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文言虛詞之的用法

        發(fā)布時間:2019-01-19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文言虛詞是高考語文中的難點,也是重點。領會文言虛詞的用法多靠多讀多悟,下面介紹部分高考常見的文言虛詞的用法,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作用。

        【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jù)。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

        ③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②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

        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jù)

        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

        ①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zhàn)》)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于趙王!读H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于君!读H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yè)!冻啾谥畱(zhàn)》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于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對付。

        ①龐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贊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

        【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勺g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

        ③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jīng)》)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調(diào)?勺g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

        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zhàn)》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

        ①《論語》六則。

        2。準則,法則。

        ①以身作則。

        (四)動詞。效法。

        ①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①居則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是。

        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

        ①連呼則則。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

        ②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于“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zhàn)》)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③遠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zhàn)》)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shù)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②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zhí)臁?《赤壁之戰(zhàn)》)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相關熱詞搜索: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 文言虛詞而的用法 文言虛詞用法順口溜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