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概念視角下二者關系的解讀

        發(fā)布時間:2019-08-08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要:“課程”與“教學”是課程與教學論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關于二者關系的研究一直是我國教育學界研究的焦點,學者們對此問題的看法始終莫衷一是。那么,想要明晰二者之間的關系必然需要深刻理解二者的概念。本文試圖從課程與教學的概念演變出發(fā)去解讀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課程教學發(fā)展育人
          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問題在國內外教育學研究中一直懸而未決。從二者關系發(fā)展順序來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四種:教學包含課程的“大教學”觀、課程與教學并列的“小課程”與“小教學”觀、課程包含教學的“大課程”觀以及課程與教學整合觀。下文將從課程與教學各自的概念演變出發(fā)來透視這幾種關系。
          一、核心概念的再界定
         。ㄒ唬┱n程
          我國“課程”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唐宋時期!稗霓膶嫃R,君子作之”出自于《詩經·小雅·小弁》中,唐代孔穎為此句作梳“以教護課程,必君子監(jiān)之,乃得依法制也”[1]。此處“課程”一詞指寢廟,比喻偉業(yè)。南宋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曾指出“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2]。這里“課程”是指功課及其進程。國外“課程”一詞最早使用者是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他在“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最早使用了“課程”一詞。“這一定是他們那些不結婚的人的課程!薄帮@然,這是他們某個僧院宗派的學校課程”[3]。此處“課程”均指留給后人的知識。
          20世紀80年代以后,課程問題廣受關注和重視,有關課程的論著日益增多,但對“課程”一詞的解釋仍是眾說紛紜!掇o!そ逃睦矸謨浴分小罢n程為教學科目,可以指一個教學科目,也可以指學校的或一個專業(yè)的全部教學科目”[4]。顧明遠認為“課程是為實現(xiàn)學校教育目的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包括學校所教各門學科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活動”[5]。李秉德指出“課程是課堂學習、課外學習以及自學活動的內容綱要和目標體系,是教學和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總體規(guī)劃及其過程”[6]。靳玉樂指出“課程是學生通過學校教育環(huán)境獲得的旨在促進其身心發(fā)展的教育性經驗”[7]。叢立新則認為“課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導下所獲得的經驗,這些經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水平,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安排的”[8]。
          以上學者對“課程”概念的界定各有千秋,大致可分為三種:課程即教學科目或教育內容,包括課外活動;課程是預期的學習結果,它是一種綱要、目標或計劃,是教育者對教育結果的預先期望和設計;課程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性經驗,它是對來源于文化教育結果的重構和豐富,體現(xiàn)了教育
          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
          (二)教學
          “教學”二字最早出現(xiàn)于《禮記·學記》中,“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9]。此處“教學”指教師的“教”和教師的“學”。“教學相長”一詞的主體是教師,可理解為:教師施教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即教師通過教學生而促進自身的學習。此處主要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和教師的學。直到近代赫爾巴特班級授課教育思想傳入我國后,依然有“重教而輕學”的偏向。
          新中國成立后,教學被重新定義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教育性活動。王策三指出“所謂教學,乃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tǒng)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fā)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10]。李秉德在《教學論》中指出“教學就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進一步說,指的是教和學相結合或相統(tǒng)一的活動”[11]。王道俊、王漢瀾都認為“教學是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12]。劉克蘭則指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共同完成預定任務的雙邊統(tǒng)一活動”[13]。
          通過以上著作中對教學的各種定義,可知“教學”的概念應囊括兩點內容:第一:What?即教學是什么?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作用的教育性活動。第二:For what?即教學為了什么?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使其獲得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課程與教學之關系解讀:由對立走向整合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課程與教學概念的認識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因此對于二者關系的認識也隨之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從二者關系發(fā)展的時間順序來看,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具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的演變,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教學觀、改革開放后的小課程小教學觀、20世紀初期的大課程觀以及20世紀末出現(xiàn)的課程與教學整合觀。
         。ㄒ唬┐蠼虒W觀
          大教學觀認為:課程是教學的內容,是教學的一部分;教學是上位概念,課程被包含于教學之中,教學涵蓋的范圍要遠大于課程。
          1.大教學觀的起源于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與蘇聯(lián)關系密切,在教育方面也全面向蘇聯(lián)學習。當時蘇聯(lián)的教育學由教育基本理論、教學論、德育論、以及學校管理這四部分組成。課程則是作為教學內容被包含在教學當中。如吳杰在《教學論—教學理論的歷史發(fā)展》中提到“課程論是教學論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教學過程是教學論中又一組成部分”[14]。吳也顯在《教學論新編》中闡述“課程是教學的方案,而教學則是課程的實施。兩者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課程之所以是教學系統(tǒng)中的構成要素之一,就在于它是社會經驗轉化為學生個體經驗的中介,但它又是獨立于教師與學生個體之外的復雜系統(tǒng)。一般說各門課程都是以教材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各科教材又要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通過教和學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要依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它的再加工才能實現(xiàn)”[15]。
          2.大教學觀片面夸大教學的概念,否定課程與教學都是教育的組成部分
          大教學觀片面夸大教學的概念,否定課程與教學是同一層面的概念,否定二者都是教育活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大教學觀的理論基礎是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凱諾夫主編的《教育學》。該書遵循傳統(tǒng)教育學派三中心主張,即:“教師中心”、“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其重教學而輕課程。大教學觀認為課程是教學的內容,并將課程論視為教學論的組成部分,實際上否定了課程論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否定了課程和教學一樣,都是教育的組成部分。教育與教學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教育與課程同樣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課程與教學是同一層面的概念,課程從屬于教育,而非教學。

        相關熱詞搜索:視角 解讀 概念 課程 關系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