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回家,才是大事]安全才是回家最近的路
發(fā)布時間:2020-04-0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2012年,世界末日會來臨嗎?老實說,我們也不知道答案。更吸引我們注意的是新浪曾經的一項調查:假設世界末日明天就要來臨,你會選擇同誰共度?近九成的人選擇了和父母、子女、愛人――也就是,我們的家人,在一起。
居然有近九成的中國人作此選擇?
請原諒這個唐突的質疑,中國人不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血緣的族群之一嗎,絕大多數人作此選擇有何奇怪?不錯,中國人注重家庭血緣關系,這是一個傳統(tǒng)文化,但今天,它卻更像一個傳統(tǒng)的說法,現實日益指向其反面――中國人的家庭關系日益疏離,親情日益淡漠。
“春節(jié)將至,又是闔家團圓的日子”,這是句老套的春節(jié)抒情語,飽含祝福,但是,現在,它與事實已越來越不相符――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回家過年。
對于年輕人來說,家的觀念越來越淡,親情越來越淡。幾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三成以上的京城白領記不起父母的生日,七成以上的白領一年中最多只回5次家(父母家在同城),九成以上的白領不想與父母同住,他們不愿跟父母兄弟姐妹交流及獲得支持,更愿意與朋友交往。
2010年,中國有120多萬對男女誓言“執(zhí)子之手與字偕老”,也有196萬多對夫妻勞燕分飛。2011年的頭3個月里,每天有五千多個家庭解體,北上廣深四城的離婚率都超過35%,80后成為離婚主力軍。
在中國市場化、工業(yè)化、信息化進程中,在個人主義大行其道的價值變遷中,家庭越來越小,另類家庭――單身、同居、分居、離婚、丁克、單親甚至同志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把它稱為家庭的碎片化,我們的祖輩乃至我們的父輩那種幾代同堂、其樂融融(或者煩惱無盡)的時代一去不返,我們越來越自由,越來越獨立,也越來越孤獨。
家,我們的出生地,我們的安樂窩,我們成長的母體,無數人奮斗的終極目標,還像從前那樣溫暖、那樣穩(wěn)定嗎?
價值觀的流變,個人主義的當道――由家庭本位向個人本位的轉移,無疑是這場宏大“家變”的思想背景。同時,這場家庭大變局也有社會轉型、國家保障缺失、社會性的成功焦慮等中國語境。
如同本刊記者所言,城里家庭,夫和婦白天往市中心趕,晚上再散回城市周邊,匯成每天的高峰時段;農村家庭,夫和婦年頭往城里趕,年尾往鄉(xiāng)下趕,匯成一年一度的春運高潮。“父母在不遠游”是古訓,古得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留守兒童、留守妻子是新名詞,正在釀成新問題。甘肅正寧校車事件發(fā)生后,人們發(fā)現死亡兒童最多的于家咀村,長年在外打工的有720多人,留守兒童270多人,80%的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
社會化生產和分工,抽離了家庭的傳統(tǒng)功能。過去,家庭是生活的場所,是生產的場所,是娛樂的場所;現在,吃飯可以在餐館,家務可以請鐘點工,娛樂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家庭的功能一直被外包……
人是情感動物。經歷過親情虛無與家庭離析的人們,在疲憊孤獨中,重新審視家庭與親情的價值,反思我們的生存和發(fā)展模式,反省人生的意義。
老家四川自貢的暢銷作家郭敬明說:“家給我的不單單是戶口簿上出生地一欄的內容,更塑造了我的個性,賦予我整個靈魂的內核!
一個叫曉娟的姑娘,在“愛家日”活動中獲得了從北京出發(fā)的返鄉(xiāng)機票,她說:“這趟額外的回家給了我一次反思的時間,讓我認真想了想家的意義、親情的意義,我覺得自己是可以在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家庭和工作之間、錢和情之間平衡得更好一點的!
假如有世界末日,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同家人在一起。我們相信,這不僅是中國人的選擇,也是地球人的選擇。
這是終極的、人性的選擇。
2012年世界末日會來臨嗎?――干嘛討論如此區(qū)區(qū)小事?春節(jié)回不回家,才是大事。
相關熱詞搜索:才是 不回家 回不回家 才是大事 小朋友回不回家吃飯 老公每天都不回家吃飯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