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思余:面對臺灣民主刺猬,我們到底如何應對?

        發(fā)布時間:2020-06-0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臺灣5•20“總統(tǒng)”就職演說大談特談民主、唱響暢想民主已然成為歷史的慣例與沿襲做法。大打“民主牌”業(yè)已成為臺灣政治的一大看點。不管我們對馬英九多么期待,也不管我們對馬英九多么看好,也不管馬英九對我們多么具有殺傷力,我們都不要忘了,馬英九畢竟是臺灣的馬英九,是“中華民國”的馬英九,是“年輕的民主國家”的馬英九,是繼李登輝、陳水扁之后、新任的臺灣“總統(tǒng)”。如果我們深陷馬英九的一次又一次美妙的民主誓言里面而忘記了我們的政治處境,甚至因此而期待成為馬英九治下的臺灣子民,則未免太過政治幻想或者政治稚嫩。

          我們不妨結合馬英九與之前李登輝和陳水扁的5•20就職演講來看臺灣民主發(fā)展的歷史脈絡。為什么要看其就職演說?對于一個政治人物來說,就職演說是觀察一個政治人物個性施政的重要標尺,也是反映其政治態(tài)度的重要表征,更是其任期內政治主張和政策導向的前期聲明。這一點,對于臺灣來說,尤其如此。或許這也就是為什么每一次臺灣的5•20就職演說都會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的原因所在。

          通過我們對歷次5•20就職演說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馬英九與其前任,無論是李登輝還是陳水扁,都有諸多相似之處。在很大程度上,無論是話語模式,還是思維習慣,馬英九都是其“忠實”的“繼任者”。至少從民主話語的選擇上我們可以下此斷論。尚有,這些就職演說也決不只是純粹的就任者個人政見,它反映的是其背后相當大一個集團組織、部分社會期望的主張。因為,臺灣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文稿從起草到最后定稿需要經(jīng)過相當多的討論、斟酌、定調、潤色等。畢竟,它是一個“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勝選就職乃民主勝利

          

          試圖超越勝選就職的個人主義和黨派主義,將其歸功于人民的勝利、民主的勝利已然成為民主發(fā)展初期,臺灣總統(tǒng)就任的一個必須的政治表態(tài)。實則是為自己的上臺執(zhí)政尋找正當性的來源與合法性的依據(jù)。因為他們都深諳:民主的外衣是最好的招牌,人民的支持是天然的籌碼。置于民主到底有多少實質意味則在其次。

          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一開始就指出,“今天,我們在這里不是慶祝政黨或個人的勝利,而是一起見證,臺灣的民主已經(jīng)跨越了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鳖愃频脑挘畹禽x早在12年前(1996年5•20)就說過!敖裉斓倪@個慶典,不是為了慶祝任何一個候選人的勝利,不是為了慶祝任何一個政黨的勝利,而是為了慶祝我們兩千一百三十萬同胞追求民主的共同勝利!是為了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自由與尊嚴,在臺澎金馬獲得肯定而歡呼!”陳水扁在8年前(2000年5•20)也重申,“公元2000年臺灣總統(tǒng)大選的結果,不是個人的勝利或政黨的勝利,而是人民的勝利、民主的勝利。”

          “里程碑”的意義,8年前(2000年5•20)陳水扁上臺時也有過表態(tài)!霸诙皇兰o來臨的前夕,臺灣人民用民主的選票完成了歷史性的政黨輪替。這不僅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更是全球華人社會劃時代的里程碑。臺灣不只為亞洲的民主經(jīng)驗樹立了新典范,也為全世界第三波的民主潮流增添了一個感人的例證!笔谴务R英九的就職演說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二次政黨輪替的歷史意義”?梢姡R英九與陳水扁一樣,特別強調人民選票決定的政黨和平交班的歷史意義與華人世界的典范效應。誠然,臺灣民主在政黨和平輪替中不斷提升,這一點我們應當實事求是地承認。

          

          二、政治基調乃中華民國

          

          承認臺灣乃“中華民國”,且要捍衛(wèi)中華民國的神圣地位,或許已然成為任何繼任臺灣總統(tǒng)者的最基本的政治底線與政治基調。因為這一點涉及到臺灣“人民”的“國家認同”問題。這種認同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喚醒記憶,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儀式,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領導人的集體追認,需要一次又一次領導人帶領下的集體高呼。

          關于臺灣的政治地位與權力性質問題,馬英九與其前任毫無區(qū)別。馬英九將臺灣視為“年輕的民主國家”!爸腥A民國已經(jīng)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敬的民主國家。”這一點,18年前(1990年5•20)李登輝就強調過。“登輝更要強調,任何負責的政治主張,必須以認同中華民國為前提,以全體人民的福祉為依歸!12年前(1996年5•20),李登輝再次強調,“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主權國家。”

          這一點從歷次的總統(tǒng)就職演說壓軸句也可以看出端倪。1990年,李登輝說,“謝謝各位!1996年,李登輝話鋒突轉,“敬祝中華民國國運昌。「魑毁F賓健康愉快!”2000年,陳水扁疾呼,“臺灣人民萬歲!敬祝中華民國國運昌。∪珖透魑患钨e健康愉快!”2004年,陳水扁高喊,“最后,敬祝中華民國國運昌!各位鄉(xiāng)親朋友及各位嘉賓健康快樂!謝謝大家!”2008年,馬英九則煽起群情,連呼兩個萬歲:“最在,請大家跟我一起高呼:臺灣民主萬歲!中華民國萬歲!”

          雖然結尾就那么一句話,反映的問題卻不可小覷。從“中華民國國運昌隆”到“中華民國萬歲”,從“嘉賓健康愉快”到“臺灣民主萬歲”,其間的政治意蘊與政治主張耐人尋味。特別是在大陸逐漸“告別萬歲”、“告別革命”,當我們耳邊想起“XXXX萬歲”這樣的語詞之時,我們總是覺得格格不入,甚至相當刺耳。就在建國以來罕見的特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舉國降國旗的那幾天(5月19-21日),人民齊聚天安門廣場喊得最多的也是,“中國加油,四川加油,汶川加油”、“中國不哭、四川不哭,汶川不哭”。我們也沒有喊出“中國萬歲,四川萬歲,汶川萬歲”。當希望某一生命萬歲的時候,那是對之抱何種期待,對之持何種珍視!其政治主張與政治立場昭然若揭。

          

          三、臺灣民主乃一個漸進發(fā)展的過程

          

          臺灣的民主總是在不斷摸索中、在改革中前進。自1987年解嚴以來,臺灣的民主發(fā)展歷經(jīng)20余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基礎。這一點從歷次總統(tǒng)就職演說也可以看出。雖然,李登輝、陳水扁的民主承諾未必完全兌現(xiàn),甚至有很多完全違背民主承諾的做法,這些都是歷史的事實。但是,從每一次總統(tǒng)就職演說對民主的熱情呼喚與對民主的引吭高歌,至少也可以從中窺視臺灣民主發(fā)展的部分軌跡。

          1990年5月20日,第八任臺灣總統(tǒng)李登輝在就職演講《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的新時代》中指出,“環(huán)顧世局,我們正處于一個風云變化的大時代。全人類對政治民主、經(jīng)濟自由與世界和平的追求,如怒潮澎湃,沛然莫之能禦,勢必摧毀一切固步自封的制度枷鎖與獨裁閉塞的思想藩籬!边M而在第一個問題“以兩年為期完成憲政改革”和第二個問題“建立健全的政黨政治”中正式提出發(fā)展民主政治。因為,“唯有憲政體制的正常發(fā)展,才是落實民主政治的坦途。”“唯有經(jīng)由政黨的公平競爭,國是訴諸全民,才是貫徹民主憲政的最佳保證!

           1996年5月20日,第九任(第一次臺灣全民直選)臺灣總統(tǒng)李登輝在就職演說《經(jīng)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中指出,“我們要提升民主運作的廣度與深度。以廣度而言,我們要與海內外所有的中國人及國際人士,分享民主經(jīng)驗。以深度而言,我們必須推動第二階段的憲政改革,澄清選舉文化,強化廉能政府,改善社會治安,調整政治生態(tài),落實政黨政治,以確保民主政治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司法改革首要強化法治精神,尤其要站在人民的立場,落實司法審判的公平,真正做到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治精神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如果司法審判不能受到人民充分的信賴,民主政治勢必受到嚴重的斲傷。司法改革也絕對不能輕忽任何基本人權,包括受刑人及涉訟人在內,均應得到完整的尊重。對於審檢體系的清廉與效率,更要痛下決心,具體改善。”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在就職演說《臺灣站起來——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時代》中提出,“一個公平競爭、包容信任的民主社會,是國家進步的最大動能。在國家利益高于政黨利益的基礎之上,我們應該凝聚全民的意志與朝野的共識,著手推動國家的進步改革!裾、清流共治’是阿扁在選舉期間對人民的承諾,也是臺灣社會未來要跨越斷層、向上提升的重要關鍵。‘全民政府’的精神在于‘政府是為人民而存在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和股東,政府的施政必須以多數(shù)的民意為依歸。人民的利益絕對高于政黨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

          2004年5月20日,陳水扁在就職演說《為永續(xù)臺灣奠基》中指出,“在第一波的民主化過程當中,從解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選到總統(tǒng)直接民選,我們確立了主權在民的價值觀以及臺灣的主體性。第二波的民主工程,重點在於公民社會的建立以及國家共同體的再造。”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人民奮起,臺灣新生》中指出,“我們要進一步追求民主品質的提升與民主內涵的充實,讓臺灣大步邁向‘優(yōu)質的民主’:在憲政主義的原則下,人權獲得保障、法治得到貫徹、司法獨立而公正、公民社會得以蓬勃發(fā)展。臺灣的民主將不會再有非法監(jiān)聽、選擇性辦案、以及政治干預媒體或選務機關的現(xiàn)象。這是我們共同的愿景,也是我們下一階段民主改革的目標。”

          概而言之,臺灣的民主大致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政界謀劃歷程:從1990年李登輝提出要發(fā)展民主,完成憲政改革,到1996年李登輝提出要進一步提升民主運作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第二階段的憲政改革,以及強化法治精神推動司法改革;
        從2000年陳水扁提出要建立一個公平競爭、包容信任的民主社會,實現(xiàn)全民政府、清流共治,到2004年陳水扁進一步提出要推動第二波以建立公民社會、再造國家共同體為重點的民主工程建設;
        再到新近馬英九提出的以人權獲得保障、法治得到貫徹、司法獨立而公正、公民社會得以蓬勃發(fā)展為標志的“優(yōu)質民主”。

          我們可以看出,這一路走來,不管是在哪一時期,臺灣的民主雖然一波三折,歷經(jīng)不少艱險,但是,每一次的就職演說還是大體提出了一些發(fā)展民主的內容。也給我們展示了當權者視野中的臺灣民主路線圖。雖然發(fā)展民主大多流于空頭支票,行動遠遠少于承諾;
        雖然發(fā)展民主的基礎工作尚需時日,也尚需更有力的推動者,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其畢竟也算是為臺灣民主的發(fā)展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要素與階段性的部署。我們也從中大致可以看出臺灣民主發(fā)展的一些經(jīng)脈與時序。

          

          四、臺灣民主對于全球華人民主發(fā)展的功績

          

          自從1987年臺灣向民主化邁進以來,每一位總統(tǒng)就職者都會舉民主大旗,拿民主說事。而且是在就職演說的一開篇就要隆重推出“臺灣民主”這道招牌菜。時至今日,臺灣民主也成為臺灣繼任總統(tǒng)可以炫耀、可以昭示的國宴茅臺。一個比一個更有雄氣,一次比一次更有信心,一招比一招更為切實。

          1996年5月20日,李登輝在就職演說《經(jīng)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中指出,“親愛的全國同胞們:民主的大門已經(jīng)全然開啟,民主的活力正沛然奔放”。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在就職演說《臺灣站起來——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時代》中提出,“大陸在鄧小平先生與江澤民先生的領導下,創(chuàng)造了經(jīng)濟開放的奇跡;
        而臺灣在半個世紀以來,不僅創(chuàng)造了經(jīng)濟奇跡,也締造了民主的政治奇跡”。

          2004年5月20日,陳水扁在就職演說《為永續(xù)臺灣奠基》中指出,“對於華人社會以及其他的新興民主國家而言,臺灣的民主不僅是一個試煉、也是一個示范。西方的民主政治經(jīng)過千錘百鏈才有今日的水準,身為年輕的民主臺灣,歷經(jīng)挫折磨練的臺灣經(jīng)驗更顯得彌足珍貴”。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人民奮起,臺灣新生》中指出,“臺灣是全球唯一在中華文化土壤中,順利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民主范例,是全球華人寄以厚望的政治實驗。如果這個政治實驗能夠成功,我們將為全球華人的民主發(fā)展作出史無前例的貢獻,這是我們無法推卸的歷史責任”。

          從1996年李登輝宣布臺灣已經(jīng)全然開啟民主大門、沛然奔放民主活力,到2000年陳水扁以臺灣的民主政治奇跡比拼大陸的經(jīng)濟開放的奇跡;
        從2004年陳水扁豪言臺灣民主是華人社會的一個示范,到2008年馬英九壯語臺灣將為全球華人的民主發(fā)展做出史無前例的貢獻。馬氏甚至有雄心要扛起全球華人民主發(fā)展的重任。此番言語,一次比一次來得猛烈,一次比一次來得震撼,一次比一次來得奮進。特別是這一次馬氏的臺灣民主高調,不僅具有先聲奪人之勢,而且具有統(tǒng)領一切的氣魄?蓱趾?可敬乎?可退乎?可守乎?

          

          五、臺灣拋出民主刺猬,我們該如何應對?

          

          至此,我們應該反思的問題水到渠成:臺灣拋出的民主刺猬,我們該如何應對?通過觀察歷次臺灣總統(tǒng)的就職演說,(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其實我們已然發(fā)現(xiàn),解嚴以來,臺灣的民主確實在一步一步前行著,臺灣領導人的民主宣言與民主豪言的矛頭所指也清楚不過。你們拿經(jīng)濟發(fā)展說事,我們就比拼政治改革;
        你們拿經(jīng)濟奇跡說事,我們就比拼民主奇跡。而且,這種比拼的心態(tài)、比拼的氣焰沒有絲毫減緩、沒有半點忍讓之勢。

          其實,這種理念自臺灣解嚴以來就一直存在。早在18年前,李登輝就對此做了非常清楚的解析。1990年5月20日,李登輝就職演講《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的新時代》指出,“當此全人類都在祈求和平、謀求和解的時刻,所有中國人也應共謀以和平與民主的方式,達成國家統(tǒng)一的共同目標。在此全世界共產國家,包括蘇俄在內,都紛紛宣布放棄一黨專政與共產經(jīng)濟體制之時,中共實在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力量,長期抗拒此一潮流。我們誠摯地希望,中共能認清時勢,面對未來,放開腳步,勇敢地朝向政治民主化、經(jīng)濟自由化與社會多元化的目標邁進。”可以說,自從李登輝立此基調之后,一直影響和左右著臺灣政局對大陸的政治心態(tài)。

          誠然,臺灣民主發(fā)展尚存在諸多問題。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缺乏民主的基礎建設。“臺灣的民主發(fā)展之所以在實質意義上產生種種問題,主要是因為民主發(fā)展所需要的基礎建設,無論在兩蔣主政時代、李登輝主政時代、或目前的陳水扁主政時代,都沒有獲得真正的關注與發(fā)展。有時候,他們的政策反而是背道而馳!臺灣目前的公民社會仍然停留在雛型階段,尚無法對民主的基礎建設(包括憲政結構的改革、公民文化與公民德性的養(yǎng)成)產生重大影響。展望未來,我們可以說,臺灣的政治與社會,如仍無法投入民主基礎建設工作的話;
        那么,未來仍然難免不是一片混亂!”

          不僅如此,臺灣政治中“人民”這一語詞也應該審慎使用。正如王振寰、錢永祥所分析的,以炒作求取勝選的議題(如臺獨意識等)為手段而獲得權力的臺灣民粹主義的政治領袖口中的“人民”,“指的卻已經(jīng)不是傳統(tǒng)民主理論所設想的積極參與的公民,而是消極被動的、由統(tǒng)治者賦予集體身份的、功能在於表達認可(acclamation)的正當性來源。這種人民在組織上是由上向下動員而來,在身份上則是透過國族的召喚而成;
        它缺乏社會性的分化、缺乏體制性的意志形成過程、也沒有機會參與政治議題的決定”。(林毓生,2002)因而,當我們看到臺灣政治人物,特別是那些民粹的政治人物動輒將“人民”二字掛在嘴邊之時,將諸多事情冠以人民的稱號之時,我們理當多一份清醒、多一份反思。話又說回頭,臺灣之外的諸多諸多政治人物的言辭中的“人民”概念不具有這樣的意蘊?!

          然而以上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面在于,如何對待臺灣的民主?如何反思我們自己的發(fā)展?龍應臺女士指出,臺灣民主一路走來非常艱辛,它需要華人世界的理解與支持,臺灣以外的華人世界(尤其是大陸)更是需要據(jù)此自我反思!芭_灣人不需要華人的鼓掌,但是他需要鼓勵,更需要理解。在40年的軍事戒嚴下生活,在500枚飛彈的瞄準下思想,面對新的強人上臺,還要回頭去研究德國的1933和意大利的1922,臺灣人在民主的進程上從無到有,從有到深沉,沒有勇氣,沒有毅力,是做不到的。華人世界,請你拍拍臺灣人的肩膀,給他一點默默的溫暖,同時,深思你自己的處境,讓我們彼此扶持吧”。(龍應臺,2004)龍應臺女士的意思清楚不過,民主的發(fā)展需要互相支持、互助互進、彼此扶攜,共度難關。在民主的發(fā)展上,臺灣與大陸都應該秉持這樣的心態(tài)。

          龍應臺女士的“為臺灣民主辯護”委實值得我們反思,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對待臺灣民主?這是一個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我們是以開放的心態(tài)樂觀其成,還是以固守的態(tài)度否定拒斥?我們是珍視這一華人世界的民主實驗,進而以實際行動推進我們的民主進程,還是極力數(shù)落臺灣民主的弊端,進而蜷縮起來慎言開啟政改的大門?面對臺灣當局一波又一波的民主轟炸與咄咄逼人的民主刺猬,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照此趨勢,兩岸和談必將遇到的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中共如何解決民主發(fā)展問題?未來臺灣對大陸的態(tài)度,恐怕很大程度上將要重點考察大陸民主發(fā)展的指標。

          臺灣現(xiàn)在傲視大陸、鄙視北京,很重要的一點就是1987年解嚴以來的歷任統(tǒng)治者鼓吹民主、推進民主,而大陸對民主謹小慎微、噤若寒蟬。我們不希望臺灣當局抓住的恰是我們的軟肋。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當我們尋求民主發(fā)展的動力來源的時候,別忘了,民主的推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就是臺灣民主發(fā)展的形勢逼迫。正因為如此,以上諸多問題,我們都必須盡早決斷,適時推進政改,逐步解決憲政民主工程,以期更好地掌握兩岸關系中的主動權。只有當我們的民主發(fā)展達到一定的水準的時候,我們才不用懼怕臺灣當局拿民主與我們說事。至少,我們多了一些談判的籌碼與憲政民主的話語平臺。

          

          參考文獻:

          1、林毓生:“論臺灣民主發(fā)展的形式、實質、與前景──為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三十三周年而作”,2002,學術中國,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12058 。

          2、龍應臺:“為臺灣民主辯護——與華人世界對話”,2004-04-15,聯(lián)合早報,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taiwan/pages6/taiwan150404.html。

        相關熱詞搜索:臺灣 刺猬 如何應對 民主 面對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