積極的一面。
          臣子竭股肱之力,成安危之伐,是難能的,而居功不傲,則尤為可貴。面對自己的社稷之功,于謙從不自傲,以致憂國忘身。當時景帝更易東宮,賞賜其雙俸,于謙固辭,至再至三。景帝見其住處狹小,僅可蔽風雨,便要賜第西華門,于謙又不受。而對于皇帝所賜的詔書、銀幣、袍服、寶劍等物則封藏起來,歲加省閱而已。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于謙不治產業(yè),不結交文武,不參與派系,有孤臣的清譽。然而卻引起了朝中一批人的忌恨,從而在景帝面前大加詆毀。清譽的背后,是對立面的群起峰議,彈章紛至,直指于謙。好在君臣相知甚深,詆毀也就無疾而終。一次,景帝得知于謙痰疾發(fā)作,親上萬歲山,為其伐竹取瀝,用來醫(yī)治調理。于謙性格清介,對朝中尸位諸臣頗不以為然,在行事時常被掣肘,每遇此時,于謙都扼腕嘆息道:“一腔熱血,竟灑何地?”⒁。
          公元1457年(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發(fā)動政變,擁立太上皇復辟,史稱奪門之變,一夜之間,江山易舊主。當日在朝班之中,于謙、王文等即遭逮捕,以其圖謀迎立藩王之罪交付錦衣衛(wèi),妄圖屈打成招、鍛煉成獄,王文大聲辯解,于謙談笑自若,毫不辯解,并對王文說:“亨等意耳,辯何益!雹右徽Z道破玄機。據說案件上報英宗時,這位皇帝躊躇反復,不忍殺之,認為于謙實在有功社稷,而徐有貞脫口而出:“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⒃,于謙命運就此注定。其后,于謙、王文同日被殺,據說,行刑之日,飛沙走石,天光陰霾,天下冤之。人們對忠臣的死憤憤不平,就連曹吉祥的部下指揮朵兒都前往被殺之處,哭奠致祭,曹吉祥怒而笞之,但次日其行為如故。都督同知陳逵冒死收斂于謙遺體,將其葬于杭州三臺山麓。
           于謙死后,繼主兵部的是石亨的黨羽陳汝言,其人品蕪劣,招權納賄,使經過于謙整頓而大有起色的防務又衰敗下去,日后,西北戰(zhàn)事又起,朝廷舉措乖張,恭順侯吳瑾不無憂慮地對英宗說:“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⒄,英宗默然。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靠奪門之變發(fā)跡的諸臣,其后由于爭權奪勢而內訌,先是石亨擠走徐有貞,其后石亨亦被下獄論死,而曹吉祥也因謀反之罪被族滅,歷史以這種方式告慰了于謙的在天之靈。
          公元1466年(成化二年),于謙之子于冕遇赦回鄉(xiāng),上書為父伸冤,憲宗為其平反,將于謙的故宅改為“忠節(jié)祠”,遣官祭奠,并親撰誥語:“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持,為群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雹质ブ家怀,天下傳頌。
          公元1489年(弘治二年),明廷贈于謙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萬歷年間,改謚“忠肅”,而河南、山西等處,百姓也為其建祠,四時祭祀。無獨有偶的是,于謙與岳飛悉葬于杭州,真是雙忠并臥,靈護西子,當?shù)匕傩諏⑵湟暈槟髽s耀,這才有了“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⒆的詩句!
          參考文獻
         、佗冖邰堍蔻啖幄猗息孝癣尧英寓闸帧睹魇?于謙傳》
          ⑤《于太保忠萃全集》
         、摺队谥颐C集拾遺?入京詩》
          ⒆[清]袁權,《謁岳王墓》
         。ㄗ髡邌挝唬喊不諑煼洞髮W歷史與社會學院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

        相關熱詞搜索:西湖 人間 賴有岳 賴有岳于雙少保 人間始覺重西湖 西湖又稱什么名字 賴有岳于雙少保意思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