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致性:從《種樹郭橐駝傳》看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8-07-01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關鍵詞〕種樹郭橐駝傳;教育啟示;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15-0075-02
柳宗元筆下有位郭橐駝,他很奇特,得了佝僂病,駝背,人們給他取外號叫橐駝,他非但不生氣還特別開心,自己把名字改成了郭橐駝。他是位職業(yè)種樹專家,他種的樹即便是移栽的成活率也是百分百,而且枝繁葉茂,結果既早又多。別人在旁邊看著他栽樹都學不到他的方法。
有人問他,你的秘訣是什么?怎么我們都學不來?他說:我沒有什么特殊的本事,不過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绊樚熘滦浴,這四個字非常重要。其實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需要如此。順應孩子的天性,發(fā)展孩子的天性。否則,我們越努力越是損害孩子的天性。那么,如何做到“順天致性”呢?
第一,了解孩子的特點。
郭橐駝在種樹過程中要了解樹的根部需要舒展,土要平整,需要舊土,搗土要緊密。我們也要了解孩子的特點。童年是孩子的一生的根,一輩子的幸福都和童年的密碼有關。所以童年要過得舒服快樂,不宜過得太緊張,太忙碌。他的眼睛在觀察,耳朵在傾聽,心在感知,手在撫摸,腳在踩踏,這都是學習。這些學習會為孩子的未來提供無盡的滋養(yǎng)。而童年完全浸泡在各種輔導班里的孩子看似獲得了智力的發(fā)展,其實那是用一生的不快樂、對世界缺乏回應、情商較低、親子關系疏遠作為代價換來的。德國法律規(guī)定不允許向?qū)W齡前兒童教授學科知識就是基于對童年的特殊作用的重視而制定出來的!巴晔浅扇酥浮闭f的就是童年的意義。目前國家減負的初衷也是想保護童年,極力保護和發(fā)展孩子的好奇心和熱愛這個世界的天性。在童年過度開發(fā)智力,“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第二,橐駝的理念是讓樹自己去成長,而橐駝的培育是“不害其長”。
“不害其長”,就是不妨礙、不干涉樹的成長!捌渖P也若子,其置也若棄”,愛他就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像對待孩子一樣,然后就不打擾那棵樹,讓樹兒自己去成長,放在那里仿佛被拋棄了一樣。仿佛被拋棄而不是真正被拋棄,橐駝在暗暗觀察它,在需要澆水需要治蟲時出現(xiàn)在樹兒的面前。對孩子也是一樣,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做選擇,更不能代替孩子去成長。他的世界讓他去體驗感知,成人在旁邊觀察,必要時才出面提供幫助?墒牵袝r候我們成人卻做不到,好像總是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害怕他犯錯誤,一遍一遍地叮囑孩子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最后孩子記憶最深刻的事情恰恰是那些我們不讓做的事情。我們以為一遍遍地叮囑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激起的卻是孩子的反感。如何做到“其置也若棄”確實是學問。我上課時,問學生,你的父母有沒有什么事情他們覺得完全是為了你好,你卻覺得不那么好呢?這時候教室里可熱鬧了。有人說,我父母經(jīng)常以各種理由進我的房間,或送水果啦、牛奶啦,還說你怎么做得這么慢,其實他已經(jīng)打擾我好幾次啦。想一想,其實我也經(jīng)常犯這樣的錯誤。
第三,舒服不舒服樹說了算。
樹兒不會說話,那它們?nèi)绾伪磉_自己呢?看長勢。根部“舒服”的果樹,會長得茁壯,早結果而且果子多。孩子是如何來表達自己“舒服不舒服”的內(nèi)心感受的呢?語言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有時并不能完全反映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珊⒆拥谋砬槭钦娴,開心不開心都在臉上,極少有能控制感情不在臉上顯露出來的孩子?纯丛蹅兊暮⒆由蠈W的表情,我們就知道孩子們不那么舒服。當然,不舒服的原因一定是學業(yè)負擔過重嗎?也不一定。我覺得可能還和作業(yè)的方式、作業(yè)的加工程度有關。一篇課文抄一遍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但是給孩子帶來的乏味感卻很強烈。寫一篇文章要兩個小時,對沉浸其中的孩子來說是享受。所以,減負不能一刀切,而要真正了解不同的孩子,真正根據(jù)孩子的特點來制定合適的方案。
前段時間我在課堂上講《三國演義》,對于剛讀《三國演義》的孩子,梳理情節(jié)是負擔,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對于《三國演義》讀了幾十遍的孩子,你再要他梳理情節(jié),他也煩,因為太簡單了,這也是“負擔”。同樣是“負擔”,都減去就行了嗎?對于第一種孩子,那是他小時候沒看書,這時候再減負,他就真會成文盲了。后一種孩子,不是要減負,而是加負擔,才不妨礙他的成長。你得讓他當小老師去給別人講,去寫評論文章,甚至去研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qū)別,他才感到開心。因此,如今,對減負的呼聲一定要認真研究,負擔重不重,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切不可矯枉過正。
第四,好的動機,并不一定都有好的結果。
我們愛樹,去“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看看樹還活著沒有,看看根部的土是不是搗得夠密,我們?nèi)ァ白ζ淠w,搖其本”,都是為了樹兒好?蓪嶋H上,抓破樹皮,樹的營養(yǎng)會流失;搖動樹的根部,根會被搖斷,這都會妨礙樹的成長。我們對孩子也是,出發(fā)點是好的,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所有在愛孩子的動機下的行為都是對的嗎?都會帶來好的結果嗎?不盡然。很多是在愛的名義下,進行著“其實害之”“其實仇之”的事業(yè)。下面的故事我估計不只發(fā)生在我家。
從學校里值班回來,就聽到家里響起了辯論的聲音。
爸爸:你現(xiàn)在后悔當初沒聽爸爸的話了吧?要是聽了,你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狼狽了。
女兒:我為什么后悔?我自己的爛攤子我自己收拾。如果是因為聽了別人的話而沒做好,我會很討厭自己。
爸爸:那你現(xiàn)在就會很辛苦,別人的經(jīng)驗你為什么不吸取呢?我是你爸爸,怎么可能會害你呢?你為什么不聽呢?
女兒:你是我爸爸就沒有錯誤嗎?你不想害我,就一定不會產(chǎn)生對我有害的結果嗎?
爸爸:我愿意我的女兒健康快樂,這怎么會激起你的反感呢?
女兒:你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嗎?小時候你逼我跳舞、逼我學輪滑,我就一點也感覺不到快樂!
身為家長,雖然我們已經(jīng)很注意自己的方法,但是具體到孩子那里遠不是那么回事。這就是教育非常復雜的根本原因。教育原則是對的,到具體的教育對象那里也不一定就有效。因此,因材施教顯得格外重要。未來理想的教育一定是需要老師針對每一個個體制定出獨特的教育方案。那時候一個老師可能只指導幾個人。整體性的作業(yè)批改估計可以用人工智能替代。
在課堂上我給學生講了一個出自《莊子》的故事:
在魯國的郊區(qū)有一只鳥,魯國國君特別喜歡,于是把它抓來,供養(yǎng)在宗廟里,給它喝酒,給它祭祀的豬牛羊肉吃,讓它聽《九韶》這種音樂?墒区B兒一點兒不高興,不吃肉,不喝酒,三天就餓死了。莊子說,這是“以人養(yǎng)養(yǎng)之,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之也”。
這個故事,經(jīng)常提醒我要反。何覀儾扇〉淖砸詾檎_的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那要對教育對象做非常細致的研究,明白最適合教育對象的方式是什么,否則,只會重復魯公的錯誤,用美味佳肴雅樂害死了鳥兒。
我們每個人都在種樹,都需要向郭橐駝學習種樹之道,真正懂得“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才行,真正懂得何為孩子的“根”才行。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北京,100084)
編輯/于 洪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