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外匯儲備庫:能解決多大問題]中國外匯儲備走勢圖

        發(fā)布時間:2020-03-1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東亞外匯儲備庫今年年底前成立并開始運行,中國與日本并列成為其最大“股東”。   如果取得巨大成功,那么其他地區(qū)可能紛紛效仿“東亞模板”,成立各個地區(qū)的儲備庫。到那時,IMF可能就被取代了。
          5月3日,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各方就籌建中的區(qū)域外匯儲備庫的規(guī)模及份額分配、出資結構、貸款額度、決策機制、經濟監(jiān)測機制等主要要素達成共識,儲備庫將于今年年底前成立并開始運行。儲備庫主要要素和開始運行時間的確定,標志著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取得了重大實質性進展。同時,中國出資384億美元,與日本并列成為東亞外匯儲備庫的最大“股東”。清邁倡議多邊化、外匯儲備庫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和中國的作用等受到廣泛關注。
          
          東亞貨幣合作的實質進展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fā),危機的強傳染性、危機救援機制缺乏、最后國際貸款人不力和東亞國家本身的脆弱性等,使得東亞國家陷入了嚴重的困境。金融危機之后,東亞國家深刻體會到區(qū)域貨幣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0年5月亞洲開發(fā)銀行年會上,東盟國家和中日韓三方就雙邊貨幣合作達成共識并簽署清邁倡議,亞洲貨幣合作啟動。之后,雖然清邁倡議機制得到一定的發(fā)展,但相關各方認為該機制雙邊貨幣互換協(xié)議較為松散、難以形成整體效應。這個問題由中國總理溫家寶在2003年10+3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但直到2006年5月,財長會才決定成立清邁倡議工作組,研究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具體形式。
          清邁倡議機制的重大進展是在2007年5月的10+3財長會上。會議決定成立采取自我管理的區(qū)域外匯儲備庫作為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具體形式,各成員國央行分別劃定一定數(shù)量的外匯儲備建立規(guī)模為800億美元的區(qū)域外匯儲備庫。該儲備庫的基金用于危機條件下對成員國的短期流動性支持。
          今年2月,在全球金融危機肆虐的情況下,10+3財長會公布了《亞洲經濟金融穩(wěn)定行動計劃》,規(guī)劃中的儲備庫的資金規(guī)模提高至1200億美元,并提議建立獨立的區(qū)域監(jiān)測實體。但是,清邁倡議多邊化的諸多計劃在此時仍然是停留在政治協(xié)商和技術討論之中。直至今年5月,10+3各方對儲備庫的所有要素達成共識,并確定儲備庫開始運行的時間,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實質性進展。
          
          外匯儲備庫的重大意義
          
          東亞外匯儲備庫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其一,儲備庫的建立是東亞財金合作的重要階段性成果,將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東亞地區(qū)的經濟與金融合作,為地區(qū)的經濟和金融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區(qū)域環(huán)境。此前,由于東亞地區(qū)懸殊的經濟周期、經濟結構以及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東亞地區(qū)的經濟合作(尤其是貨幣合作)進展緩慢,嚴重制約了區(qū)域內部的貿易、投資和資本流動,進而影響東亞地區(qū)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
          其二,儲備庫的建立和運行有利于維護東亞地區(qū)經濟和金融穩(wěn)定。儲備庫將著力解決區(qū)域內的短期流動性短缺問題,防范成員國在危機中由于流動性枯竭而陷入絕境,以有效提高東亞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
          截至2008年底,清邁倡議雙邊互換協(xié)議中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東盟國家貨幣互換協(xié)議,這是東盟十國內部的互換安排,總額為20億美元;二是東盟國家與中日韓以及中日韓之間的雙邊互換協(xié)議,為17個,共計810億美元。但是,在清邁倡議的雙邊貨幣互換中,雙邊協(xié)議的資金規(guī)模較小,而且雙邊協(xié)議簽署具有選擇性,因此雙邊貨幣互換的整體有效性不高。比如,根據(jù)日本央行2009年的報告,東盟10國中,僅有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與中日韓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xié)議,互換規(guī)模分別為90億、95億、65億、30億和120億美元。這些資金規(guī)模在應對金融危機時,可謂杯水車薪。而包括越南在內的其他五國并沒有與中日韓簽署雙邊貨幣互換。而在東亞儲備庫機制下,如果一個國家發(fā)生金融危機,它至少有三個渠道來進行危機救援。一是IMF等傳統(tǒng)的國際救援渠道,二是清邁倡議下的雙邊互換,三是儲備庫機制。即儲備庫為東亞國家提供了應對危機的一個新渠道,而且,在這個新路徑中,危機國可利用的資金比其在IMF的份額多,也比其雙邊互換的資金規(guī)模大,可以利用更多的資金應對危機,從而提高危機救援的能力和有效性。
          其三,儲備庫將促進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儲備庫將作為現(xiàn)有國際金融機構的補充,彌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穩(wěn)定論壇等在東亞地區(qū)關于危機預警、防范和救助等方面的不足,以及部分緩解國際貨幣體系制度性缺陷對東亞經濟的沖擊。由于國際貨幣體系及其機構(以IMF為主)在應對東亞金融危機中的作用和職能是有限的,而且其苛刻和不甚明智的政策給東亞國家?guī)砹诵碌拇嗳跣。東亞金融危機之后,東亞國家就深刻認識到危機的區(qū)域自救機制(self-help and support)的重要性。在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中,IMF等國際金融組織在危機預警與處置等方面仍然沒有發(fā)揮應有作用,這進一步強化了區(qū)域自救的必要性。同時,在美元本位制度下,國際貨幣體系的責任義務是不均衡的,由于對美元的過度依賴,東亞國家在處置金融風險和應對危機中處于不利地位。在建立儲備庫之后,如果一個國家發(fā)生金融危機,就可以利用儲備庫通過貨幣互換為其注入流動性,從而規(guī)避了對外匯市場的直接沖擊,有利于危機國的貨幣穩(wěn)定而防止出現(xiàn)嚴重的貨幣危機。
          
          外匯儲備庫仍存在幾個問題
          
          東亞貨幣合作由淺入深、由松散到緊密,區(qū)域外匯儲備庫將“原先松散的雙邊援助體系提升為較為緊密的多邊資金救助機制”,標志著東亞地區(qū)財金合作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是,儲備庫是清邁倡議多邊化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其作用和發(fā)展是廣受關注的問題。
          
          有效性
          從IMF的運行看,其對金融風險的警示、對金融危機的防范和對金融危機的救治等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東亞外匯儲備庫是否能夠創(chuàng)造奇跡、有效防范金融危險并應對金融危機,仍然存在疑問。其次,清邁倡議下的雙邊貨幣互換協(xié)議自2000年簽署以來,從未使用過。2008年越南、韓國等遭遇嚴重國際收支波動,在積極需求外部幫助時卻沒有關注到清邁倡議下的貨幣互換協(xié)議,清邁倡議對危機應對的有效性有待驗證。另外,儲備庫資金的運作機制直接影響儲備庫的效率和有效性。目前,雖然對儲備庫的規(guī)模、份額分配、出資結構、決策機制和貸款額度等取得了共識,但是儲備庫實際運行將遇到的問題遠比想象的復雜,相關各國需要對此進行有效協(xié)調。比如,這個儲備庫在非危機階段是由各國央行管理各自的外匯儲備,一旦發(fā)生金融危機,資金從哪個國家來、將分散賬戶變成統(tǒng)一賬戶等都是重大的技術問題。最后,與儲備庫配 套的區(qū)域經濟監(jiān)測機構,其監(jiān)測預警能力將直接決定儲備庫防范危機的能力和危機應對的有效性。
          
          治理結構
          外匯儲備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個外匯儲備基金,或者是頗具雛形的東亞貨幣基金,那么,由誰來管理1200億美元的資產?非危機時是由各國央行管理,但是到危機時刻儲備庫如何實現(xiàn)有效管理?這就需要設計一套合理的治理結構。從儲備庫的出資比側看,中國和日本各占32%,東盟占20%,韓國占16%。如果參照IMF的章程,重大事件需要絕對多數(shù)(85%)贊成,那么四個出資人都具有否決權。儲備庫最合理的決策機制是協(xié)商一致原則,不過,協(xié)商一致的決策機制雖能體現(xiàn)平等參與、循序漸進、求同存異、協(xié)商一致和共贏發(fā)展的東亞合作模式,但是以犧牲效率為代價的。另外,在管理層面,由于中日出資比例最大,理應由兩國擔任儲備庫管理層的最高管理職務,但是中日如何協(xié)調人選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政治問題;蛘,可以由四個出資人輪流“執(zhí)政”甚至可以外聘總裁,但是中日兩國可能不會放棄這個職位。最后,為了提高儲備庫救援的有效性和治理水平,可能需要設立一個秘書處,秘書處選址可能又是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中國可能傾向從北京、上海和香港中選擇一個,日本可能希望是東京,韓國建議首爾,東盟希望是雅加達或新加坡,而亞洲開發(fā)銀行可能建議在馬尼拉。但是,這個儲備庫只有在金融危機時才發(fā)揮作用,設立一個常設的秘書處是否浪費也是一個問題。
          
          貸款條件性
          在東亞金融危機期間,IMF苛刻的貸款條件性不僅使得東亞國家錯過了最佳的救援時刻,加重了經濟萎縮的程度,而且還帶來了新的脆弱性,比如,韓國銀行業(yè)開放導致韓國銀行體系一定程度上的“空心化”,即被外資銀行所控制。IMF貸款條件性是東亞建立自救機制的重要誘因,但是目前清邁倡議雙邊互換協(xié)議中,80%的資金是與IMF的條件性貸款相配套,即危機國家能自由使用的資金為互換協(xié)議資金規(guī)模的20%。放寬儲備庫的貸款條件性可能是提高其危機應對有效性的重要一環(huán),但是貸款條件性放寬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儲備庫必須在放寬貸款標準和金融風險管理之間取得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排他性
          東亞外匯儲備庫是基于10+3的框架,是東北亞和東南亞的貨幣合作,這就涉及儲備庫的“界限”問題。比如,在金融危機應對中,東亞儲備庫被證明是有效的應對機制,那么該機制是否同意吸收10+3之外的亞洲經濟體甚至是泛亞地區(qū)的經濟體參加,如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孤國家,甚至澳大利亞。如果允許這些經濟體參加,那么投票權和治理結構如何調整,是否采取和亞洲開發(fā)銀行相類似的方法,采取區(qū)內區(qū)外分別對待的方式,還是一視同仁?
          
          未來發(fā)展
          東亞外匯儲備庫的未來發(fā)展是國際社會最為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三個層面。一是儲備庫在實現(xiàn)多邊化的同時,是否意味著機構化和機制化的開始,即儲備庫將設立常設機構并采取機制化運行。二是各國獨立管理的外匯儲備最終是否演化成為集中管理的統(tǒng)一賬戶,這個步驟被認為是儲備庫向亞洲貨幣基金轉化的重點。三是儲備庫是否會演化成為亞洲貨幣基金,這需要成立一個獨立的機構統(tǒng)一管理、運作和使用這些外匯資產,同時形成區(qū)域性的危機應對機制和機構。
          東亞金融危機之后,日本提議建立亞洲貨幣基金以提高亞洲應對金融危機的有效性。但是,該建議一提出就受到IMF和美國的強力反對。IMF擔心其職能在亞洲受到嚴重的削弱,甚至被替代;而美國則是擔心亞洲貨幣基金的建立將對美元本位造成嚴重沖擊。因此,清邁倡議的未來發(fā)展需要與IMF等現(xiàn)有國際和地區(qū)機構相協(xié)調,比如儲備庫與IMF,獨立的區(qū)域監(jiān)測機構與全球金融穩(wěn)定委員會。更重要的是,清邁倡議下的雙邊貨幣互換以及未來的多邊儲備庫的貸款都與IMF的貸款相聯(lián)系,這決定了清邁倡議機制與IMF具有天然的聯(lián)系,清邁倡議在中短期內可能只是IMF的補充,而不是替代。但從長期看,如果東亞外匯儲備庫取得巨大的成功,那么其他地區(qū)可能紛紛效仿“東亞模板”,成立各個地區(qū)的儲備庫。到那時,IMF可能就被取代了。
          
          中國該干些什么
          
          在儲備庫方面,中國應該與日本分享主導權。由于出資規(guī)模相同,中國和日本在儲備庫機制中享受同樣的投票權,對儲備庫機制的決策具有同等的決定權。但是,由于人才儲備、前期研究,國際經驗等方面的差距,中國在對儲備庫機制的影響力上可能要略遜于日本,尤其是在高級和中級管理層安排上,中國可能會處于劣勢。因此,在儲備庫的決策和管理上,中國需要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才能與日本共同主導。
          其二,中國應該積極主動甚至主導儲備庫機制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比如,在儲備庫規(guī)章和制度建設上,中國可以提出強化對資本流動、區(qū)域金融監(jiān)管、儲備庫風險管理、貸款條件、與IMF貸款掛鉤比例、區(qū)域內外、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等相關制度安排。
          其三,中國需要就人事和研究等做出安排。由于儲備庫今年年底前就要成立并開始運行,因此到年底之前的這段時間是儲備庫相關各方對儲備庫運行機制做出詳細安排的討論階段,中國需要安排相關的人員專司此事,而且這些人員要有梯隊和職責分工。同時,中國需要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目前的形勢下,10+3研究組的研究可能與儲備庫的建立、運行和管理直接相關,中國需要深入參與并獨立開展相關研究。2009年確定的兩個研究題目本身對中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東亞地區(qū)本幣貿易結算的推進策略,二是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監(jiān)管。

        相關熱詞搜索:東亞 多大 外匯 東亞外匯儲備庫:能解決多大問題 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 金磚儲備資產貨幣總部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