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朝霞》事件的思考——《生逢其時》讀后
發(fā)布時間:2020-06-1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近幾年,香港出版了一些“文革”當事人的回憶錄,如《吳法憲回憶錄》、《王力反思錄》、徐景賢的《十年一夢》,都受到研究者的關注。今年8月,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又出版了陳冀德的回憶錄《生逢其時》。陳冀德在“文革”中是《朝霞》文藝叢刊、《朝霞》月刊和《外國文藝摘譯》負責人,她當時的政治地位不如吳法憲、王力那樣高,不可能像他們那樣講述在政治中樞的親身感受,筆下的細節(jié)也不如徐景賢豐富,但《朝霞》在當時有很大的社會影響,是“文革”后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學刊物,因而,陳冀德這本回憶錄,對于研究“文革”時期的政治和文化,仍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陰謀文藝還是主流文學?
《朝霞》到底是一份怎樣的刊物?在粉碎“四人幫”以后,長期被認為是“四人幫”的“幫刊”,是“陰謀文藝”的大本營。當時這樣批判不難理解,但現(xiàn)在看,這種判斷并不到位。不論籠統(tǒng)地說“四人幫”,還是具體地分析其中對文藝更關注的江青、張春橋、姚文元,他們都沒有獨立的文藝思想。他們在文藝領域所秉承和發(fā)揮的不過是毛澤東的文藝思想。毛澤東自從《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規(guī)定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黨性原則以及歌頌什么、暴露什么等一套美學標準之后,文學藝術在黨所控制的范圍逐步工具化,從延安推向整個中國大陸。在這方面,江、張、姚等人,只能算是某一階段貫徹和發(fā)揮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馬前卒,在他們之前的階段這個角色由周揚等人扮演。他們不論是組織樣板戲,還是實行大批判,都是為了貫徹毛的意圖。當然,有些事他們也可能發(fā)揮得過了頭,比如江青批電影《創(chuàng)業(yè)》,讓毛又說出要調(diào)整黨的文藝政策的話。但總的來說,不論在文藝上,還是在政治上,毛、江、張、姚,一脈相承。主心骨是毛,而不是別人。
那么,《朝霞》起了什么特殊作用呢?我認為,《朝霞》在用文學手段直接宣傳毛發(fā)動和領導的“文革”方面,走在了最前頭。到了“文革”中后期,江青插手的幾個樣板戲實際上存在題材的滯后,沒有一出樣板戲涉及到“文革”發(fā)生后的現(xiàn)實。按照文藝為政治服務的要求,大量生產(chǎn)歌頌“文革”的文藝作品,就成為當政者的政治需要。這方面,作為《朝霞》前身的“上海文藝叢刊”,正是肖木、陳冀德等人主動打造的傳播平臺。已經(jīng)進入中央領導機構的姚文元,則迅速肯定和支持了這個平臺。在這種背景下,不定期的文藝叢刊,發(fā)展成《朝霞》月刊。
一個被諱言的事實是,當時全國陸續(xù)恢復的官辦文藝刊物,包括《人民文學》,莫不以《朝霞》為榜樣。其他省市的公開出版物,它們沒有也不可能表達出另外的政治傾向。區(qū)別只是在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方面,不如《朝霞》那樣得心應手罷了。從這個意義上看,與其說《朝霞》是“幫刊”,不如說《朝霞》是“黨刊”,與其說是“陰謀文藝”,不如說是“文革”時期“主旋律文學”的代表,是用文學宣傳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思想的帶頭羊。這些文學活動當時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恐怕談不上有什么陰謀。而且,謝泳在研究《朝霞》時還指出了一個事實,當時全國范圍內(nèi)一批頗具文學才能的中青年作者,諸如余秋雨、賈平凹、路遙、錢鋼、徐鋼、陳思和、周濤、陸天明、黃蓓佳、古華、葉蔚林、焦祖堯、孫紹振、賀國甫,都在《朝霞》獲得了嶄露頭角的機會。這和陳冀德、施燕平這批編輯人員的敬業(yè)精神和業(yè)務能力不無關系。如果說這些作者后來成了文學的千里馬,這些編輯就是最初的伯樂。雖然他們成名后誰也不愿意再提這些伯樂。
《朝霞》停刊整頓風波始末
陳冀德的回憶錄,講述了史家不曾關注的《朝霞》停刊整頓事件以及背后的“上海幫”內(nèi)斗。
過去,人們談到“四人幫”,只注意到他們是一伙,對他們內(nèi)部的矛盾斗爭關注不多。“四人幫”又稱“上海幫”,起源于批判《海瑞罷官》,發(fā)跡于“一月風暴”,1973年中共十大達到鼎盛!吧虾汀睂嶋H上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文人,如張春橋、姚文元、徐景賢、朱永嘉等,一部分是工人,如王洪文、王秀珍、葉昌明、陳阿大等。前者以上海市委寫作班(后來演變?yōu)樯虾J形瘜懽鹘M)為班底,后者以工總司(上海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簡稱“工總司”——編者注)為班底。他們在1967年的“一月風暴”中,由中央“文革”副組長張春橋整合在一起,奪取了上海市的領導權。
“文化大革命”怎么進行,怎么深入?其實毛澤東腦子里也沒有一張明確的路線圖。違反常規(guī)的政治行為,毛澤東不贊成;
可能被定為反革命行為,毛澤東贊成,就是革命的首創(chuàng)之舉。上海的“一月風暴”,源于工總司等造反派與上海市委的沖突。工總司赴京告狀的火車被上海市委攔在安亭,本來周恩來、陶鑄、陳伯達等中央常委都是支持上海市委的。但中央派往現(xiàn)場的張春橋卻臨時決定支持工總司。毛澤東后來表態(tài):“可以先斬后奏。總是先有事實,后有概念。”由此拉開了“文革”第二波——各省市奪權的序幕。在這個選擇中,不能簡單地判斷張春橋就是押寶,他是參悟到了毛澤東的政治需要和心理軌跡。而工總司這些人,則并無深謀遠慮,只是在現(xiàn)實中和上海市委沖突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背水一戰(zhàn)。寫作班的一批文人,本來沒想到要造上海市委的反。此前他們一系列批判文章都是在上海市委領導和支持下寫出來的。決定造反,是姚文元跟他們內(nèi)部通氣的結果。
造反派掌權以后,工總司山頭和寫作班山頭一直暗中較勁,摩擦不斷。陳冀德說他們是表面“親熱得緊,背地里,水火不容”。徐景賢在《十年一夢》里回憶了張春橋幾次讓他放低身段,彌合與王洪文的裂痕(見徐景賢《十年一夢》第92~105頁)。九大以后,張、姚回到中央工作,王洪文、王秀珍、徐景賢當選中央委員,并分別由張春橋、江青、周恩來提名,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張春橋安排王洪文和徐景賢“一幫一,一對紅”。王洪文在九大的大會發(fā)言還是徐景賢幫他起草的,他們一度相安無事。中共十大,毛澤東提拔王洪文擔任中央副主席,位列張春橋、姚文元之前。工總司山頭成員頭腦膨脹,對寫作組的文人大打出手,于是發(fā)生了1974年初的《朝霞》停刊整頓事件。
原來,1974年誕生的《朝霞》月刊第一期上發(fā)表了兩篇小說,一篇是姚真的《紅衛(wèi)兵戰(zhàn)旗》,寫到一個紅衛(wèi)兵頭頭,為了慶祝自己一派成立半周年,差點影響了革命大聯(lián)合。一篇是夏興(段瑞夏執(zhí)筆)的《初試鋒芒》,歌頌民兵是公檢法的好幫手。工總司方面捕風捉影,認為前一篇小說影射了工總司當初慶祝成立“半周年”的事,后一篇則貶低了工人民兵的主力地位。姚真和段瑞夏都是《朝霞》的編輯,加上《朝霞》編輯部另一成員林正義曾經(jīng)是林彪、葉群選婿的對象之一,于是,市總工會(工總司班底)組織下屬文化單位檢舉《朝霞》有嚴重政治問題,主要罪名一是發(fā)表了兩篇有嚴重政治錯誤的作品,二是編輯部重用的人政治背景復雜。材料上報給王秀珍,王秀珍批示?D,另外兩位市委書記馬天水、徐景賢圈閱同意按王秀珍的意見辦,形成市委文件下發(fā)。
為此,陳冀德趕到徐景賢家,當面向他盤問。徐景賢無可奈何地告訴她,這不僅僅是王秀珍的意思,她是從北京回來以后,才把批件傳到我這里,要我圈閱。徐景賢甚至對陳說,你就算不再搞刊物,總有吃飯的地方。我就難說了。弄不好,吃飯的家伙都要保不住。陳冀德這才知道,向《朝霞》發(fā)難的后臺是已經(jīng)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王洪文。
當時寫作組的負責人是朱永嘉。他看到市委批文的當天,要王知常寫信告訴張春橋、姚文元,但幾天不見回音。朱永嘉只好找王秀珍示好,表示讓編輯部作出深刻檢查,?氖,是否緩一緩?王秀珍哼了一聲,說,你們這些捏筆頭的人,寫個檢查,還不是家常便飯。想就此了事?不行!朱永嘉碰了一鼻子灰。
此時,寫作組一攤子已經(jīng)亂了陣腳,不少成員反戈一擊,在辦公室的墻上貼滿了大字報批判《朝霞》。被朱永嘉通知閉門思過的陳冀德,只好孤注一擲,寫信把自己的見聞和委屈通過機要管道送達肖木。肖木當時在北京輔導王洪文的理論學習,實際上擔任王、張、姚三人的秘書工作。他是《朝霞》的創(chuàng)辦者,當然不愿意眼看著《朝霞》毀于一旦。最終,還是張春橋出面挽回了敗局。
根據(jù)陳冀德的回憶,經(jīng)過大致如下:4月12日凌晨兩點,張春橋直接給朱永嘉打電話說,關于《朝霞》的事,他都知道了。不用檢討。那兩篇小說他看也沒什么錯。有關《朝霞》的問題,他已經(jīng)給市委寫了信。接著,張春橋的信向上海市領導機構傳達。信中說,他是市委第一書記,責令《朝霞》?D的事,他怎么不知道。以后凡屬工作中的差錯,不要把責任推給下面。責任在市委,首先在他。
形勢逆轉。王秀珍哭著鼻子到處說:“我們怎么會炮打春橋同志?”原來準備走馬上任的接管《朝霞》的一班弟兄們,頓時星散。
張春橋為什么要出面挽救《朝霞》?陳冀德事后分析,王知常給張春橋寫信,只是講了《朝霞》“有嚴重政治錯誤要?D”的套話,沒有說出“半周年”是導火線。而她給肖木的信把這一點講得明明白白。據(jù)陳冀德回憶,當初工總司帶頭大張旗鼓慶賀成立“半周年”,曾受到張春橋批評:“難道連一周年紀念都等不及啦?”而徐景賢回憶,這個批評出自于他,當時張春橋不在上海,但后來得到張春橋的支持(見徐景賢《十年一夢》第101~105頁)。不管怎么說,工總司一幫人這樣翹尾巴,自亂陣腳,張春橋不能坐視。
幕后張春橋和王洪文之間如何協(xié)調(diào),肖木又起了怎樣的作用,陳冀德語焉不詳,可能她也不清楚。但王洪文在這件事情上的確向張春橋妥協(xié)了?梢酝茰y的原因是:從歷史看,張春橋對王洪文的支持多多,如:一,安亭事件讓工總司合法化;
二,工總司原來影響最大的頭目是潘國平,潘不是黨員,張春橋指定王洪文成為工總司參加“三結合”的頭面人物;
三,張春橋把王洪文的情況匯報給毛澤東,引起毛的重視,并于1968年國慶節(jié)在天安門城樓上引見給毛澤東。毛澤東對王洪文感興趣,王才有機會在中共九大代表工人作大會發(fā)言;
四,張春橋看到毛澤東要物色工人領袖,讓王洪文在上海市領導班子的地位從“王小七”上升到第三位,主持上海工作,使王有可能在林彪事件之后被毛澤東屬意為接班人?梢哉f,沒有張春橋的幾步提攜,王洪文不可能爬到后來這么高。就是調(diào)肖木來北京幫助他學習工作,也是張春橋要幫他包裝理論形象,以獲得毛澤東的好感。當然,即使王洪文黨內(nèi)職務排到了江青、張春橋、姚文元前面,“四人幫”相互之間的權力關系仍然是江青最威風,張春橋最有主見,王洪文不免還是小兄弟。他手下工總司一幫人,更不能不把張春橋視為“老爺子”。
工總司山頭只顧自己逞強,導致大水沖了龍王廟。張春橋以不傷害王洪文面子的方式,擺平了一次內(nèi)訌。應當說,平息《朝霞》風波,表現(xiàn)了張春橋的老謀深算。
張春橋為什么要陳冀德寫信?
張春橋雖然在中共九大以后進入中央政治局,中共十大以后又當選政治局常委,四屆人大還當了國務院副總理,但一直兼任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市革命委員會主任。也就是說,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承認上海是張春橋的勢力范圍。這是當時特殊的政治格局造成的。上海領導機構里的文人和工人都是張春橋一手提拔起來的,被結合的老干部馬天水對張春橋也是言聽計從。但張春橋仍然意識到,身居京城,了解不到上海的第一手情況,送上來的簡報都是投其所好的順耳之言。他想建立另外的信息通道。通過陳冀德的告狀之舉,看到陳冀德是敢言之人,于是主動約陳冀德直接給他寫信反映情況。這或許和毛澤東看中福建小學教師李慶霖來信的道理相似。他們并不想改變“文化大革命”的整個路線、方針,但想以局部修復的方式,彌補信息不通造成的問題。
陳冀德先后給張春橋寫過四封信。前第三封信不免都是批評工總司的王秀珍、陳阿大這些人事事處處凌駕于黨委之上,老子天下第一,排斥異己,打擊老干部。張給陳回過兩封信。有意思的是,第二次回信居然是讓陳談對樣板戲和《創(chuàng)業(yè)》的看法,并一再說不要外交辭令,要說真話。“文化大革命”中期以后,中國的老百姓對八億人反反復復看八個戲的局面已經(jīng)不堪忍受。但江青還是一意孤行地普及樣板戲。對于不是她直接插手的文藝作品吹毛求疵。歷史地看,電影《創(chuàng)業(yè)》無意與江青唱對臺戲,內(nèi)容還是為毛澤東的無產(chǎn)階級政治服務的,但她仍然通過于會泳羅列了“十大”罪狀。編劇張?zhí)烀袢虩o可忍,向毛澤東告了御狀。毛澤東才有了“調(diào)整黨內(nèi)的文藝政策”的說法。樣板戲是江青的心頭肉,《創(chuàng)業(yè)》是江青的心病。張春橋知道人們對江青不滿,為什么要讓陳冀德在這些敏感問題上說出真實感想?是他想進一步印證實際情況,還是他對江青的不理智也有自己的看法?(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