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pdf
發(fā)布時間:2017-02-12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世界歷史pdf篇一: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現代史)
一、俄國十月革命(考點:簡述彼得格勒起義,了解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1、背景
(1)1917年3月,由于一戰(zhàn)給俄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俄國爆發(fā)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統(tǒng)治。
(2)二月革命后,俄國存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臨時政府掌握主要權力,繼續(xù)沙皇時期政策。
2、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917.11.7)
(1)領導人:列寧(布爾什維克黨領袖)
(2)指揮部:斯莫爾尼宮
(3)結果: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為主席。
3、歷史意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時的新紀元。
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考點:了解由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轉變到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了解蘇聯(lián)成立的時間、國名,概述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和“斯大林模式”的嚴重弊端)
1、新經濟政策(列寧.1921)
(1)原因:三年國內戰(zhàn)爭時期實行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能適應經濟發(fā)展。
(2)內容: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3)意義:是列寧從俄國國情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典范。它恢復了被戰(zhàn)爭破壞的國民經濟,指明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向。
2、蘇聯(lián)的成立(1922年底)
(1)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
(2)加盟國:當時有俄羅斯聯(lián)邦、外高加索聯(lián)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4個,后來發(fā)展到15個。
(3)俄國的名稱: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統(tǒng)治階級是 以沙皇為首的 地主階級(沙俄)1717年二月革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權(俄國)1917年十月革命(蘇俄)1922年底(蘇聯(lián))1991年蘇聯(lián)解體(俄羅斯)
3、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1)1928-1937年,蘇聯(lián)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fā)展重工業(yè),結果是:蘇聯(lián)由傳統(tǒng)農業(yè)國變成強盛工業(yè)國。
(2)實現農業(yè)集體化。
4、斯大林模式
(1)形成標志:1936年,制定新憲法,宣布蘇聯(lián)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
(2)弊端: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使農業(yè)和輕工業(yè)長期處于落后狀態(tài);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品種少、質量差;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嚴重損害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yè)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經濟發(fā)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考點:了解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初步認識一戰(zhàn)后的世界格局)
1、巴黎和會(1919)
(1)參加國:27個協(xié)約國,但由英、法、美操縱。
(2)《凡爾賽和約》:領土方面,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軍事方面,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允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不得設防;政治方面,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的獨立;賠款方面,由協(xié)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zhàn)爭賠款的總數;殖民地方面,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3)影響:協(xié)約國還同奧地利、匈牙利、土爾其、保加利亞簽定了條約,它們和《凡爾賽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tǒng)治的新秩序。決定成立國際聯(lián)盟(英法控制,美國退出)
在《凡爾賽和約》中國、美國沒有簽字。
2、華盛頓會議
(1)背景: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qū)的矛盾激烈,特別是美、日之間。
(2)參加國:英、法、美、日、意、荷、比、葡和中國,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
(3)《九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原則。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zhí)峁┝朔奖恪#ㄗ畲蟮氖找嬲撸好绹,受害者:中國?/p>
(4)影響:形成了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qū)的統(tǒng)治秩序。通過兩次會議,帝國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完成了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其實質是戰(zhàn)勝國將意志強加給戰(zhàn)敗國和弱小國家,瓜分世界的體系。
四、經濟大危機(考點:簡述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和影響,評價羅斯福新政)
1、經濟危機
(1)1929-1933,從美國開始。
(2)特點:涉及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破壞性大。
(3)影響:一是工人失業(yè),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勞動人民生活惡化,社會矛盾加深;二是資本家銷毀商品,生產受到破壞。
2、羅斯福新政
(1)目的:國家加強指導和干預經濟,(經驗)對工農業(yè)、商業(yè)進行調整,以消除危機。
(2)中心措施:國家對工業(yè)的調整。
(3)評價:一方面使美國的經濟緩慢恢復過來,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和發(fā)展。特別是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的做法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先例,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新政僅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不能根除危機。
五、法西斯勢力的猖獗(考點:了解國會縱火案和反猶狂潮是德意日的侵略暴行,初步認識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關系)
1、德國納粹政權的建立
(1)背景: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德國,引發(fā)了政治危機.
(2)標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總理,不久任國家元首.這也標志著世界大戰(zhàn)歐洲策源地的形成.
(3)希特勒恐怖獨裁統(tǒng)治的表現
①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
②解散一切工會組織和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
③焚毀進步書籍,加強思想控制。
(4)反猶狂潮:猶太人被剝奪德國公民身份;不得經商,不許擔任公職,不能從事教師職業(yè),限制從事自由職業(yè);不得參軍;嚴禁與雅利安人通婚。
2、1922年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權。
3、1936年,日本軍部控制政府,法西斯專政建立,標志世界大戰(zhàn)的亞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
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考點:了解慕尼黑陰謀,說明綏靖政策的實質和影響,了解德國突襲波蘭和蘇聯(lián)、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主要影響)
1、慕尼黑陰謀
(1)背景:希特勒上臺后大肆擴軍備戰(zhàn),還吞并了奧地利,但沒有受到國際社會的抵制和制裁,野心進一步膨脹,將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2)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首腦在德國慕尼黑簽定協(xié)定,規(guī)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臺德等地割讓給德國。
2、綏靖政策
(1)實質:西方大國為維護自身利益,避免與法西斯國家爆發(fā)戰(zhàn)爭,犧牲弱小國家利益,想將禍水東引,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lián)。
(2)影響: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高潮:慕尼黑陰謀
(4)破產標志:德國攻打波蘭,二戰(zhàn)全面爆發(fā)。
3、二戰(zhàn)的爆發(fā)和擴大
(1)全面爆發(fā):1939.9.1德國入侵波蘭。
(2)德國迅速占領西歐的原因:①德國的閃電戰(zhàn)術②歐洲國家各自為戰(zhàn),力量分散③主要原因是綏靖政策的影響。
(3)英國在首相丘吉爾領導下進行了頑強抵抗,粉碎了德國的占領企圖。
(4)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lián)
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粉碎了德國無敵的神話,打擊了德國的囂張氣焰。
(5)1941.12.7日本偷襲珍珠港
美國參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二戰(zhàn)達到最大規(guī)模。
七、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考點:了解《聯(lián)合國家宣言》的簽署和雅爾塔會議,簡述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和諾曼底登陸的作用,了解二戰(zhàn)結束的標志)
1、《聯(lián)合國家宣言》
(1)1942.1.1,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lián)合國家宣言》。
(2)意義:標志著反法西斯聯(lián)盟的建立,二戰(zhàn)成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改變了力量的對比,成為戰(zhàn)勝法西斯國家的有力保證。
2、雅爾塔會議
(1)1945年2月,羅斯福(美)、丘吉爾(英)、斯大林(蘇)。
(2)會議內容:決定打敗德國后對德實行軍事占領;成立聯(lián)合國;蘇聯(lián)承諾在德國投降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zhàn)。
(3)影響:①積極因素,進一步協(xié)調盟國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的行動,加速了戰(zhàn)勝法西斯的步伐②消極因素,體現了大國強權意志,出賣弱小國家利益;依據會議的原則,戰(zhàn)后美蘇重新劃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蘇爭霸的新格局。
3、最后的勝利
(1)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
既是蘇德戰(zhàn)爭的轉折點,也是二戰(zhàn)的轉折點。
(2)1944.6.6諾曼底登陸
美英盟軍登上歐洲大陸,開辟了除蘇德戰(zhàn)場外打擊德國的第二戰(zhàn)場,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3)1945.5.8德國簽署投降書
歐洲戰(zhàn)爭結束。
(4)日本投降
①背景:亞洲各國對日展開激烈進攻;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lián)對日宣戰(zhàn),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
②1945.9.2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二戰(zhàn)以軸心國集團失敗而告終。
★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聯(lián)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二戰(zhàn)啟示: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zhàn)的悲劇不能重演;人民是戰(zhàn)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lián)合起來迎接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國與國之間應和平相處;人類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fā)展。
八、美國經濟的發(fā)展(考點:概述戰(zhàn)后美國經濟發(fā)展的主要特點)
要史實)
1、西歐的聯(lián)合
(1)西歐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原因:美國的援助;西歐國家本身具有的勞動力優(yōu)勢;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發(fā)展政策。
(2)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①原因: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在美蘇對立的形勢下西歐希望建立一個組織來振興經濟并降低未來戰(zhàn)爭的可能性。
②建立:20世紀60年代,由法國、聯(lián)邦德國等六國發(fā)起。
③意義:促進了成員國經濟的發(fā)展,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對沖破兩極格局的束縛有推動作用。
(3)歐洲聯(lián)盟的建立(1993年)
①政策:使用單一的貨幣——歐元;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涣η笤谕饨缓蛧野踩矫娌秸{一致。 ②意義:成員國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2、日本經濟崛起
(1)經濟崛起的原因:美國在日本進行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美國的經濟扶植;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國外最新的科技成就,發(fā)展教育和科技。
(2)60年代末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3)1974—1975,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影響,經濟發(fā)展速度一度減緩。80年代中期實行“科技立國”政策,促進了經濟發(fā)展。
★啟示:戰(zhàn)后美國、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fā)展的關鍵在于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引進和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注意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人才。我們今天必須始終不移地堅持和貫徹科教興國戰(zhàn)略,在改革中堅持求實和創(chuàng)新。
十、蘇聯(lián)的改革與解體(考點: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史實,知道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蘇聯(lián)解體的關系)
1、評價赫魯曉夫改革:對斯大林模式起到一定的沖擊作用,但改革只是在原有體制的框架內進行的,加上主觀主義和急躁冒進,導致改革失敗,各種矛盾突出。
2、蘇聯(lián)解體(1991年底)
(1)戈爾巴喬夫改革
①大致情況: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沒有取得成果,后來把重點轉移到政治方面,最主要的是一黨制轉變?yōu)槎帱h制。
②結果:使整個國內局勢失控,一步步把蘇聯(lián)推向解體。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蘇聯(lián)高官組成“國家緊急狀態(tài)委員會”發(fā)動政變。此后,戈爾巴喬夫實際上失去威望,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全局。
(3)蘇聯(lián)解體原因:歷史原因是長期實行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直接原因是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外部原因是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zhàn)略。
★啟示:蘇聯(lián)的解體說明社會主義遇到挫折,社會主義發(fā)展不可能一帆風順。
★教訓:我們要堅持立足國情進行改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注意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價值觀要采取正確對策。
十一、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考點:了解匈牙利改革和東歐劇變)
1、匈牙利改革
(1)原因:長期沿用斯大林模式,使經濟和政治僵化,要求擺脫蘇聯(lián)的控制。
(2)改革的 內容:對經濟和政治體制進行局部的改革和調整。
(3)結果:60、70年代經濟發(fā)展,80年代又陷入困境。
2、東歐劇變:
(1)原因:一方面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導致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另一方面,蘇聯(lián)放松對東歐的控制,西方加強和平演變攻勢。
(2)表現: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改變.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民主德國和聯(lián)邦德國合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社會性質變化,執(zhí)政黨變化,版圖變化,國家的名稱變化。
十二、亞非拉的奮起(考點:了解印巴分治,知道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及其回歸)
1、亞洲國家的獨立
(1)印巴分治:1947年,印度再次出現民族獨立運動高潮,英國被迫承認印度獨立,但將其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是印巴紛爭的歷史根源。
(2)印度發(fā)展迅速,特別是科技領域成就卓著。韓國、新加坡已經成為現代化國家。
2、非洲獨立運動——最早在北非展開
(1)1952納賽爾領導埃及反帝反封建革命,1956年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大大縮短了東西方的航程,被稱為“東方偉大的航道”。
(2)非洲獨立年——1960年,有17個國家獨立。
(3)納米比亞獨立:1990年3月,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結
世界歷史pdf篇二:《世界歷史》九(上)
2009屆初中歷史總復習要點《世界歷史》九(上)
班級 姓名 號數
第1課人類的形成
1、氏族社會產生的作用。
① 氏族社會實行族外群婚制,避免了血親通婚對人的體質造成的危害;② 氏族社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增進了人們之間的凝聚力,推動了經濟、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2、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共同點:① 都以血緣關系為紐帶;② 都實行財產、分配的公有制。
不同點:① 母系氏族公社婦女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② 母系氏族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時期,人們“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③ 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出現了私有制和奴隸制,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第2課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
1、古代四大文明是在什么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中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這些文明都處在哪兩個緯度之間?古代文明為什么多發(fā)生在大河流域?
大河流域。北緯20°~40°之間。原因大致有:(1)、大河流域氣候濕潤,光熱充足,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生存;(2)、大河上游高山積雪的融化,導致河水的定期泛濫,泛濫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這些都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
1、結合雅典的地理位置分析雅典城邦共和國的特點。這說明了什么?
特點:境內多山,氣候溫潤,不宜經營農業(yè)而適于種植橄欖、葡萄等經濟作物;鄰近海洋多天然良港,海上貿易發(fā)達,這使雅典的工商業(yè)發(fā)達,由此還可適當聯(lián)系亞非文明古國發(fā)源于大河流域,因此以農業(yè)經營為主。
說明:在古代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經濟活動方式影響重大,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類型。
2、伯利克里時期雅典的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3、伯利克里時代雅典繁榮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啟示?
原因:伯利克里當政時期進行一系列改革,如擴大公民權利、鼓勵學術研究、重視教育、發(fā)展文藝。
啟示:改革是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杰出人物對社會發(fā)展能起一定推動作用。
4、如何評價伯利克里時代高度發(fā)展的奴隸主民主政治?”
評價:(1) 積極評價:它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成為一種典型范例,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產生一定影響;(2) 局限性:它是奴隸主民主政治,本質上仍然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能夠享受到民主權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5、羅馬歷史發(fā)展線索簡表
羅馬城(前8世紀)─→羅馬共和國(前509年)─→稱霸地中海(前2世紀)─→羅馬帝國(前27年)─→帝國分裂(39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年)
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1、日本效仿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對此你得到什么啟示?
啟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
2、為什么在當時的阿拉伯地區(qū)會產生伊斯蘭教?(即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
六世紀末七世紀初,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qū)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為了爭奪水源和牧場,部落間相互仇殺。在內部矛盾叢生、商業(yè)連遭破壞、生產停滯和外部勢力入侵的形勢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統(tǒng)一國家。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統(tǒng)一和社會發(fā)展的嚴重障礙,因而伴隨著國家統(tǒng)一的潮流,伊斯蘭教(轉載于:www.zuancaijixie.com 蒲 公 英 文 摘:世界歷史pdf)便應運而生了。
3、伊斯蘭教的產生有何作用?
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征服和擴張,將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的阿拉伯國家建成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
4、想一想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使節(jié)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中日交往是從漢朝開始的。在唐朝雙方使節(jié)往來相當密切,唐朝的經濟、文化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漂洋過海,日本當時頻頻派遣留學生來到長安,學習先進的中國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
第5課中古歐洲社會
1、簡述查理·馬特改革的內容及作用
內容:查理·特的采邑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以土地為紐帶的封建主與附庸之間的關系。西歐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以土地為紐帶的封建主與附庸之間的關系,領主有責任保護附庸,附庸也有義務效忠,隨時去前線作戰(zhàn),這樣大大提高了國家的戰(zhàn)斗力。
作用:它加強了中小封建主階層,是西歐封建騎士制度的基礎。國王、封建主和基督教會通過層層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為主從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級制度。
2、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拜占廷帝國的統(tǒng)治者無視西歐城市出現之后悄然興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輝煌成就,更不屑于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yōu)點和長處。這種封閉保守的心態(tài)持續(xù)了若干世紀之后,拜占
廷帝國文明終于被歷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國最終滅亡于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之中。
啟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
3、男生說:我國宋代的城市比歐洲同時期城市規(guī)模大的多,熱鬧得多,市民階層也龐大得多,所以更為先進。女生說: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西歐市民階級力量強大得多,而且從中產生了后來的資產階級,孕育了西歐的資產階級文化和資本主義萌芽。他們倆誰說的更有道理?
女生的說法更有道理。雖然宋代的城市比歐洲同時期的城市規(guī)模大得多,熱鬧得多,也有市民階層。但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yè)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形成了市民階級,而且它還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yè)者和商人、銀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銀行家發(fā)展成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第6課古代世界的戰(zhàn)爭與征服
1、談談你對歷史上的征服(戰(zhàn)爭)和反侵略斗爭的認識
歷史上的征服戰(zhàn)爭一方面充滿暴力,給被征服地區(qū)人民帶來了災難;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2分)反侵略斗爭維護了被侵略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是正義的。
2、面對和平與發(fā)展進程中的諸多問題,你認為世界各國人民應該如何做?
不同國家(地區(qū)或民族)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呈現出發(fā)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不可避免會產生矛盾。矛盾可能引起沖突或戰(zhàn)爭,戰(zhàn)爭會帶來更大的災難;人類應該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平等對話、協(xié)商,采取有利各方的辦法解決問題;落后國家(地區(qū)或民族)應在保持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前提下加快發(fā)展;先進的國家(地區(qū)或民族)應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幫助、支持落后國家(地區(qū)或民族)的發(fā)展;各國人民應該從“善”的愿望出發(fā),加強相互團結與協(xié)作,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
第10課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
1、文藝復興的本質
封建社會內部,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和發(fā)展必然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新的思想文化沖破教會的桎梏,于是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文化運動。所以,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是以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為前提,是以反封建反教會為重要內容,它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文藝復興的階級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文化是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服務
2、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及其影響。
原因:① 經濟根源:14~15世紀,歐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要求擴大國外市場。② 社會根源:歐洲人狂熱地追求貨幣和黃金,成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動力。而《馬可·波羅行紀》關于東方富庶的描述,更加引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另外補充說明:當時天文、地理知識有了進步,地圓學說流行,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客觀條件。
影響:① 由于各大洲的聯(lián)系加強,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如原產美洲的玉米、煙草、花生、西紅柿等作物開始傳入歐亞,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需指出這一市場是以歐洲為中心的。② 歐洲的貿易中心轉移。由原來地中海沿岸移到大西洋沿岸,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③ 新航路的開辟也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探索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英國、
荷蘭、法國等相繼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他們大量掠奪殖民地的財富,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qū)的貧窮和落后。
3、知道《神曲》,復述達·芬奇、哥倫布的主要活動,初步認識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所起的作用。
在14-16世紀的意大利,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yè)得到發(fā)展,資產階級的力量逐步強大起來。新興的資產者為發(fā)財致富,盡享人世的幸福,用復興古文化的方式掀起一場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教會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其中但丁以他的《神曲》被稱為文藝復興的先驅,還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都是在以宣揚人文主義為核心,同強大的封建神學相抗衡。文藝復興為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引起了歐洲文化繁榮。
4、比較哥倫布等人的航海與中國鄭和的遠航有什么不同?
兩者比較,有下列不同:①規(guī)模:鄭和船隊龐大,船多人多;哥倫布等人船隊很小,船少人少。②目的: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國威,擴大明朝的影響加強海外聯(lián)系;哥倫布等人遠航是為了開拓市場,掠奪財富。③性質:鄭和下西洋是與各國友好交往的義舉;而哥倫布等人遠航屬殖民擴張活動。④影響:鄭和下西洋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哥倫布等人開辟新航路客觀上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發(fā)展。
5、下面內容是對哥倫布開辟歐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的不同評價。你認為他們說得有沒有道理,談談自己的想法。
印第安人:哥倫布把歐洲強盜帶到了美洲,破壞我們的文化,掠奪我們的財富,是一個惡魔。歐洲人:哥倫布發(fā)現了新大陸,把歐洲文明傳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帶入文明時代,是一個有功之臣。
“印第安人”認為:哥倫布是一個惡魔,必須全盤否定。理由是他給印第安人帶來了破壞和掠奪。
“歐洲人”認為哥倫布是一個功臣,必須充分肯定。理由是他發(fā)現美洲新大陸具有劃時代意義,加強了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從而推動世界的文明進程。
歷史評價要求全面、客觀、公正。哥倫布遠航美洲給印第安人帶來了巨大災難,加劇了他們的貧窮和落后,同時在客觀上使掠奪的財富成為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有其進步性。
第11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馬克思在評價這場革命時指出“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因為在它的影響下,不久歐洲大陸爆發(fā)了資產階級革命,北美殖民地的資產階級革命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實際上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這也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戰(zhàn)勝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
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英國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確立、鞏固對當時世界產生的重大影響。
影響:揭開了歐美社會巨變的序幕(或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開創(chuàng)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先河;對外殖民擴張,給遭受侵略的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對外侵略擴張,客觀上傳播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簡表
第12課美國的誕生
1、美國誕生的過程
爆發(fā)──來克星頓的槍聲(1775年4月)
建軍──大陸軍,華盛頓(1775年)
宣布獨立──《獨立宣言》發(fā)表(1776年7月4日)
轉折──薩拉托加大捷(1777年)
承認──英國承認美國獨立(1781年)
成立政府──《1787年憲法》制定,聯(lián)邦政府成立(1787年)
2、《獨立宣言》的發(fā)表有何作用?
《獨立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北美脫離英國獨立和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后來把每年的7月4日定為美國獨立日;《獨立宣言》的進步性,表現在它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擺脫民族壓迫的要求,包含了資產階級對于民族獨立,民主自由的主張。
3、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意義、影響是什么?
(1)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2)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3)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4、美國獨立戰(zhàn)爭勝利原因
① 戰(zhàn)爭的正義性。② 人民群眾的積極參戰(zhàn)。③ 法國、荷蘭等國的國際支援。
5、美國老兵稱華盛頓是“戰(zhàn)爭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請依據史實說明這一觀點。
在獨立戰(zhàn)爭中華盛頓領導美國人民經過艱苦的斗爭終于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贏得了國家的獨立。戰(zhàn)爭后他被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在他領導下建立和完善了民主法制,創(chuàng)立了“合眾國銀行”,統(tǒng)一了貨幣,建立稅制,鼓勵發(fā)展民族工業(yè),使新生的美國開始步入正軌。由于華盛頓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國家初創(chuàng)中的卓越貢獻,他被譽為“美國國父”。
第13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1、《人權宣言》的發(fā)表有何作用?
世界歷史pdf篇三:世界史
17世紀英國革命2
【名詞】
《大抗議書》;1641年11月由英國長期國會通過。主要 內容是:在英國建立大臣對國會負責的制度;保證工商業(yè)的自由發(fā)展。它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初期的綱領性文件。 新模范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國會組織的軍隊。1645年組建,稱“新軍”,后被稱為“新模范軍”。共二萬二千人,基本由自耕農組成,由克倫威爾負責指揮。在英國兩次內戰(zhàn)中發(fā)揮巨大作用。1649年共和國成立后,成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鎮(zhèn)壓人民運動的工具。
平等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激進民主派。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成員有中小店主、手藝匠、幫工、學徒以及公簿持有農等。領袖為J.李爾本。第一次內戰(zhàn)期間,平等派的思想已在倫敦和其他一些地區(qū)傳播。1646年,從一個思想流派形成為一個政治派別。平等派主張:未來的國家應該是共和國;廢除王權和上議院;由人民選舉產生的下議院享有最高權力;擴大選舉權;消滅專賣權和壟斷,實行自由貿易;減輕賦稅,取消什一稅、消費稅和關稅;將被圈占的土地歸還農民等。
“光榮革命”; 1688年英國國會中兩大政黨聯(lián)合推翻斯圖亞特復辟王朝的“宮廷政變”。詹姆士二世企圖恢復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統(tǒng)治,迫使國會中的輝格黨和托利黨聯(lián)合起來迎請其女婿--荷蘭執(zhí)政威廉率軍討伐國王,詹姆士二世不戰(zhàn)而逃往法國。因通過不流血的方式實現了政權更迭,英國又隨即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故被資產階級史學家稱為“光榮革命”。 《權利法案》。 1689年3月英國國會通過的〈〈權利法案〉〉,對國王的司法、財政、軍事等權力做出種種限制,增強國會的司法、財政、軍事等方面權力。限制了國王的司法、財政、軍事等權力,規(guī)定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中心。它為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保障,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基本確立。
【思考題】
1、試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fā)生的背景。
(一)資本主義經濟在英國封建社會內部的成長
1、“圈地運動”和資本主義農業(yè)的發(fā)展
(1)“圈地運動”前英國發(fā)展資本主義農業(yè)的兩條途徑——富裕農民剝削農業(yè)雇工以及從
舊貴族中分化出的“新貴族”。
(2)主要由購置了大批土地和購買了貴族稱號的大商人、大金融家、大工場主以及一部分富農組成,不是從舊貴族中分化出來的。
(3)主要指“新受封的貴族”。
2、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二)革命前英國階級關系的變化
變化:出現了反對封建制度的領導集團和反對封建制度的基本階級力量。
1、封建貴族集團的分裂——“新貴族”的出現。
“騎士領有制”或稱“騎士土地所有制”。
2、城鄉(xiāng)資產階級的出現
(1)大資產階級—大商人、大金融家
(2)手工工場主和中等商人
(3)農業(yè)資本家
3、農民階級激烈地反對封建制度
(1)自耕農
(2)農業(yè)工人
4、城市勞動人民也成為革命的基本力量
(1)小商人和手工業(yè)者
(2)幫工和學徒
(3)手工工場雇工
(三)“清教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
“清教”主張純潔教會,清除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如提倡勤儉節(jié)忍,反對奢華縱欲;要求廢除國教實行的由英國國王控制的主教制度,建立民主的教會組織。
(四)斯圖亞特王朝的發(fā)動統(tǒng)治和革命形勢的成熟
封建王權與資產階級、新貴族、人民群眾對抗加劇的原因:
(1)推崇“君權神授”說,停止召開國會,損害新貴族、資產階級的政治權利。
(2)迫害信奉“清教”的資產階級、新貴族和城鄉(xiāng)勞動人民。
(3)推行廣泛的工商業(yè)壟斷性經營制度
2、分析宗教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作用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宗教外衣掩護下進行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fā)生在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初期,資本主義生產和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水平還很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教會還占有特殊的地位,人們尚未形成非宗教的思想體系,因而,只得借助宗教作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進行的,這取決于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首先,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水平還不很高,造成資產階級還不成熟,資產階級還沒有產生自己成熟的理論。第二,宗教在英國有很深的基礎,以宗教為口號,便于發(fā)動群
3、克倫威爾“護國公”制建立的背景
(1)資產階級、新貴族及其他既得利益集團出于對內鞏固統(tǒng)治、對外擴張和掠奪的需要,渴望建立軍事獨裁政權。
(2)克倫威爾1642年來的文治武功,證明了他有能力滿足資產階級、新貴族及其他既得利益集團各方面的需要。
(3)1642年以來不斷的內外戰(zhàn)爭使克倫威爾本人的權力不斷膨脹,使獨裁政權的建立到了水到渠成的程度。
4、評價克倫威爾。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獨立派領袖。1645年起取得國會軍的領導權;1649年處死國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英吉利共和國,又掌握了英國的立法權和行政權。1653年建立資產階級軍事專政的護國政治,任護國主。掌權期間,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大力發(fā)展工商業(yè),鎮(zhèn)壓王黨叛亂和群眾運動,進行對外擴張和奪取殖民地。
5、分析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原因。
(1)1649年以來,支持共和制度的群眾基礎受到重大削弱。
(2)英國又處在人民革命的前夜,資產階級、新貴族等既得利益集團需要強有力的政權來
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
(3)克倫威爾之子及其他高級軍官均無力維持政局,資產階級、新貴族等既得利益集團認
為只有讓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4)查理二世發(fā)表《布列達宣言》騙取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等既得利益集團的信任。
(5)支持王朝復辟的蒙克將軍的軍隊在1660年初控制了首都倫敦,為前者復辟提供了特別
有力的條件。
6、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
(1)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掃除了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最大障礙,基本確立了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度,既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順利發(fā)展,也為后來的英國工業(yè)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2)在歐洲一個大國推翻了封建制度,較早宣告了歐洲新社會的政治制度,較好地反映了當時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趨勢。
(3)這次革命所產生的先進思想和政治制度,也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歐洲大陸國家的“開明專制”改革2
簡答題
1.試述奧普俄三國的“開明專制”在背景、內容、作用及局限性的共同性?
A在背景方面:都是在啟蒙運動背景下,針對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fā)展,加強中央集權,緩和國內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實現富國強兵的需要而采取的局部改革。
B在內容方面:都制定一些有利于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措施;都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建立高效率政府;都改革軍事制度,發(fā)展軍事實力。
C作用方面:通過開明君主制改革,三個國家都加強了中央集權,發(fā)展了軍事力量,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實現了富國強兵;同時開明君主制使工商業(yè)經濟獲得發(fā)展,促進了資產階級力量的增長,是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是歐洲近代化進程的一部分。
D局限性方面:都是依靠封建政權的專制權力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當時并沒有觸動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也沒有徹底廢除農奴制度。
(補充一下)1.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發(fā)展和封建制度矛盾。歐洲各國爭霸與擴張斗爭日益激烈。 2.政治上加強中央集.加強了君主專權,強化君主專制。 3.經濟上推行重商主義,積極發(fā)展工商業(yè),發(fā)展外貿。強調國家統(tǒng)一。有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為以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打下了基礎。 4.目的是“富國強兵” 事實力。軍事上都增強軍事 5.都吸收新科技成果,發(fā)展教育事業(yè)。
2.彼得一世改革的歷史作用: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進步性。它保護了俄國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俄國資產階級的誕生和成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俄國的落后面貌,開始成為東歐強國。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國走向現代化的開端。
西歐啟蒙運動3
名詞解釋
霍布斯:(1588~1679),英國啟蒙思想家,是歐洲近代哲學史上的第一個機械唯物主義者。著作《利維坦》,系統(tǒng)地闡述了關于專制主義的國家學說。主要政治思想:(1)在國家起源問題上主張社會契約論,反對“君權神授”理論;舨妓沟纳鐣跫s說的特色在于他用這種學說論證專制主義的合理性。(2)在政治制度上提倡君主專制。君權已是人授而非神授。(3)反對財產公有,主張私有制。
洛克:(1632~1704)英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經驗論哲學家。著作《政府論》,基本精神是保護公民的自然權利,論證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合理性。主要政治思想:(1)在國家起源問題上主張社會契約論,反對“君權神授”、“王位世襲”等封建專制主義觀點。(2)在政治制度上推崇君主立憲制度。(3)在國家權力構成上主張立法權、行政權和聯(lián)邦權三權分立,但立法權應處于優(yōu)越地位。
伏爾泰: (1694~1778):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主要著作有《哲學通信》《形而上學論》、《牛頓哲學原理》《路易十四時代》等。主要政治思想:(1)抨擊天主教會,主張信仰自由。(2)提倡自然權利學說,主張自然賦予了人類自由平等的權利,認為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3)抨擊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實行所謂“開明專制”。
孟德斯鳩:(1689—1755)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古典自然法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論法的精神》。主要政治思想:(1)法律應當體現理性(2)在國家權力結構方面,主
張立法、行政、司法等三權分立、彼此制衡。
盧梭:(1712~1778) 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學家,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論人間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主要政治思想:(1)認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2)提出了“主權在民”學說,承認人民的革命權利。(3)反對代議制度,主張建立實行直接民主的小型的資產階級民主國。(4)主張限制大私有制、實行小私有制。盧梭的思想主張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羅伯斯比爾領導的雅各賓派的理論旗幟,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深刻影響。 百科全書派:18世紀50至80年代法國一部分啟蒙思想家在編纂《百科全書》(全稱為《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的過程中形成的派別,從而推動法國啟蒙運動進入高潮階段。百科全書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羅為首的唯物論者,他們的基本政治傾向是反對封建特權制度和天主教會,向往合理的社會,認為迷信、成見、愚昧無知是人類的大敵。主張一切制度和觀念要在理性的審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簡答題
1.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背景及歷史意義?
背景(1)它是西歐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時代要求:正在進行革命或剛剛完成革命的英國資產階級要為自己的政權取代封建專制制度進行辯護;未完成革命的法國等國的資產階級要為未來的革命準備思想理論武器。(2)歐洲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為啟蒙運動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的銳利思想武器。(3)17世紀唯理主義哲學為啟蒙運動的發(fā)生提供了思想淵源。 歷史意義(1)西歐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后的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既為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權提供了思想理論上的支持,更為他們奪取政權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武器。(2)西歐啟蒙運動中涌現出的哲學、空想共產主義思想和經濟學理論,也是人類思想發(fā)展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一筆重要的歷史遺產。
西歐列強的海外殖民擴張及其后果4
名詞解釋
七年戰(zhàn)爭:1756~1763年間,分別由英國、普魯士和法國、奧地利、俄國組成的兩大交戰(zhàn)集團在歐洲、美洲、印度等廣大地域和海域進行的爭奪殖民地和領土的戰(zhàn)爭。(1756年奧地利為奪回西里西亞失地,準備發(fā)動對普戰(zhàn)爭,便與法國結盟。俄國等先后參加,結成交戰(zhàn)國的一方。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殖民地,需要普魯士在歐洲牽制法國,便同普魯士結盟,結成交戰(zhàn)國的另一方。1762年前,兩方軍隊互有勝負。1762年初俄國彼得三世(1762.1~1762.7在位)即位,同年 5月與普媾和,退出反普聯(lián)盟。1763年2月15日普魯士、奧地利和薩克森簽訂《胡貝圖斯堡條約》,歐洲戰(zhàn)事結束。與此同時,英法在美洲、印度等地繼續(xù)爭奪殖民地。1763年 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條約》,歐洲以外戰(zhàn)事結束。)七年戰(zhàn)爭是普魯士走向強盛的轉折點,也是英國建立海上霸權和殖民帝國的標志。
簡答題
1.16至18世紀西歐國家殖民擴張的后果有哪些?
(1)導致了世界人種的重新分布,這集中表現在美洲和非洲。(2)西歐的海外殖民擴張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利于世界經濟的發(fā)展。(3)西歐海外擴張加強了世界各地區(qū)的經濟、文化往來,出現了世界一體化的啟動和迅速發(fā)展的局面。文化上的“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4)對美洲、亞洲、非洲的原住民族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5)初步奠定了西方世界優(yōu)勢形成、東方落后于西方的局面。
2.分析16至18世紀西方世界優(yōu)勢形成、東方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從有無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政治環(huán)境來看:在西方君主專制政府在一定時期建立在與資產階級聯(lián)盟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經濟實行扶植和保護政策;而東方封建國家實行“重本
抑末”政策,打擊工商業(yè)。(2)從有無開放性的對外政策來看:西方政府鼓勵航海家探險,促進了地理大發(fā)現的到來。地理大發(fā)現后西方迅速走向世界,霸占世界主要貿易航道,奪取重要戰(zhàn)略據點,把世界作為自己活動的舞臺,掠奪海外,掠奪世界。東方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忽視了海上貿易這一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重要條件。(3)對資本主義發(fā)展有無思想、精神上的支持:西方文藝復興為其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及掠奪榨取行為提供了精神上的準備,同時宗教改革中產生的新教從精神和心理上推動鼓勵資產階級在掠奪人民及積累資本的道路上無顧忌的前進。東方國家維護傳統(tǒng)教化,禁錮非正統(tǒng)思想,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綱常禮教依然起著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武器的作用。
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5
名詞解釋
《常識》: 作者美國托馬斯·潘恩,本書敘述了人類社會政權產生的過程和建立政權的目的,分析了英國政體的本質,從自然的平等權利原則出發(fā)揭露了君主專制和世襲制的不合理性,闡述了北美和英國的分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批判了主張同英國和解的錯誤觀點和行為,堅持共和制度,并展望了北美未來的美好前景。是一部反映時代要求、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
大陸會議: 英國對殖民地的殘酷統(tǒng)治,致使矛盾逐漸激化,弗吉尼亞殖民地議會于1774年5月27日提出召開全體殖民地代表大會的建議,得到了響應。9月5日至10月22日大會在費拉德爾菲亞城(簡稱費城)舉行,有12個殖民地的代表參加。這就是第一屆大陸會議。大陸會議的代表中除少數王黨分子外,主要是代表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利益的溫和派和民主派。反映上層富有者意愿的溫和派占優(yōu)勢。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爭取權利與自由。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會議并未舉起獨立的旗幟。會議經過反復辯論,僅以1票多數否決了溫和派的主張,決定對英國進行報復,包括停止同英國的貿易、抵制英貨等。為保證決議的執(zhí)行,還決定在各地設立檢查委員會。此外,會議還通過了致大不列顛和各殖民地人民的權利宣言,提出要實行內部自治,取消各種對工商業(yè)的限制,廢除英國的各項稅收法令及高壓政策。但是同意由英國管理殖民地的對外貿易。根據這些內容,會議向英國國王發(fā)出了請愿書。杰斐遜;華盛頓:華盛頓(1732~1799):美國首任總統(tǒng)(1789~1797)、北美獨立戰(zhàn)爭大陸軍總司令。18世紀50年代,華盛頓曾參加七年戰(zhàn)爭,獲中校和上校銜,積累了軍事指揮的經驗。1758年當選為弗吉尼亞議員。1774和1775年,先后作為弗吉尼亞議會的代表出席第1屆、第2屆大陸會議。1775年7月,華盛頓就任大陸軍總司令。他把主要由地方民軍組成的隊伍整編和鍛煉成為一支能與英軍正面抗衡的正規(guī)軍,卓有成效地領導了北美獨立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束后,華盛頓解散大陸軍。1783年12月23日遞交辭呈,解甲歸田。1787年他主持
召開費城制憲會議,為根除君主制,制訂和批準維護有產者民主權利的憲法作出不懈的努力。1789年,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 1793年,再度當選總統(tǒng)。1796年9月17日,他發(fā)表“告別詞”,要求人們凡事以國家利益為重,告誡美國切勿同任何國家締結永久性的同盟,更不要卷入不必要的戰(zhàn)爭。同時,他表示不再出任總統(tǒng)。從而開創(chuàng)美國歷史上摒棄終身總統(tǒng),和平轉移權力的范例。1799年12月14日逝世。因對美國獨立作出重大貢獻,被尊為美國國父。 為紀念他的功績,1800年建成的新首都被命名為華盛頓。
簡答題
一北美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
1、殖民地經濟的發(fā)展和資產階級、種植園奴隸主的形成2、美利堅民族的基本形成及建立獨立民族國家意識的萌生3、殘酷的殖民統(tǒng)治,殖民地與英國矛盾的尖銳化。
二《獨立宣言》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主要內容:(1)表述了“人民主權”的思想,闡明了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理論根據。(2)
相關熱詞搜索:世界歷史 pdf 世界歷史pdf下載 世界歷史地圖集 pdf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