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風:把裝神弄鬼進行到底?——“盜墓文學”之怪、力、亂、神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2006年下半年后,文壇開始鬼哭狼嚎。繼《鬼吹燈》吹響了“魔鬼進行曲”之后,《盜墓筆記》、《盜墓筆記2》《盜墓之王》、《盜墓者》、《墓訣》、《西雙版納銅甲尸》、《茅山后裔》急步跟進,不僅在網(wǎng)絡上,而且在圖書市場上瘋狂走俏。
2007年的中國文學仿佛進入了“盜墓”年。
“盜墓文學”是“玄幻文學”的繼承和發(fā)展,其核心仍然是裝神弄鬼,只是在程度上更加神奇、更加刺激、更加不可思議、更加富有“知識性”。
怪力亂神滿天飛,牛鬼蛇神遍地走。
盜墓文學的流行是意料之中的,因為它綜合了諸多流行文學的元素。至少有這樣一些基本元素:
奇觀展示:盜墓文學堪稱“奇觀化寫作”,它專門選擇偏遠、邊陲地區(qū)神奇神秘的自然環(huán)境作為故事背景,如新疆樓蘭,陜西秦嶺,青藏高原,大興安嶺地下要塞,戈壁沙漠等讀者平常很少甚至不可能去的地方,有些描寫(如《鬼吹燈·精絕古城》中關于精絕古國路上遭遇沙漠風暴的一段)堪稱驚心動魄;
歷險故事:盜墓文學也是歷險故事,盜墓的經(jīng)歷充滿了種種不可思議的奇特遭遇和發(fā)現(xiàn),它把神奇緊張的冒險故事演繹到了極致,其中明顯有好萊塢大片和玄幻文學的影響;
偵探小說:盜墓文學中充滿了謎團、懸念(例如“精絕古城”的女王墓),盜墓的過程因此同時也是解密、猜測、推理、斗智的過程;
珍奇動物/文物大展覽:各種神奇古怪的動物、植物和古物在盜墓文學中比比皆是,而且作者還常常專取各種不常見的生僻字來命名這些玩意兒,什么七星疑棺、青眼狐尸、九頭蛇柏、尸香魔芋,等等,無奇不有,匪夷所思,不一而足;
最后,盜墓文學中也穿插了很多歷史故事和地理學、地質(zhì)學、考古學、風水學、占星學以及文物古董方面的知識,形成一個真假莫辨,真真假假的大拼湊。
綜合了這些流行元素,可以想象,盜墓文學對于充滿了神秘感、好奇心并尋求刺激的青年讀者必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竊以為作為消遣娛樂的文學之一種,盜墓文學也不失為一種大眾文化類型,有其存在的理由與價值。
但是,盜墓文學的局限也是非常明顯的。
首先,其藝術價值值得懷疑。盜墓文學的敘事結構大多平庸單調(diào),重復現(xiàn)象嚴重,缺乏復雜性和變化。同時,情節(jié)節(jié)奏感不強,缺乏張弛,一味的感官強刺激,初看兩個故事還覺得新鮮,但是看多了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審美疲勞。
第二,人文精神稀薄,價值評價不明。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50年代出生),當然更包括年長于我們的幾代人,從小大多聽過許多鬼故事,鬼故事是我們同年時代重要的文化食糧。記得我自己小時候每到夏天的晚上都要坐在院子里停大人講故事,大多數(shù)和鬼有關。鬼故事以民間文學為主,但是精英文學也不乏鬼怪題材,比如《西游》《聊齋》!读荷讲c祝英臺》《竇娥冤》的情節(jié)也涉及到鬼(冤死鬼)。但是,這些文學只是以鬼為故事題材,其主題卻是人文主義的,揚善除惡,有鮮明的價值立場和道德判斷。有人把盜墓文學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捆綁在一起,有些以偏概全。關鍵的問題是:它弘揚的是什么樣的傳統(tǒng)文化?
第三,遠離現(xiàn)實(雖然穿插了一些政治調(diào)侃)、缺乏人文蘊含使得盜墓文學的想像力雖然看起來奇特,精神上卻難免貧血癥和敗血癥。這點和玄幻文學如出一轍。
據(jù)說盜墓文學的主要作者和讀者是“八零后”一代。它的大面積風行可以看作是這代人文學和文化趣味的癥候。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