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山:《老子》的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 要]本文對《老子》中的老子思想作了結(jié)構(gòu)性分析,并從四個方面加以探討:(1)對現(xiàn)實中的恐懼的體驗;
        (2)“道”與胎兒期記憶、虛空記憶;
        (3)“道”與上帝;
        (4)無為與不爭。

          [關鍵詞]《老子》;
        思想結(jié)構(gòu);
        分析;
        胎兒期記憶;
        虛空記憶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睆闹锌芍独献印芬粫膶懗,等于獲得出關的通行證,所以老子盡可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完稿,形成了“五千余言”的精煉凝重的篇幅。由于周的衰敗,老子的理想和現(xiàn)實相去甚遠,所以有了著書前的流亡他鄉(xiāng)之舉,這標志著成熟的心靈和世俗的徹底決裂。

          

         。1)對現(xiàn)實中的恐懼的體驗

          

          十三章:“貴大患若身!蔽迨拢骸吧w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蔽迨耪拢骸爸稳耸绿,莫若嗇!崩献訌纳鼩v程的體驗中,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懼相抗衡,于是活著和如何活著,便是人生第一課題。

          在造成死亡的各種原因中,尤其是未享天年的死亡原因中,戰(zhàn)爭是罪魁禍首,因而戰(zhàn)爭是死亡恐懼的直接發(fā)動者。三十章:“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彼氖拢骸皬娏赫卟坏闷渌。”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在人與人、國與國的交往中,原則是和平共處。因為戰(zhàn)爭無論對勝者還是負者而言,都是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即便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老子認為也應采取“退”的守勢。

          

         。2)“道”與胎兒期記憶、虛空記憶①

          

          在人生最基本的生和死的對立之中,尤其是在現(xiàn)實的種種死亡恐懼的包圍之下,老子在尋求個人解脫以及政治開明的途徑。老子把理想歸之于“道”!暗馈币辉~本義為道路,引申出抽象義的方法途徑。老子的“道”則是方法途徑義的進一步抽象,指所達到的理想,成為老子全部思想的濃縮。

          老子的認識觀,首先基于對自己的認識,即以內(nèi)省內(nèi)視法深入到自己的心靈深處。三十三章:“自知者明!蔽迨恼拢骸耙陨碛^身!彼氖哒拢骸安怀鰬簦煜。”五十二章:“用其光,復歸其明。”

          “道”的原型是胎兒期記憶和之前的虛空記憶。由于老子的內(nèi)省實踐,就勢必回歸胎兒期記憶,從而進入虛空記憶狀態(tài),這時的視覺心理感受就是虛空,就是無。

          “道”的虛無的性質(zh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蔽逭拢骸疤摱磺瑒佣!笔拢骸爸绿摌O,守靜篤!睆闹锌梢姸U定狀態(tài)。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其實老子在第一章中就論及了對“道”的原型——虛空記憶的心理感受!暗揽傻溃浅5;
        名可名,非常名。”作為永恒的虛空記憶是不可言狀的!盁o,名天地之始”,虛空記憶和睜眼所見以及夢中所見相比,視覺上是“無”,然而一旦抵達虛空記憶,視覺上的“無”便構(gòu)成人的新的心理起點,進而用來解釋天地之初的情景!坝校f物之母”,雖說虛空記憶在視覺上是“無”,但從真實體驗到的狀態(tài)而言,虛空記憶本身是客觀存在的,即“有”。同樣,由于虛空記憶被認作是記憶之始,生命之始,推及“萬物”身上,便成了“萬物之母”!肮食o,欲以觀其妙”,即常在虛空記憶之中,去內(nèi)觀該狀態(tài)的妙處。“常有,欲以觀其徼”,《說文》:“徼,循也!薄把樞幸!崩献哟颂幱谩搬琛弊郑菫榱撕蜕暇涞摹懊睢毖喉。該句義為在前面談及的“有”即虛空記憶中,去內(nèi)觀該狀態(tài)的漸次推移!按藘烧,同出而異名”,“無”和“有”皆源于虛空記憶,不過是對虛空記憶從不同角度去命名而已!巴^之玄”,字面上指“無”和“有”都可稱之為深遠,實指虛空記憶的深遠的視覺特點。“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指無限深遠的虛空記憶的歸結(jié)作用。

          在虛空記憶中,時間和空間中的事件消失了,因此事件伴有的緊張情緒、矛盾對立也消失了,從而導出“道”的混一的性質(zh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混一,為“道”的不可分割性,所以“一”又成為“道”的同義語。二十二章:“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比耪拢骸拔糁靡徽撸禾斓靡灰郧澹氐靡灰詫,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混一的“道”本身無對立無矛盾,因而是“自均”的。三十二章:“民莫之令而自均!庇捎谔摽沼洃浀奶摽毡旧碇皇前皇侵髟祝岳献釉谌恼抡f:“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又五十一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老子在抵達虛空記憶之前,首先有強烈的回歸母體而進入胎兒期記憶的愿望,其回歸體驗在第六章中有所記錄:“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逼渲小肮取钡淖中伪玖x為女性生殖器狀!肮壬癫凰馈保干芰!笆侵^玄牝”中的“玄”,指幽深,實為返回胎兒期記憶的門檻即產(chǎn)道的特征描述!靶蛑T”,指已進入其“門”,即進入胎兒期記憶!笆侵^天地根”,首先是自我生命的根源!熬d綿若存”,指連綿不斷的胎兒期記憶就象真在那里似的!坝弥磺凇,居于其中再無辛勞之感。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崩献犹幱诤褪浪紫鄬α⒌那榫w中,所以懷有強烈的回歸胎兒期記憶的愿望!拔要毑促,其未兆”,指老子獨處淡泊,然而胎兒期記憶的圖像并沒有一下子顯示的征兆。“如嬰兒之未孩”,不過心理上已倒退至出世不久的不會笑的嬰兒!叭魺o所歸”,臍帶創(chuàng)傷的拋棄感。“我獨若遺”,好象遺失了什么,其實遺失的就是胎兒期記憶中的胎盤記憶!拔要氼B且鄙”,此刻描述的是返回胎兒期記憶中的自由自在的感覺。“貴食母”,表明對依賴臍帶吸取母體營養(yǎng)來維系自我生命的生存方式的眷戀。

          由于胎兒期記憶的吸引作用,更由于后來抵達的虛空記憶的吸引作用,老子成功地走上了心理回歸之路。十四章:“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笔拢骸叭f物并作,吾以觀復!蔽迨拢骸疤煜掠惺迹詾樘煜履。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3)“道”與上帝

          

          上帝觀早在老子時代之前就產(chǎn)生了。從商代的甲骨文字的形體意義中,我們已經(jīng)重構(gòu)出上帝的真相是自然界中居于天上的雷神。②由上帝觀念引發(fā)出的繁復的祭禮到了商代仍然如此。與此同時,中國文化至遲到周代,已確立起人的力量能夠戰(zhàn)勝天的力量的信心。

          老子思想中并沒有完整的上帝觀,尤其是那種原始社會對上帝的恐懼崇拜心理。不過,“帝”這一詞仍以文化傳統(tǒng)觀念沿承了下來,上帝形象中的懲罰作用也將轉(zhuǎn)換進“道”之中。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逼呤耪拢骸疤斓罒o親,常與善人。”

          老子在面臨以自己體悟的虛空記憶為原型的“道”和傳統(tǒng)觀念“上帝”哪一個為世界本源的問題時,老子明確地提出“道”先于“上帝”。四章:“道沖,……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睆亩俅蝿訐u了周代已經(jīng)動搖了的上帝觀念。

          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睆膮^(qū)分的角度,“道、天、地、人”均是“大”的,但是同時又有遞歸的聯(lián)系。所謂“道法自然”,是由于虛空記憶是自己成了那種狀態(tài)的,即自然的,這樣“道”的本性亦是自然的?傊暗馈痹跁r間空間的“域中”,而不在其外,“道”的狀態(tài)是自己使之然的,無任何外力支配它。這里上帝的作用消失了,上帝的觀念越來越成為一個思想化石。

          

          (4)無為與不爭

          

          老子對于事物的對立性質(zhì)以及相反相成有著深刻的認識。第二章:“有無相生”。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即人永遠處在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之中。

          由于虛空記憶的特征是“虛、無”,老子又把它作為心靈常駐的目標,這樣老子在對待矛盾體的兩極時,偏向了常人所否定或忽視的一極,即所謂的負面價值的一極,并把它作為外在顯示的狀態(tài)。三十九章:“至譽無譽。”四十章:“弱者道之用!彼氖徽拢骸按蟀兹羧。”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虛空記憶成為老子心理的新源泉之后,外在顯示出的狀態(tài)一方面具有同樣的虛空性質(zhì),另一方面具有和虛空記憶相同的包涵一切的性質(zhì)。以虛和實而言,則有以虛生實、實以虛表、以虛擊實、虛實歸虛的虛實關系。十一章:“無之以為用!倍拢骸办o為躁君!倍苏拢骸爸湫,守其雌”。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比耪拢骸百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老子用無矛盾狀態(tài)的虛空記憶作為一切矛盾的消亡之路,在對待國家治理、文化取向、個人修養(yǎng)諸問題上,老子同樣立足于和虛空記憶性質(zhì)相關的“無為”和“不爭”上,以消除人的進攻性和人為的目的性。

          針對君主在治理國家時因過多的干預而破壞了社會原有的正常發(fā)展的趨勢,以及人為的干預的極端化則導致戰(zhàn)爭悲劇的情況,老子呼吁“無為”治國之法。十章:“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十七章:“成功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倍苏拢骸按笾撇桓睢!绷拢骸爸未髧襞胄□r。”

          針對人們自我認定的文化價值觀“仁義、圣、禮”之類,老子認為應予以摒除,因為這一切的設置,只能引起、加劇人之間的爭斗。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笔耪拢骸敖^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比苏拢骸胺蚨Y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老子的理想人格應該是無私的,即不追求外在的物欲。七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笔耪拢骸吧偎焦延。”十二章:“圣人為腹不為目。”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切斷無止境的欲望,才有安寧。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彼氖恼拢骸爸悴蝗瑁共淮,可以長久。”

          老子把人生早期階段的嬰兒期的真純無邪的趣味作為理想人格的回歸,通過重塑去洗滌文明的污垢。十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二十八章:“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彼氖耪拢骸鞍傩战宰⑵涠浚ト私院⒅。”

          老子自己總結(jié)出自己的行動精髓,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逼渲小按取痹从诨貧w母體的戀母情結(jié),“儉、不敢為天下先”則是去欲守靜之旨。三寶中核心是“慈”。以慈愛之心對待別人,就是偉大的博愛精神。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六十三章:“報怨以德。”八十一章:“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在八十章中,老子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景象:“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的理想社會的原型是胎兒期記憶中的胎盤記憶。胎兒在母體羊膜中感到封閉式的安全,沒有和外界接觸后的侵擾感(所謂“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自由自在的自我隨遇而安(所謂“甘其食”等,即不管吃什么都以為是甜美的)。由此,國家越小越好,其中的人民越少越好(所謂“小國寡民”)。因為人多了則多出矛盾沖突直至戰(zhàn)爭,所以要杜絕戰(zhàn)爭的可能性(所謂“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而人類物質(zhì)文明的創(chuàng)造,妄增貪欲;
        更有甚者,創(chuàng)造物中有不少是直接服務于戰(zhàn)爭目的的,所以應返回人類尚未開化時的淳樸生活之中(所謂“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

          總之,老子的死亡恐懼已從個人的上升到社會的,而戰(zhàn)爭的死亡恐懼完全是人為的,既然是人為的就可以消除。一旦恐懼之根鏟鋤了,人就能在和平的氣氛中度過生命,享受生命應有的樂趣。面臨死亡恐懼,老子完成了個人心理的回歸,返回到了胎兒期記憶之中,進而邁向了虛空記憶。這樣個人的心靈得到撫慰,人性中的貪欲得到遏制,人類社會有了一種理想,而慈愛則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人的精神核心。

          

          [附注]

         、偃说木衿瘘c始于胎兒期記憶,而且在個人歷史和人類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兒期記憶所留下的強烈痕跡和影響的問題,而虛空記憶則是和胎兒期記憶密切相關的心理活動過程,詳見徐山《胎兒期記憶——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發(fā)現(xiàn)》,[韓國]新星出版社,2002 年。

         、谟嘘P上帝的原型是雷神,以及雷神崇拜對中國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影響以及諸多甲骨文反映了這一原始文化的問題,參見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年。

          

          徐山(1955-)男,江蘇蘇州人。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

          本文刊于《弘道》2007年第3期(總第32期),作者授權(quán)天益發(fā)布。

        相關熱詞搜索:老子 分析 徐山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