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和一本雜志】一本雜志是雙月刊
發(fā)布時間:2020-03-30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任溶溶/口述 墨未白/采訪 湯永寬(1925―2007)著名翻譯家。曾任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外國文藝》雜志主編,翻譯了《城堡》、《情歌?荒原?四重奏》、《永別了,武器》、《游思集》等十幾部文學名著。
我第一次見到湯永寬先生,是在“文革”期間的干校,大約1967、1968年的時候。當時他在新文藝出版社,應該是社里一個革命群眾組織的負責人。當時有個說法,說新文藝出版社的運動,弄得像《早春二月》里的芙蓉鎮(zhèn),冷冷清清。作為負責人,運動搞得不起勁,對“走資派”打擊不狠,恐怕也就得負點責。因為這個事情,他在一個幾百人的大會上受到批評,臺上點他的名,他就低著頭,站起來。那次會后新文藝出版社的人就都進了干校。
在干校,每個出版社都有自己的連隊,不搭界的,新文藝出版社有他們的連隊,我們少兒社有我們的連隊。后來大概是因為周總理希望翻譯世界各國歷史,就把那些搞翻譯工作的人集中起來,翻譯各國的歷史。于是就成立了翻譯連,把所有新聞出版系統(tǒng)里面從事翻譯工作的、編輯譯文的、跟外文有關的人集中起來成立一個連,里面既有報社的人,也有各個出版社的人,幾個人負責一本書。湯永寬也是到這個連,但他搞英文,我搞俄文,彼此并沒有合作過,更談不上有交往。
但湯永寬是非常會說話的人,而且他有話就說,沒什么顧慮,時有驚人之論。盡管他當時受到批評,工宣隊對他還是比較客氣的,覺得他的有些話比較特別,就讓大家討論。由此我就知道湯永寬這個人思想是比較開放的,講話也很風趣,不是那種學究式的,而是像在跟你開玩笑,同時那些言論又很有些思想性。就有了這樣的印象。
后來這個翻譯連就回到上海了,成為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編譯室。1978年元月吧,我們這個編譯室,也就是原先那個連隊,就組建成了上海譯文出版社。其中有些進干校前本來有單位的人回到了原單位,我是應該回少兒社的。但出版社成立后,要創(chuàng)辦《外國文藝》這本雜志,需要人手,我還閑著,就把我安排進去了,成了第一個進入編輯室的。湯永寬肯定是辦這份雜志的很重要的倡議人。我在少兒社也長期負責翻譯工作,知道出這本雜志對使大眾開闊眼界,了解當代文學的各種風格和流派大有好處,因此我是很贊成的。
當時雜志很缺人,忙著招兵買馬,后來漸漸調進人來,盡管編輯室人還是不多,只有六七個人在一個小辦公室里,但各語種都有專家,湯永寬本人,從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yè),是英美文學的專家。他是主持工作的,有拋頭露面的時候都是他去。名義上是副總編輯,其實和總編輯沒什么兩樣,大家有事情都找他。搞俄文的,是現在很有名的戴驄,還有搞法文的搞德文的,就是沒有搞日文的,剛好“文革”中我學了日文和意大利文,這類稿子就由我來負責統(tǒng)籌,找人翻譯。
《外國文藝》的辦刊宗旨很明確,就是介紹現當代重要的外國作家和作品,包括許多本來早該介紹而沒能介紹的。但辦刊初期很艱難,各個大學都沒有外文材料。我們找材料都是要靠上海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湯永寬和我,頻繁到北京出差,去向一些名家約稿。他熟悉很多搞英美文學的人,主要去找那些專家一起商量。我們跟翻譯家梅紹武關系特別好,他在北京圖書館工作,我們常常去求他幫忙。梅先生是京劇世家,我是京劇迷,結果我和梅先生談京劇比談外國文學還多。
《外國文藝》的第一期,就介紹了讓人耳目一新的《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這是湯永寬和復旦大學的一些老師共同組織的。我則編發(fā)了侍珩翻譯的川端康成作品《伊豆歌女》。這兩篇作品的影響都是蠻大的。“文革”之前,這些作家的作品也有內部發(fā)行的書,但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外國文藝》公開一登,讀到的人就多了。
為了選好作者、篇目,我們多方求教,詢問專家,看了很多材料,翻閱外國雜志、外國詞典、百科全書,看看哪些作家已經非常有名了。每年獲諾貝爾獎的作家,我們都會馬上介紹。因為我們是“文藝”,不光是文學,美術也非常注意,電影、音樂也是。也沒什么別的想法,就是幫助文藝工作者多知道點、自己也想知道,一個作家、一個流派到底怎么回事啊。
其中有一些讓人很吃驚的作品,像卡夫卡,一開頭覺得看不大懂,現在覺得好就好在一開始看不懂,看不懂再領會一下覺得非常好,等到看完以后,哎呀,覺得太有道理了,太好了。所以就知道,現代派作家里有不得了的好東西?ǚ蚩ǖ拇碜鳌冻潜ぁ穭偤檬菧缹捪壬g的,而我是這本書的校訂。書稿是現成的,“文革”前就譯好了,湯先生跟徐汝椿、陳良廷一起譯的,后來就放在我們的“外國文藝叢書”里。
當時另一本很好的文學雜志《世界文學》,相比之下用稿可能更嚴格更正統(tǒng)一些;在《外國文藝》,有些作家還沒吃準,我們也就先引介了。之前,介紹外國文學是很嚴格的,最好原作者是共產黨員,或是跟中國關系很好的進步作家,有很多要求。這些我們都突破了。我們覺得,瑞典文學、丹麥文學、希臘文學,總之,每個國家都有好的作品需要介紹。那時當編輯不像現在,現在還要賣得掉,我們做編輯,只要內容好就行,至于銷路,我們是不用管的。
我和湯永寬是同一年退休的,退休以后就沒什么往來了。我后來還為譯文出版社編《外國故事》雜志。湯先生退休之后就主要搞翻譯了,有不少外國文學譯著。我對他的翻譯不太了解,但他開創(chuàng)、主持《外國文藝》這本雜志,是做了很好的事情,這個我是可以肯定的。
(感謝任溶溶先生、戴驄先生、云也退先生提供幫助)
相關熱詞搜索:一本 人和 雜志 一個人和一本雜志 一本雜志的本再組詞 讀者是一本什么雜志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