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凝望夕陽的“鄰家大媽”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青島出版社給我留下印象完全是因為那套“野菊文叢”,這套文叢一共出過兩輯,大概十來本,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第二輯 ,邢小群的《凝望夕陽》就在其中,封面是黑白色的,樸素大方,又有點深邃,大約是1999年吧,書出版不久,我就買來讀了,這是一本訪談錄,分量卻很重,采訪對象包括吳祖光、蕭乾、溫濟澤、唐達成、曾彥修、李慎之、鐘沛璋、馮亦代、朱正、戴煌、吳敬鏈、邵燕祥、梁從誡等,都是在各個領域有建樹的人物,他們幾乎都是1957年的右派。其中有些人如李慎之從不接受采訪,這次訪談是難得的一個例外,談了自己的家庭出身、生平經(jīng)歷等,他的形象已在這里永遠定格——“李慎之先生講話時喜歡走來走去。戴著一副眼鏡,脖子上掛一副眼鏡。面帶微笑,聲音中氣很足!
那時,邢小群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已不陌生,此前我就讀過她的另一本書《專家視野中的中國經(jīng)濟》,那主要是對經(jīng)濟學家的專訪。由于是在一個無書可讀的特殊環(huán)境下,有好友帶來給我讀的,所以讀得比較認真,而且做了詳細的筆記。依稀記得她在后記中有一番話,大意是,一個第一流的經(jīng)濟學家之所以是第一流,不在于年齡、職位、著述,而是他的歷史責任感和思想的前瞻性。吳敬鏈談權(quán)力“尋租”,胡鞍鋼談腐敗超過GNP、談特殊利益集團的特征,等等,現(xiàn)在都還有些印象。當時我就感到她的采訪比較成功,她能讓采訪對象不時地露出一點思想的鋒芒。
邢小群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的老師,她的專業(yè)本來是現(xiàn)當代文學,但她這幾本書的視野、關懷都遠遠超出了文學之外。如果說《專家視野中的中國經(jīng)濟》源于她在一家經(jīng)濟類雜志的那段工作,那么,從《凝望夕陽》開始,她已經(jīng)有了做口述史的自覺,在“右派系列”之后,她繼續(xù)沿著這條路走了下來,在《老照片》、《溫故》等雜志上我們不時會遇到她的口述作品,比如《日常生活中的耀邦叔叔》就廣受讀者好評,她采訪何家棟(前工人出版社負責人)、何方(張聞天的外交助手),還有“文革”風云人物聶元梓等,都很有歷史價值。她那本《丁玲與文學研究所的興衰》里面也有不少第一手的口述史料。在口述史的路上,她還在繼續(xù)走著,走得很踏實。在《凝望夕陽》之后,去年她又在香港出了口述史的結(jié)集《往事回聲》。
2005年夏天,邢小群老師去寧波參加一個關于大學人文教育的會議,路過杭州,在我家稍作停留,11歲的兒子第一次見到她,沒一會就和她很熟了,我妻子也是第一次見到她,后來對我說,邢老師就像是“鄰家大媽”,我一想,這個詞是多么貼切,我怎么就想到啊,她的文風、為人都是統(tǒng)一的,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樸素、親切、隨和而從容,不像有些知識女性那樣做作、故作高深,她是生活中的人,不是虛無縹緲的云里霧里人,把簡單的學問弄得高深莫測,誰也看不懂為止。
她做的口述史之所以顯得厚重,就在于她不僅有歷史反思意識,要從中找回歷史真相,而且有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在里面,她的平和背后是她的熱情,她的親切背后是她堅實的思考,她雖然在學院任職,但與其把她看成是“學問中人”,還不如把她看作是“問題中人”,她對當下這個變動中的社會、對我們的生活都有著敏感的把握。2004年春天,她來杭州出差,我們應浙江大學學生的邀請去參加一個座談會,她在發(fā)言時說了這樣一番話,她說自己這些年做過一些口述史,接觸到許多老先生,都是60多歲以上的人,甚至是七、八十歲、八十幾歲,老人們對近現(xiàn)代一些問題、一些歷史真相的反思,他們對公共事務的關懷與熱情,他們那種緊迫感,對中國問題的那種燃燒的心靈,使她深受感動。讓她感到困惑和擔憂的是青年人、大學生對歷史反思與現(xiàn)實問題的冷漠,“我感覺到大學里關心中國現(xiàn)狀、中國歷史,反思一些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背后的真正原因的人比較少。”她引用了一句話“如今是老年人燃燒,青年人取暖”。她還批評了90年代作家不再擔當知識分子的良心角色,“整體來看中國作家對整個現(xiàn)實非常冷漠”,“他們該享有的東西都已經(jīng)有了,名譽、地位、房子、出國等等都有了。這時他們與中國的現(xiàn)實和中國的歷史命運已經(jīng)開始疏遠了!蔽矣浀茫翘熘形,天氣有點熱,她把外套脫下來系在腰上,如同爬山、旅游時一樣隨意和自然。當她以平和的語調(diào)說出這些話時,我們可以看到,她同樣是隨意和自然的,因為這些思考對她來說,早已是生活本身,是每日的生命。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