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
發(fā)布時間:2017-01-21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篇一: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①知識點強化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夏商時期王權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時期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壯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例如:楚王問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
5.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加強是秦統(tǒng)一六國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有利于加強地方對中央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漢初在地方上實行郡國并存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
10.元朝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別是中書。Q策)、門下。▽徸h)、尚書省(執(zhí)行)。
12.漢武帝時設置了“中朝”以加強皇權。
13.明太祖時,廢除秦朝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強皇權,廢行省、設三司,以加強中央集權。
14.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
15.清朝雍正時設置的軍機處標志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16.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加強,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中國開始落后西方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輝煌屬于希臘”指的是古希臘的奴隸制民主政治,“宏偉歸于羅馬”指的是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兩者實質是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2.希臘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國寡民、獨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倫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確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
4.在古希臘婦女、外邦人、廣大的奴隸,不享受民主的權利。
5.古羅馬習慣法發(fā)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從公民法(適用于羅馬公民)發(fā)展到萬民法(帝國境內的一切自由民)是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
6.《十二銅表法》(公元前5世紀中期)是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紀)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
7.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在近代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有利武器。
8.羅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護私有財產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
(英、美、法、德確立的都是資產階級代議制,不管是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都是適合各國國情的,沒有先進落后之分)
1. 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權力。
2. 1832年議會改革,大大加強了工業(yè)資產階級的力量(因為工業(yè)革命的開展),為工業(yè)資
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3. 1721年,沃爾波爾成為英國的第一位首相,英國的責任制內閣制開始逐步形成,首相是
議會多數(shù)黨的領袖,內閣成員集體負責,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與首相共進退。首相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兩者相互制約。
4. 美國民主共和制確立標志是《1787年憲法》,其中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
“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在聯(lián)邦政府結構中體現(xiàn)出“三權分立”的原則。
5. “三權分立”下總統(tǒng)(行政)、國會(立法)、最高法院(司法),總統(tǒng)由選民間接選舉
產生,對憲法負責,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tǒng)提名,參議院批準。三者獨立平等,相互制約,防止專制的出現(xiàn)。
6. 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體現(xiàn)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許
奴隸制度的存在,存在種族歧視。
7. 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兩黨對壘,交替執(zhí)政,成
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兩黨本質都是資產階級政黨,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8. 法國民主共和制確立標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
9. 法國民主共和制下,總統(tǒng)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偨y(tǒng)由參、眾兩院組成的聯(lián)席
會議選出,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10. 德意志統(tǒng)一的方式是王朝戰(zhàn)爭。
11. 德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12. 德國君主立憲制下,皇帝掌握國家大權,宰相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
構,由聯(lián)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帝國議會作用權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憲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是不完善的。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民主革命的分期: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資產階級領導
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無產階級領導
任務都是反帝反封建
1. 英國為擴大海外市場,掠奪生產原料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
2. 扭轉中英貿易逆差是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直接目的
3. 在《南京條約》中,開放通商口岸和關稅協(xié)定最能體現(xiàn)英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本質
4.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
5. 太平天國運動首次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揭開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6. 1853年,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
7. 1856年,天京變亂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標志
8. 1859年《資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國的產物,是洪仁玕個人智慧的結晶,沒有得到實施的
原因是沒有必要的社會條件
9. 1894年7月,豐島海戰(zhàn)標志中日甲午戰(zhàn)爭開始,1895年初,日軍占領威海衛(wèi)標志甲午
戰(zhàn)爭以清軍慘敗告終。日軍在旅順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10. 1895年,《馬關條約》開始,列強對中國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其中最明顯
的體現(xiàn)是《馬關條約》中規(guī)定,允許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
11. 19世紀末列強進入帝國主義,對外表現(xiàn)是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
12. 義和團運動口號“扶清滅洋”,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
13. 懲辦反帝官員,禁止中國人成立、參加反帝性質組織,表明了清政府成為了列強統(tǒng)治中
國的工具
14. 1894年,成立的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1905年成立的同盟會是
近代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15. 同盟會十六字綱領“驅除靼虜,恢復中華(民族),創(chuàng)立民國(民權),平均地權(民生)”。
16.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特別規(guī)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有效的限制了總統(tǒng)的權力。這部約法
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17.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18. 1921年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轉移到嘉興的南湖舉行
19. 國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標志是,1924年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一大
20. 北伐戰(zhàn)爭的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21. 國民大革命的失敗給中共最深刻的教訓,掌握軍隊的重要性
22.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
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3. 1927年9月,秋收起義中建立的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標志中國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轉移到
農村
24. 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jù)”思想的內容: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據(jù)地建設
25. 長征是一次戰(zhàn)略轉移,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在甘
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6. 國共第二次合作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機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
盾。日本全面侵華的標志是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
27. 正面戰(zhàn)場:淞滬會戰(zhàn)(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太原會戰(zhàn)、徐州會戰(zhàn)(臺
兒莊戰(zhàn)役是抗戰(zhàn)以來取得最大的勝利)、武漢會戰(zhàn);敵后戰(zhàn)場:平型關大捷(抗戰(zhàn)以來的第一次取得勝利)、百團大戰(zhàn);海外戰(zhàn)場:遠征緬甸
28. 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zhàn)場,抗日戰(zhàn)爭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
29. 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的標志是1946年6月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qū),1947年春開始的重點
進攻對象是陜北和山東解放區(qū)
30. 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zhàn)略反攻的序幕
31. 戰(zhàn)略決戰(zhàn):遼沈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32.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近代百年來屈辱的歷史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了世界政治舞臺,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表明了工人運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馬克思主義三大理論來源: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3.《共產黨宣言》內容:闡明了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明確指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4.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5.巴黎公社革命脫離了廣大的農民,其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還處于上升期
6.俄國二月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革命后出現(xiàn)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掌握實權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工兵代表蘇維埃的建立說明的二月革命已經超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
7.《四月提綱》提出了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奪權的破產,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
8.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第六單元 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1. 新中國建立后確立起了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1949年9月)、人民代表大會制
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綱領》首先提出,1954年憲法中正式確認)
2. 1954年人大召開前,政協(xié)代行人大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1954年人
大召開后,政協(xié)作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繼續(xù)存在,發(fā)揮政治協(xié)商和民主監(jiān)督的職能,1956年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八字方針,標志政協(xié)制度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
3.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體現(xiàn)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
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
4. 1947年,建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1965年,建立了最后一個民族自治
區(qū):西藏自治區(qū)
5. 文革給我們最深刻的教訓是: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6.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
制建設方針
7. 1979年開始全國人大加緊全面立法,1982年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形成以
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8. 1999年,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9. 第一次提出和平方式統(tǒng)一祖國的方針是在,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
10. “一國兩制”首先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的,第一次成功實踐是在香港!耙粐鴥芍啤睂
施的前提是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
11. 香港、澳門問題的成功解決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12. “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13. 國共兩黨關系經過了:合作—破裂—再合作—再破裂—再合作
第七單元 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 新中國初期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包括:“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
客”、“一邊倒”(在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實行的)
2. 新中國建立第一年與蘇聯(lián)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950年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
同盟互助條約》
3. 為了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fā)展有好關系,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
度代表團時,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原則
5. 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萬隆會議上周恩
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圓滿成功
6. 1971年10月25日,新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的原因是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第三世界
國家的支持
7. 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中日關系改善的直接原因,20世紀70年代,出現(xiàn)外交新局
面的主要原因是中美關系的正;,國際上出現(xiàn)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8. 新時期新中國外交的特點:開展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加地區(qū)性的國際組
織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 美蘇從戰(zhàn)時的同盟關系轉變?yōu)閼?zhàn)后的敵對關系主要原因是: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
上的矛盾加劇
2. 美蘇冷戰(zhàn)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其核心是“遏制共產主義”,
“冷戰(zhàn)”,是指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
3. 美國“冷戰(zhàn)”政策的內容:杜魯門主義(政治)、馬歇爾計劃(經濟)(實質是通過經濟
控制西歐)、北約(軍事,1949),蘇聯(lián)的應對措施:1949年,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華約(歐洲出現(xiàn)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4. 德國分裂和朝鮮分裂,是美蘇冷戰(zhàn)的結果
5. 歐洲走向聯(lián)合的關鍵因素是:法德矛盾的化解
6. 1967年成立的歐共體由三個部分組成:1951年,《巴黎條約》歐洲煤鋼共同體、1957
年,《羅馬條約》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7. 戰(zhàn)后日本經濟恢復發(fā)展的基礎是,美國推動的民主改革
8. 不結盟運動形成的標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
召開
9. 不結盟運功的特點是:非集團、不結盟,20世紀70年代的重要任務是反對美蘇兩個超
級大國的霸權主義,行動綱領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10. 東歐劇變的實質是社會制度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波蘭是第一個發(fā)生劇變的國家
11. 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蘇聯(lián)解體的直接原因是戈
爾巴喬夫改革
12. 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是,蘇聯(lián)解體
13. 當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加強
14. 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經濟力量中心的轉變
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 從內外服聯(lián)盟到封邦建國
一、夏代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xiàn)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內服指商王直接統(tǒng)治的地區(qū);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qū))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lián)盟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與文化上甲骨文相聯(lián)系)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了解)
?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篇二:【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史識
修總一結1
歷 必 知 點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1)夏朝: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2)商代政治的特點:商代貴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神權和王權相結合。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tǒng)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后期王權衰弱,春秋戰(zhàn)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zhàn)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2
第2課 秦漢政治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zhàn)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4、郡縣制度:中國古代繼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現(xiàn)的以郡統(tǒng)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漢?たh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xiàn),它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たh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縣令和縣長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影響: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從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經濟發(fā)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jù)的狀況,加強了中央
3
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jù)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
第3課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zhí)行機構,尚書臺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tǒng)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zhí)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宣政院 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qū) 。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并行制;漢武帝后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軍鎮(zhèn)長官節(jié)度使越設越多,發(fā)展成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
4
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它的創(chuàng)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qū)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增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內閣制度: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后,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永樂中期以后,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但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5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篇三: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知識填空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襲制
BC2070,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中國出現(xiàn)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王位在傳承, 面形成。王位采用,有時,有時 。夏商統(tǒng)治
者依靠 來強化王權。商朝中央設有 和 等,掌管政務。地方 和 (義務:A
定期向王納貢B奉命征伐)。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進行有效統(tǒng)治。
(2)內容:①分封對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讓他們
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②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朝覲述職。 ③被封諸侯的權利——受封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 。職位世襲、
對卿大夫再分封、及、 、 等。
(3)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 管轄。②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
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強國。
(4)瓦解: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
3、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
(1)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推行(核心),形成相對的大宗和小宗。
(3)特點:利用 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
(4)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 。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公關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秦朝。
2、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制度
①規(guī)定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②全國的行政、經濟、軍事等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③秦始皇首創(chuàng)的,體現(xiàn)了中國封建
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实壑贫鹊娜筇卣鳎 ; ; 。
3、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①在中央,設置幫助
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jiān)察百官。負
責全國軍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
4、.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な睾涂h令都由任命。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xiàn)對有效控制。中央集權的表現(xiàn)。
5、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①維護國家統(tǒng)一,擴大了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
②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有利于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中央集權的發(fā)展(地方行政的沿襲與變化):
①漢初并存。漢武帝頒布“”,使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②唐中期在地方設置許多節(jié)度使,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③宋太祖把地方節(jié)度使的兵權 ;行政上由中央派 (知州)做地方官,同時設
監(jiān)督;財政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加強了中央集權。
④元朝除 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設。行省之下,設路、
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qū)設 。行省制度創(chuàng)立的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
家的統(tǒng)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 的開端。
2、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襲與變化):
①漢武帝重用身邊做的人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三省體制。
唐朝三省分工明確,省決策, 省審議, 省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
權一分為三。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制。作用:三省相互牽
制和監(jiān)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 的獨尊。
③宋初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后為削弱相權,增設、 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皇帝總攬大權。
④元朝設中書省,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元朝后
期,宰相權勢越來越大。
⑤明朝廢除宰相制度。
背景:明太祖認為宰相制度妨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
措施:1380年,朱元璋裁撤 和 ,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明成祖設 。
內閣始終不是,只是 。
影響:宰相制度宣告廢除, 進一步加強。
⑥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皇權受限制?滴醯墼O ,與內閣、議政
王大臣會議互相制約,集權于皇帝。雍正帝設 ,軍機大臣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
裁決。軍機處的設置,不僅 ,而且 完全集中到皇
帝手中, 加強, 進一步得到鞏固。(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了頂峰。)
3、選官用官制度變化
“世官制”: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即官職世襲。
“察舉制”:漢,察舉制(地方官吏察訪,再舉薦給中央),選拔標準
“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實際上是一種發(fā)展了的察舉制 )選拔標準
“科舉制”:產生于隋、確立于唐、發(fā)展于宋、衰落于明清。選拔標準
▲對科舉制的評價:積極: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有利于 、擴
大、提高。 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 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 ③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消極:科舉考試的內容多不出儒學經
典范圍,特別是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希臘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產生發(fā)展的條件
1、自然條件:多山多島環(huán)海 2、經濟條件:商品經濟 3、文化因素:吸收亞非文明
4、政治前提:城邦體制。城邦基本特征 和 。公民資格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1、公元前6世紀初,
①內容:根據(jù)把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是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
參加;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廢除債奴制。
②作用:動搖了舊氏族貴族特權,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2、公元前6世紀末,改革,雅典民主政治
①內容:建立十個 部落;設立,由各部落輪流執(zhí)政;組成;擴大
公民大會的權力。
②作用:基本鏟除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擴大,雅典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
1、改革,雅典民主達到"。
①內容:所有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公職;五百人議事會的職能進一步擴大,成
為最高司法和監(jiān)察機關;向公民發(fā)放。
②作用: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雅典民主進入黃金時代。
對雅典民主的認識:
①雅典民主的實質:是建立在 上的 的民主, 維護奴隸主的統(tǒng)治地位和利益
②特征:主權在民、輪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③原則:少數(shù)服從多;私有財產不可侵犯
④作用(影響):
積極影響: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開的先河。
消極影響: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1、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
①原因: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平民進行反
對的斗爭。
②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的利益,限制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
2、公民法到萬民法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于羅馬公民,用來調整 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于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 法律,即
“萬民法”。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3、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①對羅馬的作用: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保
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②對后世的影響:羅馬法是近代歐洲歷史上的法律體系對近代歐美國
家的產生了重要影響;是近代資產階級有力武器。
局限:維護。
護 ,法律面前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保護了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
制的建立1、背景:1688年,“
2、確立:1689年,頒布的權利,保證的
權利,議會不但掌握的權力,還可以 。國王開始
逐漸處于“ ”的地位。
3、發(fā)展:責任制內閣的形成。一個政黨成為黨時就獲得執(zhí)政地位,黨的領袖就會被 任
命為,作為內閣的首腦,內閣成員是,內閣成員 ,要與首相,
內閣對負責。如果議會通過 內閣就 ,但首相也有權
4、完善:1832年議會改革:以后, 獲得更多的議會議席,為 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保證。
特點: 、 、。
第8課 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憲法》的頒布:
1、內容及原則:
中央集權原則(聯(lián)邦制原則)規(guī)定美國是一個的國家,權力高于各州,各州有一定自主
權。聯(lián)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特點: 和結合。
三權分立原則(分權制衡原則)確立的制度?偨y(tǒng):是 掌
握、軍事指揮權、部分憲法否決權、任命高級政府官員;與外國締約,但須得到國會的
批準方可生效。 議會:財政權和; 最高法院: 最高解釋權,三
者,但,以防止。
民主原則:和 都由民選產生。
3、評價:①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憲法;②體現(xiàn)了原則,避免權力過
于集中,有一定的民主性;③保障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促進美國經濟發(fā)展;
④有局限性,如允許制度的存在,不承認婦女、 和印第安人的民主權利。
兩黨制:“驢”和“象”諷刺和。兩黨, ,是美國政體一大特色,
有利于美國民主制度的。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
立法權屬于__________,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眾議院議員______選,參議院議員
由__________選舉產生。國家的行政權由__________掌握?偨y(tǒng)的命令須經各部__________副署。總
統(tǒng)和內閣部長共同向__________負責。
178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內容:實行__________ 制;实塾袡郷_________官員、召集和解散__________和決定__________
政策等。__________主持政府,由__________任命,只對__________負責。__________議會和__________議會是立法機構。德意志帝國是國家,普魯士在帝國中占有 。
特點:主義和主義。評價:是一種 的代議制,推動了 發(fā)展。
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fā)展中的作用
(1)否定專制政體,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
(2)以__________的形式鞏固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成果,鞏固國家統(tǒng)一。
(3)實行__________和權力制衡的原則,有利于防止__________和官僚腐敗。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zhàn)爭
1、 虎門銷煙:(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原因)
①根本原因(目的):列強為奪取更多的 和
②直接原因:林則徐 英美鴉片
2、: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主要
內容: ①割給英國;(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 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
五處為通商口岸(破壞 中國貿易主權)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南京條約》附件,列強攫取 權、 權和 特權。
影響:大門被迫打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開始淪為
3、戰(zhàn)火再燃:①原因:列強向清政府修訂條約擴大侵略權益的要求遭到拒絕。
②過程:1856年,清軍進攻廣州、戰(zhàn)爭爆發(fā),法國加入。英法聯(lián)軍進逼天津,1958年與清政府簽
訂 。英法聯(lián)軍攻陷北京、天津,火燒圓明園(1860年),簽訂 (增開
天津為商埠)。?影響:中國喪失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大侵害,中外勢力。中國半殖民
地半封建化 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原因:鴉片戰(zhàn)爭以后,連年發(fā)生 ,中國面臨的 和 空前激化。
(正式建立政權, 與清廷對峙),1856:北伐推翻清廷,西征鞏固天京,東征充實力量(全盛時期)1856
秋:(由盛到衰轉折)1857:提拔年輕將領(補救措施)1858:后期防御(穩(wěn) 定政局),
186:(失。
3、綱領性文件:1853年冬,頒布 ,是太平天國的 。反映了 的
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 的思想結晶。它體現(xiàn)的 思想,嚴重脫
離 ,根本無法實現(xiàn)。1859年,洪仁玕提出 ,提出 ,是先進的
中國人首次提出 的設想。局限性:__________ 。
2、過程:1851:,(開始)1852春:(初步建立政權),1853: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
1、 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4—1895
原因: ①根本原因:(“大陸政策”)②直接原因:
經過:、、 、 。黃海大戰(zhàn)失敗后,日本控制黃海制
海權; 戰(zhàn)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滅。
結果:1895年簽訂 條約內容: ①割遼東半島、 給日本②賠
款。③開放沙市、 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 ,
(標志列強侵華進入新階段)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危害:①割地:破壞了中國
②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③開埠: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伸向內地;(最內地的重慶)。 ④
設廠:拓展了列強 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發(fā)展。
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2、《辛丑條約》簽訂:1901年 清政府與8國和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簽定。
內容:①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做抵押。 ②劃定
北京 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駐兵保護; ③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
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④懲辦義 的官吏,永遠禁止 的組織。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①巨額賠款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苦難; ②在北京設立使館界成為列強侵華的大本營; ③清朝腹
地置于列強武裝控制之下。④設立外務部使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 ⑤清政府成
為的工具,洋人的朝廷。
中國完全陷入 。
相關熱詞搜索:必修 人教版 高中歷史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 人教版歷史必修一ppt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