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史記
發(fā)布時間:2017-01-19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歷史史記篇一:關于史記的歷史和文學意義
史記讀后感
在兩千多年前,繼《詩經(jīng)》、《楚辭》之后,出現(xiàn)了又一部偉大的散文著作——《史記》。細細品讀《史記》,眾多人物躍然紙上,翻看《史記》,不知怎么,心中常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了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射到心中,依稀中那個時代的夕陽殘血就在眼前。司馬遷筆下的人物,經(jīng)歷無數(shù)春夏秋冬,讀后仿佛能夠撫摸到每個生命個體的體溫,洞察人物的悲傷與喜悅,憧憬與彷徨。它可以說是“文學的歷史”,因為它是一部成功的史書,同時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是一個在歷史寫作上有抱負的人,他在幼年時隨父親司馬談到了京都,從小他便計劃寫一部系統(tǒng)完整的史書,他于二十歲時開始遠游,探訪古跡、搜求傳說、積累史料,足跡遍布全國。父親司馬談臨終時將記史的使命交給他,其父遺命對司馬遷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句話就說“父作子述,其勤至矣!”
司馬遷為人忠貞耿直、光明磊落,由于為了李陵做辯解而遭受了腐刑,這對一般士大夫來講可謂奇恥大辱,而他隱忍茍活,只為完成《史記》,只因“恨私心有所不盡”。
《史記》全書用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這種體例把有史以來到漢武帝為止數(shù)千年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活動,生動的記載了下來。他把在年輕時候遠游中掌握的巨量史料、遺聞典故,去偽存真,恰當?shù)倪\用,并與他深博的學識、實踐的經(jīng)驗很好的結合起來,打造了這樣一本在史學、文學上都有著超高成就的著作。
在我看來,史記之所以精彩,其人物之所以豐滿多姿,與司馬遷擺脫當時的儒家思想限制有很大關系。他所傳述的人物,不僅僅為諸侯、貴族,也贊頌了社
會稍微下層的人物。他愛憎分明,不怕得罪王權被后人所批,敢于披露自己的觀點。
例如《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以李廣一生善射卻又難以封侯作為重點,寫盡了他一生的悲涼。李廣一生沒有什么杰出的戰(zhàn)功,而司馬遷在他身上缺傾注了無比的仰慕和追思,對當時的用人制度與對皇帝的不滿進行了批判宣泄。
又如項羽,僅一諸侯,司馬遷卻以帝王視之,把項羽列為本紀。把項羽的死描述的悲壯氣勢磅礴,賦予了項羽無比的人格魅力,一個泰山般的身影躍然紙上。
司馬遷對于歷史人物的看法都有他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且又都符合實際情況,經(jīng)得住歷史的考驗。
有些文章又非常感人,將人物描寫的栩栩如生,《屈原列傳》,同樣是在表達司馬遷個人的憤懣,他與屈原一樣的才華橫溢、品德高尚,對屈原的肯定,也是表達他自身的一種堅持與信仰。屈原在流放異地時仍然心寄懷王的那種忠貞與堅守都在他們的對話中表達的淋漓盡致。
在《刺客列傳》中,有一段印象非常深,“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征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矚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弊幸鹿诰蒲,易水邊,劍客與琴師只是對飲,西風吹過,壯士一去再難復返。放下酒杯,就車而去,只聞高漸離凄涼的琴音。這種悲涼,讓人沉浸當中,為之惋惜。
讀罷《史記》,恍惚間好像剛從幾千年前的華夏神游回來,我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句子來形容《史記》,它確實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中所承載的,太多太多。
歷史史記篇二:史記——古老的中國記憶
《史記》——古老的中國記憶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識,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年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紀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表十篇,書八篇。記錄了帝王,諸侯,人臣和社會知名人士等的歷史事跡,以及禮樂,音律,天文,歷法,封禪,水利和財用等各方面的內容。《史記》既是一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書,又是一本“無韻之離騷”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西漢劉向等人都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我翻看《史記》時,晦澀的古文和時代的隔閡都不能阻擋我對這本書的熱情閱讀。每次我在細細品味《史記》后都能大受裨益,有所收獲。在我一頁頁地翻動這本書時,三千的中國歷史就被我一覽無余了,《史記》其書真正做到了一書一世界,一字一歷史!司馬遷老先生將三千年的中國歷史寫進了一本小小的書中。因此我們在閱讀《史記》時不僅僅是在看一本文學和史學作品,還是在觸摸古老的中國記憶。這種古老的記憶正是中國人斬不斷的根,是中國人永不散的魂,是炎黃子孫壓不彎的脊梁,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動力源泉。所有的中國人都應該感到慶幸,司馬遷老先生為我們完整地保存留了這三千年的歷史記憶。
在《史記》中記錄了許多中華民族經(jīng)典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在司馬遷老先生的描寫之下,情節(jié)曲折生動,人物呼之欲出,讓一幕幕的歷史場景仿佛就發(fā)生在我們的眼前一樣。其中就有我印象極為深刻的《鴻門宴》這個歷史故事!而欓T宴》這個歷史事件發(fā)生在公元前206年,這是劉邦和項羽在推翻秦帝國之后為爭奪農(nóng)民起義軍勝利果實而進行的第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在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劉邦冒險到項羽的營地騙取項羽的信任,經(jīng)過艱難曲折的斗爭,終于脫險回到營地。故事描述了劉邦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yōu)勢的過程。文章故事情節(jié)完整,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語言精當,文字傳神。并從《鴻門宴》中流傳出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等流傳千古的諺語!妒酚洝返奈膶W底蘊不可謂之不高。
《史記》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閱讀它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陶冶我們的人格情操;《史記》作為一部偉大的史學傳記,閱讀它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去了解中國和中華民族遙遠的過去,去了解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過的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去了解中國人的文明傳承和血脈根源。讀過《史記》,觸摸過最古老的中國記憶,我們才知道什么叫中國,什么叫中華民族!
歷史史記篇三:《史記》的史筆和文筆
《史記》的史筆和文筆
王殿豪 2013201088
摘要
作為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籍,《史記》既是一部嚴謹?shù)臍v史著作,又是一部富于激情的文學作品?胺Q歷史與文學相互結合的典范。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中的文法與筆法被后人稱贊。史筆如鐵,故《史記》中對于史實的記錄應當是準確的,但因其記錄了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元府元年,較長的時間跨度導致過往史實記錄的不準確。而司馬遷在這些并不確定的史實上采取了以文筆記史的方法。《史記》中的個中曲直,可以通過對于文筆與史筆的分析,得到解讀。
關鍵詞
史筆 文筆
關于史筆和文筆,學術界有討論,而如何區(qū)別界定則是一個難點問題。有人定義為“史筆指用抽象的、概括性語言,作說明性、陳述性的敘述,它訴諸人的理性,要人明白,理解就好;而文筆指用具體的、形象性的語言,作呈現(xiàn)性、直觀性的刻畫描寫,它訴諸人的感性思維,不只要人知道、明白,而且要給人以感染!
一、.史筆
作為一部史書,《史記》應當是輕文筆,重史筆。《史記》的史筆有以下特點:
1.重考信,不偏信。
2.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
3.廣泛的還原歷史。
《史記》作為史書,最可貴之處首先就在于它的史筆之“直”。敢于秉筆直書,就是非常棘手的問題也在所不辭,這是司馬遷值得稱道的治史精神。如《酷吏列傳》,司馬遷就敢于揭露酷吏的胡作非為、草菅人命,并且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當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上所欲擠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釋者,久系待問”,對于酷吏們的膽大妄為,司馬遷指出其背后的主使與靠山均是當朝皇帝(漢武帝)。司馬遷對他們的揭露,毫不留情,甚至痛快淋漓。就《史記》很多篇章而言,不論是批判還是歌頌,司馬遷都是忠實于歷史,以直書為主,能給人一個個清清楚楚的歷史事實。唯其如此,才贏得“信史”之譽。
《史記》明確的反對“譽之者或過其實,毀之者或失其真”的做法。這是其在追求評論的中立性,其對于善惡、好壞的批判性可以通過整部書的文字中體現(xiàn)出來。司馬遷對于史記筆法真實性追求的的第一個表現(xiàn)在于在有主觀評價與判斷的同時,盡可能的減少《史記》中的主觀看法,盡量減少個人偏好的同時,對歷史人物進行中立評判。
例如其在《項羽本紀》中對于項羽的評價。以本紀之格,應是歷代帝王之屬。而項羽客觀上可以講是斗爭的失敗者,在歷史上也不應該歸屬于一代帝王。司馬遷將其列入本紀之中,可見其對于項羽的推崇心理。在評價之中,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熱愛記述了項羽的偉業(yè)(“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 三年, 遂將五諸侯滅秦, 分裂天下, 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項羽本紀》),而對于項羽的狂妄自大,好武好殺的特點也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西屠咸陽, 殺秦降王子嬰, 燒秦宮室, 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富貴不歸故鄉(xiāng), 如衣繡夜行, 誰知之者”)。善惡、利弊的評論,雖然帶著一些司馬遷的主觀看法,但其中立的角度,不偏不私的公正態(tài)度。使得后人對《史記》的準確性真實性均有較高評價。即使是對他頗有微詞,說他
“是非頗謬于圣人”的班固,也不得不說:“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史記》作為歷史的記錄,必須真有其人,實有其事。能否最大限度的再現(xiàn)歷史,是評價史書的最基本標準。作為中國第一部正史,《史記》中史筆的實錄精神堪稱典范。
二、文筆
追求史實的前提下,文筆的存在應該是矛盾的。文筆即有夸張想象的成分,其文筆應當是其文學性,是對于史筆而言,是對于歷史細節(jié)的加工以及合理想象,“加工”是《史記》文筆的主要特點。其文筆的主要功能有:
1.以小見大,預示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趨勢,為結局打下伏筆
2.畫龍點睛,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3.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情感
關于文筆,從廣義角度看,達到布局謀篇,小到遣詞造句,與寫作相關的每一項技巧均屬于文筆范圍。其主要作用在于修飾,在于豐富人物性格。所謂歷史,就是發(fā)生過的事,與是事情發(fā)生的人。司馬遷運用大量的文筆,為《史記》增光添彩,其鮮活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使得其受到高度評價的一大原因。
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撰述一方面是“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史記·留侯世家》)在寫作時精心選取材料,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是上至黃帝,下至漢武,數(shù)千年事,無不記載。一部跨越近三千年的歷史宏篇。其在于詳略、虛實上有許多獨特的處理方法。
《史記》的文筆應用主要在于對于人物的塑造。在人物塑造中運用了一下三個手段。我們仍以篇幅較長的《項羽本紀》為例,分析司馬遷刻畫人物的方式。
1.選取主要事件,突出人物主要性格。
通過幾件事情反映出當時的史實與人物!俄椨鸨炯o》中主要寫了巨鹿之戰(zhàn)、鴻門宴、垓下之圍。這三件事,反映了項羽創(chuàng)造輝煌、抉擇失誤、走向末路的人生三部曲,展示了秦亡漢興的歷史脈絡,也寫出了悲劇英雄項羽叱咤風云、英勇善戰(zhàn)、胸無城府、不善權謀、迷信武力、至死不悟等主要性格特征。選擇重大歷史事件寫人,既能使人物形象突出,又能與歷史完美結合。
2.利用尖銳的矛盾刻畫人物。
《項羽本紀》中矛盾沖突最為激烈的一個部分當屬于“鴻門宴”,而在鴻門宴中通過矛盾沖突營造出不同的氣氛,而在緊張的氣氛中,人物的抉擇與反應又反過來刻畫出人物的性格。這一部分中有項羽與劉邦咸陽爭主的矛盾,項羽與樊噲卮酒彘肩的矛盾,項莊與項伯庭中舞劍的矛盾,范增與項羽擲杯為號的矛盾,張良與劉邦假廁回營的矛盾。
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不僅寫活了項羽,而且也寫出了劉邦的老練權變、善使手段,張良的沉著冷靜、察顏觀色,樊噲的忠勇無畏、善于言辯,范增的陰險狠毒、脾氣暴躁等,顯而易見,這種寫法又能在一件事中寫許多人物,達到一石數(shù)鳥的藝術效果。
3.通過典型化的細節(jié)寫人
司馬遷寫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外,還注意用生動,典型化的細節(jié)刻劃人物,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例如關于項羽“目生重瞳”的細節(jié)描寫:“項王令壯士出挑戰(zhàn)。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zhàn)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zhàn)。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fā),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在《項羽本記》中關于項羽瞋目鎮(zhèn)敵的細節(jié)描寫,最能表現(xiàn)這位英雄豪杰叱咤風云的威勢和氣概。而縱觀《史記》全本,每篇每章,但凡有人物則有人物描寫,點滴細節(jié)刻畫出百態(tài)人物。這就是其文筆上將人物典型化個性化的特點。
4.借助個性化語言寫人
語言上的差別按照文法來講可以歸入人物描寫之中,也可作為之前所述的典型化的細節(jié)中的一部分,但單獨將其摘出作為《史記》文筆的一個特點,是出于《史記》一部史書,能夠以獨特的語言,每個人不同的語言風格,刻畫出鮮活的人物形象。這一文學性極強的特點,是之后史書所學或說所不及的。
齋藤正謙說司馬遷所寫人物:“才一出語,乃覺口氣各不同!陡咦姹炯o》,見其寬仁之氣,動于紙上!俄椨鸨炯o》,覺喑惡叱咤來薄人。讀一部《史記》,如直接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長敘事入神處!
5.用謠諺寫人
司馬遷所著《史記》,韓愈稱之為“雄深雅健”,蘇轍認為“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較為準確地概括出《史記》的風格特點。而文中司馬遷多處引由歌謠、俚諺,融合在敘事議論之中,揮灑自如,用于刻劃人物、說理記事,妙趣橫生,寓意透辟,使讀者恍睹其容,恍聞其曲,形成《史記》另一道別致而亮麗的風景線。
如《項羽本記》中敘述垓下之圍: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間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司馬遷用《垓下歌》作為項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圍的序曲,將楚歌原本具有悲涼慷慨之韻,揉以項羽叱咤風云、而最終以悲劇作結的一生,抒寫了英雄末路之悲與兒女情長不免英雄氣短的一面,嗚咽悲慨,凄涼動人。同時,這首《垓下歌》也傳達了項羽的千載不平之憤。
綜上,文筆是《史記》文學性的一種體現(xiàn),主要是為了描寫人物性格,刻畫人物形象。通過人物,記錄史實。盡管其中含有不少的想象以及虛構成分,但因其處在文筆的層次上,難以避免。但《史記》還是較為準確的記載了歷史人物與事件。其追求準確的“史筆”與追求文學的“文筆”,其二者關系,我們還將在后文討論。
三、史筆與文筆
司馬遷寫《史記》時而用史筆,時而用文筆,兩種思維方式交替而用,往往在不顯山露水中成為有機的整體。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受先秦以來“文史哲”不分的傳統(tǒng)影響,二是司馬遷本人集史家與文學家于一身,生性又好獵奇,寫起《史記》來自然就有了文筆與史筆的融合。而這樣的寫作在增強文學性的同時也就增強了可讀性,增強了吸引力。
至于為何在史書里用到文筆這種并不準確的寫作手段,是由于有些事情并不能夠完全確認事實,司馬遷用了文筆的方式,將其甚至有些故事化,告訴給后人。另一方面,文筆具有一定的引申義,即言外之意。在當時不可以說,或者不敢說的事情,司馬遷也用了文筆處理。
是司馬遷認為證據(jù)確鑿的,就敢于秉筆直書;有爭議的,難于定論又不得不表達自己意見的,便用隱約的筆法加以暗示。如《酷吏列傳》里所記的全然是事實,就可以直書無礙;韓信的被殺是統(tǒng)治者秘而不宣的陰謀,就只能用隱曲的文筆加以暗示。
在《史記》中,十表八書均是運用史筆的手
法,而在本紀列傳中多采取兩種筆法相互結合的方式。如在本紀列傳之中,多是開篇先通過文筆記述人物傳聞軼事,或是天生異象,為后文人物的性格,人物的結局埋下伏筆。后接史筆敘述,陳述事跡、戰(zhàn)功、家世等等。在具體事件上,先以史筆寫事情背景與結局,后以文筆詳寫事件的發(fā)展,在其中通過文筆的手段刻畫人物性格。《史記》雖為史書,但其本身[1]已經(jīng)超越了史書的作用,不僅做到了記史之信,也做到了記史之雅。我們可以將《史記》與其之前的其他史書做一對比,以《左傳》為例,同時對于“趙氏孤兒”一事的記載,《左傳》只是簡單記錄了時間地點事件。而在《史記·趙世家》中則記載了程嬰、公孫杵臼、屠岸賈等一系列人物的特點與性格。完全是把歷史上的這一段故事還原給后人。雖然在細節(jié)上《左傳》與《史記》有一些出入,但總體史實沒有太大差別。但《史記》的文學性遠遠高于《左傳》。本來左傳中的史實到司馬遷的《史記》中其實已經(jīng)變成了史學文學,已經(jīng)是在通過歷史題材改編加工成具有教化意義的史學性質的文學了。《左傳》中只有赤裸裸的征戰(zhàn)流血權利才能得到名利的亂世真理在史記中就成了儒家“忠”與“義”的道德操守。我們不得不說這是司馬遷的創(chuàng)舉,也是《史記》帶給后人的一種反思。
史筆與文筆,史記中不能分開的部分,也正是這虛虛實實的結合,將歷史還原的那么真實那么有血有肉。如果說《史記》的史筆記錄著漢武以前三千年里的興興衰衰點點滴滴,那么《史記》的文筆,則是警醒著漢武后兩千年的事理人心。
參考文獻
[ 1]《史記通論》,韓兆琦,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史記評林》,凌稚隆,天津古籍出版社
[3]《史記研究》,張大可,商務印書館
[4]《史筆貴直文筆貴曲———<史記>藝術探微之一》,范璠
[5]《史記選注匯評》 韓兆琦,中州古籍出版社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